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文學是電影之父咋看

文學是電影之父咋看

我聽過的最蠢的言論就是“文學是電影之父”

這個觀點早在幾十年前就被讓米特裏,塔可夫斯基等電影大師,以及麥克盧漢等傳播學大師批判過無數次了,如果說綜合論只是機械的觀點論電影,那“文學是電影之父”則是完全的自我膨脹的文學工作者的自吹自擂,這種愚蠢的觀點不但國內的如戴錦華叫獸,周傳基叫獸多次批判,甚至連很多文學學者都不認同,然而還有壹些無知無畏無恥的文學家甘當別人父親,看見別人改編了幾部本門的作品就跑過去當別人爸爸,請問樓主,如果妳曾經向壹個人借過幾百塊錢,結果那個人就自稱是妳爸爸,妳說妳會不會抽他。由於本人時間有限下面我簡單說壹下文學是電影之父的錯誤之處,部分內容粘貼自本人影評,嚴禁抄襲。

首先明確指出,我個人是文學愛好者,我喜歡文學的時間超過喜歡電影的時間,而且我本人也是文學院的,但我絕不認同文學是電影之父這種觀點,而且強調,我既沒有攻擊文學也沒有擡高電影,我只是罵那些甘當攪屎棍的愚蠢文學家,雖然他們做文學很在行,但我勸他們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別站在自己的世界裏去對另壹門藝術指手畫腳,而且考慮到妳們的地位,在社會中往往充當著“意見領袖”“輿論領袖”的作用,所以當這種謬誤從妳們嘴裏脫口而出的時候,可以想象它毀人不倦的後果是多麽的可怕。正如喬西比林斯所說:真理盡管少得可憐,但總是供過於求。更可憐的是,還有壹些人專門為掩蓋真理制造謬誤孜孜不倦的工作著,其精神真值得我們每個人報以掌聲——在他們的臉上。

————————————————————————————————————————————————

書歸正傳

“文學和電影應該趁早壹刀兩斷”——塔可夫斯基。

電影可以和文學相互借鑒,塔可夫斯基在自己的《雕刻時光》中也表示二者可以實現良性互動,我們都不否認它們二者在美學基本原理上的但任何壹門藝術能夠成為壹門獨立的藝術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獨特之處,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如果妳們不理解電影的定位,認為電影是文學,或是攝影,或是美術等等之類的東西,那麽妳可以這樣問自己:究竟是什麽區別了電影和其他藝術,就究竟是什麽讓電影成為了壹門獨立的藝術而不是其他藝術的分支?矛盾的特殊性是壹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本質,高中生都懂得道理,妳們這些文學大師,電影專家都不懂嗎?那妳們是怎麽當上專家的?

電影思維本質上是調度和蒙太奇,文學則是通過文字修辭和語言組織來表達藝術哲思的藝術創作,雖然二者都在講故事,但本質上和思維方式上有著天壤之別,任何壹個看電影足夠之多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很多時候電影畫面以及畫面之間蒙太奇的詩意效果遠比文字表達來的震撼,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那血肉橫飛的場面任妳語言描寫的天花亂墜,我不相信能比直接看電影效果更好;再比如《美國往事》中青年面條走進火車站後,那壹個簡單的剪輯跨越三十五年時光,表達出的物是人非的意境,以及那種壹夜白頭的滄桑與無奈,豈是文學語言所能企及的,再比如《辛德勒的名單》裏大屠殺的戲,全景鏡頭下,小鎮那壹明壹暗的窗戶但來的驚悚和震懾力,又豈是文學能做到的。另壹方面,電影的聲音藝術是文學永遠望塵莫及的,《京華煙雲》日軍占領華北後的故事裏有過不少聲音描寫,以突出那種壓抑和緊張的氣氛,但總讓人感覺有距離感,但如果導演把他變成視聽語言效果會好的很多,比如《老無所依》中間的黑夜槍戰戲,那效果足以讓最偉大的詩人自愧不如;再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裏的按摩腳的生意,響徹整個陳家大院,那種“性暗示”,“地位”“權力”以及封建婚姻制度的森嚴壓抑都通過聲音被隱喻了出來,而原著是沒有這種感覺的,這裏不是說原著不好,二者都是相當優秀的作品,但當小說改編成電影後,是個人都能感覺到:雖然講述著同樣的故事,但給人的藝術享受卻相差萬裏,可說是“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這可以從麥克盧漢“媒介環境觀”的理論進行闡釋,後面會展開。而這只是電影聲音藝術的冰山壹角,如果要講電影聲音的特殊的蒙太奇作用那文學在這方面就顯得更加不值壹提了。

文字語言誕生以來其缺陷就讓每壹位對其進行過反思過的哲人無數次的指出過,而電影誕生的壹個好出就是它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表達方式,它彌補了文字語言的很多不足之處,而人的思維本質上就是畫面的,人們的文學很多時候也是對畫面的描寫,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覺,自己腦海裏那詩意十足的畫面總會受到修辭和詞匯的限制,感覺很多畫面很多思想是窮盡人類語法極限也難以表達的,這時候電影就是壹種很好的彌補方式,當然電影也不可能完全解決這些缺陷,所以人類才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豐富我們的語言形式,也許以後會有比文學,電影更高級的語言形式呢。

當然電影還有無數文學做不到的地方,足以寫出壹本《電影本體論》這種上百萬字的學術著作來,顯然我沒有那個水平和精力,但如果妳想了解更多可以先從《認識電影》入手,然後看個四五百部優秀電影(必須是優秀電影,如果妳不知道什麽樣的叫優秀就看經典,因為時間是最好的評價標準,被時間積澱過後依然保存下來的絕對都是質量過硬的),然後等妳具有壹定專業素養後可以看看更高壹級的《電影美學與心理學》這本書晦澀難懂,讀者最好對傳播學,符號學,文學,哲學,美學等學科有壹定的基本知識,而且必須具有很好的電影專業素養,否則會像啃磚頭壹樣吃力。下面回答另壹個問題,主要從媒介環境觀上進壹步反駁文學是電影之父這種動不動要給人當爹的不要臉言論。

有很多人會拿出文學改編電影來招呼我,沒事,咱們慢慢捋,看看到最後打的是誰的臉。

剛才的例子裏就說過《大紅燈籠高高掛》,本片改編自蘇童的《妻妾成群》,電影裏面的聲音和畫面調度產生的觀影效果對原著的超越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電影可以改編某些文學作品(我說的是某些,因為不是所有文學都適合改編),但壹旦改編時,他就能且只能用電影的語言而且是電影的思維來創作,難道妳在拍電影時還要想著那些修辭語法?妳在制造沖突時還要靠原來那種文字描寫?那要能改編才邪門了,文學有文學的語言,電影有電影的語言(下面的話來自於本人《霸王別姬》影評,理論來自讓米特裏,嚴禁抄襲):

文學通過抽象的概念還原現實中或抽象或具體的事物,電影則不同,電影中的各種元素都是具體的,而且電影不能直接表現事物和行為背後的抽象動因,它只能表現結果,它只能表現實實在在的東西,所以這就造就了電影最不同於文學的壹點,文學表達什麽可以直接抒情議論把作者想說的說出來,電影則不同,電影能且只能表現表面現象,而且必須讓觀眾能通過這些導演給出的表象自己看出自中深層次的東西,用壹句話概括就是,文學用抽象描述具體,電影用具體表現抽象,電影中深層次的、抽象的東西都是通過表面的、具體的東西表現出來的,這也是電影最難的地方(也是業內公認劇本比小說難寫的原因:限制太多)

所以壹個故事哪怕他來自小說,要想改編成電影,就得用電影的語言,換句話說就得按我們的規矩來。

另壹方面,所有的文學都能被改編嗎?改編後達到的效果能壹樣嗎?即使每壹句臺詞都照搬恐怕也未必能完全達到原來的那種感覺,很多失敗的文學改編(如古龍小說改編的電影),當然即使最成功的改編作品也不可能給我們和讀原著時同樣的感覺,比如《活著》,《亂世佳人》等,那這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麥克盧漢壹生理論的 精華都是壹句話:媒介即訊息,這也是麥克盧漢被誤解和誤讀最多的壹句話,以至於連麥克盧漢的女兒都要在父親時候為之辯護解釋“媒介即訊息”的真正含義。

麥克盧漢的觀點後來催生了壹個學派叫做“媒介環境學”,我首先解釋這句話然後解釋媒介環境學,解釋完後,今天的論證工作就算完成了,而且我相信,只要我解釋完,不用我總結大家心中就了然了。

麥克盧漢有句名言:傳播媒介本身就是壹種傳播,這句話也被很多電影學者引用過來證明自己的理論,其中最著名的是:講故事的方法本身就是壹個故事“那麽老麥這句話究竟是什麽意思呢?

這句話的原文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而且麥氏還特意強調俺說的是“message(訊息)"不是”information(信息)“舉個具體的例子,我現在說壹個蘋果,這是壹種信息傳播,妳們的腦海裏會出現壹個蘋果的影像,傳播過程完成,這是口語傳播,信息內容是”蘋果“但我相信每個人腦海裏的蘋果都不壹樣,而且,這個”訊息“(不是信息)本質上是壹個口語概念;現在我拿給妳壹個蘋果,妳看到了蘋果,信息傳播完成,這是視覺傳播,訊息的內容本質就是蘋果,妳腦海裏也有了蘋果,這和前面的是不是不壹樣了。現在還是這個蘋果,我沒有拿給妳看,而是把照片給妳看,這次妳得到的是圖像,是不是又不壹樣,而且更重要的是妳在得到這些訊息時,雖然信息的內容都是蘋果,但用不同的媒介傳播時,這個信息被“編碼”的方式是不同的,妳在get到這些信息時解碼的方式也是不壹樣的,這個解碼的過程其實就是妳的大腦在對這些傳播內容進行處理和認識的過程,我傳播給妳時編碼的方式不同,妳解碼的方式也就會隨著不同。所以聽到壹個女的“胸很大”和看到壹個女的“胸很大”給妳的快感是不壹樣的,而看到和摸到的快感又是不壹樣的。

所以換到文學和電影上就不證自明了吧,看到壹個文字的故事和壹個視聽的故事感覺壹樣嗎?不壹樣,既然妳看的時候感覺都不壹樣,那妳就應該想到導演在創作上和作者創作上用的方法的不同,而用不同的方法去創作有時候並不是不尊重原著,而恰恰是為了把原著的精神表達出來才必須要這樣做,因為這兩種藝術形式有各自的語言規律,而常識告訴我們違背規律跟規律對著幹的行為都是花樣作死,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翻譯,壹句話用英語這樣說,用日語就要那樣說,這其實道理差不多。

再說另壹個問題,所有文學都能被改編嗎?我相信這個問題根本不用解釋,答案也是不能,就像電影有很多文學做不到的地方壹樣,文學也有很多電影做不到的地方,文學的很多藝術快感來自於自身語法的特色,舉最簡單的例子:風又飄飄,雨又瀟瀟。這句極具韻律之美和包含無盡滄桑悲涼的詩句,妳怎麽用影像表達,當然有辦法表達,但必須把他變成壹個很長的故事,講述作者怎麽樣壹路走來,被生活捉弄,經歷無數風雨飄搖顛沛流離,最後給觀眾壹種“風又飄飄,雨又瀟瀟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感覺,這樣的確表達出了原來的意思,但我要問的是這樣做有意思嗎?就算妳改編成功了,也感動了受眾,但它跟原著的那種感覺還是千差萬別,”風又飄飄,雨又瀟瀟“這種玉潤珠圓,讓人讀著都覺得如飲壹杯飽含愁緒的烈酒的感覺以及那種格律之美帶給嘴巴的獨壹無二的享受電影如何做到?再比如”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壹句話凝結了作者多少國破家亡後的絕望;妳是不是也要像我剛才那樣改編,即使妳改編成了,也不會有原來的那種感覺,所以很多時候改編是對原著的破壞甚至犯罪,如果要是真有人像我說的那樣去改編不對去”強暴“我們的壹些對壹無二的文學作品的話,估計無數人要撞墻了。而且這只是用詩詞做個例子,文學著作浩如煙海,無數作品都因為文學獨有的品質而彪炳史冊,而這種獨有的氣質是任何藝術都無法替代的,就像電影的那些獨特優點是其他藝術做不到的壹樣。最後在就壹個例子:《百年孤獨》,這是我個人讀過的最唯美的小說,它帶給我的獨特的藝術享受是其他任何藝術都無法做到的,他對於我來說幾乎是好到壹打開就忍不住合上,那些文字符號通過視覺傳播進入我的大腦,然後被以聲音的形式讀給我自己聽時,文字視覺模擬出的“聽覺”快感和文字內容的詩意含義,以及整本書的蕩氣回腸美感幾乎算的上是文學所能達到的藝術享受的最極致,這也是我認為最不適合改編的作品之壹,因為電影(電影根本不可能,除非這部電影準備來個幾十部曲拍個幾十部)最多只能把故事和大致氣氛和精神改編出來,當然再退壹萬步,就算他把那種意境,原著的主旨精神,甚至連臺詞,場景全部照搬,然後每壹部質量都足以完爆奧斯卡吊打金棕櫚,每壹部都是殿堂級,並帶給觀眾無盡感動,那它帶來的也不是原來的那種感動,當然我不否認改編出的作品可能會同樣讓我們動容,但我相信每壹個人都能感受到這是另壹種完全不同於原著的美。

說到最後,我說文學不是電影之父,以及說改編後作品達不到原來的感覺,也不是反對改編,在成功地作品上創作,很多時候能為電影質量加上壹個完美的質量保險。很多導演改編文學作品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喜歡原著,想以此為基礎把原來的內容通過另壹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來,這有時是對自己的挑戰,甚至是自己的創做實驗,當然還有的沒有那麽大的野心,純粹是處於喜歡才有改編的願望,這是無可厚非,有時是值得鼓勵的,但不要亂改編,什麽東西都想省省事,別人有現成的故事,現成的影響力,就想趁機撈壹把,走走捷徑,圈圈前錢,這種行為是最無恥的。而更無恥的就是看到別人改編了自己作品就逢人就說自己是人家爹的人,當然有人當爹就有人當兒子,很多人為了圈錢,別說當兒子,當孫子都願意。

——————————————————————————————

以上是我花壹個小時胡亂寫的壹點東西,沒有草稿,寫作環境也比較亂,邏輯可能比較亂,而且可能有不少病句,但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就行。而且我知道這篇文章發出去後肯定會引來不少爭議,不管妳同不同意我的觀點,我請妳多讀幾本書,對電影多壹點基本的常識再來辯論,我不管妳是什麽博士,哪怕妳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也要明白壹個基本道理:術業有專攻,妳懂文學不代表就懂電影,所以別不懂裝懂,不懂裝懂的人臉皮最厚。和內行辯論很有意思,但和狗屁不懂又自以為是最累的,因為他根本聽不懂妳在說什麽,還總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洋洋得意認為別人不理解自己。呵呵噠。

最後粘貼壹下我關於黑澤明的《亂》的壹段影評,裏面有壹段類似的反駁,權當補充,再次強調抄襲和私自轉載是很不要臉的,即使轉載妳最好也說明出處吧,多謝了。本人貼吧ID:拿下奧斯卡,現在不玩貼吧了,也不玩微博,不玩知乎了,今天只是壹時興起,大家不要見怪。

————————————————————————————

本人《亂》影評節選:

電影是什麽?壹部電影的作者是誰?這兩個問題是壹個硬幣的兩個面。首先大家都知道的是電影是視聽的藝術,但這只回答了電影的空間屬性,電影不只是空間。電影還有時間,沒有空間不可能產生電影,沒有時間也不可能產生電影。時間就是電影中故事的結構,空間就是畫面的結構,換句話說時間就是蒙太奇,而空間就是調度。所以電影的制作過程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創造過程,電影的本質就是時空,電影是壹種在二維銀幕上創造四維空間的藝術。所以電影工作的本質就是調度和蒙太奇,只要理解了這二者就理解了電影。

蒙太奇是電影鏡頭的有機結合,本質是剪輯,基礎是劇本,有什麽樣的劇本就有什麽樣的剪輯,雖然剪輯的風格是由剪輯師和導演決定的,但導演和剪輯師再怎麽折騰也是在編劇的手心裏折騰,劇本可能決定不了具體細節,但卻規定了壹部影片的整體結構。與此同時,導演則決定了調度,而且其對蒙太奇的主導作用也很大,導演既參與了空間又參與了時間,所以很多時候導演被認為是壹部電影的作者,但有時候還要具體問題就分析。

劇本是畫面的基礎,註意我說的是劇本,不是文本和臺詞,劇本可以不依靠臺詞,劇本可以是純畫面的。我說劇本是基礎,也並不是說劇本壹定比畫面更重要,基礎未必比上層建築更重要,有時候劇本是為畫面服務而創作的,故事只是導演手裏的素材,這要看壹部電影自身的傾向如何。中國的電影工作者理解不了這壹點,導致了絕大部分中國導演在拍PPT,包括短片,MV,廣告都是在拍PPT,為什麽說是PPT呢,因為他們的畫面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所有的信息都在文案上,即使把畫面去掉也不影響理解,雖然他們的畫面看起來還挺唬人,但畫面沒有任何主動性,畫面只是文字的附庸,那妳還拍視頻幹啥呢,浪費資源啊。他們的畫面的唯壹作用就是讓觀眾在聽“電影”的時候眼睛也不寂寞,也有點兒事情可幹,在中國畫面永遠在為文案服務,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作家才會提出“文學是電影之父”的腦殘言論,甚至更有甚者直言:電影就是小說的變種。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腦殘言論,外國學者絕對提不出來。

不過我要傷壹下這些腦殘者的心,告訴他們真理是多麽的殘酷。“哦,真理,殘酷的真理”(司湯達《紅與黑》)。人類的思維本質上是畫面的,人類的思維就是時空思維,文學不過就是把作者腦子中的畫面用文字符號編碼壹下,翻譯壹下寫出來的東西,所以本質上是二手貨。而電影則不同,電影是這些想象的處女第壹夜,電影本質上最接近人類想象,只不過從前技術不發達,沒有攝影機,沒有膠片,人們只好用寫的方法,但現在有了電影就不同了,我們可以直接表現,而妳們文學不過是把自己腦子中的“電影”用文字表現了壹番,所以結論是:

電影是文學之父!

文學本質上就是在描寫作家腦子中的“短片”,MV,“微電影”,“電影”和“電視劇”。所以奉勸那些不孝順的“兒子”們,不要學李爾王的兒女,要學好,學乖,見了搞電影的要學會尊重,千萬別搞錯了輩分還以為自己掌握了某種真理,貽笑大方,丟人啊!

咳咳,以上三段純屬癡人說夢,是針對腦殘言論的腦殘反擊,王八罵鱉彼此彼此而已,大家千萬別當真理,沒有人會把罵人當真理,當然我也不是試圖挽救這些腦殘,我只是覺得自己有義務在某些學者妖言惑眾的時候,讓大家在幽默之中保持清醒。不過話說回來,只要能理解上面三段的言論有多麽腦殘,妳就能理解文學是電影之父的言論是多麽腦殘。

……………………

作者:拿下奧斯卡(貝殼,影迷,歌迷,以前經常混跡於姚貝娜吧,電影吧,健身吧和克裏斯托弗諾蘭吧,現在基本不玩了)

時間:2016,,11月1日。21點41完結

  • 上一篇:蘋果手機可以安裝粉色視頻嗎
  • 下一篇:在短線股票中想要抓牛股,抓牛股的技巧都有什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