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黃土高原的環境治理

黃土高原的環境治理

新中國成立後,對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壹系列綜合治理措施。 1、植被分布的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過渡的總體趨勢。不同土質、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塊,土壤水分狀況存在壹定差異,適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長。但黃土高原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帶性特征,其植被分布的總體特征應為植被的地帶性分布與非地帶性分布兩者的自然組合。

2、土質非地帶性

在《黃土高原森林分布與黃土厚度的關系》壹文中對此已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現將主要觀點簡述如下:1)黃土顆粒組成細,孔隙度高,孔隙以細孔隙為主。在降水不豐沛的半濕潤、半幹旱區,降水入滲淺,地面蒸發耗水多。厚層黃土坡地土壤水分條件相對幹旱,自然植被為草原。2)裂隙發育的巖層,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為主,降水入滲深,地面蒸發耗水少。在降水不豐沛的半幹旱、半濕潤區,裂隙發育的巖質坡地,土壤水分條件較濕潤,自然植被為森林。3)薄層黃土坡地,由於下伏不透水巖層埋藏淺,地下水位較高,樹木往往可以通過發達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為森林。

3、微地貌非地帶性

黃土高原溝壑密集,地形切割深。由於地表徑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運移,塬面、墚、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較低,地下水埋藏深;溝谷及溝坡中下部等負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較高,地下水埋藏淺。在半幹旱、半濕潤的氣候條件下,溝谷及溝坡中下部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適合樹木的生長,自然植被為森林,墚峁、塬面及溝坡中上部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適合草灌的生長,自然植被為草原。溝坡森林植被的分布高度,自南向北呈降低的趨勢。

4、坡向非地帶性

陽坡坡地的地面蒸發耗水大於陰坡,同壹區域陽坡的土壤水分條件往往較陰坡幹旱。因此,陽坡的植被群落往往較陰坡更耐幹旱。溝坡的森林分布上限,陰坡高於陽坡。

5、黃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可持續利用

黃土高原50年來的人工林草建設,沒有遵循土壤水分地可持續利用原則,片面追求人工林草的高生長量、高經濟效益,結果多以失敗告終。如20世紀50-70年代的“山頂戴帽子”,在墚峁頂上造林,樹木初期生長尚好,但5至10年後多為小老頭樹或者死亡。20世紀80年代初期,飛播沙打旺,人工種植紅豆草,沙打旺、紅豆草3年內長勢喜人,5年後逐漸衰亡。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單位對人工林草地的土壤水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人工林草地出現了明顯的土壤幹層,土壤幹化現象嚴重。洛川塬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大面積發展的蘋果園,也已普遍出現土壤幹層。

自然修復恢復的植被,最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形成的群落最為穩定。吳旗縣的封禁實踐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觀測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復恢復黃土高原的植被,時間也無須很長,3至5年就可以形成較好的植被覆蓋。 處黃土高原的吳起縣,是1935年中央紅軍經二萬五千裏長征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的地方。記者初次來到這裏采訪時,只在個別流域看到少許綠色,多數山山峁峁因開墾種糧而滿眼土黃。

在退耕還林過程中,吳起縣特別註重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地方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動舍飼養羊和林果業、草畜業、棚栽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勞務輸出等農村後續產業的發展,使農民收入穩步提高。2008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58元,較1997年的887元凈增2771元。

1999年來,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扶持下,吳起縣計完成造林種草面積240多萬畝,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62.9%,成為全國退耕還林啟動最早、面積最大、成效最好、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縣。在最新的EOS衛星遙感圖片上,壹片濃綠的顏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吳起的地貌輪廓。 經過30多年的建設,位於黃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保試驗站。

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位於陜西省延安市的安塞縣,始建於1973年,是科技部國家重點野外臺站、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點重點站。

這個試驗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試驗場,其中包括農田水分平衡試驗場、養分循環試驗場、土壤侵蝕試驗場等160個小區以及先進的山地自動氣象站和農林旱地微氣候觀測站,占地75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面積和規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試驗站。

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重點研究領域是水土流失規律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黃土丘陵區生態環境特征及演變規律、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系統結構功能及調控原理、流域健康診斷與管理理論及方法等多個方面。同時它還肩負研究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恢復和重建退化生態系統、為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途徑等任務。

這個試驗站利用身處黃土高原的特有條件,30多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和陜西省關於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農業發展的科技攻關課題和中國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31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二等獎以及中國科學院和陜西省的各類獎項18項。這裏還吸引了來自俄羅斯、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同行開展合作研究。 小流域綜合治理(以上措施之綜合,外加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農業技術:節水技術和提高單產量的技術。重點在保持水土)。黃土高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加大植被的覆蓋面積和覆蓋率,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壓縮農業用地。尤其對於這個土質比較疏松的黃土高原來說,森林覆蓋率壹定要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2%,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面積約27萬平方公裏,有11萬平方公裏特嚴重面積。大部分地區的侵蝕模數在4000噸/平方公裏,最嚴重的地區達3.57萬噸/平方公裏。從地球上來看,黃土主要分布於中亞到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壹帶,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就是位於黃河上中遊地區的黃土高原。它的範圍大致是北起陰山,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到太行山,橫跨青海、寧夏、甘肅、陜西、山西、河南6省,面積64萬平方公裏。黃土覆蓋厚度壹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隴東、陜北、晉西黃土層最厚,六盤山以東到呂梁山西側,黃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間,最厚在蘭州,達300米以上。黃土分布的面積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 上一篇:5個人的小品
  • 下一篇:《雙世寵妃》演員表中有哪些演員?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