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文言文下的意思是什麽

文言文下的意思是什麽

1. 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謝謝

文言文的意思

xià

①下面;位置較低的處所。《勸學》:“上食埃土,~飲黃泉。”

②低。《采草藥》:“此地勢高~之不同也。”

③下等;次序在後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聞寡之耳者,受~賞。”

④地位低下的人;職務低的人;下級。《廉頗藺相如列傳》:“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為之~。”

⑤從高處到低處。《遊黃山記》:“轉入石門,越天都之脅而~。”又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濟於城上請罪,進城梯而~之。”

⑥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紛紛暮雪~轅門。”

⑦下墜。《垓下之戰》:“項王泣數行~。”

⑧到……去。多指從上遊向下遊、從北向南、從大城鎮去鄉村等。《譚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上海。”

⑨下達;頒布。《後序》:“維揚帥~逐客之令。”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事下四郡,四郡推公(袁可立)秉筆。”

⑩攻下;攻占。《陳涉世家》:“蘄~,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

⑾少於;低於。《師說》:“今之眾人,其~聖人也亦矣。”

⑿謙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為人,仁而~士。”

⒀表示動作的次數。《口技》:“忽然撫尺壹~,群響畢絕。”

⒁方面;方。柳宗元《駁復仇議》:“今若取此以斷兩~相殺,則合於禮矣。”

下車地方官員風到任。

下處臨時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2. 下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本義:下面,位置在下。

舉例:下,底也。——《說文》在南山之下。

——《詩·召南·殷其靁》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豳風·七月》陰山下。

——《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勒歌》放之山下。——唐·柳宗元《三戒》愬至城下。

——《資治通鑒·唐紀》奔倚其下。——《聊齋誌異·狼三則》2、地名。

舉例: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是實為帝之下都。——《山海經·西山經》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陰間);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間);下都(神話傳說中稱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臣下;百姓;群眾。舉例:於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左傳·昭公十八年》4、特指湖澤。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書·舜典》5、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養於下,請以殉葬。——《禮記》6、裏面。

眾軍心下大亂,不敢交戰,各自奔走。——《三國演義》7、指時間、處所、範圍。

及郡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8、位在下的人。

不恥下問。——《論語》不忍為之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上下齊同。——《資治通鑒》9、下來的意思。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下車引之。

——《世說新語·方正》10、落下;降下。下,落也。

——《爾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11、彎屈。

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之下。——《三國演義》12、卸下。

賓主下塵榻。——沈約《和謝宣城》下擔捋髭須。

——《樂府詩集·陌上桑》13、發表、宣告。令初下。

——《戰國策·齊策》詔既下。——清·梁啟超《譚嗣同傳》14、去;到。

便下襄陽。——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順江東下。

——《資治通鑒》15、常指從北到南、從上遊到下遊、從城市到鄉下、從上層到基層。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16、奪得、攻取、占領或攻占。皆下之。

——《史記·陳涉世家》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宋· 蘇軾《前赤壁賦》17、歇宿;收留。

徐孺下陳蕃之榻。——王勃《滕王閣序》官人要下呵,俺這裏有幹凈店房。

——《西廂記》18、投降。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國之可下?——《韓非子》19、居人之下;謙讓。

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三國誌》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唐·韓愈《師說》20、安紮。各依本方下營。

——諸葛亮《兵要》21、拍。撫尺壹下。

——《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薄暮下管鍵。——清·方苞《獄中雜記》22、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為之下。——《史記》23、次序或時間在後。

上下同欲。——《孫子·謀攻》下道齊桓。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 下面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

1、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老百姓也眷念著自己的家。

2、老百姓都以為是您吝嗇呢(指以羊易牛之事)

3、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

4、希望妳(對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

5、沛公在哪裏啊?

6、人在困苦窮盡時就會追念本原。

7、(只有半句無法翻譯啊,這裏給全句的翻譯。全句為: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還是探究他的成敗過程都出自人為的原因呢?

8、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

9、別人都譏笑我固執而不通達 但是我不覺得這是缺點 。

10、六國的滅亡,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

11、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12、孔子輕視他器量狹小 。

希望我的回答對妳有幫助,如果有解釋不清的地方,請追問。

4. 文言文的什麽意思是什麽

什麽:

表示詢問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質

妳從那裏得到了什麽消息

表示詢問某物或某事的情況

告訴我妳在找什麽

虛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聞到壹種什麽花香

表示否定

他算什麽,妳竟掛念他

表示責難

妳笑什麽?

表示詢問在它前面的詞或壹系列的詞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這是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還是別的什麽東西

表示驚訝或激動

什麽,不吃早餐啦!

摘自《百度漢語》

疑問代詞。表示疑問。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薦》:“奇章公始來自江黃間,置書囊於國東門,攜所業先詣二公……韓始見題,而掩卷問之曰:‘且以拍板為什麽?’”

《景德傳燈錄·法達禪師》:“祖又曰:‘汝名什麽?’對曰:‘名 法達 。’”魯迅 《吶喊·藥》:“好香!妳們吃什麽點心呀?”

李廣田《<;散文三十篇>;序》:“若問這些文章到底有什麽意義,勉強說,也不過是多少地反映了那個舊社會的某些方面。”

疑問代詞。表示無須,不必。

唐呂巖《勸世》詩:“衣食隨緣,自然快樂;算是甚命,問什麽蔔?!”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四折:“若是 漢 天子早把書明降, 韓元帥 免受人誣罔……我蒯徹也粧什麼風魔,使什麽伎倆!”如:妳說呀,裝什麽啞巴!

摘自《百度百科》相關詞條。

5. 什麽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白話文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當然,其他國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麽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義是什麽?

1.文言文很精彩。這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對,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為什麽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壹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壹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壹,指明文言文本是壹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壹,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壹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麽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麽“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麽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壹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詩詞都屬於“文言”壹類,它們在生活中並沒有遠離我們而去。只是在語言形態上,之乎者也離開了口頭,成為文字之後,顯然它對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擴展,有了確實的規範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應用,也在它能喚醒含混的詞源與典故。可以說,前途看好。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壹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壹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壹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麽說的麽?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壹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壹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6. 文言文的具體含義或意思是什麽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

“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

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麽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

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

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

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麽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壹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

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壹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

“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壹,指明文言文本是壹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壹,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壹種文體。

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麽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麽“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麽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

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壹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

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

某種形式上,壹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壹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壹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麽說的麽?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

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壹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壹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7. 下面的文言文是什麽意思(翻譯+註釋)

州鹽井,後漢仙者沛國張道陵之所開鑿。周回四丈,深五百(“五百”二字原缺,據

明抄本補)四十尺。置竈煮鹽,壹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

萬歲通天二年,右補闕郭文簡奏賣水,壹日壹夜,得四十五萬貫。百姓貪其利,人用失業。

井上又有玉女廟。古老傳雲,比十二玉女,嘗與張道陵指地開井,遂奉以為神。又俗稱井底

有靈,不得以火投及穢汙。曾有汲水,誤以火墜,即吼沸湧。煙氣沖上,濺泥漂石,甚為可

畏。或雲,泉脈通東海,時有敗船木浮出。(出《陵州圖經》)

譯文:

陵州的鹽井,是東漢仙人沛國的張道陵在那裏開鑿的。井口周長有四丈,井深五百四十

尺。在井邊安置爐竈用井水煮鹽,三分之二送入官府,三分之壹進了百姓家。因為有利可

圖,所以這裏的人越聚越多,因人越聚越多,所以形成了城鎮。武則天稱帝後的萬歲通天二

年,右補闕郭文簡上奏請求出賣井水。壹天壹夜,就賣水得錢四十五萬貫。百姓貪圖井水的

利益,人用失業。鹽井上面還有壹座玉女廟,古老的傳說說:廟中的十二個玉女,曾經為張

道陵指引開井的地點,於是把她們奉為神。當地的人又說井底有靈,不能往井下扔火和臟東

西。曾有人去打水,壹失手把火墜落下去,立即發出吼聲並沸騰起來,煙氣往上沖,泥土飛

濺,連石頭都被水卷了起來,非常可怕。有人說,井水的泉脈通東海。時常有破敗的船木從

井水中浮出。

8. 文言文的會是什麽意思是什麽

動詞義:

1、會意字。古文從合從彡。按彡亦眾多意。本義:會合。

會,合也。——《說文》

會,聚也。——《廣雅·釋詁三》

會同有絳。——《詩·小雅·車攻》

會言近止。——《詩·唐風·杕杜》

會朝清明。——《詩·大雅·大明》

會諸其幣。——《儀禮·聘禮》

以會天地之藏。——《禮記·月令·季秋》

然後天下會於壹。——柳宗元《封建論》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範仲淹《嶽陽樓記》

2、晤見;會見。

時見曰會。——《周禮·太宗伯》

相見於卻地曰會。——《禮記·曲禮》

會者何,期辭也。——《公羊傳·桓公十年》

留待作遺施,於今天會因。——《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與燕王會境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使協調壹致;符合。

音韻清暢,又深會女心。——梁·吳均《續齊諧記》

4、(多指在飯館、茶樓中)付(款)。如會鈔、會錢。

5、領悟;領會。

6、應當;應須。如會須:當須;應當。會應:該當。

名詞義:

1、器物的蓋子。

《禮經》:器之蓋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說文·會·段註》

敦啟會。——《儀禮·士喪禮》

命佐食啟會。——《儀禮·士虞禮》

2、業務、社交或其他性質的集會。

會論虞常。——《漢書·李廣蘇建傳》

來會計事。——《史記·陳涉世家》

乃罷會。——《資治通鑒》

3、時機。如適逢其會。

4、人物薈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會垣:省城;都市。

5、為壹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團體或團體組織。如幫會、會同館:明代接待各國使者的地方。

6、災厄;厄運。

百六有會,《過》、《剝》成災。——《後漢書·董卓傳贊》

7、民間壹種小規模經濟互助形式。壹般由發起人約集若幹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發起人使用,以後按議定或拈鬮決定的順序輪流使用。

正在各書店裏約了壹個會,每店三兩。——《儒林外史》

8、中醫經絡穴位名。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9、古代中國歷法所用的單位,等於10800年。

三十年為壹世;十二世計三百六十年,為壹運;三十運計壹萬八百年,為壹會;十二會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壹元。——邵雍《皇極經世書》

副詞義:

1、必然;壹定。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古樂府《孔雀東南飛》

長風破浪會有時。——唐·李白《行路難》

2、恰巧;正好。

會天大雨。——《史記·陳涉世家》

會其怒。——《史記·項羽本紀》

會幸苑中。——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會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會賓客大宴。——《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3、表示範圍。相當於“皆”“都”。

弦、匏、笙、簧,會守拊鼓。——《禮記》

連詞義:

1、相當於“與”“同”“和”。

上遣侍郎馬爾泰會查郎河按治,於義坐奪官。——《清史稿·劉於義傳》

會:kuài

動詞義:

1、會意字。本義:計算;總計。本指年終結賬。後泛指算賬。

會,合也。——《說文》

會,歲計也。——《玉篇》

會,大計也。然則零性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孟子·萬章下》正義

凡場務、倉庫出納在官之物,皆月計,季考,歲會。——《日知錄》卷二十四

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之服不會。——《周禮·天官》

聽出入以要會。——《周禮·小宰》。註:“月計曰要,歲計為會。”

  • 上一篇:電影怦然星動中楊冪替身的孫子怡
  • 下一篇:魔鬼,惡魔,天使,墮天使四者的區別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