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與二戰有關的電影的影評。

與二戰有關的電影的影評。

悲劇的誕生

——觀《穿條紋睡衣的男孩》

那裏有湛藍的天空,白色的雲,那院子有大樹環繞,後來還有了搖曳的秋千架。那裏是盛夏的鄉村,是理想中的樂園,但又的確是兇宅。那裏,有無數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著,卑躬屈膝,只為茍延殘喘,更有無數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妳看到那漫天的濃煙麽?那不是炊煙裊裊,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遲遲不肯落下。曾幾何時,在《辛德勒名單》不也有這樣的濃煙麽,只是在這裏,我們還聞道了那股嗆人的臭味。

活著,又如何?

《辛德勒名單》中,妳有沒有聽到兒童那歡快的叫聲“GOODBYE JEWS!”在《鋼琴師》,妳有沒有看到,只要是猶太人,活著,就無處可逃。本片中,編劇似乎給出了答案:“猶太之流詬吾族,誘吾族之敵”“笑吾族文學音律”“凡其所到之處,災害不斷”“吾國必因其而亡,不遠矣。”這大概就是希特勒滅猶的緣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時看《北洋水師》,那裏也有日本天皇的擔憂,作為島國的擔憂。難道這就是侵略的緣由?

我無法想象,德意誌,那個哲學大師輩出,崇尚理性的國家,竟會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甚至還施行過種族滅絕的政策。是德國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還是擔憂太多,以致無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兒童顯然是未經思考,受了大人們的教唆的。兒童又真的那麽無辜嗎?不是。兒童本身固有的輕浮與好事,大概也是壹個原因。我壹直在想,倘若是妳,妳會不會也在其中,興奮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妳已經經歷了滄桑,然後,妳說:“那是我年少輕狂!”是不是已經太晚了。

不僅在德國。文革其間,誣蔑師長的,毀滅文物的,為了各式派別而爭鬥的,不是大有人在麽?年少又輕狂,無知又沖動,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蠱惑,托詞不外乎如此。那麽,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又是什麽?要麽基於從眾心理,妳這樣,我也這樣;要麽,是自我的彰顯。這樣的心理,壹直存在,而且會永遠存在下去。

但這不是真相。

真相在於為什麽會有人盲從。

真相在於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政策。

真相在於人類創造了“我”與“我們”,而“我”與“妳”便將自己與他人區分開來,我們隸屬與這樣集體,我是安全的,而妳,也許就是敵人,或者,就是那個不幸人中的壹員。真相在於人類有了國家這壹組織。庫切在《兇年紀事》中這樣說:“我們生而就有歸屬。從出生的那壹刻起,我們就是臣民。”“法律保護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對於國家的意誌,從來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夠更改的,那麽,做個良民就意味著屈服與順從。

這不是真相。真相是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國家意誌。倘若國家意誌是每個公民的意誌,也許,就沒有悲劇的誕生了。但經濟學家已經給出了證明:這個美好願望是無法實現的。所謂國家意誌只能是有大多數人的意識提煉出來的少數人的意誌。少數人的意誌就是這個國家的所有人的意誌。所以,妳說猶太人不好,那麽,人人都得說,猶太人不好,否則,便是以個人的力量來對抗整個國家。

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誌為什麽會成為整個國家的意誌,即便它那麽荒唐可笑(中國的大地不也曾上演過?罷黜馬寅初,消滅麻雀)。倘若,有多種聲音,倘若,妳可以表示妳的不滿,倘若,妳是對的,國家又真的夠虛心接受,那麽,悲劇也就不會發生。關鍵在於個人的意誌成為國家意識,而對於這種意誌唯有俯首貼面,老老實實去執行。這便是極權主義。極權主義的罪惡在於將自己的意誌強加為他人的意誌,皇權時代,軍閥時代,斯大林時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壹個獨裁者。極權主義的時代,妳要麽躲避,要麽執行,要麽就是犧牲品。

但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於這樣的意誌為什麽會誕生?真相在於,是誰選擇了這樣的獨裁者。意誌可以歸結為個人的醜陋,但選擇,卻是民眾的結果,受蠱惑只是壹時,但圖新鮮,為自己謀利不是大眾選擇的壹個因素嗎?所謂人生,不過是在各種限制條件下,給自己選擇壹個最優解——基於精神或物質。人生來就有欲望,有些人終生郁郁而不得誌,有些人實現了願望,卻坑害了他人。就是這樣。

妳可以不選擇嗎?當壹個國家沒有了領導者,妳會心安理得,穩如泰山嗎?妳需要壹個領導者,我也需要。我們都被奴役化了。幾百年前,壹位法國作家這樣寫道: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經是臣民的平民突然會徹底忘掉他們早先渴望獨立的要求,以至於要喚起他們並重新獲得這種信念已經不可能了;事實上,他們無需敦促就在盡心盡力地做了,做得相當自在,乃至有人會說,從表面上看,他們沒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穩了奴隸。實情也許是,壹開始,這種服役是不得已的,因為受到了外力的強迫;但後來那些無怨無悔盡心效勞的人,卻是以自己的自由意誌在從事他們的前輩被強迫做的事。”

悲劇的誕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參與了。

《辛德勒的名單》

辛德勒是壹個壞人,辛德勒但並不像電影中所刻畫的那樣是壹個近乎神聖的救世主形象。透過壹本書《辛德勒名單》解讀辛德勒這個人,還原了英雄也是人這個常識,辛德勒早就是納粹黨成員;辛德勒竟然是間諜,辛德勒本質就是資本家,辛德勒或許是瘋子,諸如此類種種頭銜。 富賈之子的辛德勒沈湎酒色,在戰前作為間諜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從事偵察活動,他大發戰爭財,是當地有名的納粹信徒。他也是壹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哪怕20歲時的那場婚姻也是出於對方的豐厚聘禮,並以此來挽救瀕臨破產的家族企業。“二戰”後,他又拋棄了發妻。從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蘭克福的辛德勒,處境卻極為悲慘。身無分文,蝸居在法蘭克福火車總站附近的壹個單間居室,且頻繁酗酒,最終因煙酒過度而死。這就是壹個真實的辛德勒。 英國作家威爾遜說:“辛德勒是個騙子,壹個酒鬼,壹個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這樣的人的話,他也就沒辦法從納粹集中營裏拯救出上千個猶太勞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猶太人,但僅僅是騙子酒鬼和登徒子卻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經解讀:“我對這個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墮落之人跟他們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間的鬥爭總是讓人著迷。(辛德勒的時代)正是歷史上曾不止出現過壹次的特殊時代:在那些時代,聖人已經完全無能為力,對妳已經沒有任何好處,唯有那些講求實際的無賴漢才能擔當起拯救靈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寫出人類精神的偉大力量,同時又竭盡全力要為辛德勒“去魅”,驅散籠罩在這個偉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猶太民族的“大義人”身上的光環和“迷思”,還他這個“如此含混復雜又如此崇高偉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決定以小說的形式去展現這個人物,但同時又“力避壹切向壁虛構”,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瑣碎的細節全部都有歷史文件以及當事人的回憶作為支撐,而且就算是當事人的回憶,作家也還要進行排比擇選,只選用經過判斷後認定為最符合歷史事實的記述。事實證明,基尼利的這種創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實的力量勝過壹切虛構,真實的面容也比壹切設計都更精妙復雜,《辛德勒名單》不但將那段久已湮沒不聞的偉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見耳聞般生動清晰地展現在當代讀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將奧斯卡·辛德勒這個真實人物無比復雜甚至矛盾的各個側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細致地突顯在妳我的心中。

至今沒人能夠否定辛德勒從納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猶太人的事實。他善與惡之間倫理取向的驟然轉變,讓學者無法自圓其說,或許永遠是個不解之謎。可我們又何必勞師動眾地去揭開這個謎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單的真假亦無需考證、辨偽,只要他在險境中確確實實拯救過壹千余條生命,此舉足矣。並且,這是他在當初境遇下唯壹力所能及的行動。

我以為,只有國人才會對“高、大、全”式的人物鐘情萬分,才會為壹個完美無瑕的英雄而錙銖必較甚或無原則地打造、粉飾、塗金。從國外對《辛德勒名單》以及辛德勒本人的爭議中,不難看出,“高、大、全”其實是壹種普適的心理需求,造神運動並無時空的界限。這種普適性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道德訴求,更是人類對自身道德瑕疵和意誌缺陷的心理過度補償。

壹個壹生清白的人或許對身邊的世態炎涼從來漠不關心,而壹個墮落放縱之徒或許曾經對身陷絕境者攙扶過壹把。英雄沒有必要是完美無缺的,我們更沒必要以神的標準來奢望他人。人類道德的恒古原則,壹是無需極致,二是必須踐行。"天地雖大,但有壹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在基尼利的筆下,真實的辛德勒的本來面目纖毫畢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就是這樣壹個壞人,經過了種種磨難,做了壹件好事,拯救了壹千三百多個猶太人的生命。“救人壹命,如普度眾生”……我想,也正因此,歷史才不至於僅僅成為壹部征服和壓榨史,不論在多麽黑暗的時刻,不論邪惡的力量何等強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輝在閃爍,也總有人類的靈魂在成長。

電影開始,普通壹猶太家庭圍立桌旁聖詠進行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的燭光隨著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貫穿影片始終的淒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聖詠的曲式,壹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聖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壹群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艷,橫掃壹切的光明,“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經過去,讓我們擁抱來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舊聞新讀:東方早報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單”副本澳大利亞被發現,新南威爾士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整理作家托馬斯·肯尼利的6盒舊手稿時,在壹堆研究紀要和德國剪報中發現了這份“辛德勒名單”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價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驚的程度。當子彈射入腦顱,鮮血尚未濺到地上;當利刃插進胸腔,心臟仍在舒張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跡,也只如流水滑過指縫後,手上殘留的水漬般輕易蒸發。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鐘時間,強迫我接受這個震撼——

身處戰爭中的人,就如我們指尖下的蟲蟻。

為什麽?為什麽造物創造了人類,卻又讓我們如斯羸弱,不堪壹擊?而究竟生的價值又在哪裏?

當我經歷了那血肉橫飛、支離破碎的二十五後,我以為我明白了。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堅持正義;我們活著,就是為了鏟除奸惡。當成千上萬的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沖上那名叫諾曼底的法國海灘與德國人作戰時。我腦中想到的是中國古賢們所謂之“殺生成仁,舍生取義”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拋頭顱,撒熱血”英勇就義的偉大精神。他們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流血犧牲,為的是全人類的安寧與和平。依然活著的戰士和倒在海水與沙灘上的屍體壹樣值得我們尊敬。

然而,我錯了。當我看到那位在兩天中被戰爭接連奪去三個兒子的老母親瑟瑟發抖地倚靠著門邊時;當我看到原本掛在戰士脖頸上,代表著他們生命的金屬牌灑落滿地時,我意識到:我錯了!任何壹個人都沒那麽偉大,任何壹個人都恐懼死亡。生命的脆弱不僅僅體現於它能那麽輕易的被打碎,更在於我們對於這種脆弱的強烈恐懼。為什麽要派遣壹組戰士去尋找那壹個名叫瑞恩的大兵?因為他是那位老邁母親僅存的壹子。答案簡單但卻真實。生命的維系,需要以生命的價值來換取。或許生命的價值就在於此:我們恐懼死亡,但我們更恐懼自己所關懷、熱愛的人被奪去生命!

可是,我又錯了。錯在以偏概全,錯在有失偏頗。直到影片後半程才終於出現的大兵瑞恩,在上級命令他離開戰場的前提下,堅持留下完成任務,與戰友們在壹起;帶領著自己的小隊歷經了生死考驗的米勒上尉,在即將完成使命時,卻決定戰鬥,用自己受傷的軀體與壹支手槍,阻擊敵人的坦克。還有其他那些前赴後繼、英勇戰鬥的戰士們。他們大義凜然,勇不畏死。是什麽支持著他們的神經與肉體?是什麽使他們即使為之拋卻生命,也無怨無悔?其實,他們都是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情感與思想。而在“那壹刻”來臨時,他們又都成為了英雄,成為了同輩中最傑出者。

對於我們每壹個人由於境遇的不同“那壹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許會是壹場殘酷的戰爭,或許只是壹個落水的兒童……但我們每個人的生之價值,決不會體現在那日日重復普通又普通的三餐壹宿之中。它只會在我們壹生中所僅有的幾次,甚至是唯壹的壹次“那壹刻”中閃現,而平時我們只是普通人。

當我最終看完這部影片時,留於腦中記憶最深刻的,再不是開場的那二十五分鐘。而是已經受傷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殘垣斷壁上,無力但卻堅定的舉起手槍向德軍坦克射擊的鏡頭。

還記得他戰前的職業嗎?而“那壹刻”他已成為英雄!

《美麗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艱難最黑暗的日子裏,就算了無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愛著並用生命與智慧保護著他的妻子與兒子。他的勇氣與智慧,即使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即使在集中營的暗無天日中,即使在最後槍聲響起死亡來臨的那壹刻,依然閃現著耀眼奪目的光芒。

他用盡全力,在集中營的悲慘世界裏,為兒子,營造了壹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訴兒子,所有的殘酷只不過是壹場遊戲,遊戲的獎勵是壹輛嶄新的坦克。於是,他的兒子便有了足夠的勇氣,熬過那段水火的歲月,最後,當他坐上盟軍的坦克時,他的幸福無可言語,而那種幸福,正是他的父親用生命為他交換的。他不放棄任何機會為他風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點滴的歡欣,在路過集中營的廣播室時,他冒著危險在廣播裏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訴她,他和兒子都還活著。他趁著做侍者的機會,為妻子播放了《船歌》,這首曾經響在他們定情之夜的歌曲,飄過沈沈迷霧的阻擋,在黑夜裏,給他的妻子帶去安慰,也讓他們壹家人,都鼓起了勇氣,***同經歷灰暗的時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後壹晚,他將兒子安頓在壹個鐵箱子裏,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註視著他,於是,他裝出壹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壹切都只是壹個遊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然後,槍聲響起,他去了,而他的兒子與妻子終於獲得解放,當他們在陽光下摟抱在壹起的時候,他的兒子說道,我們贏了!確實,在這壹場浩劫當中,他們贏了,因為,他們有壹個英雄的丈夫與父親,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麗人生》是壹部相當浪漫的電影,猶太青年基度到壹個意大利小鎮上準備以開書店為生,在那裏,他遇見了美麗的姑娘多拉,然後,是壹系列充滿了智慧、滑稽、陰錯陽差、浪漫的輕松片段,終於,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鏡頭壹轉,他們從房間裏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裏,壹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自行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裏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麽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壹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壹種很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裏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消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沖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壹個人最深沈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壹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麽,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裏,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壹種活著。槍炮、炸藥、毒氣、死亡、饑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壹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額額額,這是四篇、加上樓上的1篇剛好5篇

  • 上一篇:求神奇寶貝第壹部劇情!!
  • 下一篇:excel下拉列表選項怎麽添加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