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遊戲軟體 - 中國電影1949-1966這17年是怎樣發展的?

中國電影1949-1966這17年是怎樣發展的?

從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這段時期文藝史家壹般稱為“17年時期”。根據記載這個時期新中國壹***拍了507部電影,從題材看,這壹時期比較著名的電影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壹類主要是反映1949年建國以前社會生活的影片;壹類是反映新中國建立以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鬥爭和生活的影片。◆反映舊時代、舊社會生活的影片 主要有,反映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歷史片:《林則徐》和《甲午風雲》等;反映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爭片:《紅色娘子軍》、《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東進序曲》、《回民支隊》、《永不消逝的電波》、《紅日》、《紅旗譜》、《苦菜花》、《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鐵道遊擊隊》、《平原遊擊隊》、《渡江偵察記》、《冰山上的來客》、《柳堡的故事》、《董存瑞》、《劉胡蘭》、《小兵張嘎》和《雞毛信》等;反映舊中國舊社會人民生活的、根據名著改編的“改編片”:《祝福》、《林家鋪子》、《家》、《早春二月》、《我這壹輩子》、《白毛女》和《青春之歌》等;反映封建社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與鬥爭的“戲曲片”:黃梅戲《天仙配》、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京劇《野豬林》和《楊門女將》和昆曲《十五貫》等。◆反映新中國建立以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鬥爭和生活的影片 如,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爭片:《上甘嶺》和《英雄兒女》等;反映建國初期我公安幹警同潛伏的美蔣特務鬥爭的“反特片”:《秘密圖紙》、《羊城暗哨》、《霓虹燈下的哨兵》和《鐵道衛士》等;反映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農村片”:《李雙雙》、《我們村裏的年輕人》、《老兵新傳》和《劉巧兒》等;反映少數民族邊疆風情的“風情片”:《阿詩瑪》、《劉三姐》和《五朵金花》等;反映社會主義新人新事新面貌新風尚的歌頌片:《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和《滿意不滿意》等。◆“17年電影”的不足和貢獻 以上這些電影讓我們覺得這17年電影離我們既遙遠又不遙遠,說遙遠,這些電影離我們畢竟有40多年了,說不遙遠,我們當中的有些人,尤其是有些歲數的人都是看著這些電影長大的,這些電影當中有壹些優美的插曲至今我們還能唱出來,像《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艷陽天》、《冰山上的來客》中的《花兒為什麽這樣紅》、《上甘嶺》中的《壹條大河波浪寬》、《英雄兒女》中的《風雲滾滾唱英雄》、《鐵道遊擊隊》中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聽著這些熟悉的旋律,就能讓人想起很多逝去的青春歲月,倍感親切,甚至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在看這些電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形成的。然而作為中國百年電影史的壹部分,我們今天在總體上評價這個時期的電影時要壹分為二,“17年電影”有長處也有不足。 先來看它總體上的三個缺陷:首先,17年時期的電影基本上是在壹種封閉的環境中創作的。第壹,這17年時期的中國基本上和西方國家斷絕了關系,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缺少與外界的交流。第二,和整個中國古代文化也斷絕了關系,或者說基本摒棄了中國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所創造的燦爛的古典文化,像唐詩元曲,《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當時都被打成封建主義的東西,老百姓是看不到的,電影文藝工作者也是不能看的。像《林則徐》那樣的電影可以說是漏網之魚,因為裏面含有反帝國主義和階級鬥爭的內容,與當時的主流話語壹致,所以才能僥幸出來。而且,即使當時“漏出”了這些影片,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電影的導演和演員也都受到了沖擊。第三,這17年與中國現代傳統也斷絕了關系。中國現代歷史上有兩大傳統,壹是由毛澤東主席所領導的農民革命文化傳統,還有壹個傳統是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知識分子所建構的“五四”文化傳統。而整個17年電影反映的都是工人、農民的鬥爭,反映的是農民革命文化傳統,關於知識分子的文化傳統實際上是看不到的,僅有的兩部《早春二月》和《青春之歌》,前者壹出來就受到了批判,後者還是和“五四”文化思想背道而馳的。所以,17年時期的電影基本上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創作的。 其次,以壹種絕對的集體主義排斥個人的自我。我們說,集體主義是好的,但將它強調到極端的地步,不允許妳有任何個人的私心雜念,也不允許妳有個人的正常合理要求,這就可怕了。表現在文藝作品上,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不許描寫愛情,不許談情說愛。即便可以,也是革命加愛情,愛情要和革命、集體主義掛上鉤才能露面。那時的詩歌是這麽寫的,“要我嫁給妳嗎?妳的胸前還缺少壹枚獎章”,妳是勞模,是英雄我才嫁給妳!還有壹首,“小夥子,不要在我的窗前彈唱,我的心已飛向遠方,我的心上人正手握鋼槍,保衛著祖國的邊防”,也就是革命加愛情。17年中有壹部寫愛情的電影《柳堡的故事》,其中描繪的就是壹個革命戰士愛上了壹位農村姑娘,但是為了革命放棄了愛情,整個電影表達的就是“先國後家”,在國家民族危難的時候,“我”是不能談戀愛的。還有壹部電影《劉巧兒》,裏面有個唱段:巧兒今天去趕集,碰上了壹個他,他又能寫又能算,他的名字叫趙振華……關鍵是最後壹句話——他還是個勞模啊!17年時間社會將集體主義擺在最高位,用絕對的集體主義排斥了個人的自我,所以這個時期許多歌頌型的電影都有先人後己、先國後家的要求,像《李雙雙》和《今天我休息》等。 再次,流露了壹種膚淺的樂觀主義。這個時期的電影都拍得比較樂觀,整個影片的基調是明亮的,充滿了歡聲笑語,因為新中國成立了,舊社會過去了,人民翻身解放了,精神舒展了,這是好事。但問題是,這些影片裏所傳達的樂觀主義隱含著壹種歷史觀,好像使我們在看完這些電影後有壹個錯覺——新中國成立了,從此壹切就萬事大吉了,好像解放戰爭的炮火已經把舊世界徹底埋葬了,從此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就是壹條平坦的、充滿鮮花美酒的康莊大道,這就否認了歷史的曲折性和復雜性!我們知道,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壹帆風順的,中間布滿坎坷和曲折。所以樂觀主義是好的,但這種樂觀主義背後所隱藏的歷史觀是值得我們警戒的。 再看“17年電影”的貢獻:以上所說的缺陷只是我們站在今天的社會、今天的境況,以比較高的要求來看待過去的東西。其實,“17年電影”的成就是巨大的!當時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將世界其他地方的電影沖擊得稀裏嘩啦,但我們中國的電影卻能壹花獨秀!在壹種近似保護的環境下,中國的電影人以壹種比較平和的心態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另外,它貢獻了壹大批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或為了保衛新中國而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群像。今天,我們可以說出壹連串的“17年時期”的英雄形象,像林則徐、鄧世昌、洪常青、江姐、楊子榮、董存瑞、劉胡蘭、小兵張嘎、王成等等。這些人就是魯迅先生說過的“中國自古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民族的脊梁”!也就是說,新中國的成立是來之不易的,是相當壹批先烈貢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性命換來的!今天的江山含著先烈的犧牲,所以無論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未來是多麽輝煌,***和國將永遠不會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梁!17年電影全面、深刻地展現了這些先烈和前輩,將他們的精神和品質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了下來!這是壹筆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中國電影要和西方電影抗衡,首先要依托傳統的資源,再晚就不行了,美國都已經拍了《花木蘭》,已經拿著我們的傳統資源賺錢了。其次就是要依托我國近現代歷史所提供的若幹資源,譬如中國現代史上那些先烈們傳奇性的經歷,他們的那種舍身成仁的高尚精神,就完全屬於中國電影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資源,是我們同西方電影競爭的重要的文化資本。圖片: /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309/12156817.html

  • 上一篇:kmspico是什麽軟件
  • 下一篇:短視頻app開發架構設計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