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破解 - 聖地亞哥和蒙得維的亞的氣候特點?

聖地亞哥和蒙得維的亞的氣候特點?

政治地理

壹 海權、陸權、空權

地球的表面,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國家,有的人口眾多,象中國有10多億人,占全球人口的1/4;有的人口稀少,如冰島只有25萬人。在組成上講,加拿大和瑞士,是多種語言的國家,美國和蘇聯是多種民族的國家,比利時是多種文化的國家。政治地理是來分析國家的產生、發展和其特征,並探討地理環境對國家制度與政治決策的影響,同時也研究國際關系,探討大國和小國、富國和貧國之間的矛盾和協調。 這對世界人類的未來, 具有重要意義。在20世紀之初,德國的地理學家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說,英國麥金德的大陸腹地說以及美國鮑曼的民族自決論,都曾對全球戰略和國際政治,從地理學的角度發表不少的論述。這些論述後來被德國的納粹地理學家豪斯浩弗(Karl Houshofer)所利用歪曲,以“生存空間”的理論來辯護它對外的侵略,受到後代地理學家的譴責。本世紀之初,保守的政治地理學家,都著重在說明海洋的重要性。海權被認為變成世界強國的重要基礎,因此象英國、美國、德國都有擴大海軍的計劃。1890 年,美國海軍將領馬漢(Affred T.Mahan, 1840~1914)竭力鼓吹美國海軍擴充的必要性,他認為海軍的機動性,可使英國和美國,比陸權國家更有優勢,他的說法大有助於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海軍基地的擴充。他指出只有廣闊的陸上土地,並非為強大的國力;而與海軍配合,才可有軍事實力,而這實力就是海權。所謂海權是海軍、基地、安全航線的綜合,擁有海權,即可以海制陸。而所需控制的則有:海峽、半島、島嶼、運河。並舉出重要海峽如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紅海海峽、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對馬海峽、白令海峽、達達尼爾海峽等。半島如:阿拉斯加、堪察加、朝鮮、中南半島、土耳其、希臘、意大利、伊比利安等。島嶼有:冰島、 英倫二島、馬爾他、塞浦路斯、斯裏蘭卡、克裏特、菲律賓、中國臺灣、琉球、日本等。運河主要指巴拿馬、蘇伊士、基爾運河等。可是馬漢氏的海權論,未曾顧及到陸地交通的進展,可以阻止海軍的進攻。他死以前,也未見到海軍力量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顯示優勢。他更未料到,當 1915年英國的海軍旗艦,侵入黑海時,竟會被不強大的土耳其陸軍所打敗。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氏( Halford J.Mackinder),在19世紀末葉,預言“哥倫布時代”已經結束,世界上主要強國已控制了海洋。壹反當時流行的馬漢氏的海權論調,認為威脅英國海軍霸權之新興勁敵,為橫跨歐亞大陸之陸權而非海權,並謂歷史上歐洲時代即將過去,猶如河流時代和地中海時代業已消逝壹樣。 1904年,麥氏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宣讀 “歷史之地理樞紐”論文,他說世界為壹整體,歐亞非三洲為壹世界島;美洲和澳洲為外圍之島嶼;而歐亞兩洲之接界地區,西起蘇聯伏爾加河,東至中國的黃河,北至西伯利亞,南至印度,為世界之心臟地帶。他並且說:“誰能控制東歐,誰就能控制心臟地帶,誰能控制心臟地帶,即可控制世界島;誰能統治世界島,即可統治世界。”麥氏之陸權論說,為當時政治地理學上主要思潮而風行壹時。都認為歐亞非三洲聯合之大陸,為壹切大陸中人口最多,資源最豐,面積最大的陸塊,故為人類生活重心。該區遠隔海洋,有銅墻鐵壁之固,無外患之憂,而其大部分河流皆註入北冰洋,此系壹內陸湖,而無與大洋相溝通者,實在是世界上最完固之根據地。麥氏之說,有其不可泯滅之價值,可是它可修正之處亦不少,最主要有,第壹,麥氏發表論文時,不曾意識到今日航空技術的發展壹日千裏,長程飛機和洲際導彈,足以縮短世界距離,心臟地帶任何壹點,皆在敵人轟炸航程之內,談不到絕對安全。第二,麥氏之說,受全球為麥克托(Mercator)投

影地圖影響,對全球形狀有所忽視。此類地圖為圓筒形展開之平面投影圖,在北緯區地域面積特別廣大,所以認為北冰洋廣闊無垠,為不可侵入之海洋。實際上它的面積不過1400萬平方公裏,只有地中海的2.5倍。而破冰船的使用和潛艇水下航行,已可通行無阻。同時飛越北極,為聯絡東西兩半球最短航線,所以北冰洋不但不能保護西伯利亞安全,反為空軍和洲際導彈進攻蘇聯北部捷徑,換言之,北極區為大弧線所經,為今日世界交通之樞紐,昔日認為固若金湯的北極,正是今日受威脅最大和壓力最重地帶。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擊敗德國而擁有歐亞大陸“心臟地帶”之際,美國有位政治地理學家,耶魯大學教授史派克曼(Prof.N.J.Spykman),寫了《美國之戰略》壹書,認為麥金德對大陸心臟地帶之潛力,估計未免過高,他指出,連接挪威、瑞典、西歐大陸、意大利、南斯拉夫、巴爾幹、土耳其、

中東、印度、中國大陸、朝鮮半島之線,為包圍大陸心臟地帶之“內新月形地帶”,亦稱為“邊緣地帶”。連接冰島、英倫二島、伊比利安半島、北非洲沿岸、亞丁、斯裏蘭卡、中南半島、菲律賓、中國臺灣、琉球、日本、千島群島之線,為“外新月形地帶”,他認為邊緣地帶是夾在大陸和海洋的中間地區,恰好成為陸權國家與海權國家間的壹個緩沖地帶,他並且修正了麥金德的三句名言而成為:“誰能控制邊緣地區,即能統治歐亞大陸;誰能統治歐亞大陸,即能控制世界之命運”。自從意大利空軍將領杜赫(General Douhet)倡議“空權論”後,都認為“空權可決定戰爭之命運”,各國競相發展航空,以爭制空權。二次大戰期間,確收空軍制勝之效。同時北極航線的發現,使人對地球為球形,更增深印象,而使東西兩半球距離,尤其美蘇兩強國距離頓時縮小。在此期間德國發明導彈,美國發明原子彈,現時的洲際導彈,再進而發展人造衛星,登陸月球的太空船,軌道導彈,於是人類進入了太空時代。目前的政治地理,包括地面、海洋、太空,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的三度空間了。

二 國家要素的評估

衡量國家的政治地理,我們先要評估國家的面積、形狀、疆界、位置和國都。

面積 地面上國家的面積大小不壹,大的象蘇聯,達2240萬平方公裏,占全球陸地面積1/6,比南美洲還要大;小的象盧森堡,只不過2586平方公裏;象洲壹樣大的國家,則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中國以及巴西。面積大約為1000萬平方公裏。其次則為印度、阿根廷、紮伊爾。象英國24.4萬平方公裏,荷蘭4萬平方公裏,黎巴嫩則為1萬平方公裏。國家面積的大小,不壹定反映它在國際事務上的重要性,象巴西的面積要比英國大30倍,可是在國際上,巴西並不比英國重要。壹個國家領土廣大,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在戰爭時,有後退余地。同時國土壹大,自然就有更多的農業和礦產,國土廣闊,對國民心理也有好處,象美國、蘇聯、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的國民,容易有自信心。 國土廣大的壞處是邊遠地區不易和中央心臟地區聯系,舉例來說,加拿大假使沒有1880年太平洋鐵路的完成, 加拿大的內陸草原不可能和人口密集的東部連接起來,同時很有可能,加拿大的內陸草原會並入美國境內。同樣,蘇聯的遠東區,遠離中心地帶,而比較接近中國的心臟地區,所以西伯利亞鐵路的建成,對連接蘇聯東西兩部,實在太重要了。交通路線雖然可以解決廣大領土的分隔問題,可是也增加了交通的費用。領土窄小的國家,就面臨資源缺少,無法來發展各項經濟事業的問題。世界上有 20%以上的國家,每年的國家收入只有 1 億美金。而美國、蘇聯、日本等國在1000億以上,象中國、墨西哥、印度,也在100億以上。又象中美洲的許多國家,除了墨西哥,它們每年的總收入,竟不及1983年美國通用公司的1/3。

形狀 國家占有壹定的領土和空間,而空間的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國家的空間形狀,大致可分為團塊形態,其周圍大致與中心地區成等距離,象西班牙、法國、波蘭、巴西都具有這種完整的幾何形狀;狹長形態,國土向某壹方向伸延,象智利、挪威、意大利和日本都是例子。此類狹長形態的國家中,如智利那樣;南北狹長的,稱為經線國家;如印尼那樣,向東西方向伸展的,稱為緯線國家。有的國家,領土就比較分散,象菲律賓、印尼、日本和馬來西亞等國,只有靠水路或空運,才可在國土的壹頭達到另壹端。菲律賓是由大洋中壹群島嶼所組成,日本則為四個大島所組成。象意大利和馬來西亞就是半島形式了。

形狀分散的國家,往往有領土難以統壹的困難,象巴基斯坦,在 1947年,分為東西二部,遠隔壹千裏,中間為北部印度所阻,就是明顯的例子。西巴基斯坦,面積較大,也較富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占優勢。東巴基斯坦,人口較多,比較貧窮落後。東西巴基斯坦都信奉伊斯蘭教,可是教義的號召力不夠強大,結果造成內戰,東巴基斯坦在1971年變成了孟加拉。

疆界 國家與國家之間壹定有界線,而國界的劃定,是國際間糾紛的主要原因,國界的劃定,先要有條約,然後在地圖上劃定界限,在地面上立標誌,看起來十分簡單,實際上由於情報不夠,地圖不準確,地面崎嶇等原因,問題甚多。最明顯的例子,是 1881年阿根廷和智利簽訂條約的時候,以安第斯山的山頂,也就是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水嶺為兩國的國界,本來是沒有問題的,殊不知在安第斯山東邊的河流,竟逐漸切割山峰而流註太平洋。因為疆界的移動,幾乎引起兩國的戰爭,最後總算在1920年武斷的決定了疆界,才平安無事,可是仍舊是屢起爭執的緣由。在人文現象上,有的國界由於人種的不同,或者發現新的礦產,更是爭

吵的原因了。非洲東部的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裏為了歐加登的爭執,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索馬裏看來: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南部和吉布提地方的人種都是它的屬民, 更不巧的是在歐加登發現了鈾礦, 更增加了疆界的復雜性。到1980 年,為了歐加登,兩國不斷沖突,而這沖突由於蘇聯和古巴站在埃塞俄比亞的壹方,而美國支持索馬裏,使形勢變得更嚴重了。

目前地球陸地表面,已被人類分割成不同政治區域,就是在南極洲,也已被阿根廷、新西蘭、澳大利亞、挪威、智利和英、法等國,劃分成各種屬地了。陸地上的國際疆界已經分定了,不容再有擴張,有的國家就想往海上去開拓疆界。在 1950年以前,大部分國家都承認在沿海3英裏以外,就屬於國際“公海”了。可是1950年以後,許多國家為了擴充漁場及獲取沿海的礦產資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不斷擴大領海範圍, 1971年以後有10%以上的南美國家竟將領海範圍擴充到230英裏以外了。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聯合國連年舉行海洋法會議,在 1982年訂定了有關海洋的國際公法,規定領海只能伸展到12海裏,又規定了經濟圈,即可擴充到200海裏,獲得合法的經濟開采,同時也規定在重要戰略港地,各國海軍可自由航行。可是這種規定,美國、土耳其、以色列、委內瑞拉並不贊成,理由是有些國家雖然在沿海海底擁有礦產,如鈷和鎳,可是它們缺乏開采技術,而這種礦藏應該由國際***管大家獲利,這種領海的爭執,影響到全球1/3的海面,代表了目前各國領海的觀念,也是政治地理上的重要實際問題。

位置 國家在地表空間占有壹定的位置。 所謂位置可分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前者是指在地面上已有確實的經緯度,壹經確定而不會改變,後者是指壹個國家和別的國家相比較而有關聯所產生的位置,這種位置的重要性是會因時而變的,譬如某國曾是貿易路線的中心,相對位置十分重要,可是壹旦國際貿易中心他移時,相對位置就不重要了。絕對位置對國家來說,是對緯度而言。很明顯的,高緯和低緯的區域氣候均不利於高級政治形式的產生,可是這也不是絕對的,如位於低緯度的印度,它的古代文化,遠播異域,而本國的政治長期陷於奴屬地位,這種矛盾現象是不容易解釋的。印度熱帶疾病叢生,同時常出現大饑荒,這或許與自然環境有關系,可是政治的演進,多半要靠社會組織,印度社會的貴賤四等制,卻是和氣候沒有什麽關系吧!相對位置的優劣,要看與海洋的關系和離海的遠近,有的國家海洋性強,有的國家表現大陸性,可是我們對此也不能武斷,印度南部雖然三面環海,但是印度決不是海權國家,其居民也久不從事於海洋事業。近海而並不從事於海洋事業的,自然不止印度,別的國家還多著呢。同時海洋影響壹個國家的重要性,也是隨時間而變化的,象英國的相對位置在最早時期與歐洲大陸隔絕,不被外族所侵,而能維持其獨立,時至今日它的相對位置恰能使其向海洋發展,前途如錦。又象法國,壹面靠陸,三面靠海,這種位置,有時是

它的優點,也有時變成它的弱點了,因此相對位置是隨時代而轉移的。又如距海遙遠的內陸國,以前並未覺得有何不便,可是19世紀以後,和鄰近海洋的國家相比,就顯得落伍和吃虧了。這些內陸國,四周被其他國家所包圍,自己沒有海口。若是鄰國壹旦發生問題,貿易路線,馬上受到威脅,國內經濟也告失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瑞士,就是這種情況。所以這種內陸國,無不想盡辦法,要和海洋溝通。溝通之道,只有三種:第壹種是經過國際河流而與海洋相通,所謂國際河流是18世紀的產物。認為河流不能專由壹個國家來控制壟斷,象歐洲的多瑙河,就是國際河流,可連接瑞士、奧地利、捷克和匈牙利等國家。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為奧匈帝國瓦解,中歐地區很多國家變成沒有海口,因此在訂定凡爾賽條約的時候,也把歐洲其他主要河流,如萊茵河、易北河、奧得河、維斯杜拉河都變成國際河流,為各國所享用。第二種是經過陸地孔道,就是借道他國,劃成1條走廊,波蘭走廊就是好例,把德國本土和東普魯士分開,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可使波蘭和新設港口格丁尼亞與波羅的海相通。現代的例子是非洲的紮伊爾從狹窄的頸地通到大西洋和以色列通到亞喀巴灣,大多數的沿海國家是不願意把它們的領土劃出孔道的。第三種是現代的方法,使內陸國經過別的國家到達海口,而使這海口成為自由市。在原則上,自從1921年的自由交流會議上已經通過,可使內陸國有通海之利,可是沿海國家並不壹定遵守這原則。這種內陸國,在非洲最多,竟占半數以上。象馬裏就要靠通道經過加納到阿比讓的港口。經過其他國家,不免受到阻擾,就是不阻擾,也要付高昂的費用負擔笨重貨物的運輸,這也不是合算的,更何況馬裏實際上又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上面所講內陸國通海的困難,並不限於歐洲和非洲,只因為歐洲和非洲國家的數目比其他大陸要多得多,因此問題也變得更嚴重。拉丁美洲地區,也有兩個沒有出口的內陸國,那就是巴拉圭和玻利維亞,巴拉圭有個很優良的河道巴拉圭河,但是阿根廷和烏拉圭兩國控制了該河的出海口。至於玻利維亞,因為秘魯和智利兩國對太平洋的阿裏卡***同使用問題拒絕討論,使玻利維亞始終沒有出海口。有的辦法和主張,能在歐洲適用,可是在南美就不適用了。這也就是各地的人文環境不同吧!

國都 國都的位置,關系壹國的安危存亡,它是壹國的神經中樞,人民的生活的指導中心。在政治地理上,是重要的題目。地理學家柯尼希(VanghamCornish)提出建都有三個條件:(壹)叉路口。國都所在,必為壹國交通中心,古代時陸空交通尚未發達,水道尤被重視為重要交通條件。

(二)谷倉。 國都為消費城市,糧食不可壹日或缺,故其附近必為糧食富裕之區,此為經

濟條件。

(三)要塞。國都的安全至上,必選地理形勢易於防守者,如海洋、森林、河流都可被利用以加強防守,是為國防條件。以上條件屬於地理因素。可是國都所在不僅限於地理條件,也有受歷史影響的。舉例來說,如美國的國都華盛頓, 設於1776年獨立之時, 當時美國疆域只有13州, 而在13州中,華盛頓位置適中,以後國境向西開拓,但國都沒有再遷。又如意大利的國都羅馬,是另外壹個例子,自羅馬帝國以來,意大利半島在統壹時代總是控制著西西裏、撒丁、科西嘉三島,構成完整的政治空間,而以第勒尼安海為內湖,羅馬適為其中心,可是近世意大利的區域重心已移往波河流域,但國都仍在羅馬,而沒有遷移。有的國家,因為領土或者國策改變,而國都遷移,如土耳其,其國都本為濱海的君士坦丁堡,海運便利,第壹次大戰後,內陸比較重要,乃遷都安卡拉。另壹個例子是日本。在鎖國時代,國力著重在西南半壁,國都定於瀨戶內海的京都,可稱地位適中。及至太平洋時代,國力面向亞洲大陸,而沿海航運,又以東南面較為重要,遠勝於北面的日本海岸,時異勢遷,乃將國都自京都遷至東京。綜觀各國的國都所在,在地理位置上大致可分為兩類:壹為位於濱海之城,可稱為海都;壹為處於內陸,可稱為陸都。

海都又可分為下列幾種形式:

(壹)海都向海上發展者——多利用半島、島嶼、峽角和海峽,向海洋開拓領土,移民海外。如希臘的雅典,位於愛琴海和米爾通海之間,海灣深入,形勢險要。又如意大利半島上的羅馬,面對第勒尼安海,居半島之中。曾為獨立國家中心的熱那亞,面臨利古裏亞海;威尼斯,居於亞得利亞海頂端以及比薩,均屬形勢險要之地。又如英國的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前者位於北海與英吉利海峽之間,後兩者各有深灣不列多爾和福斯灣,都有地緣之利。又如丹麥的哥本哈根控制松德海峽,扼波羅的海通北海的咽喉,地位價值極高。

(二) 海都向陸發展者——自16世紀以來, 歐洲人移民南北美洲、 非洲、大洋洲時,由殖民地發展而成的獨立國家,其國都或行政中心,也多在濱海之地,但當以後白人移民漸向內陸擴展,以便從海外祖國吸取供應,此類據點,為由海都向陸發展者,地位優越,往往成為獨立新國家的國都。上述美國的華盛頓就是例子。此外如古巴的哈瓦那,南美洲諸國如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秘魯的利馬,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巴西的裏約熱內盧,智利的聖地亞哥,新西蘭的惠靈頓以及許多歐洲在非洲的殖民地國家,都屬這壹類型。

(三)經濟性決定的海都若幹國家,雖為濱海之國甚至島國,然而不能算是海權之國,但也不是白種人的殖民地,而是以農立國的獨立國,其國都也在濱海之地。此乃沿海之地,氣候上和經濟上為全國最富庶最優越之區,因而成為國都,例如斯裏蘭卡的科倫坡,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芬蘭的赫爾辛基,泰國的曼谷,緬甸的仰光,越南的河內,菲律賓的馬尼拉,荷蘭的海牙,葡萄牙的裏斯本等都是。

所謂陸都,可有以下不同的類型:

(壹)位於大陸中心的陸都——大陸國家壹般海岸線短,領土略呈方形、長方形或近圓形,國都設於全國中心,交通方便,國防安全,如波蘭的華沙,中世紀俄國的莫斯科,西班牙的馬德裏,土耳其的安卡拉,德國的柏林,都是例子。

(二)由於經濟因素而成的陸都——有的陸都甚至靠近邊界,這種情況不符合國防安全的需要,但位於氣候適宜及重要經濟地帶而成為國都,如位於北部雨量較多,經濟較為發達的伊朗國都德黑蘭,就是例子,其余如伊拉克之巴格達,敘利亞之大馬士革,外約旦之安曼,以色列之耶路撒冷,沙特阿拉伯之利雅得,均位於該國經濟重心。

(三)由於交通因素——國都也有設於全國主要交通中心,所謂交通,主要為河流和道路。現代國都為鐵路交通中心者,往往先決定為國都,然後由此為起點建鐵路,向四方輻射。巴黎位於塞納盆地,是水路系統中心,以後也是鐵路中心。埃及的開羅,為尼羅河航運終點,尼羅河自此呈扇狀,分流入海。奧都維也納,匈都布達佩斯,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均握多瑙河航運交通的樞紐。伊拉克的巴格達,當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兩河會合點,不僅為伊拉克經濟中心,且為該國交通中心。此外陸路交通要站也有成為國都的,如阿富汗的喀布爾。阿富汗乃幹燥之高原國,以畜牧為主,農作全靠灌溉,因喀布爾距東邊海拜爾關口頗近,且占有印度與中亞間遠古商業道路上之優越地位,故被選為國都。

(四)由於地勢因素——赤道低緯地區,終年高溫,不適人居。高原之地,則溫度適宜,適於人口聚集,中美諸國除巴拿馬外,國都均在內陸高原上,如墨西哥城兩面臨海,海拔高達2000多米,氣候涼爽,成為國都。其他如哥倫比亞的國都波哥大,海拔2610米,厄瓜多爾國都基多,海拔2850米,玻利維亞的國都拉巴斯,高達3600米,都是佳例。在非洲東北角的埃塞俄比亞,亦為內陸高原,亞的斯亞貝巴,海拔高達2500米,氣候涼爽,農牧發達,選為國都。

(五)由於其他人文因素——加拿大的國都,選在渥太華,而不選其他地位適中的都市如多倫多、溫尼伯或維多利亞,是因為該城為加拿大東南部人口集中之區,約占全國人口2/3。而且是法人區(350萬)和英人區(650萬)交界地帶上,而該市人口中,法人占1/3,英人占2/3,恰好代表全國民族的比重。又如澳大利亞的國都定為堪培拉者,則全受該國政治影響。澳大利亞在1927年前的國都為悉尼,為該國之最大商港,人口百萬,相當於全澳洲人口的 1/7,國會認為國都不應設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也不應設在某邦土地之內,使他邦有不平之感,乃在新南威士州,劃出2434平方公裏之地,稱為聯邦國都,是為堪培拉,此為受政治因素而成為國都的佳例。

  • 上一篇:三更車庫的影片評價
  • 下一篇:英文翻譯網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