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破解 - 找希特勒的傳記

找希特勒的傳記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奧地利裔德國政治人物,國家社會主義德意誌勞工黨(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作為德國元首,為德國極權統治獨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兼任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他被公認為是二戰的主要發動者。

1919年,希特勒因軍隊任務而認識納粹黨在之後不久加入,1921年成為納粹黨黨魁。1923年因啤酒館政變被捕入獄之後,他以泛德意誌民族主義、反猶主義、反資本主義及反***主義等宣傳手段得到支持。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之後,快速的將德國變為壹黨專政的國家。希特勒極欲建立納粹霸權於歐洲,為達到目的,他以外交政策主張德國人的生存空間及德國再武裝。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 在之後的三年裏,德國及其他軸心國占領了大部份的歐洲、北非、東亞及太平洋諸島嶼。然而1942年之後,盟軍開始反攻,德軍漸居劣勢。至1945年,盟軍已反攻解放遭德軍占領的大部分地區。[3]而在戰爭之中,歐洲猶太人遭受到種族滅絕。1945年4月,紅軍迫近柏林之時,希特勒與其女友愛娃·布勞恩結婚並在二日內自殺。[4]

1 早期

1.1 家世

1.2 童年

1.3 第壹次世界大戰

2 進入政界

2.1 加入納粹黨

2.2 啤酒館政變

2.3 著作《我的奮鬥》

2.4 納粹黨的重建

2.5 與天主教關系

3 崛起

3.1 布呂寧時期

3.2 帕彭與施萊謝爾時期

3.3 成為總理

3.3.1 國會縱火案與授權法案

3.3.2 長刀之夜與興登堡逝世

4 第三帝國

4.1 大屠殺

5 第二次世界大戰

5.1 初期外交上的勝利

5.1.1 進軍萊茵蘭

5.1.2 幹涉西班牙內戰

5.1.3 德奧合並

5.1.4 並吞捷克斯洛伐克

5.2 軸心國的形成

5.3 戰爭爆發

6 自殺

7 影響

8 宗教觀

9 與神秘主義

10 健康

11 性向

12 推翻希特勒的密謀

12.1 1938年

12.2 1944年

13 著作

14 電視系列劇

15 參考文獻

15.1 註

15.2 參考書目

16 外部鏈接

17 參見

家世

希特勒之父阿洛伊斯·希特勒因為是壹私生子而在其39歲之前皆以其母親之姓Schicklgruber為姓[5]。 阿洛伊斯在其出生證明上其父不詳而造成日後許多爭議。如日後納粹黨律師漢斯·法郎克調查希特勒侄兒的威脅信與在其回憶錄宣稱具有未公開之書信透漏了Schicklgruber太太被奧地利格拉茨壹猶太家庭所雇傭,而其家庭中壹19歲兒為阿洛伊斯·希特勒。[5] 但無證據可以支持法郎克的說詞而法郎克自己也說希特勒明顯擁有完整亞利安人的血統。[6] 法郎克的說詞在1950年代廣泛的被信服,但在1990年代被歷史學者提出質疑。[7][8] 曾寫過希特勒傳記的歷史學家Ian Kershaw則駁斥此說法並提出格拉茨猶太人早在15世紀被驅逐並禁止在之後重回該城市。[8]

1876年,阿洛伊斯·希特勒改其繼父之姓Hiedler,可被拼為Hiedler、Hüttler、Huettler 及 Hitler,有可能被政府職員統壹調整為Hitler。其姓之由來為住於小房屋的人。[5]

童年

孩童時期希特勒生於巴伐利亞和奧地利的邊界城市因河畔布勞瑙(Braunau am Inn)的壹個海關文職人員家庭,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曾經當過鞋匠,後來才轉為海關文職人員。希特勒年幼隨父親加入天主教成為信徒,可是日後受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影響,曾立誌要成為牧師。

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歷史學家指出,希特勒小時候曾遭到學校同學的虐待,這段“童年陰影”導致後來希特勒的強烈報復思想。他很愛他的家人。他曾學習過繪畫,但中學時期學習成績非常差,因此未畢業就退學了。他曾經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但都被以“不適合繪畫”為由被拒絕取錄。父母雙亡之後,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不得不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雇傭來掃雪、扛行李。

希特勒早在中學時就接觸了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來到維也納之後又閱讀了大量宣傳種族優越的書籍,更加癡迷於其中。他發誓要“為德國復興而奮鬥”。在他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Mein Kampf)中,他表露了他對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的確信、對猶太民族的仇恨,並且為日後走上納粹主義這道路埋下了伏筆。

壹戰時的希特勒。(最左) 第壹次世界大戰

第壹次世界大戰剛爆發時,希特勒誌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與了第壹次伊普雷斯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與巴斯青達戰役[9]。1917年,他由“傳令兵”晉升為上等兵,並因作戰勇敢獲得壹枚“壹級鐵十字勛章”和壹枚“二級鐵十字勛章”(前者在士兵和士官階層中獲得者相當稀少)[10]。希特勒在1916年索姆河戰役時,大腿[11]或腹股溝(因而有人認為他因此意外失去壹粒睪丸)[12]受了傷,在1917年3月返回戰場。1918年10月15日,希特勒遭芥子氣攻擊而短暫失明,在此養傷期間,德國向協約國宣布投降。

進入政界

加入納粹黨

納粹黨的標識

希特勒的德國工人黨黨證。至於希特勒的納粹黨黨證編號為555(其實他是第55位加入的,加上500是為了使當時的納粹黨人數看起來較多),之後編號變小以強調希特勒是創黨黨員之壹[13]。希特勒本來要自己成立政黨,但他被德國工人黨邀請加入後改以擴大現有政黨取代了原計劃。戰後,由於德國曾爆發以猶太人為首,與蘇聯第三國際聯手的***產革命,德國陸軍壹方面要避免***產思想在軍隊中蔓延,壹方面又對如雨後春筍成立的各種新政黨頗有興趣,於是成立了壹個調查局。希特勒因為這個調查局符合他的反***理念而應征並獲得錄用。在慕尼黑大學,他對被遣返戰俘的演說,其演說才能讓教授與戰俘們同樣地留下深刻印象。

1919年,在執行任務旁聽德國工人黨(即後來的納粹黨)會議的時候,希特勒起身痛斥壹個鼓吹巴伐利亞分離運動者是中了猶太人“要把德國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奸計,德國工人黨主席德萊克斯勒對此演說印象深刻並邀請了希特勒入黨。不久後希特勒成為主席團委員,3年後即1921年出任黨魁,並正式將黨名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簡寫為NSDAP),並雇傭了壹批打手成立了國民沖鋒隊。

啤酒館政變

1924年合照。希特勒獲得更多的支持後,他決定利用魯登道夫的影響力發動政變,仿效意大利法西斯黨墨索裏尼向羅馬進軍泡制出征柏林。希特勒與魯登道夫得到巴伐利亞邦總理馮·卡爾(Gustav Ritter von Kahr)與軍隊及警察的主要人物的暗中支持,當時有份政治海報上寫說:魯登道夫、希特勒及巴伐利亞軍警高層謀劃創建立新政府。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與沖鋒隊突襲了由馮·卡爾主辦的公眾會議在慕尼黑最大的啤酒館,希特勒宣布他將與魯登道夫成立壹新政府並以槍要脅馮·卡爾及當地軍事機構***同摧毀柏林當局[14]。馮卡爾撤回他的支持並趁機逃離並開始反抗希特勒[15]。隔日,希特勒與他的支持者至啤酒館示威遊行至巴伐利亞邦戰爭部以推翻巴伐利亞政府作為出征柏林的開始,但警方驅遂了他們,在此當中,16名納粹黨員死亡[16]。

希特勒逃離至恩斯特·漢夫丹格的家並考慮自殺,他很快以叛國罪被捕,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因而成為臨時的黨領導人。在審判過程中,希特勒的演講使他的人氣升高[17],轉變成為舉國皆知的人物。1924年4月1日,希特勒被判5年有期徒刑在蘭茲堡監獄服刑。在服刑期間受到獄警友善的對待及收到許多仰慕者的信件。1924年12月12日巴伐利亞邦最高法院的指令駁回檢察官對希特勒提早獲釋的抗議,使希特勒獲得假釋並在隔日出獄[18]。包含重審的時間,希特勒僅服刑約壹年的時間[19]。

《我的奮鬥》

《我的奮鬥》在蘭茲堡監獄的時間,希特勒以口述而其副手魯道夫·赫斯手寫完成了《我的奮鬥》[20]上篇[19]。其後則向壹神秘組織Thule Society成員埃卡特(Dietrich Eckart)口述完成自傳及其思說闡述。該書分別在1925年及1926年出版各壹冊,至1934年的銷售量為24萬本,而至二戰結束,約有千萬本被售出或發出。希特勒花了幾年躲避自該書版稅而來稅金,***積欠了約405500馬克(約今日六百萬歐元)。希特勒成為總理後,其欠稅追討被擱置[21][22]。我的奮鬥著作權被巴伐利亞自由邦主張擁有至2015年12月31日。該書在現今德國的出版僅限於學術研究與已加註評論版本。

納粹黨的重建

自希特勒釋放以來,在德國的政經情形已有了改善,阻礙了希特勒煸動暴動奪權的機會。即使啤酒館暴動讓希特勒受到舉國的觀註,但納粹黨的主要根據地仍壹直在慕尼黑。

納粹黨及其他相關組織因啤酒館暴動的關系被在巴伐利亞邦被禁止,希特勒以日後只用合法手段取得政治權力說服巴伐利亞總理Heinrich Held解除對納粹黨的禁令。雖然禁令在1925年2月16日被解除[23],因為希特勒激動的演說卻對公***演講有了新的禁令,自希特勒公開演講被禁後,他任命了1924年被選為國會議員的格裏哥·斯特拉瑟(Gregor Strasser)為黨的組織機構部長(Reichsorganisationsleiter),授權他在德國北部組織新的黨部,其弟奧托·斯特拉瑟及約瑟夫·戈培爾的加入,主導另壹條路線,在黨綱內強調社會主義元素,這Arbeitsgemeinschaft der Gauleiter Nord-West成為黨內的反對派,影響到了希特勒的威信,但1926年的巴姆堡會議(Bamberg Conference)中被希特勒鬥垮,在此之中,戈培爾加入希特勒的壹方。 在此次黨內危機之後,希特勒更加集中黨的權力於己身,並確立了領袖原則(Führerprinzip)為黨的基本原則。

與天主教關系

1931年希特勒參加德國選舉,由於宣揚仇恨主張而被天主教驅逐出教會,教皇下令天主教徒不得投票給希特勒。至此希特勒與天主教決裂。在基督教會的支持下,他後來上臺即取締天主教,統壹成為德國教會,為此贏得了不少仇恨天主教的路德宗原教旨基督教會支持,使其可全面控制德國的宗教思想,為日後之政權打下基礎。

崛起

布呂寧時期

希特勒於競選期間發表演說。參見:經濟大恐慌

希特勒的政治生命轉折點,經濟大恐慌致命的打擊了1930年的德國。使得納粹黨在國會的席次在1928年5月的12席,至1930年9月獲得107席,成為國會的第二大黨[24]。在國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支持下,1932年希特勒打算參選總統。同年1月27日的杜塞爾多夫,希特勒在工業家俱樂部的演講獲得德國大多數有影響力的工業家廣泛的支持[25]。雖然希特勒自1913年離開奧地利,但他至今仍未是德國公民,也因此無法參選。同年2月,有納粹黨參與的布朗斯威克邦政府任命希特勒為非主要的行政官員並因此在1932年2月25日取得布朗斯威克邦的公民權[26],在之後幾天,其它邦也給予他公民權,如此壹來便自動擁有了德國公民權並能讓他參選總統[27]。 在兩輪選舉中,希特勒皆得到約35%的第二高票,但都敗給總統保羅·馮·興登堡,雖然競選失敗,但其實仍有其它替代路線可以獲得政治權力[28]。

帕彭與施萊謝爾時期

1932年6月,總統興登堡任命保守右派的帕彭為新壹任總理,但帕彭在國會僅獲得德國國家人民黨的支持,但1932年7月的德國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230個席次成為國會第壹大黨。帕彭知道內閣繼續執政必須得到納粹黨的支持,因而企圖說服希特勒答應接受副總理此職位,希特勒認為自己適合總理壹職,但遭到興登堡的拒絕。 而後對帕彭內閣的不信任案獲得84%國會議員的支持。11月國會重新選舉,納粹流失了部份選票但仍為國會第壹大黨。 帕彭建議興登堡解散國會無限期推遲國會選舉,起初興登堡答應了他,但之後失去施萊謝爾與軍方的支持,而興登堡改由施萊謝爾接任總理。施萊謝爾想利用格裏哥·斯特拉瑟來分裂納粹黨,但並不成功。隨後,施萊謝爾又遭逢倒閣危機,建議興登堡動用緊急命令以解散國會、推遲國會選舉,但興登堡並沒答應。

成為總理

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的首日在窗邊向支持者致意。帕彭為了向政敵施萊謝爾報仇,而與德國國家人民黨黨魁阿爾弗雷德·胡根貝格、亞爾馬·沙赫特和福茲·梯森等德國企業家***同籌劃壹個陰謀,他們經濟上資助了負荷龐大選舉花費而在破產邊緣的納粹黨,企業家積極向興登堡說服任命希特勒為總理[29]。最後,興登堡勉強同意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由納粹黨與國家人民黨***組聯合內閣。帕彭為副總理、胡根貝格為經濟部長,威廉·弗利克為內政部長及戈林為不管部部長等。1933年1月30日於興登堡總統辦公室,希特勒以簡單的儀式宣誓成為德國總理。

國會縱火案與授權法案

國會縱火案和1933年德國授權法案

希特勒成為總理後,納粹黨在國會裏並不是絕對多數,受到反對黨的阻擾,希特勒說服興登堡解散國會,選舉預定在1933年3月初,但在2月27日國會大廈被縱火[30],壹名荷蘭***產黨被發現在大樓中,這場火也被渲染為國會的第二大黨***產黨(也是納粹黨的主要政敵)所為。隔日,國會火災命令通過,德國基本人權被限定,根據該命令規定,***產黨領袖被逮捕,動員沖鋒隊將全國所有***產黨黨部占領並禁止了***產黨員參加3月初的國會選舉,納粹黨使用武裝部隊的暴力、反***情結及利用國家機器作宣傳贏得了44%的席位,聯合德國國家人民黨成為國會裏絕對多數[31]。希特勒在3月15選後的內閣會議中提出授權法案(可使內閣獲得法律上允許的四年權力)的概想,納粹黨想利用授權法案取得完全的政治權力而不用必須擁有國會的絕對多數且不須與執政聯盟中的其它黨談條件。 。

1933年3月,希特勒對於授權法案在國會演說。長刀之夜與興登堡逝世

長刀之夜

希特勒無法控制沖鋒隊在街頭暴力以影響到希特勒的權力,故欲除去沖鋒隊及其領導者恩斯特·羅姆。他還想調解國防軍高層對害怕及厭惡沖鋒隊,特別是羅姆企圖想把國防軍納入自己領導的沖鋒隊之下。最後,希特勒的清算,以消除攻擊其政權的政敵,特別是忠於副總理帕彭的人馬。在1934年6月30至7月2日進行清算,在其中至少有85人死於清算,雖然最後的死亡人數已幾百個。超過壹千的反對者被逮捕,大部分參與行動的是黨衛隊及蓋世太保,此次行動使國防軍加強並鞏固對希特勒的支持。1934年8月2日,總統保羅·馮·興登堡病逝,緊接著並未舉辦總統選舉,取而代之的是由希特勒內閣通過壹項法案宣布總統職權暫時中止並將該權力轉授予總理,使希特勒成為元首兼帝國總理。希特勒也成為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德國所有官兵向希特勒宣誓[32]。 在8月中的公民投票,這些行動獲84.6%的選民認同[33]。這些行動違反了威瑪憲法與授權法案。該憲法規定由最高法院院長代理總統直下次選舉,而授權法案特別規定希特勒不得利用任何方法侵奪總統職權,然而已無人能反對他。

第三帝國

納粹德國

1938年希特勒進行高速公路開工典禮。把軍隊和教會之外的所有政治社會機構都“納粹化”。在執政期間,希特勒廢止威瑪***和國,將德國改稱為納粹德國或德意誌第三帝國;並解散國會,取締其他壹切政黨和團體,迫害和屠殺天主教會、自由派別基督教會、民主黨人、***產黨人和猶太人,宣布納粹黨和第三帝國合為壹體,開始了他的獨裁之路。在第三帝國初期階段,他的經濟措施使得德國經濟走出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的陰影,也因此獲得低下層民眾的支持。希特勒承諾“讓德國每壹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面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第三帝國初期(1933年—1938年)已實現了,從而使更多人擁護希特勒。所以戰後有人這樣評價他:“元首在1938年之前是偉人,1938—1940年之間是暴君,1940之後則是個徹底的瘋子。”

大屠殺

猶太人大屠殺

其中的希特勒的種族凈化政策的基礎來自法國戈比諾(Arthur de Gobineau)的優生學、種族主義及社會達爾文主義。最先的受害者是生理殘缺或發展障礙的兒童,這些殺戮以 Action T4行動為名。

1939年至1945年間,黨衛隊在傀儡國及占領下的領土有系統的殺了1100萬至1400萬人,包含在集中營、猶太區的600萬猶太人[34][35],除了毒氣、許多死於饑餓與疾病,或死於過度勞動。除了猶太人外,部份波蘭人、***產黨人、政治反對者、抵抗組織、同性戀、吉普賽人、肢體障礙者、智能障礙者及蘇聯戰俘、耶和華見證人、基督復臨派、工會份子及精神病患等。最大的屠殺中心是奧斯威辛集中營,據所知,希特勒從無巡視集中營及公開談論屠殺的明確詞語[36]。

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是由納粹領導高層希姆萊與海德裏希在實行計劃中扮演關鍵角色。雖無希特勒授權大屠殺的明確命令文件,但已有文件表示他批準了在波蘭及蘇聯的別動隊指示,且了解他們的行動。

為了使最終解決方案更有統合性的實行,在1942年1月20日柏林附近舉行萬湖會議,十五位主要官員舉會,由海德裏希與艾希曼領導。會議記錄提供了大屠殺最明確的證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

初期外交上的勝利

進軍萊茵蘭

1936年1月,希特勒已計劃在1937年指示德軍進駐萊茵河沿岸非軍事區,但在1935年時,法蘇兩國剛簽定法蘇互助條約對德國形成夾擊之勢;而意大利正忙於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無法顧及霍爾-賴伐爾協定所定的斯特雷薩陣線,希特勒將計劃提早1936年3月[37],另外1935年至1936年德國的經濟處於危機之中,故須有對外政策轉移焦點[38]。

幹涉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戰

1936年7月,佛朗哥請求德、義兩國援助西班牙國民軍,希特勒允諾並指示了三個主要的軍事行動幹涉西班牙內戰。同月下旬,希特勒批準了Feuerzauber 行動,他調動20臺三引擎Ju-52運輸機與6臺護航機和85位德國飛行員搭上烏薩拉莫(Usaramo)號以及調派德國軍隊駐紮在西班牙及摩洛哥等地。9月下旬,希特勒又再次發動奧圖行動,運送了24臺以上的輕坦克、高射炮及無線電設備。德國指揮官Alexander von Scheele更將Ju-52運輸機改造為轟炸機。[39]至同年10月前,已有大約600至800德國士兵在西班牙[39]希特勒最大壹次也是最後的行動則是禿鷹軍團(Legion Condor)。最初在1936年11月,希特勒運送了3500人的軍隊參與戰鬥又提供92架戰機給西班牙國民軍[39],禿鷹軍團的行動直至1939年5月西班牙內戰結束,佛朗哥取得政權。

1938年德奧合並後,希特勒進入維也納。 德奧合並

希特勒認為所有日耳曼民族應於***同壹個國家的統治之下,而德奧合並也是希特勒向外擴張領土的第壹步。 19世紀,德國尚未統壹前所提出的大德意誌因普奧兩強相爭及奧國為多民族國家難以實現,壹戰後的凡爾賽條約也確定了德國必須要使奧地利保持獨立。 1938年初,希特勒鞏固了自己內部權力後,便準備對外實行長期性領土的擴張。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許士尼格迫於德國的壓力,在1937年2月12日於德國貝希特斯加登與希特勒會面,被迫開放對政黨的限制、給予完全的政黨自由並釋放被關的納粹黨員及讓他們參與政府,否則將采取軍事行動。許士尼格被迫答應並讓奧地利納粹黨領袖阿圖爾·賽斯-英誇特等人加入內閣[40]。 許士尼格只剩以公民投票挽救危局,該公投投票年齡門檻設定為24歲以排除較贊同納粹的年輕人。3月10日,希特勒宣稱這是壹場騙局且德國不會承認。3月11日,希特勒對許士尼格發布最後通牒,無論有無回應,希特勒已命令軍隊準備進入奧地利。許士尼格最後向國外求援,但英法皆無任何動作,當天晚上他辭了總理壹職。最初奧地利總統威廉·米克拉斯拒絕任命賽斯-英誇特為新壹任總理,但在維也納的納粹黨人開始攻占且囚禁政府官員,米克拉斯僅得任命賽斯-英誇特為總理[41]。3月12日,德國軍隊跨越德奧邊界,同月14日成功進入維也納[42][43]。隔日,希特勒進入維也納受到奧地利人的歡迎,宣布“這個日耳曼人的古老土地成為德國最新的壹部份”。

並吞捷克斯洛伐克

慕尼黑會議

英首相張伯倫、法總理達拉第、德元首希特勒與義總理墨索裏尼在慕尼黑會議在並吞同為德意誌人的奧地利成功後,希特勒對準了以德裔為主的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44]。在1938年3月3日,英國駐德大使與希特勒會談表明英國主張以國際聯合開發非洲殖民地換取德國承諾不發動戰爭以擴張領土[45],但希特勒對於東歐德國人的“生存空間”比聯合開發更感興趣,並認為德國在壹戰後所失去的非洲殖民地應回歸德國而非聯合開發,因而拒絕了英國的主張[46]。希特勒對於英國企圖以非洲領土強加德國在歐洲不利相當惱火。希特勒最後表明他寧可用20年等待前殖民地回歸而不同意英國換取和平的條件並終止了此次會議。[46][47] 1938年3月28、29日,希特勒在柏林密會了在蘇臺德區的德裔政黨家鄉前線,同意Henlein以不被布拉格當局所實行的蘇臺德區自治為理由換取德軍的侵略。1938年4月,Henlein向匈牙利外交部長表明,“不管捷克政府同意與否,他會壹直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認為只有從事破壞行動才能使捷克政府加速垮臺[48]。”有人認為,希特勒不覺得蘇臺德區的議題有什麽重要性,只是為了有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借口[49] 希特勒計劃在捷克邊境建築大量軍事建物,鼓動蘇臺德人暴動,最後以家鄉前線與捷克當局的糾紛作為侵略理由,以快速數天內的軍事行動在其他國家介入前取得捷克斯洛伐克[50],希特勒盡可能在秋收建立好被稱為西墻在萊茵蘭的防衛工事,而將侵略行動選定在1938年9月底或10月初[51]。 1938年4月,希特勒命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開始謀劃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在戰爭似乎即將爆發時,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開始向希特勒會談蘇臺德區問題。1938年9月,英國、法國、德國與意大利在德國慕尼黑簽定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領土蘇臺德區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德軍不費任何力氣越過了德捷邊境,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赤裸的在德國大軍之前。1939年3月,希特勒邀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艾米爾·哈克(Emil Hácha)前往柏林會談,希特勒刻意的拖延,終於在15日淩晨會見並告訴哈克德軍幾小時後將侵略捷克。清晨四時,哈克被迫將捷克交給希特勒治理。同日早上進軍並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希特勒抵達布拉格。英國首相張伯倫大為吃驚並開始防止希特勒之後的擴張行為。

軸心國的形成

墨索裏尼和希特勒參見:軸心國

1936年10月25日,德國和意大利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39年5月22日,簽訂為“鋼鐵條約”。意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反***產國際協定。與日本方面,於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簽署反***產國際協定。1938年2月,希特勒必須解決遠東外交困境,在中日交戰中,選擇持續與中國自1910年代建立的中德關系或與日本結合新聯盟。 在當時的軍隊強烈支持與中華民國持續友好關系,中德關系獲得外交部長康斯坦丁·馮·紐賴特與戰爭部長維爾納·馮·勃洛姆堡(被稱為“中國遊說團”)的支持,他們試著利用外交政策使歐洲遠離戰爭。[52] 但在1938年初期,兩人被希特勒解職,希特勒任命裏賓特洛甫為新任外交部長,他支持與日本建立軍事同盟,然而希特勒終止了中德關系,選擇了軍事上較現代化、較強大的日本。在之後的德國議會中,希特勒宣布承認日本所扶持的滿洲國與聲明放棄壹戰戰敗在太平洋所失去被日本取得的殖民地[53]。希特勒命令終止德國壹切對中國物資與人力的援助[53],而中國的蔣中正取消了中德經濟協定以作為報復,德國失去了自中國而來軍需原料,僅能從開放市場取得有限的貨物。1940年9月24日德國柏林,希特勒、意大利外長加萊阿佐·齊亞諾(Galeazzo Ciano)及日本駐德大使來棲三郎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象征二戰軸心國的確立。

高機密下令執行代號“The Archives”行動,銷毀希特勒、其妻子愛娃·布勞恩,以及納粹德國宣傳主管約瑟夫·戈培爾全家人的遺體,以免其遺體葬身處成為納粹支持者朝拜的聖地。希特勒等人的遺體在1945年5月2日及5日被蘇聯軍隊發現,6月蘇聯軍隊將其埋葬於拉特諾鎮外的森林中;八個月之後,即1946年2月21日,秘密移葬到馬格德堡的蘇聯的軍事基地。然而,在1970年3月,蘇聯決定撤離此軍事基地並移交給前東德的平民機關,此秘密埋葬地點便可能被發現,因此計劃將其遺骨銷毀。此銷段的秘密行動,由駐在馬格德堡的KGB人員於1970年4月4日執行,將其遺體自墓穴中移出,在距離馬格德堡11公裏的舍納貝克鎮外露天焚燒,之後磨成粉末,集中丟入畢德瑞茲河。為證實希特勒的死亡,焚燒所剩希特勒的顎骨,現存於俄國聯邦安全局檔案室,而其頭骨殘骸存於俄國國家檔案室,此外沒有任何遺體殘存於世。

影響

在希特勒的出生地奧地利因河畔布勞瑙有壹石碑標記:

F?R FRIEDEN FREIHEIT

UND DEMOKRATIE

NIE WIEDER FASCHISMUS

MILLIONEN TOTE MAHNEN

語譯:為了和平、自由 // 與民主 // 法西斯永不再現 // 數百萬人的死提醒著我們。

部分人士對希特勒有中性或贊賞的評價。前埃及總統沙達特在1953年,他是壹名年輕男子時贊美了希特勒,很可能在當時在提倡反抗大英帝國[67]。美國非裔伊斯蘭領袖路易斯·法拉肯(Louis Farrakhan)曾贊喻“偉大的人物”[68]。印度濕婆神軍黨領袖拜·薩克雷(Bal Thackeray)曾在1995年稱自己為希特勒贊賞者[69]。德國歷史學者弗裏德裏希·邁內克(Friedrich Meinecke)稱希特勒的壹生是“在歷史長河中,壹個非凡及不可量的人物的偉大例子”。

受字數限制有些發不上來!

  • 上一篇:綠林大冒險好看嗎
  • 下一篇:手遊平臺十大排名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