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破解 - 慈溪的歷史功績

慈溪的歷史功績

如果是浙江慈溪,請看下面:

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傳說而得名。

唐開元以前

慈溪歷史悠久。

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測定,遠在公元前約5000年前之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活動。

春秋時屬越,並吳後置句章城,為句章地。戰國時楚滅越,又屬楚。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置句章縣,屬會稽郡,縣治在城山渡(今余姚市河姆渡東5裏),歷兩漢、三國不變。東漢並曾為會稽東部都尉治。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孫恩起義軍由海道入浹口,句章城為所殘破,遂遷治小溪(今鄞州鄞江橋)。隋開皇九年(589),省余姚、鄞、3縣入句章縣。

唐武德四(621),廢句章縣,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廢姚州仍為余姚縣。八年,廢鄞州,復縣,屬越州。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縣至唐武德四年廢,凡842年,慈溪地域歸其屬。

此後百余年,先後屬鄞州和縣。現境姚北部分,自秦漢至唐初,先後屬余姚縣、姚州、余姚縣。

春秋時屬越,秦代設縣,古稱“句章”,至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稱慈溪,縣治在今之慈城。

1954年行政區域調整,現市境為原慈溪、余姚、鎮海三縣的北部組成(俗稱“三北”)。

唐開元至解放初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經唐初百余年之休養生息,浙東州縣戶口日繁,江南東道采訪使齊浣奏請分縣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縣4縣,並分越州別立明州以轄之,明、越均隸江南東道。此為慈溪設縣之始。縣治設今寧波市之慈城鎮。縣名據《延四明誌》載:“漢句章董黯,母嘗嬰疾,喜大隱溪水,不以時得。於是築室溪旁,以便日汲。溪在今縣南壹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縣”。天寶元年(742),改明州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明州,慈溪縣歷為所屬。同年,江南東道下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慈溪縣隸浙江東道。五代梁開平三年(909),明州刺史黃晟卒,錢?奄有其地,置節度使,設明州望海軍,慈溪屬明州望海軍,隸吳越國。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軍為明州奉國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歸宋,國除。太宗平諸國後,因唐之舊置13道,慈溪縣隸屬江南東道明州奉國軍。淳化五年(994)罷道。至道三年(997)分天下為15路。天聖八年(1030)增為18路。元豐中(1078~1085)又析為23路。慈溪縣歷屬明州,隸兩浙東路。南宋紹興二年(1132),復分兩浙路為兩浙東路、兩浙西路,慈溪屬明州,隸兩浙東路。紹熙五年(1194),寧宗即位。明年,改元慶元,以明州為寧宗潛邸,遂以年號為名,升明州為慶元府,慈溪縣屬之,仍隸兩浙東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於慶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慶元路總管府。大德六年(1302),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自婺州(今金華)移慶元,慈溪縣屬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元末,慶元路為方國珍所據。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方國珍,改慶元路為明州府,隸浙江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避“明”國號諱,改明州府為寧波府。永樂十六年(1418),慈溪失縣印,恐為歹徒所得,請於朝,詔更鑄,改溪從谷,遂改慈溪為慈溪,仍屬寧波府,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改浙江布政使司為浙江省,省縣之間設4道。慈溪縣屬寧波府,隸浙江省寧紹臺道。鹹豐十壹年(1861)十壹月,太平軍李世賢部攻占寧波,曾壹度改寧波府為寧波署。

民國元年(1912),廢府,慈溪直屬浙江省軍政府。3年,於清寧紹臺道範圍置會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駐鄞縣,慈溪縣隸屬浙江省會稽道。16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廢道制,慈溪直屬浙江省政府。21年,浙江省設行政督察區,慈溪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鄞縣。24年後,又歷屬第六行政督察區(24~35年,專員公署駐鄞縣)、第三行政督察區(36~37年,專員公署駐余姚)、第二行政督察區(37年4月以後,專員公署駐余姚)。

1949年5月24日,慈溪縣治孝中鎮(今寧波慈城鎮)解放。6月5日,浙江省第二區專員公署在寧波成立。10月改稱寧波專員公署,慈溪屬寧波專員公署。

1954年以後

1954年10月,為建立商品棉基地,調整縣域,將慈溪的丈亭、陸埠、城關、雲山4個區和慈城鎮劃歸余姚縣,莊橋區分別劃歸寧波市和鎮海縣,余姚縣周朝區、逍林區、滸山區、周巷區、泗門區、臨山區等5個區的部分和鎮海縣龍山區的北部劃歸慈溪縣。縣治從慈城鎮遷至滸山鎮。

1956年6月,原直屬寧波專署管轄的庵東鹽區歸屬慈溪縣。

1956年,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復慈溪為慈溪。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慈溪縣屬寧波地區。1983年,寧波地區撤銷,並入寧波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慈溪縣屬寧波市。

1979年9月,為完善水利條件,縣境再度調整,以泗門區劃歸余姚縣,余姚縣以龍南區(今橫河區)劃入慈溪縣,形成現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慈溪縣建制,改設慈溪市(縣級),仍屬寧波市,區、鄉(鎮)行政區劃不變。

1997年11月16日,浙江省民政廳(浙民行字[1997]13號)批復同意慈溪市小安鄉撤鄉建鎮,並更名為杭州灣鎮。

2001年10月,慈溪市調整部分鎮行政區劃。滸山、宗漢、坎墩3個鎮分別改為滸山、宗漢、坎墩3個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行政村的體制,辦事處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觀城、師橋、鳴鶴三鎮合並設立觀海衛鎮。周巷、杭州灣兩鎮合並設立新的周巷鎮。

2008年7月,調整部分鎮街道行政區劃。龍山,範市,三北三個鎮合並設立新的龍山鎮;滸山街道以新城大道和三北大街為分界線,設立三個街道辦事處,新城大道以東為白沙路街道,三北大街以南為滸山街道,以北為古塘街道。

南宋名儒黃東發 南宋末年,有壹位著名的學者黃震。黃震字東發,人稱於越先生,是我們慈溪人,現在的掌起鎮黃家村有座古臥床橋,相傳就是黃震幼年讀書之處。 黃震生於南宋嘉定六年(1213),直至43歲才進士及第。他壹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正氣浩然。雖屢遭挫折,均堅貞不屈。例如鹹淳三年(1267),他因在擔任地方官時很有政聲,被擢升史館檢閱,參與寧宗、理宗兩朝《國史》、《實錄》的修纂,翌年七月輪對時,就因為直言不諱指出當時大弊為民窮、兵弱、財匱及士大夫無恥,還不顧宮中正在建內道場,建議停賣僧人及道士度牒,以致觸怒了度宗皇帝,被貶官三級,並下放到廣德軍做了壹個通判。 他到廣德軍後,辦事仍舊十分認真。那裏有座祠山廟,每年有數十萬人來此禱神,濫殺耕牛作為祭品,並時常發生爭鬥,影響農業生產與村族之間的團結。在祭祀活動中,還有自戴桎梏,自行拷掠以求神靈保佑的陋俗。黃震見此情景,責令其中壹個坦白自己的罪狀。那人說:“我沒犯罪。”黃震厲聲斥道:“妳肯定有許多罪孽,因為不敢對別人說,想以此來求得神靈的寬恕!”即下令當眾罰打,直到對方大喊“饒命”方才罷休。自此壹來,淫祀惡俗頓時消除。不久,黃震因指責郡守賈蕃世的不法行為,被賈告到他的叔叔、當時權相賈似道那裏,結果得了個“撓政”的罪名而被免了職。 鹹淳七年(1271),黃震任撫州知州。當時撫州正值饑荒,百姓流離失所,壹片淒涼。米商富家卻乘機囤積糧食,擡高糧價,大發其財。黃震單車疾馳,先不入州署,就在驛舍裏處理起公務來,四處張貼“閉糶者籍,強糴者斬”的告示,當即把米價壓了下來。接著,又親自煮粥賑濟災民,並獎勵有功於賑濟的人員,很快穩定了局面。在撫州,黃震還辦了二件大事:壹是有壹批因結關拒捕而入獄已28年的囚犯,活著的已僅半數,因此事關系到尚書省,壹直無人敢作主結案。黃震經過調查,指出結關並非作亂,況且已經過多次大赦,就果敢地將他們全部釋放了。二是撫州原設有“慈幼局”,當初是為收養棄嬰而設的,久而久之,名存實亡。黃震提出與其棄後收養,不如保於末棄。於是改進舊法,凡將分娩而實在貧窮的家庭,可以申請官養;被遺棄的嬰兒,允許他人收養,官方給予補助。這樣壹來,救活了許多嬰兒。 德?元年(1275)三月,黃震從江西提點刑獄,調任浙東提舉。當時,鳴鶴、石堰壹帶鹽民因不堪官吏盤剝而舉行大規模暴動,遭到鎮壓後大批逃亡。黃震受命處置,他深入鹽場,反復調查,知道完全是官逼民反。便壹方面如實向朝廷反映情況,壹方面著手多方招集逃難的鹽民,並如數發還官府歷年所欠的曬鹽本錢61.3萬余貫,由此而把壹場“千裏震驚”的風波平息了下來。 《宋史.黃震傳》稱其“決滯獄,清民訟,赫然如神明”;“居官恒未明視事,事至立決。自奉儉薄,人有急難,則周之不少吝。”應該說這些記述和評論都是十分確鑿、十分公允的。 南宋王朝覆滅後,黃震隱居於澤山,在今田央鄉,榜其門曰:“澤山行館”、其室為“歸來之廬”,專心整理自己的著作。他的哲學思想雖以朱熹為宗,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自有創見,並有系統論述,形成“東發學派”。他主張理是“四時行,百物生”的“自然之準則”;釋“道”為日用之常行之理,斥道家高談“人心”、“道心”之玄虛。其子黃夢幹、黃儒雅(壹作叔雅)、黃儒英(壹作叔英)及學侶陳著,均重經史考辨,將東發學派思想傳播至閩浙壹帶。黃震的《東發日鈔》(壹作《黃氏日鈔》)是壹部滿含睿語哲理的讀書筆記,對古書辨偽致力至深,為東發學派的代表作。另著有《古今紀要》、《古今紀要逸編》、《戊辰修史傳》、《讀書壹得》、《禮記集解》、《春秋集解》等多種。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69歲的黃震在故裏去世(《宋元學案》稱餓死在鄞縣寶幢山),門人私謚文潔先生,並建湖山書院來紀念他。 臥床橋原為泥橋,後人已將它改為石橋,橫跨在快船江上。東西橋欄分別有“古臥床橋”、“護龍橋”的題額。東西橋門分別鐫有:“地接渭川是名賢故裏,堤連上閘沔古浦青流”、“看煙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風余韻直至於今”的對聯,成為三山古跡之壹。田央鄉湖山村也還有湖山書院的遺址。特別是1975年在今鳴鶴鎮西埠頭村出土了黃震的墓誌,那上面詳細記述了黃震的生平事跡,可補充正史記載之不足,是壹件十分珍貴的文物,現由市文管會收藏著。 辛亥先烈馬宗漢 馬宗漢原名純昌,字子畦,別號宗漢子。1884年3月30日生,今宗漢鎮宗漢村人。其祖父和父親均任俠好義,在當地頗有聲望。馬宗漢幼年受家庭熏陶,愛憎分明,見義勇為。15歲那年,馬宗漢入達善學堂讀書,隨著知識面的開闊,對當時政府腐敗、列強侮國痛心疾首,常引吭高歌嶽飛的《滿江紅》,以抒發報國壯誌。為推翻滿清,他除堅持學習外,還每日鍛煉身體,兼習英語,從小就展示了他不同尋常的抱負。 1902年,馬宗漢考入浙江高等學堂,結識了不少熱血青年。1904年,他勉強遵從祖父和父親之命,考取秀才,但矢誌革命的決心促使他對仕途壹無興趣。歸來後在三山學堂任教二年,其間,他多次購買革命書刊,在學校和家鄉散發。當時反清救國的革命風潮已逐漸形成,秋瑾、徐錫麟等人的革命行動使馬宗漢夜不成寐。1905年9月,他聽說徐錫麟在紹興創辦了大通學堂,就前去拜會,並由徐介紹參加了光復會。1906年1月,他又與徐錫麟、陳伯平壹起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後因清政府駐日使館的阻撓未成,於5月份回國。 回國以後,馬宗漢本想與徐錫麟、陳伯平壹起去德留學,適逢其祖父病故,無法成行。馬宗漢身在故裏,心向革命,他多次邀集朋友,借談論時局作政治宣傳。 1907年初,馬宗漢得知徐錫麟已按計劃捐得安徽道員,打入了清政府內部,極為振奮。曾連復兩信,表示“準於陰歷正月赴皖。”後因病延期至6月10日,才和陳伯平壹起從上海溯江而上。兩人到達安慶,徐錫麟已升任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會辦,並與秋瑾約定於7月8日皖、浙兩地同時起義。馬宗漢到皖,使徐錫麟如虎添翼,大家馬上分頭去做起義的準備工作。6月22日,馬、陳奉徐之命,赴上海與秋瑾作最後磋商並采購武器。馬宗漢和陳伯平於7月5日回到安慶,徐錫麟告知他倆,起義時間提前,就在明天。馬宗漢知道其中的變故肯定突然,也沒多問原由,只是將起義的壹切準備工作又重新作了商量。 馬宗漢犧牲後,蔡元培、陶成章等反清鬥士都曾撰文以示悼念。民國以後,烈士的家鄉柯東鄉改名為宗漢鄉,表達了人民對烈士的深切懷念。如今,烈士舊居已被列為文保單位,每逢節日,都有人前去憑吊,以緬懷烈士的功績。 愛國僑商吳錦堂 吳錦堂是近代著名的愛國僑商。1855年11月14日生於今觀城鎮西房村。世代躬耕務農,家境貧寒。幼年進私塾兩年,後在耕稼之余跟隨做塾師的叔父讀書,得以略通文字。1882年,到上海虹廟萃豐油燭店幫傭,並自學算術,兼習經營之方,深得店主賞識。三年以後,在友人的資助下東渡日本,落腳長崎,經過四年的穩步發展,在日本激烈的商界競爭中站住了腳跟。最後選擇了著名商港神戶為其經商中心。同時,在上海也設立義生洋行和裕生洋行,生意越做越興隆,短短幾年內,積資數十萬,在商務關系、經營經驗和資本實力諸方面,均已遊刃有余,遂開始興辦實業並從事金融活動。他在日本組織了東亞水泥株式會社、小野田會社、大阪針織會社等,成了神戶、大阪有名巨商,關西財界的大人物。以致新聞媒介關於他的行蹤的報導往往影響股票行情的漲落。 吳錦堂根據自己在日本的親身經歷和親眼所見,認為“日本富強,全靠教育”。1905年,他出資興建錦堂學校。該校選址於錦堂先生的故居附近,主建築為壹幢二層的口字形洋房,朱窗紅墻,白灰嵌縫,巍然屹立於曠野上,分外奪目。北面樓房與小山之間,開鑿人工水池壹口,東、西、南三面也新辟小河壹條,在壹大片土地上,高樓桑田交相映輝,操場小河流帶左右,顯得蔥郁而妍麗。學校在1908年落成,1909年元月正式招生。為保證學校經常教育經費,吳錦堂又買田1200畝,並將漢冶萍公司和浙江鐵路局的股票4萬元壹並獻給學校,還規定學校的壹切財產永遠歸學校所有,吳氏子孫後代誰也不得借故幹預。 1909年四月初八日,學校舉行成立大會,吳錦堂親臨大會講話,到會代表壹千多人。當時學生定額360人,其規模之大,可見壹斑。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將吳錦堂、陳嘉庚、聶雲臺並稱為我國的“辦學三賢”。為創辦學校,吳錦堂先後***出資20多萬銀元,是水利投資的總額的三倍。他還從社會實業需要著眼,註重培養農業方面的人才。1911年,錦堂學校改名為錦堂農業中學堂,開設農本科和蠶本科專業。還聘請了學有專長的學者擔任教師,陣容整齊,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優秀農科專業人才。 吳錦堂雖然是壹個商人,但他十分關心祖國的命運。1905年8月,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不久神戶也出現了同盟會活動。吳錦堂為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多次將私邸借給同盟會辦公,並出資幫助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1913年3月14日,吳錦堂以中國國民黨神戶支部長的身份在別莊熱情歡迎孫中山,並與孫中山、宋嘉樹(宋慶齡之父)等合影留念。張勛復辟後,吳錦堂首先在會上發表反對封建帝制的主張,受到與會人員的壹致擁護。在辛亥革命期間,吳錦堂更先後向上海、寧波軍政府捐銀2.1萬余兩,銀元5000圓。在軍閥混戰,國破家亡的時刻,吳錦堂又多次出巨資賑濟難民,北至京津,南至閩廣,甘霖所及,被廣大群眾稱為“福星”和“生佛”。 1910年,吳錦堂派人在白洋湖畔選擇了墓地,並由張謇題了碑,章太炎撰墓表。他為表達自己的重農愛國之心,自撰對聯壹副:“為愛湖山堪埋骨,不論風水只憑心。”1926年1月14日,吳錦堂因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戶養和山莊與世長逝,終年72歲。彌留之際,他壹再囑咐把遺體運回祖國,葬於家鄉,還特別關照後輩子孫切莫忘了自己是炎黃子孫,任何時候都不要做出有損於祖國的事情。1929年舊歷四月初十,他的靈樞由兒子啟藩等護送,經上海、寧波從水道輾轉運至慈溪,在金仙寺畔舉行了隆重的追悼營葬儀式。這壹天,出席追悼會的國內外各界代表多達數千人。慈北地區的廣大群眾也自動扶老攜幼,前來憑吊致哀,多達數萬。十裏長堤,萬頭攢動。金仙寺內,掛著壹幅幅挽聯,靈堂前排放著無數的花圈。家鄉人民敬獻的挽聯上寫道:“抱濟世熱忱,推食解衣,不愧萬家生佛;奮海外事業,含辛茹苦,允推當代人豪。”鄉親們為表達思念之情,在淹浦崇壽宮內立了壹座銅像,吳錦堂以他慈祥的目光,註視著家鄉的興旺和發展。 馮驥才,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於天津。著名當代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著名民間文藝家。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學自由談》雜誌和《藝術家》雜誌主編,並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09年1月16日被國務院聘為國務院參事。

如果是那個老太後,我看妳想壹想,她有功績嗎?

  • 上一篇:不良校花賴上邪魅痞校草小說txt全集免費
  • 下一篇:《大國重器》好看嗎,這個片子到底有多大的水分?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