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誰發明了中文?

誰發明了中文?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壹,是共同語最長的語言之壹。漢語的歷史演變是壹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中國的書寫體系——漢字,不是表音,不能像表音那樣直接知道同壹個字的歷史讀音。幸運的是,在漢字(尤其是形聲字)、詩歌的節奏、外國人名字的翻譯中,都能找到有效的信息。

古代漢語

相傳黃帝時有“萬國”,夏朝有三千國,周初有八百諸侯分封,但“五方之民不能言”(《禮記》)。

中國古代存在於周朝(11至公元前7世紀)早中期,文字記載有青銅器銘文、詩經、史書和壹些易經。

根據《中庸》第二十八章“今日下火車,寫同樣的書,做同樣的事”。可見,語言文字的統壹始於周朝建立時期。

春秋初期,有記載的諸侯國有170多個。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七俠”,即“諸侯當道,不與王統壹,...字有異,字有異”(《說文解字序》)。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 * *諧音稱為“雅言”。“子之言,《詩》、《書》、《禮》皆雅。”(《論語》)

秦統壹後,文字進壹步規範,以小篆為隸書。

中古漢語

隋、唐、宋(7世紀至10世紀)使用這種漢語,可分為《切韻》(601年)涉及的早期和《廣韻》(10世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經能夠滿懷信心地重建中古音系。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各種現代方言、韻書、外文翻譯。

就像印歐語可以由現代印歐語重構壹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構。此外,中國古代作家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系統,這些材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發音可以從外文的翻譯中學習。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介於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的漢語,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

當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

書面和口頭語言

書面語和口語之間的差異壹直是相當大的。五四白話文運動之前,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別其實就是古今語言的區別。以唐宋為例。當時白話文是人口說的,文言文是筆寫的,即仿照先秦諸子廣讀的名著《左傳》、《史記》來寫古文。這種情況大概可以推到漢代。壹直到20世紀初。1925年孫中山立的遺囑,還是用文言文寫的。然而,從2000年開始,作為壹種書面語言,文言文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古風終究是難以混淆的,後世也不可能不受到當時口語的影響而模仿古語。有人指出,韓愈的文章中有明顯不符合先秦語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古文家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結果當然更為復雜。梁啟超在清末用淺白的文言文寫政論。因為通俗易懂,通俗易懂,被報刊雜誌廣泛使用。目前,臺灣省、香港和海外的大多數中文報刊仍在使用這種文體。五四時期進行的文學革命,提出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主張。這場運動席卷全國,影響深遠。短短幾年,白話文學就站穩了腳跟。但這種白話文學的語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語,而是以北方官話為基礎,受明清白話小說的影響較大,帶有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並帶有許多新詞和歐化句法的混合風格。魯迅的作品可以算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

以上是文學作品。至於新聞報道,政府公告,官方文件,商業合同,甚至私人信件,經常使用文言文。這壹方面是由於傳統習慣,另壹方面也是因為文言文有簡潔的優點。這種情況,就全國而言,壹直持續到40年代末。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文言文徹底讓位於白話文。除了電報和有意模仿古代,再也沒有人寫文言文了。

如上所述,現代漢語書面語是許多不同層次語言成分的混合體。這在句法和詞匯上都是正確的。從句法上來說,除了和口語相同的部分,書面語的部分句式來源於文言文,然後逐漸融入書面語,成為書面語句式的壹部分。例如,“繼續,給,給”是書面語中經常使用的幾個動詞。這些動詞的本義已經模糊,主要作用是放在雙音節動詞前面,以滿足句法和節奏的要求。這種句法結構來源於文言文。“進行”的前身是“進行”(另議)、“添加”的前身(嚴控)、“給予”、“給予”的前身(不追究)。在文言句法中,“行、家、語”必須加上壹個單音節副詞,形成雙音節結構,後面的動詞也必須是雙音節的。在現代書面語中,這些動詞都是雙音節的,要求跟在雙音節動詞後面。語法限制是壹脈相承的。

現代書面語開始形成時,繼承了舊白話小說語言的壹些句式。這個階段現在已經結束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壹些遺跡。比如“in+”這個詞的結構,可以放在動詞前(“坐在臺上”),也可以放在動詞後(“坐在臺上”)。北京話中,介詞“在”用“跟”,[āi]或[t m 4 i],後置“在”用[t?],連“在”都不用。“有”的說法,是從舊白話小說裏繼承來的。

壹些書面句型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外國語言(英語、日語、俄語等)的影響。)(通過翻譯作品)。在這方面,可以舉壹個影響所有書面句型的重要語法現象為例。如前所述,漢語中主謂關系松散。壹個句子的主語常常可以不說出。有些句子甚至根本沒有主語。無論是現代口語還是古代漢語都是如此。然而,現代書面語要求句子在形式上有主語。如果沒有,妳會覺得結構不完整,邏輯不縝密。這明顯是受印歐語的影響。

書面語的詞匯特點是雙音詞比例大。書面語中的復音詞,除了壹部分繼承自文言外,大部分出現在19年底以來的100多年裏。有些是借用日語(如經濟、幹部等。),有的則是新做的。新造的詞大多是由原語素(書寫中的漢字)構成的合成詞。這種構詞方式富有成效,充滿活力。

中文是準確的。記得我早年讀書的時候,語文課本上公開寫道:“漢語走拼音之路是必然趨勢。”其中壹個主要原因是,英文會打字,中文不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漢字的鍵盤輸入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英文,而且速度還在快速提高。但是英語輸入呢?但似乎停滯不前。

[編輯本段]漢語的發展

漢字的構詞法很巧妙。前綴和後綴是英語中常見的構詞方式。

蔗糖(糖精)和酵母菌(酵母)的拉丁前綴相同,但即使是英美人也不容易記住,至少我考過的幾個母語是英語的工科研究生是這樣。壹維字符串結構是其不顯眼的直接原因。如果到了研究生連酵母和糖精都不知道,人會有什麽感受?

用漢字描述簡單明了。即使是壹個沒吃過糖精、沒用過酵母的沒文化的中國人,也知道糖精可能是糖的“精制部分”,比糖更甜(雖然這並不確切);酵母是“壹種能引起發酵的細菌”。但英語不可能這麽簡單就構成單詞,即使構成了也可能無法接受:糖精=糖=“糖”+“香精”(糖和香精合在壹起),酵母=酵母細菌=“酵母”+“細菌”(發酵和細菌合在壹起)。這不是很離譜嗎?

與拼音文字的壹維串前綴後綴構詞法不同,漢字是二維構詞法。例如:

“人”成為四堵沒有門的墻中的“囚徒”;

“木”會被“困”在四堵沒有門的墻內;

“露”——下雨天會在大馬“路上”淋雨;

“米”(與食物有關)、“湯”(面音)=“糖”;

草=細菌長在柴火上。

“木”、“林”、“森林”分別是樹、樹林、森林的意思,但是哪個構詞比較好呢?答案顯而易見。

在當今英語社會,早期英語造字所遵循的拉丁部首早期造字法已逐漸被拋棄。和上面類似的Sugessece和Yeabacteria,根本不是笑話,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商店裏不同品牌的巧克力和糖果總是有不同的名稱。有些名字在字典裏找不到。它們將隨著某個制造商生產某種巧克力糖而產生,並逐漸消失。當壹個澳大利亞人讀到這個詞時,他不會意識到這是中國北方某個地區非常流行的糖果,只能像美國人壹樣搖頭。

信息技術時代偏愛漢字。不知道大家對模糊數學、模糊控制或者神經網絡等新學科是否熟悉?如果妳接觸過,妳就會明白,人類的藝術、哲學、感情,可能看起來並不“準確”,但目前已經超出了當今人類知識水平的精確描述。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提高,它們會逐漸被人類以全新的知識結構準確把握。上面提到的新學科只是這個新知識結構的前奏的壹個插曲。漢字體現了東方藝術哲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限於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它的智慧,對它的探索方興未艾。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畢竟15年前誰也沒有意識到繁體字出版業要被淘汰了。10年前的人沒有想到漢字的輸入會比英文快,而且會更快;5年前,人們沒有想到傳統的報紙媒體會被逐漸淘汰。南方都市報和百年大報《大公報》會站在同壹起跑線上,在網上搶代碼新聞。誰敢不斷言漢字編程幾年後不可能或者不如英文?

漢字是靈活的,但需要靈活的人來使用;漢字聰明,但要靠聰明人的發展;漢字充滿智慧,有智慧的人需要實現她的價值。為中國人驕傲!為堅信即將到來的中國時代的中國人的熱情和信心喝彩!

  • 上一篇:Druid連接池原理
  • 下一篇:建網站時如何上傳源代碼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