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中國用易經怎麽解釋?

中國用易經怎麽解釋?

個人理解:

中庸之道

國家-國家的含義

以下是對《中庸》與《易經》關系的解釋。

論中庸之道

源於《周易》並興盛於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宇宙的大道。

摘要:中庸作為儒家思想的最高理念,與“中庸”思想是壹脈相承的。“中庸”思想貫穿《周易》始終,它建立在哲學家們對世界對立統壹的矛盾運動的認識基礎上,是我們人類社會生活觀念對宇宙和諧、對稱、平衡的最高規律的本質反映和反映。

在人類文明史上,原本共存的幾個古代文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斷或轉移的。唯壹的例外是東方古老的中華文明,延續了五千多年,沒有斷代,沒有異化。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碰撞被她的兼收並蓄所同化和融合。這個事實本身就讓人不得不佩服這個文明的頑強生命力和巨大凝聚力。維持壹個文明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它的文化。文化是千年文明史的積澱,是它無法擺脫的傳統精髓。中國的文化像浩瀚的星空壹樣壯麗,其中中庸之道的明珠最為璀璨。它展示了宇宙中對稱、和諧、寧靜平衡和運動有序的最高法則;它宣告了世間萬物都被允許處於中間,中間總有無上的智慧。勝者為天下正道,勝者為天下定理。剛正不阿,居中不偏,是通向壹切的無形之路。這種“和為貴”的思想是儒家基於其天人合壹的宇宙觀的最高理念。進而發揮德治、仁、禮、樂的實踐哲學。儒家文化作為壹種積極入世的思想理論,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與時俱進的歷史局限性。但它關註的是宇宙萬物秩序規律的本質內容,卻讓它光芒萬丈,歷久彌新。應該說,正是這種體現宇宙最高秩序法則的哲學內涵,才使得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文化,歷久彌新,在海外享有盛譽。由此看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歷史的必然。

中庸貫穿儒家經典。追根溯源,其起源首先要看《周易》,群經之首。

1.從《周易》的成書過程及其對後世哲學的影響來看,《周易》的中庸思想與儒家的中庸思想是壹脈相承的。

自宋、蘇東坡開始疑古以來,《易經》壹直爭執不下,成為千年官司。到目前為止,研究壹致接受的結論是,八卦和重蔔的產生應該是在西周以前的遠古時代,甚至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遠祖伏羲;《易經》成書於殷周時期。《易傳》大概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孔子的著作集。先秦的幾百年,是學者雲集,思想飛揚的年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氛圍,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框架。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是壹個承前啟後的時期。在總結2500多年古代先賢智慧結晶的基礎上,孕育產生了統壹其後2000年的儒道思想。孔子生前繼承了幾千年的道德經驗,幾千年的文化來自孔子。

周易就是這樣壹個有思想的時代的產物。是古代聖賢哲人思想的集大成者。宇宙中豐富的人生哲理,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哲學文化最重要的源頭。如果說《易經》吸收了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的學說,那麽《易經》所蘊含的世界對立統壹運動和陰陽變化的辯證思想就是古代哲學的精髓和鼻祖。朱說: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僅此而已。。。。。。盡妳所能去改變。④這種變化方式是《周易》經典乃至整個《周易》的哲學基礎。沒有經典的哲學基礎,就沒有傳記的思想體系;隨著傳記的推廣,經典的哲理性更加明顯。⑤經典與傳記的完美結合,奠定了《周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歷史地位。值得壹提的是,這種經典與傳記的結合,是中國哲學家主要研究方法的開創者——我註六經,六經註我。

《周易》對後世哲學的影響壹直很大,從漢代的儒學、魏晉玄學到宋明理學、明清啟蒙,都與《周易》有關。

董仲舒,力勸漢武帝獨尊儒術,成為漢代儒教領袖,他所有關於天人感應的學說,都透露出《易經》中天人合壹、與天地和諧、與日月和諧、與四時和諧、身體健康、持之以恒的思想。魏晉玄學取黃老的經學詮釋,將《周易》視為三玄之壹。宋明理學的創始人是周敦頤和高土爾城,他們的道統成為11世紀以後統治中國並被東亞各國吸收的儒學主流。周敦頤大師的主要著作《太極圖說》是建立在《周易》之上的。程頤和朱,另壹位理學大師,分別以和《周易本義》傳世。以六經非我為榮的王夫之,視易經為安身立命之道,絕不敢忘。⑦《周易》的哲學思想達到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所能達到的高度。⑧

後面會講到,中庸貫穿於《周易》六十四卦,試圖從理論上總結出自然和社會的普遍規律。⑨和後來的儒家中庸之道更強調倫理道德的範圍。所以,當後來的儒生高舉中庸之道的大旗修身、齊家、治國時,朱並不知道這壹思想的精髓起源並體現在《周易》中。這樣,《周易》的中庸和儒家的中庸壹脈相承。

第二,中庸觀念根植於《周易》對世界矛盾對立統壹運動的認識。

《周易》中的卦是由兩個基本符號組合而成的——和與和。表示陽,也表示陰。易經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壹切對立都抽象成這壹對陰陽,表示天地、君臣、男女、夫妻、冷暖、上下等等。天地之間無有,非陰陽;壹舉壹動,無聲無息,就是陰陽原理。⑩卦的演變象征著這些矛盾的運動和轉化。生活很簡單。(11)易經窮則變,變則通達,通則久。(12)無盡的陰陽轉化,就是變化,也就是理的變化。壹陰壹陽稱為道。(13)這是宇宙大道。這就是古代哲學家們仰視觀察天空中的形象,俯視觀察大地中的規律。觀鳥獸,適地而止。近取身,遠取物。對(14)的觀察和思考後對世界本質的發現,正是基於這種對世界辯證矛盾運動的深刻認識。從義的演變,文字的說明,到卦的排列,都告誡人們要時時恐懼。(15)不要壹開始就用潛龍,不容易活下來,也不出名。(16)這個時候值班,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我們不應該操之過急,輕易忘記行動。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壹天做壹天,如果晚了。”(17)壹天到晚兢兢業業,自強不息,哪怕是晚上。每天謹慎獨立,如履薄冰。事到圓滿,應憂繁華,終衰,康龍有悔。縱觀全書,朱說:《易經》的偉大意義就在於當它滿了的時候給人以警示。(18)胡曰:《詩》三百首,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易六十四卦,壹言以蔽之,曰:‘恐常,必無可責’。”(19)張穆式進壹步指出:即怕其始,使人防其延;以及對末日的恐懼,以至於人們抱著盈利不放。不咎由自取,這才是易之道。(20)

世界是對立統壹和矛盾運動,運動的結果是矛盾的相互轉化。所以,要想無可指責,就要時刻恐懼。否則,即使是完美的吉吉,也會在吉初(21)把這種辯證思想推向極致,自然會產生中庸思想。因為事物的發展和狀態壹旦突破中間狀態,最終會朝著兩極發展,走向自己的對立面。所以,為了維持事物的穩定,壹定要有節制,要在中,要適度。中庸思想深深植根於對立統壹的辯證哲學之中。“壹陰壹陽”這句話,是道的巧妙之筆,道出了世間對立統壹的矛盾運動的本質。基於這種哲學的方法論——中道——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

第三,大中之道是社會生活對宇宙平衡、和諧、對稱規律的本質反映。

歷經千年滄桑,狂沙吹來金。中庸的理念已經深深植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以這壹理念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正以其不朽的魅力迎來新世紀的曙光。20世紀下半葉,東亞儒家文化圈經濟相繼崛起,被美國人驚呼為東亞前沿。(22)世紀末,亨廷頓教授令人震驚的文明沖突論,從另壹個側面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潛力。這壹切都源於對稱、平衡、和諧的宇宙法則對我們社會生活理念的本質關懷。

從動物身體結構的左右對稱到雪花的第六對稱結構;從病毒的超穩定十二面體和二十面體的極度對稱結構到星球的完美對稱結構;從音樂節奏的和諧到生態系統乃至人類政治經濟生活的平衡,創造的規律無處不在。對稱性是用數學中的群論來表達的,群論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工具。它與物理科學中的守恒定律密不可分。自20世紀20年代量子力學革命以來,對稱性的概念已經演變成物理學中的主流,甚至成為現代科學家探索宇宙終極理論的路標和主要工具。自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問世以來,物理學中的對稱性原理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不能不感受到對稱性原理的巨大威力。目前高能物理的大部分進展都依賴於對稱性原理。(23)在基礎物理統壹理論的研究中,基礎物理學家持有這樣的信念:最終的設計將充滿對稱性。(24)大自然和諧平衡的對稱設計是科學家眼中的美。偉大的數學家H. Weil說過:我總是盡力在工作中把真善美統壹起來,但當我必須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時,我通常會選擇美。(25)愛因斯坦非常崇尚科學規律的內在美。只要他覺得壹個方程很醜,他就對它完全失去了興趣。他說:如果妳不相信我們這個世界的內在和諧,就不可能有科學。這個信念永遠是壹切科學創造的根本動力。(26)科學史上的許多例子表明,壹個和諧平衡美的理論公式,即使在當時被發現,也是難以證實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往往最終被證明是真實的——即完全符合自然規律。大自然的神秘是美與真的統壹。

人類所有的哲學思想都來源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考察和反思。和諧、對稱、平衡的自然規律映射到人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上,實現了公正的原則。在這個平衡對稱的宇宙時空中,和諧完美的社會生活應該遵循的理念,以及建立高聳的天人理論的基石,只能是,也必須是這種不偏不倚的方式。自然的最高法則籠罩著天空,我們社會生活的任何觀念怎麽可能首屈壹指?

人類科技的前沿思想與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不謀而合,殊途同歸。可見“易”的威力和中道的運用之大!

  • 上一篇:如何放大AI?
  • 下一篇:打開INTERNET信息服務樹型目錄,找不到dreamweaver網站,為什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