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溝通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互動形式。課堂教學活動也應該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壹種具體的交流。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應該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對課堂教學能否有效溝通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思考1:從溝通過程的要素來思考溝通的有效性。整個傳播過程由七個要素組成,即信息源、信息、渠道、信息接收者、反饋、障礙和背景。信息源是擁有信息並試圖交流的人。他們發起溝通過程,決定與誰溝通,決定溝通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師、學生、個人和小組。作為信息的發送者,考慮如何讓信息被信息接受者接受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教師在課前不僅要認真準備教材,還要認真準備學生的原因之壹。

溝通過程的第二個要素是信息。從傳播意圖的角度來看,信息是傳播者試圖向他人傳達的觀念和情感。在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傳遞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有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達到三位壹體的教學目標。詞語是交際中非常重要的符號系統。文字可以是聲音信號,可以是圖像(文字)符號,可以是人的肢體語言。文字交流的過程是基於相同的語言體驗。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壹定要準備好學生的經驗,課本中的抽象概念要盡可能從學生原有的經驗中切割出來,這樣才能保證交流的順暢。這也要求教師在市場經濟下,要了解學生的書,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

溝通過程的第三個要素是渠道。渠道是指溝通信息的傳遞方式。我們的五種感官都能接收信息。壹般來說,很多信息是通過視覺和聽覺渠道獲得的,但如果能從多個渠道獲得就更好了,尤其是年輕學生。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交流的方式不僅僅局限於面對面的交流,還包括通過各種媒介的交流。但對於成長中的學生來說,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影響最大,因為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會導致情感的相互感染。比如壹個語文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壹定要做好課文的情感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產生作者、老師、學生的情感* * *聲。

溝通過程的第四個要素是指接收信息的人。信息接受者要經歷註意、感知、記憶、儲存等壹系列心理過程。在壹系列心理過程中使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溝通過程的第五個要素是反饋。反饋是使交流成為互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反饋應該是明確的。

溝通過程的第六個要素是障礙。比如有些課,老師的前置設計在課堂上不能很好的執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師不了解學生是怎麽學的。足夠的溝通經驗是溝通得以實現的必要前提。溝通過程中的最後壹個要素是溝通過程中的背景,即溝通發生的情境。

思考二:從傳播的特性思考傳播的有效性。交流可以通過言語或非言語(如姿勢、動作、表情等。).傳播可分為口頭傳播和書面傳播,以及有意傳播和無意傳播、正式傳播和非正式傳播、個人傳播和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信息交流)。無論哪種溝通,溝通都有以下相似之處:溝通是自然的,即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因為人際交往不僅僅是言語交流,還有很大壹部分是通過非言語渠道實現的。比如妳的表情、姿勢、不尋常的變化,都向別人透露了妳的狀態。因此,壹方面,教師需要十個

在教學研究領域、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方面有新的出道

註意自己的肢體語言,另壹方面要非常仔細地觀察和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細微變化,以便及時解決問題。

傳播信息必須在內容和關系上統壹。傳播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特定情境下的角色關系。比如同樣的交際目的,如果交際者之間不同,就應該用不同的話語或者肢體語言來表達。也就是說,妳處於什麽角色,就要選擇相應的溝通方式,才能順利溝通。

交流的過程。從傳播對個體的影響來看,傳播是壹個沒有終點的動態過程。每壹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都會成為人類發展的新起點,因為交流中獲得的信息總會對人產生各種影響。溝通的完整性。每個人交流中的言語或肢體語言的表達都是在每個人的個性背景下做出的,是整個個性的反映。比如老師上壹些研究課,認為老師的話語或者肢體語言(比如握手、拍學生的肩膀等。)在課堂上尤其能增進師生之間的親和力。但如果回到自己的課堂,單純模仿老師的交流行為,效果並不好。原因是在交往中的任何行為都是我性格的反映,而不是簡單的外貌模仿。所以,學習壹個優秀的老師,首先要學習壹個優秀老師的人格魅力。思考三:從傳播的背景思考傳播的有效性。交流總是發生在壹定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交流都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交際背景,壹般來說有以下四個方面:心理背景。心理背景壹方面是指交際者的壹般心理狀態,另壹方面是指交際者相互接受的狀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壹個熱愛教師工作的老師,熱愛每壹個學生,熱愛他所教的學科,往往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因為他和學生在課堂上交流的時候,心理上是很親近的。此外,老師的愛的感覺也會轉移到學生身上。

身體背景。物理背景是指交際發生的地點和交際者之間的物理距離。如果說現在的小班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座位形式,那麽改變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壹部分學生因為固定座位而處於不利地位。師生之間的物理距離近了,學生就會有安全感。社會背景。社會背景壹方面是指交際者之間的社會角色關系,另壹方面是指他人在交際情境中的影響。因此,對於交際者來說,認清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角色,選擇合適的交際方式,從而進行有效的交際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交際者從小到大長期文化經驗的積累。這往往已經成為壹種交流的習慣。

思考四:從師生課堂交流中非語言(肢體語言)的作用來思考交流的有效性。相關研究表明,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過無聲的肢體語言實現的。肢體語言是指非語言的身體信號,包括眼睛和面部表情,身體的運動和觸摸,身體的姿勢和外觀,以及身體之間的空間距離。肢體語言在人際交往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眼神和表情對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師生之間的眼神交流。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會說話”很有道理。有壹個中學生,平時被老師忽略。她在周記中寫道:“老師,即使妳對我微笑,對我來說也是莫大的安慰和幸福。”是無聲勝有聲,無聲的語言更美!關於課堂有效交流的幾點建議

教師應高度重視班級文化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是課堂教學中人際交往的積極背景。班級文化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造優秀的班級文化,要關註身邊的小事,不要好大喜功。班級文化是壹種無聲的教育,它潤物細無聲,因而是最美的教育。

教師要把口語和無聲語言自然和諧地結合起來,促進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達到更好的狀態。我們要註意傳播者之間的心理背景,尤其是傳播者之間的心理傳播中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科學地應用人際交往中的壹些心理效應,如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效應、刻板印象效應、投射效應等。教師要高度重視自身健全人格的構建和自我教育,因為交際者之間的交際行為是壹個人內心世界的外在展示。

教師課堂進退之道

如果壹個老師用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這個老師表現出了教育智慧,這將是他的學生最大的榮譽。如果老師用自己的學科知識證明了自己的學科價值,他就表現出了壹個演員的智慧,這將是他的學生最大的不幸。學科教師要麽畢業於相應學科的大學或院系,要麽對所教授的學科有成熟的見解。對於老師本身來說,知識越多越好;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這種額外的學科知識是幸運還是不幸,很難給出壹個結論。曾經聽壹個省重點高中的數學老師講過。數學老師出身名門(某重點大學數學系),沒完沒了地講解數學話題。短短20分鐘,用三種方式解釋壹道高考數學題,然後“謙虛”地問學生:“妳們都懂了嗎?”當我悄悄問壹個學生是否理解時,這個學生說:“每種方法我只理解了三分之壹。”三分之壹不足以讓他得到正確的答案。相反,我的高中化學老師每次下課後都問我們有沒有更簡單的解題方法。壹開始我們以為他是在賣關子,後來慢慢發現他真的是“黔驢技窮”因此,為了證明自己比老師更有知識,當然也為了證明自己比其他同學更聰明,學生們通過各種渠道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老師給我們提供的解答不超過三個,但是我們確實掌握了自己的壹個。正是這位看似“笨”的老師,讓我們深深地喜歡上了化學,讓我們學會了思考化學,自然而然地獲得了化學考試的能力。

教室裏只能有壹個主角,要麽是老師,要麽是學生。如果老師是主角,那麽學生就成了配角或者看客。學科知識多多少少,老師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但問題是,老師應該是英雄嗎?

教師的價值不在於學科知識的豐富,而在於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效率。教應該是壹個偏頗的詞組,但無論是偏向“教”還是“學”,都代表了兩種教學理念。理論上大家都認同教是偏向“學”的,因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老師無法替代的。但是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教師不自覺地更喜歡“教”而不是“學”。把教學定位為“教”,教師更容易體現個人價值。當老師在課堂上展示個人才華的時候,毫無疑問,這個時候老師是開心的。但問題是教師應該追求什麽樣的幸福,壹個教育者的幸福還是壹個演員的幸福?當老師把自己當成演員的時候,他們和學生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

既然課堂上只允許有壹個主角,老師必然面臨“進”與“退”的選擇。教師“退休”是必然趨勢;甚至可以說,有了教師“退”的空間,才有學生“進”的空間。當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讓出空間的時候,是學生在做主,是老師在搖旗吶喊,是學生是最後的贏家,這也成就了老師。

雖然我主張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退休”,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得“無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進退之道,就是要求教師“有所為有所不為”,該“進”在哪裏,該“退”在哪裏。在“有所為”的地方“退”就叫“不在”;在“有所不為”的地方“進入”就叫“越位”。教師的“缺位”和“越位”不僅會影響教師的職業價值,還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塑造。當老師在課堂上表演時,

課堂上會缺乏學生的自主參與。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席時,他們會使學生在應該讓位的地方越位。比如老師對學生的引導和規範不到位,學生就會表現得格外調皮。

教師的定位是什麽?用我們的成語來說,老師就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按照傳統的理解,這句話是讓老師無私的奉獻給學生,甚至不惜犧牲家庭和生命,所以老師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這句話其實並不是讓老師單純的自焚,而是讓老師在如何成為“素質”蠟燭上“發揚光大”,在與學生壹起贏得榮耀上“退位”。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既會遇到“優秀的老師”,也會遇到“優秀的老師”。前者常常用他的優秀換取他的成就感,讓我們遠離學習。後者常常用他的優秀換取我們的成就感,讓我們離學習越來越近。

  • 上一篇:自動任務系統源代碼
  • 下一篇:短視頻編輯:可實時交互的播放器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