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河南省全面實施“大學生村幹部”的文件

河南省全面實施“大學生村幹部”的文件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十壹五”規劃的通知

豫政〔2006〕59號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壹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妳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八月三十壹日

河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壹五”規劃

2006年至2010年是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時期,也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緊緊抓住這壹重要戰略機遇期,做好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對於實現全省經濟跨越式發展,使河南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戰略和目標任務,特編制本規劃。

壹、規劃背景

(壹)“十五”發展成就2001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地按照“十五”計劃確定的發展思路和奮鬥目標,認真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大“三農”投入,深化農村改革,實現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十五”計劃目標如期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又上了壹個新臺階。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4000萬噸以上,主要農產品產量均穩居全國前列。2005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582萬噸,為歷史最高水平,居全國第壹位。肉類總產量、蔬菜總產量分別達到689萬噸和5880萬噸,均居全國第二位。五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2萬公頃,新增農業機械總動力2154萬千瓦。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科技成果轉化率分別達到45%和40%,均比2000年提高4個百分點。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優質小麥和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初步形成。2005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達到269萬公頃,占全省小麥播種面積的54.3%。畜牧業持續發展,奶業成為畜牧業發展的新亮點,五年全省奶類產量增長了5.2倍。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2.4%升至2005年的40%。糧經比由“九五”末的68.7∶31.3調至64.3∶35.7。五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420萬人。

農業產業化水平進壹步提升。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擁有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3家、省重點龍頭企業128家、區域性重點龍頭企業480家。產業化種養基地快速發展,已形成種植基地247萬公頃,養殖基地養畜量達到4957萬頭,養禽量達到33860萬只。農產品加工能力進壹步提高,全省糧食、肉類和乳品的年加工能力分別達到3200萬噸、390萬噸和145萬噸。產業化組織大量湧現,已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473個,加入農戶達到183萬戶。

農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5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70元,五年年均實際增長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2000年的49.7%下降到2005年的45.4%。農民人均住房面積由2000年的23.1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7.21平方米。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施了“兩免壹補”,集中改造了1107所鄉鎮衛生院,解決了496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發展農村戶用沼氣120萬戶,全省400萬貧困人口脫貧。

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完成了淮河幹流陳族灣大港口圩區治理、關店圩區治理,實施了黃河灘區、淮河幹流災後重建和移民遷建工程。建成了盤石頭水庫,對白龜山等22座大中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續建了梅山等20座大型灌區的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開展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林業工程建設。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壹、二期工程,實現了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價。新建和改建了6.5萬公裏農村道路。新增年供水能力10億立方米。完成造林151.3萬公頃,全省林木覆蓋率達到22.6%。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稅費改革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從2005年起全部免征農業稅,實施了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放開了糧食購銷市場和價格,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鄉鎮機構改革成效明顯,減少鄉鎮153個,分流超編人員17萬多人;農村信用社改革進展順利,支農能力進壹步增強。

(二)“十壹五”面臨的形勢

當前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很多有利條件:國家關於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我省農村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部崛起戰略開始實施,已成為我省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強大動力;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開始明顯向“三農”調整和傾斜,政府支農力度空前加大,公***財政逐步惠及農村;河南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初步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為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和城鎮化進程加快,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消費結構加速升級,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需求空間;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步伐加快,使農業內在素質和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同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也存在著壹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較大,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突出等。

二、總體要求

(壹)總體要求

“十壹五”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是: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攬農村工作全局,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全面繁榮。

(二)發展目標

第壹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5%;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4500萬噸左右;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5%以上;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40%;林木覆蓋率達到26%;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50%;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45%;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萬公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6%;新轉移農村勞動力750萬人;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口900萬人;新增農村沼氣用戶280萬戶;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2;解決貧困人口脫貧400萬人。

三、主要任務

(壹)繼續以“兩個基地”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進壹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引導優勢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

繼續推進以優質小麥為主的優質糧食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堅持優質化、產業化的糧食生產方向,進壹步完善支持政策,推進24個產糧大縣實施規模開發,集中投入建設糧食核心產區。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中低產田的改造,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施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大型商品糧基地、農業綜合開發等重大項目,全面提高71個糧食大縣(場)的綜合生產能力、加工轉化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爭取以國家投資為主新建和續建商丘等5個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推進豫中豫北強筋小麥、豫南弱筋小麥、沿黃沿淮優質水稻、黃淮平原優質大豆及專用玉米等優勢產業帶(區)建設。實施旱作農業、植保工程和沃土工程,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繼續抓好糧食的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延長糧食產業鏈條,拓寬糧食增值空間,實現糧食加工品種的多樣化、系列化、專用化,不斷提高糧食精深加工水平。到“十壹五”末,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4500萬噸左右,糧食加工能力達到3500萬噸以上。

繼續推進優質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加快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和畜產品加工,著力推進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重點支持壹批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積極引導規模養殖場加快發展,提高規模化養殖水平。加快推進黃河灘區綠色奶業示範帶、中原肉牛帶、京廣鐵路沿線生豬產業帶、豫北蛋肉雞和豫南水禽等優勢區域開發。著力培育40個畜牧業發展重點縣,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使40個重點縣發展成為我省重要的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出口外銷基地。完善種豬、肉牛、奶牛、種羊良種繁育體系,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加快良種繁育和推廣。大力推進優質特色水產品養殖。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使全省所有縣級動物防疫站均達到國家標準,形成比較完善的動物防疫體系。以大宗畜產品深加工、主導產品精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為重點,進壹步做大做強我省畜產品加工企業集群。力爭到“十壹五”末,全省水產品產量達到70萬噸,肉類總產量達到1000萬噸,畜產品加工業產值與畜牧業產值之比達到1.5∶1。

加快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的建設。加強優質棉花基地建設,促使棉花種植向優勢區域集中。抓好沿淮“雙低”油菜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果蔬、花卉、苗木、茶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形成壹批特色農業生產和加工基地,創出壹批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加快速生工業用林的發展,在沿黃、沿淮地區及黃河故道等地發展造紙原料林基地和人造板原料林基地。到“十壹五”末,速生林面積達到50萬公頃。加快經濟林基地建設,全省新發展經濟林面積20萬公頃。強力推進外向型農業發展,加快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建設。到“十壹五”末,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由目前的221個發展到300個,農產品出口額由目前的4.1億美元提高到10億美元以上。

(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加快水利、氣象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較為完備的防災、減災和興利體系,提高農機裝備現代化水平,進壹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完善水利工程體系。繼續建設全省綜合防洪減災體系,以鞏固提高淮河、黃河的防洪能力為重點,加快洪水控制工程和骨幹河道治理,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增強對洪水的調控能力,完善防洪保障體系。建成燕山水庫、西霞院水庫、馬家巖水庫,建設河口村水庫,完成出山店水庫的前期工作和石山口等33座大中型水庫、61座重點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建成黃河標準化堤防焦作至濮陽段,完成洪汝河下遊近期治理、小洪河綜合治理、沙潁河和渦河治理、唐白河壹期防洪工程建設;實施金堤河二期、***產主義渠、衛河、賈魯河等骨幹河道整治。加快老王坡、泥河窪等滯洪區工程建設和安全設施建設;開展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治理,重點實施鄭州、漯河、信陽、周口、開封、洛陽等重點防洪城市防洪設施建設,有計劃地分期建設其他省轄市防洪工程。到2010年,主要河道防洪標準達到10至20年壹遇;省轄市城市防洪標準達到50年壹遇;主要平原河道除澇標準達到3年壹遇以上。

加強水資源工程建設,搞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配合國家建成南水北調中線壹期總幹渠工程,同步建設受水城市配套工程;繼續建設梅山、鴨河口等20座大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骨幹工程,開工建設趙口等大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繼續實施節水灌溉示範工程建設,大力推廣集雨灌溉和節水灌溉技術。到2010年,全省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7萬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萬公頃。繼續加大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開發利用山區水電資源,力爭五年解決900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全省農村水電裝機新增14萬千瓦。

提高氣象服務能力。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安全保障和服務能力。建設新壹代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全球定位系統等地空立體氣象觀測網以及高效、安全的氣象通信系統,提高災害性、突發性天氣的監測預警水平。積極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健全和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系統,“十壹五”末基本形成立體催化作業。

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優化裝備結構。增強糧食生產的技術集成與標準化應用能力。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積極推進農機化技術應用示範,加快農機化技術推廣示範基地建設。不斷創新農業機械化發展機制和服務模式,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2010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9400萬千瓦。

(三)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

充分發揮人口大省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打造河南勞務品牌,建成全國性的勞務輸出基地。

加強技能培訓。繼續實施“陽光工程”,提高補助標準,擴大實施規模。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強農村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支持各類職業技術院校擴大農村招生規模。加大對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機構建設的扶持力度,重點推進縣級就業培訓中心的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現代遠程教育等手段,加強農民外出就業基本知識的傳授。積極開展與用工企業的合作,實行訂單培訓和專業技能培訓,發展專業型、技術型和外向型勞務輸出。“十壹五”期間,對全省500萬農村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完善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服務體系的制度化、專業化和社會化建設,建立勞務派遣行政許可制度,建立健全城鄉統壹、內外開放、平等競爭、規範有序的勞動力市場體系。支持建設壹批農村勞動力市場和勞務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完善勞務輸出外派機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信息平臺,逐步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服務網絡,為外出務工人員免費提供就業信息、法律政策咨詢、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加強勞務協作和跟蹤服務,搞好與輸入地的溝通和對接,加大規模勞務輸出的組織,提高轉移輸出的組織化水平。構建輸出回流機制,鼓勵務工農民回鄉創業。

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壹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阻礙農村勞動力自由、平等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健全勞動保護機制,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規範勞動力市場秩序和企業用工行為。建立務工農民工資保障基金,完善勞動合同管理,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其全部納入工傷保險範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當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對隨父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就學進行統籌規劃,認真解決務工農民子女的上學問題。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逐步把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進壹步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壯大農村二、三產業,積極發展農村產業化經營組織,加強小城鎮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步伐。

大力發展農村工業。立足我省農產品資源優勢,從土地、環保、信貸等方面進壹步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重點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加快漯河、鄭州、許昌、周口、鶴壁和安陽五大食品產業密集區建設,形成沿京廣線食品加工龍頭企業集群,把食品工業培育成為我省第壹大支柱產業。推進棉紡產業集中發展,使我省形成具有國內較強競爭力的棉紡織產業集群。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縣域工業自主創新能力,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支持有條件的縣(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縣域工業發展由資源主導型向創新主導型轉變,促進縣域工業結構加快升級。加強園區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實現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力爭到“十壹五”末,全省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00家,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80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

積極發展農村產業化經營組織。引導龍頭企業通過合同契約、資產參與、投資入股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新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和幫助農民由生產環節進入附加值較高、經濟效益較好的加工、流通等環節。促進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發展,大力推進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重點扶持壹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支持、引導農民自願合作,發展各種新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國家和省重點龍頭企業帶動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健康發展的新格局,有效提高農業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經過五年的努力,使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15000個,帶動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的比重達到全省農戶的60%以上。

加強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中心鎮,以國家和省重點小城鎮、國家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為重點,完善小城鎮發展規劃,明確小城鎮發展定位,著力培育小城鎮主導產業,建設壹批具有壹定影響力和產業支撐的中心鎮,實現中心鎮與縣域經濟同步發展,鼓勵有實力的小城鎮向小城市發展。創新體制機制,推進戶籍、就業、福利保障等制度改革,實行城鄉統壹的以實際居住地登記的戶籍制度,逐步消除阻礙小城鎮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著力加強城鎮道路、給排水、供電、通訊、汙水及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鎮教育、文化、衛生等公***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營造健康、安定、有序的人居環境,提高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抓好國家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工作,爭取5年建成國家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25個左右。

加快農村第三產業發展。適應城鎮化發展和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大力發展具有觀光、休閑、旅遊、生態、科技等多功能的城郊服務型農業。依托小城鎮建設,發展交通運輸、餐飲、文化娛樂等傳統服務業。圍繞新農村建設,大力創辦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商品購銷、科技信息、中介代理等綜合服務,力爭到2010年社區服務中心覆蓋全省規模較大的行政村。進壹步完善促進農村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農村金融、保險、物流、信息、營銷、法律、養老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強化第三產業對農村經濟的拉動作用。

(五)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大力開展林業生態建設,有效治理環境汙染,提高資源保障能力、環境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力爭使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

加強水資源保護。實行水資源統壹管理,保護並合理開發水資源,依法對水汙染進行綜合治理。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區制度,重點加強丹江口庫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輸水沿線、承擔供水任務的大中型水庫的保護。加強地下水資源的監測和保護,實施地下水保護行動計劃,劃定地下水禁止開采或限制開采區,加快河流生態修復、雨洪利用、地下水補源和替代水源工程建設,遏制城市區和平原漏鬥區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漏鬥面積擴大的趨勢。盡快完成水功能區的確界立碑工作,提出分區水質要求。加強城鎮供水水源地等重點保護水域納汙能力核定和排汙總量控制。搞好水生態信息體系建設,在主要河流建設水質在線監測系統。探索和試行排汙權交易制度,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到2010年,主要河流責任目標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8%以上。

加強土地資源保護。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加強土地資源宏觀管理。實施新壹輪“沃土工程”,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高耕地質量,穩定基本農田面積,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嚴格規範建設項目用地審批,從嚴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嚴格土地使用標準和條件,防止盲目圈占、浪費土地,嚴格限制毀田燒磚,逐步禁止生產和使用實心粘土磚,積極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全面落實土地管理的各項措施,正確處理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的關系,合理安排建設用地規模。完善土地使用市場準入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產業集聚和合理布局。加強土地整理、復墾和土地後備資源開發,治理磚瓦窯、空心村、工礦廢棄地,實現全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確保耕地保有量不低於775.82萬公頃。

加強生態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重點地區防護林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繼續搞好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及沿線綠化、小浪底庫區綠化、通道綠化等省級生態工程,進壹步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中原城市群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繼續實施封山育林,加強重點公益林保護,完善補償機制。“十壹五”期間全省新增有林地面積60萬公頃。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十壹五”末全省自然保護區達到50個、面積85萬公頃。加快推進世行貸款“林業持續發展項目”(四期),啟動河南黃河中遊生態公益林項目和河南伏牛山貧困地區生態治理項目。加快淮河上遊、漳衛河上遊太行山區、伊洛河兩岸、漢水上遊、丹江口庫區等重點水土流失區的綜合治理。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萬公頃,生態修復50萬公頃。

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積極開展農業清潔生產,推廣稭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培育生物質產業。大力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型農業和集約生態養殖業,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後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鼓勵生產、使用新型節能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加強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加快養殖業廢棄物綜合治理,推廣農村生活汙水凈化技術。結合作物稭稈、養殖廢棄物處理,大力發展有機肥和沼氣,以沼氣建設帶動農村改廚、改圈、改廁,推動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提高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水平。

(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圍繞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發展農村現代流通、信息服務為重點,逐步構建完備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我省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整合農業科技資源,逐步建立以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組織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聯合開展以動植物新品種選育、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業工程技術與智能化設備開發為重點的農業生產重大技術難題和核心技術的攻關,盡快取得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篩選壹批先進適用技術進行集成、組裝、配套,搞好綜合利用和示範推廣。增加對農業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支持10家左右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對於農業產業化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在財政、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鼓勵和扶持。繼續實施農作物種子工程和畜禽水產良種工程,逐步建成集資源保護、引育擴繁、生產經營和推廣使用為壹體的現代種業體系。加強小麥、玉米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建成省農科院(原陽)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力爭中國農業科技黃淮海地區創新中心落戶河南。

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國家推廣機構和其他所有制推廣組織***同發展的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充分發揮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以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鼓勵農業科技人員采取技物結合、科技承包和科技知識普及等方式,向廣大農民傳授先進生產技術。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大力培訓科技示範戶。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加快建立與國際和國內標準接軌、統壹權威的現代農業標準體系,支持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加快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建設,創建壹批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市)和示範鄉鎮,帶動全省標準化農業生產。抓好產地環境監測、投入品質量監管、生產技術規範、市場準入等關鍵環節,建立健全省、市、縣和企業“三級四層”檢驗監測體系,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全過程、全方位監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繼續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擴大認證範圍,加快認證進程。完善市場準入、質量追溯、認證、標識、責任追究和公示制度。

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加快糧、棉、畜等優勢農產品批發市場、期貨市場、集貿市場的建設。大力推行農產品流通標準化和分級包裝上市,加快連鎖、超市、配送、電子商務等農產品流通新型業態向農村市場的延伸,促進城鄉物流的發展。完成對部分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在全省培育70家左右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和20家左右綠色農產品批發市場。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開辦鮮活農產品專業連鎖超市和建立農產品物流中心。紮實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創新供銷合作社體制機制,加快完善農村商品市場體系,積極創新農村流通方式,建立新型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使全省農村連鎖“農家店”的覆蓋率達到100%。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培育農村流通主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認真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有關政策,努力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支持鄭州商品交易所適時推出油菜籽(菜籽油)、花生油、畜產品、混合小麥和小麥期權等期貨交易新品種。爭取經過5年的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性的農產品現代物流中心。

完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中的應用。全面實施金農工程,充分發揮現有涉農網絡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省、市、縣、鄉鎮四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擴大農業信息網絡覆蓋面,提高農業信息“落地入戶”水平。建設農業監測預警系統、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信息系統、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系統等應用系統。加強農業數據庫建設,建立省級農業數據中心。加強農民運用網絡信息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業信息普及應用水平。

(七)加快農村公***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強化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支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推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十壹五”期間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9萬公裏,實現所有行

  • 上一篇:撫順計算機培訓班哪有
  • 下一篇:卡茲馬爾茲算法源代碼。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