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24.46萬億元收縮間接融資擴大直接融資

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24.46萬億元收縮間接融資擴大直接融資

為進壹步推動保險資管業高質量發展,提升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銀保監會於2019年8月份發布了《保險資產負債管理監管暫行辦法》,目前該規定落地已逾三年。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就近三年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效與難點,采訪了多家保險資管公司。

近三年來,保險資金堅守“穩定器”“助推器”及“壓艙石”的功能定位,持續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截至2022年6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24.46萬億元,較2019年6月末提升40.8%。其中,債券余額9.7萬億元,增長62.1%;證券投資基金與股票合計余額3.2萬億元,增長45.4%;銀行存款余額2.6萬億元,增長8.6%。

近三年來,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穩步提升,但與此同時,行業也面臨著壹些新難題,例如,保險資金與產業資本融合力度有待加強,服務途徑和方式仍有改善空間。正如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所說,保險資金不僅面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要思考如何在新格局、新環境、新經濟背景下,更深入地融入國家戰略、實體經濟、民生建設及金融市場改革的進程與發展之中。

風格轉變:

收縮間接融資擴大直接融資

“長期以來,我國金融市場融資以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途徑為主,而保險資金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通過債券、股票、基金、另類投資等直接融資形式,在豐富資金供給、優化融資結構的同時,直接註入實體經濟的血脈,切實服務金融市場改革。”曹德雲表示。

“實體經濟資金有效供給平穩增長。”7月21日,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表示,銀保監會切實推動銀行保險機構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安排,以多種方式為直接融資提供配套支持,截至6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24.46萬億元。

據銀保監會披露,截至6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中,債券余額9.7萬億元,占比39.66%;證券投資基金與股票合計余額3.2萬億元,占比13.02%;銀行存款余額2.6萬億元,占比11.69%;包括長期股權、另類投資在內的其他投資8.71萬億元,占比35.63%。

與三年前相比,隨著保險資金規模的提升及運用體系不斷完善,其服務實體經濟的方式發生了諸多變化,壹個顯著變化是險資通過股票、債券、股權、債權等方式助力實體經濟直接融資的作用持續凸顯,而通過銀行存款等助力實體經濟間接融資的比例持續縮小。

據記者梳理,截至今年6月末,險資債券配置比例增至39.7%,較3年前提升5.2個百分點;而銀行存款配置比例為11.7%,較3年前下滑3.5個百分點。此外,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今年3月份表示,保險資金投資債券、股票、股權三者的占比保持在近60%。

除上述變化外,近三年,壹些長線資金持續註入保險資金的“資金池”。泰康資產副總經理、基礎設施及不動產投資中心負責人李振蓬表示,“近年來,隨著保險資管產品投資者範圍擴大,特別是將基本養老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長期資金納入其中,有助於保險資管機構更好地引導長期資金對接實體經濟,服務民生建設。”

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路徑持續拓寬。人保資產首席投資執行官崔斌表示,“保險資金運用範圍日漸拓寬,目前已成為國內可投資大類資產類別最豐富的主流金融機構。從品種上,保險資金涵蓋權益、債券、另類股權債權、優先股、永續債、不動產、衍生品等類別;從階段上,橫跨創投企業、股權基金、壹級市場、二級市場。”

在各類投資路徑中,保險資管產品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保險資管產品具有交易架構清晰、投資鏈條短、直接對接實體項目等優勢。目前,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保險私募基金等保險系金融產品,已成為保險資金發揮長期資金特色,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曹德雲表示。

優勢盡顯:

積極融入經濟發展大局

近三年來,保險資金持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在持續布局交通、市政、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同時,配置重心漸漸向國家重大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雙碳”及綠色產業、區域協調發展產業等方向傾斜。

據保險資管業協會披露,截至去年年末,保險資金實體投資項目中涉及新基建的債權投資計劃登記(註冊)規模達1140.20億元,主要投資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特高壓、大數據中心;保險資金以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登記規模達4179.97億元;保險資金以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和保險私募基金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登記規模達1.06萬億元。

截至2021年末,中國人壽相關領域存量投資規模2.71萬億元;中國平安累計向實體經濟投入保險資金1.23萬億元;中國太保資產累計發起設立另類投資產品187個,劃款金額逾3000億元,投資領域涵蓋市政、能源、環保、棚改、水利等行業。

光大永明資產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公司投資模式進行適應性改變,以發揮長期資金投資優勢。壹是投資大類資產比例改變,固收類資產配置下降,股權配置比例大幅提升;二是在投資覆蓋行業和區域方面,公司緊密跟蹤新形勢下國家政策支持的行業發展機遇,布局科技創新、新基建、制造業升級等領域;三是在綠色金融、“雙碳”投資、科技創新升級、“專精特新”等領域堅持自下而上孵化策略,先後發行了相關資管產品。

生命資產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近三年,公司通過債券、股票、銀行存款、保險債權投資計劃、公募REITs等多種資產形式,廣泛投資於交通、能源、“雙碳”目標、水利、市政、產業園、保障房等領域。

多維度風控:

近三年未出現重大風險事件

在保險資金取得諸多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壹些風險,如,2020年及2021年,壹些險企因地產企業的信用風險而深受拖累。不過,整體而言,近三年保險資金在服務實體經濟中暴露的風險可控。

實際上,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舊動能轉換的新階段,處理好服務實體經濟和風險防範之間的關系成為險資必答的新命題。泰康資產CEO段國聖表示,從實踐看,近年來面臨的投資挑戰日漸增多。其中,權益投資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於資本市場特征的變化。壹方面,資本市場與宏觀周期的相關性減弱;另壹方面,資本市場結構化特征明顯,市場容易出現極致的估值分化,而新興產業投資的難度更高、風險更大。固收投資面臨三方面挑戰:壹是利率中樞水平回落、波動區間收窄;二是信用風險形勢嚴峻;三是合意固收資產持續面臨結構性資產荒。

面對諸多風險,保險機構總結經驗教訓,持續優化風控體系。

崔斌表示,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要防範四大風險:壹是防止投資行為給實體經濟帶來額外風險。二是精準扶持,隔絕信用風險在實體經濟之間的傳導。三是避免風險事件影響保險主業。四是加強內控,防範股東侵占及員工道德風險。

從部分機構防範風險的策略來看,生命資產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搭建內部信用評級系統和信用評估模型,全覆蓋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實時跟蹤交易對手負面消息,從定性與定量角度分析信用風險變化,積極預防重大突發或者不利事件導致的潛在損失。

光大永明資產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多維度防範風險:壹是不斷優化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二是加強金融科技手段的應用;三是在中觀層面,加強關於政策走勢對行業影響的研判;四是在微觀層面,加強對企業經營模式可持續性、公司治理、財務穩健性的分析。

消除痛點:

與產業高效互動融合

近三年來,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險資除了要防範風險之外,還面臨新痛點。記者梳理多位業內人士觀點,總結了行業目前面臨的五大痛點。

壹是,保險機構對傳統基建類、能源類業務較為熟悉,但對新型基礎設施、新能源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此外,保險資金近年來逐步加碼股權投資領域,但缺乏周期的考驗,在科技產業升級、高端制造業等板塊缺乏相應經驗。

二是,保險資金與產業的互動不足,導致保險資金在直接註入實體經濟時存在壹定程度的“堰塞湖”現象,大體量資金難以找到與長期投資需求匹配的投資項目,並未形成資金與產業的高效互動與融合。

三是,雖然保險資金負債端久期長,與基建類業務的投資周期相匹配,但同樣因其負債端約束,保險資金的風險容忍度極低且高度關註用信主體的信用資質,在縮短項目投資期限以控制用信主體的風險敞口和拉長項目期限以滿足底層項目的現金流測算之間時常存在矛盾,即信用風險與項目建設、運營風險之間的錯位問題。

四是,在信用環境下行背景下,為規避信用風險,對沖項目建設、運營風險,各機構均偏好選擇大型央企國企、產業龍頭,壹定程度上形成了“踩踏效應”和“同質競爭”,同業間以及與銀行、證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間競爭加劇,不利於保護投資人和資金精準高效運用。

五是,難以兼顧短期投資收益和長期投資收益。保險資金的長期性決定了其服務實體經濟有明顯優勢,可以提供穩定資金來源,但與此同時也有剛性成本約束,使得其面臨短期考核壓力,服務實體經濟的長期投資往往面臨公開信息獲取困難、公允價值獲取困難、短期收益考核缺乏依據的難點。

業界建言:

立足主業服務實體經濟

解決上述痛點,需要保險機構與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齊發力。

曹德雲認為,保險資金要立足保險主業,積極融入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包括立足基礎定位,參與大資管市場競合;順應發展趨勢,打通產業融合渠道;發展權益投資,優化全市場配置結構;開拓創新渠道,加大新型業務研究應用;完善規則體系,優化保險資金政策環境:加強自律服務,豐富行業治理體系及手段。

基於泰康資產的投資實踐,李振蓬總結四點體會:第壹,聚焦有發展前景的重點行業或領域;第二,選擇優秀的合作夥伴進行全方位的戰略合作;第三,強調研究創造價值;第四,轉變觀念,積極轉型。

多家險資機構也向監管機構和行業協會建言。生命資產相關負責人建議:第壹,結合另類資產投資的重要性,優化償付能力監管指標體系;第二,引導保險資金優化考核體系,加大長期考核權重;第三,建議監管部門搭建相關對接平臺,促進險資與實體企業深度交流;第四,在產品創新方面給予更多針對性指導。

也有險資機構人士認為,行業可從以下幾方面發力:壹是發揮保險資管業協會的重要作用,有針對性的對接重大建設項目、期限偏長項目;二是對服務實體經濟、投資基金建設、保障民生等項目給予壹定優惠政策;三是靈活處理該類項目的資產久期,對於長期限但中間含行權的該類資產,考慮是否可以由管理人或投資人自行判斷資產的久期;四是監管部門引導保險機構強化與各省(區、市)發改、財政等部門的合作,牽頭各保險資管公司與重點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通過項目推介會、投資洽談會等多種形式,為保險資金與各地重大項目建設方搭建溝通交流平臺。

進壹步打通險資服務實體經濟的“堵點”

近三年,險資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績斐然。不過,在險資持續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也出現壹些“堵點”,即險資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持續增長,但直達實體經濟的路徑較狹窄,這既讓險資匹配不到合適的資產,也讓實體經濟無法“解渴”。

“堵點”的形成有三大原因:

其壹,險資與其他資金最大的區別是其具有“剛兌性”。剛性成本擡高了險資服務實體經濟的門檻,縮小了資產配置範圍。這也要求險資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首先要考慮資負兩端的匹配度。

其二,近三年,行業保費持續增長,疊加大量到期險資需重新投資,導致險資難以匹配到“合適”的資產。從新增保費看,2019年-2021年保險業合計新增保費超13萬億元。從再投資資產看,目前我國人身險業平均負債久期約12.67年,資產負債久期缺口約為6.28年,“長錢短配”的必然結果是再投資壓力提升。

其三,我國新舊產業轉型升級之際出現的新投資風險讓險資“畏首畏尾”。過去多年,險資投資標的的底層資產多是房地產、基礎設施等傳統產業和領域,收益類型偏固收,險企也形成了壹整套卓有成效的打法。而在新發展階段,若固守此前的投資策略,則難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因此,險資亟須將投資重心向新產業、新賽道轉移,但對新經濟領域的投研能力短期內難以跟上。

基於上述原因,保險機構可從以下幾個維度進壹步強化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首先,從資產負債匹配管理的角度適當降低負債端成本,為險資服務實體經濟留足空間。這要求險企持續提升費差益和死差益,減輕對利差益壓力,並提升負債端的承保能力。

其次,持續錘煉投研能力。對此,險企要從四方面著手: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尤其要強化股權投資領域的人才建設;建立適合踐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宗旨的績效考核體系;強化新經濟領域的研究,提升產業直達性;強化風控機制。

再者,監管要持續為險資服務實體經濟松綁和助力。險資服務實體經濟需綜合考慮償付能力、資產負債、資產配置等監管要求,出於防風險的考量,這些監管規定是必要的。但從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角度看,監管政策仍有松綁空間,例如,可對投資實體經濟相關資產風險因子進行打折以提升償付能力。

“通則不痛,不通則痛。”在各方協同努力下,險資服務實體經濟“堵點”將被逐壹打通,險資長資金、大資金、穩資金的“勢能”也將持續轉化為支持國家戰略、服務社會民生的“動能”。

如果想了解更多實時財經要聞,歡迎關註我們。

  • 上一篇:前端書籍推薦
  • 下一篇:微軟的技術和產品的先進性人盡皆知,為什麽在2001的政府采購中慘遭失敗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