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中國探索海洋深處的秘訣是什麽?

中國探索海洋深處的秘訣是什麽?

人類在16世紀進入海洋,21世紀深入海洋。

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和科考船投入使用為代表,中國迅速進入“國際深海俱樂部”。壹批又壹批海洋科研“匠人”前赴後繼,齊新勵精圖治,帶動國內各種“神器”,將深海“神奇”的壹幕幕呈現在世人面前...

“魔”:高溫、高壓、劇毒,它其實是蟹、蝦的“天堂”。

“神奇”壹:熱液。

在西太平洋,1700多米的深度,科學獲取了這樣壹段視頻:海底矗立著“石林”般的硫化物,“石林”中噴出濃煙。

是不是像陸地上的大煙囪?

其實那個“煙”根本不能碰。中國研究人員測得的“大煙囪”噴嘴最高溫度高達370攝氏度。

雖然研究人員根據其顏色不同,將該液體稱為“黑煙囪”、“黃煙囪”、“白煙囪”,但其真正的學名是“熱液”。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馨說,海底熱液區是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造成的。熔巖受熱時溶解了圍巖中的金、銀、銅、鋅、鉛等金屬,然後這些金屬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的硫化物從地下噴出,沈積在附近的海底,就像壹個煙囪。

《魔法》2:倒春寒。

深海的神奇不僅是熱液,還有冷泉。

遠遠望去深海冷泉,水晶泡泡不斷從海底冒出,像小孩子玩吹泡泡遊戲。

冷泉也是壹種神奇的海底現象,是指海底表層海底沈積物中含有硫化氫、甲烷等碳氫化合物的流體泄漏。與熱液噴口相比,冷泉流體與海底溫度相近,故稱“冷泉”。

熱液和冷泉聽起來水火不相容,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仲禮等研究人員首次發現,沖繩熱液區和南海冷泉區存在多種優勢物種,包括潛水蝦、阿爾文蝦和貽貝。

順便說壹句,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了暴露在海底的“可燃冰”,也是在冷泉附近。

今年,“科學”* * *在中國南海發現了兩個有天然氣水合物出露的地點,水深約1100米:壹個分布在冷泉生物群中,另壹個位於壹個活躍的冷泉噴口內壁。

“魔”三:專門吃劇毒物質的蝦兵蟹將。

至此,中國海洋科考足跡遍布五洋。

人們沒有在海底找到傳說中的“龍宮”,卻看到壹群蝦兵蟹將在熱液和冷泉地區“膽大妄為”。

壹群熙熙攘攘的大閘蟹,揮舞著鉗子,時而在漆黑高壓的海底圍著“大煙囪”狂歡,時而悠然自得。

雖然它們很胖,但不能放在盤子裏吃,因為它們靠劇毒物質為生。

沙仲禮說:“熱液口附近有大量細菌,它們依靠熱液中的硫化氫生存。這些細菌與貽貝和沈水蝦形成共生關系,大型生物依靠這些細菌提供能量或直接吞食它們獲得能量。”

目前,科學家在全球發現了700多種熱液噴口,分布在100多個熱液噴口中。

自2013《科學》開展中國科學院“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與能量交換及其影響”戰略先導項目以來,我國科研人員在熱液區發現了1個新科、2個新屬、12個新種。

冷泉附近也有大量生物,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熱液區相似。然而,它們的細菌主要依靠甲烷。

《魔法》四:古珊瑚和調皮的小飛象。

隨著中國海洋科考的足跡不斷向深海延伸,前所未見的神秘水下生物呈現在世人面前:

科學號派出的遙控無人潛水器“發現”號在西太平洋的加羅林海山發現了壹塊高1.6m、寬3m的巨大柳珊瑚。

雖然這種柳珊瑚的確切年齡尚未得到證實,但據研究人員稱,其年齡可能已經超過了1萬年。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深水珊瑚最長壽命約為4200歲。

在西太平洋的加羅林海山,發現號還抓到了壹只“可愛”的深海小飛象,它的兩只鰭就像大象的耳朵,在水中搖擺。其實這個小飛象和預測世界杯的保羅是壹家人。都是章魚,但小飛象是章魚屬的章魚,非常罕見。

不僅有古老的珊瑚和頑皮的“小飛象”,還有浩瀚深海中的許多神奇生物,正在逐漸被揭開面紗。

從2014到2017,中國科研人員采集了740多個深海巨型動物和大型底棲生物樣品,種類超過400種。

在深海海底,還有更多神奇的生物等待著人們去發現。

“神器”:打造中國“深海部”裝備陣容

探索海底的神奇,離不開“探海神器”。

從氣候適宜的陸地到高壓黑暗的深海,每壹個新發現的背後,都離不開中國自主研發的各種“探海神器”。沒有船只和設備,就無法進入和探索深海,只能“望洋興嘆”。

《神器》1:《深海勇士》配《龍族》。

2012年,我國自主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試成功,創造了世界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蛟龍”號在南海、東太平洋、西南印度洋、馬裏亞納海溝等7個海域進行了152次下潛,獲得了3800多個高質量的珍貴地質和生物樣品。

今年5438年6月+10月,4500米級“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海試成功,成為“蛟龍”號的“小哥哥”。“深海勇士”號成功實現了潛水器所有關鍵部件的國產化,為我國萬米級全海載人作業潛水器的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率先研制出6000米纜控無人潛水器(ROV)和4500米無纜自主潛水器(AUV)“探索”號。

其中,“探索”號和“發現”號ROV於今年7月在南海實現深海交會拍攝,這也是這兩種潛水器首次在國內實現交會拍攝。

神器二:《脈診》有《白龍》。

明年中國主要受厄爾尼諾還是拉尼娜影響?南澇北旱還是南旱北澇?.....人們關心的這些問題都與海洋密切相關。中國自主研發的“白龍”號浮標是海洋的“脈搏探測儀”,為全球天氣氣候預報提供實時數據。

“白龍”浮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7000米深海氣候觀測系統,已在印度洋成功布放三套。

“白龍”號浮標可以觀測海面溫度、氣壓、風速風向、相對濕度、降雨量、長波和短波輻射等大氣要素,還可以實時采集海面溫度、鹽度、海流、溶解氧等重要海洋參數。這些數據實時傳回地面站,與全球共享。

神器3:無舵科考船可以像螃蟹壹樣側著走。

進入深海的必要條件是船。某種程度上,壹艘強大的船可以“所向披靡”。

不僅能適應復雜多變的海洋氣候,還能精確控制。我國新壹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就是這樣的佼佼者。只要海況在5級風、2油門以下,“科學”號就能在誤差小於2米的精確坐標上保持不動。

船頭和船尾還裝有側推裝置,使船可以原地360度轉彎,離開碼頭時像螃蟹壹樣側著走。

“科學”號實現了自動駕駛和無人機艙,駕駛室沒有舵,被各種電子按鈕取代。

繼“科學”之後,中國又建造了“向陽紅01”和“向陽紅03”,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被稱為“科學”的“姐妹艦”。明年6月5438+10月,“向陽紅01”和“雪龍”將在南極開展協作科考。

“工匠”:由“深海夢”驅動的技術創新

探索深海的“神奇”,操作大海的“神器”,離不開過硬的技術。

壹群懷揣深海科考夢想的人穿梭於海洋之間,練就了他們的獨門“神功”。他們中有追求完美的老年人,也有青春陽光、追逐夢想的“80後”、“90後”。

八十歲的院士堅守壹線掌舵;

8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芑南是“蛟龍”號的總設計師。退役6年後,他毅然放棄了悠閑的生活,帶領團隊完成了7000m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研制,使我國步入世界深潛先進國家行列。如今,年過八旬的徐芑南依然活躍在世界深潛事業的最前沿,繼續朝著萬米深潛的新目標前進...

歸國人才牽頭設備研發;

36歲的張馨2009年從美國博士畢業,就職於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8年來,他帶領科研團隊研制了十幾臺海洋科研設備,包括拉曼光譜儀、深海著陸器、熱液/冷泉流體保真采樣器等,多項技術指標國際領先。

“85後”壹代首席科學家:

王佳寧是85後,但他是中國西太平洋潛艇觀察網的“戰地指揮官”。他擔任首席科學家的2016熱帶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解決了海底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難題。他還和科考隊員壹起,創造了單航次部署和回收深海海底觀測設備數量最多的新世界紀錄。

載人跳水英雄傅:

3000米,5000米,7000米...駕駛和控制“蛟龍”號,中國首批兩名潛航員之壹的傅先後完成大洋深潛,創造了世界同類載人潛水器新紀錄,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載人深潛英雄”稱號。

創紀錄只是開始。創下新紀錄後,傅作為主駕駛,多次與科學家壹起潛入大洋深處,熟練操作“蛟龍”號機械手,為我國深海科考帶回了珍貴的影像資料、生物和礦石樣品。

土地已經不能滿足人類了。

  • 上一篇:淘寶是用php還是java開發?
  • 下一篇:魔獸世界6.2怎麽解鎖要塞地獄火堡壘史詩箱子任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