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經濟模型(壹)

經濟模型(壹)

這幾年不管是全球經濟還是國內經濟總有壹種很不穩定的感覺,而各種的大佬的‘點評’經常充滿了專業名詞讓人晦澀難懂。個人覺得這就是馬克思所謂的“資本家的剝削是對生產資料的壟斷,先入行者通過行業壟斷,制定嚴格的標準來限制新入行者”。在高大上的金融行業,顯然金融業本身並不產出生產力,它的本質是壹個通過對信息來市場進行判斷,從而投機的獲取資本的收益。那麽信息和基於信息對獲利模型這兩部分就成為了金融行業主要的生產資料,入行者不希望新入行者輕易的獲得他表達的內核信息這壹行為就顯得容易理解了。

但是作為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壹顆不甘心當韭菜的心,因此就產生了自己來理解金融市場的想法(俗稱半路出家)。由於金融是經濟體的依附,因此首先要理解經濟概念和其運作方式,如什麽是市場,什麽是信貸等問題。這篇內容主要包括了基本的經濟概念。

市場 ,這個詞幾乎都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最常聽到的壹個詞匯,但是好像很少有人(反正我從沒有)會去想究竟什麽是市場。

簡單粗暴的說,市場就是所有交易的總和,用數學方式來表達就是:

這壹概念符合市場整體,也符合於各個細分市場的構成,如筆記本電腦市場就是所有筆記本電腦的交易總和,股票市場就是所有股票交易的總和等等。

那麽,什麽是交易?從wiki上很容易找到答案

大維基百科就是簡單粗暴。但是又很值得推敲,它提到了兩種交易方式,即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和以貨幣為交易媒介的交易方式。看上去這兩種方式都很容易理解,但是事實上正是人類在交易中的演化(使用貨幣)讓我們如今的經濟變得如此復雜。因此我們就直接穿越歷史,跟著人類歷史發展的歷程來看交易的發展歷程,以此來更好地理解貨幣,以及市場。

首先提壹下等價物的定義: 壹般等價物 (universal equivalent)是從商品界分離出來的表現其他壹切 商品價值 的商品。

在原始社會,這時候的人類是生活是怎麽樣的?每天都需要出去打獵或者種田來維持生計,這時候人類的自身的生產力相當的低下,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但是隨著人類高於普通動物的智商,人類發現了各種奇技淫巧來提高自己的生產力,比如說會磨制叉子或者使用火來幫助狩獵,又比如馴化牛來幫助耕種。總之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開始有足夠的生產力來追逐除了基礎生存需要的物質。

與此同時,人類的另壹個特性促進了原始市場的形成: 社會分工 。可以說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社會大分工。社會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勞動產品。勞動產品在滿足本部落的***同消費之外,還出現剩余。進入交換的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增加了。壹些氏族部落首領開始把剩余產品據為已有,私有制產生,氏族部落***同體開始瓦解,在此基礎上,奴隸制社會隨之產生。而隨著其他行業(如金屬冶煉)的逐漸發展,這些奴隸制社會開始分工壹部分生產力用於自我保護和內部通知,即原始軍隊。這壹發展趨勢也促進了早期文明的形成等等。好像扯太遠了

總之,社會分工和生產力提升使得勞動產品產生了剩余,人類把自己剩余的產品用來交換別的產品,這就是早期的交易,當然他們都還是以物換物模式的。這些交易的總和,即為市場。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可用於交換的產品越來越多,市場這個概念也越來越普遍,但是原始的以物換物交易方式給人帶來了問題。交易必須要雙方同時擁有需要交換的產品,即交易雙方同時持有對方需要的產品交易才能發生 (註意:此時所有的交易是瞬間發生和完成的) 。另壹方面其他限制也很多,比如我今天背著壹百集米去市場上換壹頭豬,而今天市場上沒有豬要被換成米,我就還得把這100斤米背回去。

這時候,原始的等價物出現了。人類開始認為某種不易獲得(因此市場上數量基本是恒定的)的東西為等價物並在交易中開始使用等價物來清算交易。比如最早中原的人們很少見過貝殼也不知道哪裏有貝殼,那麽這時候貝殼就很稀有,吃穿不愁的人願意花費很多米來換壹個貝殼。有壹天壹個賣米的提出用壹百斤米來換這個貝殼,因為他知道它可以用這個貝殼去換成別的東西比如豬肉什麽的,而且不用立即兌換,他想什麽時候換就什麽時候換(因為它確信貝殼是稀有的,不會憑空冒出很多貝殼來)。於是他下次出去買豬肉或者別的什麽東西就不用再背著100斤米了,而是只要在褲襠裏揣著這個貝殼就行。這種交易方法極大的減輕了人類的負擔,在大量交易的基礎上,人類也開始對某些特定的物品有了等價物的概念,比如貝殼,鹽,青銅,黃金等等,無壹例外的是他們都是所處時代的稀有品或者不以獲得的產品,因為這確保了等價物的價值不會隨意發生改變。至此,最早的貨幣概念就出現了,雖然他們還不是以貨幣的形態。

人類的繼續發展逐漸了產生的“國家”類似的概念,並且國家或者統治者對於所轄的民眾是具有相當的公信力的(如果要問為什麽請看歷史書,這裏不跑題了),而這公信力就是最初的貨幣發行基礎。於是在我國大概商周之交的時期,開始出現銅貝來替代貝殼作為等價物。並於周朝後期的春秋戰國的時期,以各諸侯國為單位開始獨自鑄造脫離原始等價物形態的貨幣。

在此我們幾點小結並提壹下附屬的壹些概念:

-貨幣具有等價交換物這壹特征最早是由物品的稀缺性保證的,而後由於逐漸的轉到由政府、統治者或具有極大公信力的機構或個人來保證等價物的有效性(如紙幣本身價值幾乎為0,而由於統治者和全部交易者對於其的認可才具有價值)。這種認可即為經濟學中“背書”的概念。

-隨著貨幣的發展,壹個新的概念出現了 價格 。由於貨幣的逐漸標準化和商品價值的難以描述,人們開始用“壹件商品值多少個貨幣單位”這種方式描述商品的價值,這便是價格。

-隨著價格的出現帶來來壹個現象,由於信息的流通通常不是瞬間的,價格會波動與價值線附近而非精準的等於價值。而價格的波動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如在市場內壹***兩個買豬肉。如果他們的分布於相鄰的攤位就可以認為他們信息是瞬間互通,因為壹家交易的時候另壹家可以看到。而如果他們分布於市場的兩頭的,他們顯然就不能瞬間獲得對方的交易信息。假設有壹天張財主心血來潮要辦宴席而需要非常多的豬肉以至於整個市場都無法滿足。當他買空了第壹家的豬肉時,在信息瞬間互通情況下第二家會漲價,因為他知道買家有需要而我是目前豬肉的唯壹提供商,此時就出現了價格上漲。而第二天如果買豬肉的人少,為了更快賣光豬肉回家和老婆熱炕頭,豬肉賣家有可能就會減價銷售,此時價格就下降。但是宏觀的來說,在市場穩定的情況下,價格是波動於價值線的。

現代社會中,貨幣通常是由是地區所在的中央銀行統壹發行的,在中國它被稱作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名幣),在美國則被稱為美國聯邦儲蓄委員會(發行美聯儲),即所謂的美聯儲。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手中的貨幣,即它是中央銀行對貨幣持有者的欠條。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賣出我們的商品,是為了交換別人手中的其他商品或者壹般等價物(如黃金)。而在現代社會中,中央銀行幾乎集中管理了社會所有的等價物並對應的發行貨幣,因此可以認為由央行發行的貨幣就是等價物的替代品。這種環境下,我們說央行手中的等價物,或者說貨幣所對應的等價物資產為貨幣錨。

當壹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增加而持有的等價物資產沒有增加,就會造成該貨幣的貶值。相反的,當貨幣減少而資產沒有增加,則會造成貨幣的升值。

這裏需要重點提壹下 布雷頓森林體系 。在這個體系框架下,美元替代了黃金在世界其他國家的作用,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壹般等價物。即美聯儲以黃金為錨來發行美元,而全世界其他央行以美元為錨發行本國的貨幣。這個體系建立了以美元和黃金掛鉤和固定匯率制度,結束了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為國際貿易的擴大和世界經濟增長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簡單的交易已經無法滿足了,於是現代社會最重要也是體量最大的組成部分-- 信貸 出現了。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息息相關而卻最被我們忽略的部分。

信貸與貨幣不同,貨幣在當今社會只能由壹個地區的央行發行,但是任何兩個人都可以憑空產生壹筆信貸。

下圖就對比了使用現金和使用信貸進行消費時的不同,在這種消費情況下,酒吧的老板相當於貸款人,消費者相當於借款人。

對於酒吧來說,妳的信貸成為了他的壹筆資產,註意的是,當他需要使用這筆資產時,在市場上妳的信貸並沒有和現金有什麽不同。因為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場景,我們使用的是信用卡消費,這筆資產實際上可以分解為兩部分,即妳向銀行貸款(交易1),和銀行向酒吧老板使用現金(交易2,同使用現金交易過程)

同樣的,我們可以吧這筆交易推廣到房子等大宗商品。例如房貸時,消費者向銀行貸款壹筆相對數額較大的資金,並承諾壹定的利息,這是就消費者的負債,同時也是銀行的資產。而另壹方面,銀行將這筆資產直接轉移到房地產開發商的銀行賬戶上。這筆交易得以完成。

而事實上,由於銀行的存在,我們在使用信貸來進行消費時和現金沒有區別,因為對個體來說,他們都只是銀行賬戶上的壹個數字,沒有人會真金白銀的拿著幾百萬的現金進行消費。

在真實的經濟環境中,我們所謂的錢大多數實際上都是信貸。美國國內的信貸總額大約為50萬億美元,而貨幣總額大約只有三萬億美元。

我們知道,在市場環境中,我們的壹筆消費是別人的收入。這筆收入又會變成他的支出,並成為下壹個人的收入。以此循環往復出現壹個無限的循環。 理所應當的,而當我們通過信貸使得自己的短期消費能力提升後,也會啟動這個鏈式反應。

在這裏我們舉壹個例子來說明信貸對經濟的撬動作用。假設銀行對個人貸款額度的限定為他現有資本的10%。張總原有壹百萬元的資本,他通過向銀行貸款獲得了10萬元的貸款,並將110萬進行消費來向宋總購買資產。因此宋總獲得了110萬元的收入,它可以用這110萬元進行消費。於是宋總也向銀行貸款,獲得了11萬元的貸款,並將此消費出去。依此往復,就可以發現信貸可以大量的向創造“錢”。因此,有信貸的經濟可以是使得社會的收入在短期內遠遠超過生產力的增長,但在長期內並不是如此,因為貸款是要還的,而且還需要加上利息。而貸款的這個特點,也正是經濟周期的形成原因,經濟周期的部分,會在以後再分開講。

我們會問,既然貸款100塊,不僅要還100本金,還要換利息的話,人為什麽要貸款呢?答案是因為貸款具有改變我們生產力曲線的能力。

我們想象壹個人創造財富的效率用壹條生產率曲線p來表示,而他在壹段時間內所累積的財富總量,就是這條生產力曲線在時間上的積分。

當貸款不存在的時候,他的生產力曲線如黑色線p1(t)所示。而在可以信貸的環境中,假設在t=2的時刻他通過向銀行貸款買了壹臺拖拉機提高耕種效率,他就可以瞬間提高生產力到藍色曲線p2(t)。顯而易見,藍色曲線下的的面積會比黑色曲線下的面積大得多。而多出來的這部分財富只要能超過貸款需要償還的本金和利息,這筆貸款對他顯然就是有收益的。

首先要提出壹個很多人都有的誤區,很多人覺得貸款是向銀行借錢,其實不然。事實上貸款更應該被理解為向未來的自己借錢:提前預支自己未來壹段時間內的生產力來消費。

由於信貸能夠短期內迅速提升我們的支出,因此從宏觀角度來說,信貸能在短期內增加整個社會的支出總額。另外很容易理解的壹點是

由於短期內市場內商品總量並沒有增加,而信貸導致了社會支出的增加,因此會造成整個市場的價格上漲,這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會導致居民的日常開銷增加。央行可以通過調高存貸款利率的方式抑制這壹問題,因為貸款利率的提高會導致借債變的昂貴(人們需要償還更多的利息),因此願意借債的人通常會減少。因此社會的支出額增加趨勢會得到抑制。通常來說通貨膨脹是經濟體在增長的標誌,但是通脹率過高是不健康的,會導致很多問題,如引起出口商品的減少和進口商品的增加,匯率大幅波動而影響本國貨幣信用等等,因此高通脹高增長的模式不可能持久。

相反的,通貨膨脹對應的反義詞是通貨緊縮,當通貨緊縮來臨時,央行會降低利率來刺激貸款和消費,以此來刺激經濟發展。通貨緊縮通常被認為是經濟衰退的標誌,因為通貨緊縮意味著市場上資金減少而使得貨幣的價值上升,此時人們會傾向於儲存貨幣而非投資或消費,長期以此會導致經濟完全失去活力而衰退。

因此央行需要結合環境不斷調節利率保證經濟環境的健康,這個不斷調節通貨膨脹--緊縮--膨脹--緊縮的過程就是我們平常所稱的經濟周期。

當然,真實的經濟周期遠沒有這麽簡單。現實市場中由於單個國家內對某個行業的依賴性(產業結構),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影響,國內政策等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的周期。但是利率的變動而造成的影響是我們最日常接觸的經濟周期之壹。

下次更新會開始涉及跨國市場,外匯,和金融產品等更復雜的概念,並開始結合市場現象說明。

Reference:

1. /watch?v=rFV7wdEX-Mo

4. /item/%E8%B4%A7%E5%B8%81%E4%B9%98%E6%95%B0

  • 上一篇:飛狐股票交易軟件怎麽用?
  • 下一篇:運算方法和運算器-定點除法運算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