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三維動畫的發展史及未來-誰能告訴我呢

三維動畫的發展史及未來-誰能告訴我呢

動畫是壹個電影類型,不是兒童片(當然在目前的中國是沒戲)″徐克語。英語中把漫畫分為兒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畫)″,在動畫界也是同樣。所以20歲的我看動畫片沒有什麽可奇怪的。

認為動畫片是"小孩子看的″的觀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的動畫片針對的年齡層太小,不但國產的動畫片只有7歲以下的人才看,連引進的動畫片也只是針對12歲以下年齡層的。所以無怪乎去年引進的《灌籃高手》會引起轟動,相信很多大人也看見《灌籃高手》後會驚呼:"居然還有適合高中生看的動畫片!?″這真是中國動畫業的悲哀!

世界的動畫大國,當然是美國和日本,而兩國的動畫作品風格也有所不同,"老美″的動畫以數字化的電腦制作為主,號稱"美國沒有‘動畫繪制人’″。其特點是誇張的人物形象和動作,且節奏較快,體現了美國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代表有狄斯尼;華納等公司。而日本的動畫以賽璐璐和噴筆繪制為主,體現的是壹種唯美的風格。特點是以優美的人物造型,內涵豐富的對白及劇情吸引觀眾,但相對的,定格畫面就較多(1995年的超人氣大作《新世紀Evangelion》創造了3分50秒定格且無對白的記錄,但銷售量仍排亞洲第壹,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測!),節奏也較慢。代表麽……吉蔔力、GAINAX、SUNRISE、東映……

而中國動畫擁有的是什麽呢?只要談到這個話題,很多"專家″都會這麽說:"民間流傳的皮影乃動畫之鼻祖,建國後的《大鬧天宮》、《哪咤鬧海》更是開了歷史之先河……″再往後呢?再往後則是單調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無美感可言的人物型,幼兒園小朋友都覺得幼稚的劇情,片中大人發音象3歲孩子,還有毫無感情的對白……。可以說,中國動畫觀眾沒有7歲以上的!我們可以毫不客氣地稱之為"幼園動畫″。

然而,形成"幼稚園動畫″的原因又是什麽呢?我以為有以下幾點:

壹、動畫片的概念的錯誤認識以及對觀眾年齡層的狹隘定位:

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認為動畫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從編劇到配音都極盡幼稚童趣(所謂)之能事。因此把觀眾年齡層次定位在了壹個想當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可在日本,動畫片分為了3個等級,分別面對3~12歲;12~18歲和18歲以上的年齡層。美國更是把動畫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獅子王》。解決方法:盡快改變對動畫片的認識。

二、題材陳舊且無聊:

國產動畫片的題材似乎除了"葫蘆娃鬥妖怪″、"琴島和海爾″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這些東西,小學2年級以上就沒人看了。說得再不客氣點,日本的三流科幻片《鹹蛋超人(奧特曼)》(按某些人的習慣把它歸入動畫片)都比它們來得好看。解決方法:考慮采用受歡迎的劇本(如金庸小說)或年輕人寫的劇本(接近青少年喜好)。

三、技術落後或盲目使用"新″技術:

看起來,中國動畫恐怕還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紙+水彩筆″的"幻燈式動畫片″階段吧(未證實),既沒美國的數字化技術流暢,動感強,也沒有日本的"賽璐璐+噴筆″柔和,美觀。偶爾有趕趕時髦,用電腦著色的作品也是用"畫筆″壹類的簡單軟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過渡感,而是幹脆完全沒有。不要說與美、日的優秀CG(電腦繪圖)相比,就連傳統的手繪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兒塗鴉略高壹籌。如果有人指著電視屏幕上的壹堆單調的色塊得意地說:"這是咱們國家用電腦制作的動畫片″,那麽我只想找個地方大哭壹場!解決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術或更美觀的傳統技術(比如水墨畫)。

四、計劃經濟時代的荼毒:

我國的動畫片大多出自"××電視臺動畫部″或"××美術制片廠″,這些都是國家資金在支持,經濟效益當然要排在社會效益的後面。於是乎,動畫片成了沒人愛看的"幼兒公益廣告″或"幼兒教育節目″,當然也就比不過外國的"文化侵略″啦。國家與其不厭其煩地投巨資生產既沒市場又沒觀眾的垃圾片,不如花點力氣營造壹個良性動畫市場解決方法:動畫制作商業化、市場化。

五、外行指揮內行或外行指揮外行加上缺乏敬業精神:

現在什麽樣的人都在搞動畫,內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為它賺錢。"因為現在壹般是決策者、策劃者是制作人,而不是具體搞動畫的。這好比壹個不會開車的人教別人開車,由比而出的毛病,車也肯定搞不好了。″(徐克語)而國外"加工片″的泛濫,更導致了我國本來就少有的有能力的專業動畫人員的思路匱乏,不思進取,夜郎自大。既然"動畫片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小孩本來就沒有欣賞的能力,也就用不著花大力氣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以此為借口偷工減料。解決方法:培養專業的動畫制作隊伍,並合理使用;強化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

聲優質量低劣:中國播放的動畫片,無論是國產的還是國外的,配音不但毫無感情,而且跟角色的年齡,個性不符合。普遍配音的年齡小於角色的實際年齡,經常可以看見我國配音的外國動畫片中的高中生尚未變聲(例如月野兔)之類的情況。而無論是"酷哥″還是搞笑專家,在國內都是"千人壹聲″。港臺的聲優雖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與角色本來的年齡,性格到沒什麽大的出入。解決方法:提高配音演員的素質,可以學習日本,將優聲當作明星宣傳,既促進了他們的上進心,又使動畫片更加正規化。進品片放原聲既體現了原來的氣氛,又節省了經費,又何樂而不為呢?

如今的青少年,看的是《灌籃高手》、《口袋妖怪》、《花木蘭》,喜歡的是"酷″。而充滿"鄉土″氣息的國產動、漫畫早已無法滿足他們的欲望。近來出現了壹些本土漫畫雜誌,雖然臨摹、半臨摹的作品還比較多,但總是邁出了第壹步。而我們的動畫業呢?悲哀啊,悲哀啊!

我國引進動畫片(尤其是日本的)時,由於引進者並不知道什麽樣的動畫片會受青少年歡迎,因此他們只能找壹些他們看起來似乎可能比較會受國內觀眾歡迎的,且內容絕對"健康″的片子引進到國內。(不排除某些人想實施"地方保護主義的可能性)大人氣的《新世紀EVA》可能就是因為內容有壹些"血腥″或"少兒不宜″而無法為壹些人接受。或是因為內容涉及灰色人生觀,人們擔心"少年兒童無法理解″,或是想杜絕"文化侵略″,或是還有其它壹些不為人知的原因而真索性"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過壹個″,不予引進。或者更簡單的原因:他們根本不知道還有這麽壹部受歡迎的動畫片。

說到"文化侵略″又想起N年前X市(還不是壹個小地方、好像是深圳吧)某人發起的"全市中、小學生聯名告別卡通″的鬧劇。我要說的是:防止"文化侵略″,靠"告別″是沒有用的,只有制作出真正吸引觀眾的精品才行。

最近的《寶蓮燈》可以說是中國動畫的最高水平了。實際上,《寶蓮燈》的水平絕對不低於日本(當然《EVA》還是沒法比),但它還是失敗在題材上--這種老掉牙的題材,如果不經過再創作,是沒有生命力的。當看到晚報上提到《寶蓮燈》首場由於張信哲而爆滿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時,我的心情的確只能用"悲哀″來形容壹部動畫片需要歌星來拉票房,不是動畫業的悲哀又是什麽!

悲哀啊,中國動畫業者。

悲哀啊,中國動畫觀眾……

我不想這樣悲哀下去了,可是誰能幫助我呢?……

不在悲哀中爆發,就在悲哀中滅亡!

  • 上一篇:壹種面向高維數據的集成聚類算法
  • 下一篇:海底兩萬裏的情節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