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的劃分

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的劃分

指標區是指計算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分等因素指標所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適用區。按照《農用地分等規程》以及《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項目技術簡報》(第3期)的相關規定,開展農用地分等的省(區、市),必須進行指標區劃分,並由省裏統壹確定各指標區的推薦性分等因素、權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根據規程以及技術簡報的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農用地分等必須劃分自治區級因素指標區。

(壹)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的劃分

1.廣西壯族自治區二級指標區劃分原則

(1)指標區是指整個工作區域內決定農用地自然質量的各分等因素和分等因素組合,依主導因素原則和區域分異原則劃分的區域,是區別於其他指標區的最小單元。

(2)壹個指標區內,只適用壹套經過科學分析論證的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體系。分等因素的數量適宜控制在5~7個,被選定的分等因素對農用地的質量差異有明顯影響,未選定的分等因素對農用地的質量影響小或不明顯,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的計算只涉及該指標區內所選用的分等因素。

(3)高級區(壹級區)的劃分與全國分區系統銜接,低級區(二級區)結合全自治區各地農業生態類型、地類和土壤類型差異、生產利用和區域性耕作制度特點劃分。

(4)保持縣級行政區的完整。

2.廣西壯族自治區二級指標區劃分依據與方法

1)劃分依據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歐亞大陸,面臨熱帶海洋的東南邊緣,受太陽強烈輻射和冬夏海陸季風環流的影響,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可由北至南劃分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北熱帶3個氣候帶。受氣候帶的影響,全自治區各地冬季溫暖,日平均氣溫<0℃的低溫天氣雖然在桂北地區及壹些中山山地區時有出現,但日數不多,持續時間也短。全自治區日均溫≥0℃的年總積溫平均值為5900℃~8300℃,≥10℃的積溫為4900℃~8300℃。積溫的地域分布特點同年均氣溫類似,南高北低,平原、高山地區低,其中,資源縣、樂業縣、南丹縣、金秀瑤族自治縣是全自治區積溫較低的地區(總積溫<6200℃),欽州市沿海,左、右江河谷等地帶積溫最高(總積溫>8000℃)。但是≥0℃與≥10℃的積溫差值,具有自北向南、自山地區向平原區逐漸減小的趨勢。土壤溫度和水分直接受大氣溫度和降水的制約,形成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土壤類型與氣候變化的依存關系。從全自治區來看,氣候-土壤變化略呈現北熱帶-磚紅壤、南亞熱帶-赤紅壤、中亞熱帶-紅壤的對應關系。

根據氣候和土壤的地帶性,形成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殊的土壤改良利用分區以及農業區劃分區。

(1)桂東北丘陵山地區由山地和丘陵組成,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屬亞熱帶氣候,山地多為花崗巖、砂頁巖、石灰巖,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兩岸、山間盆地與丘陵谷地。

(2)桂西北山地區位於雲貴高原的邊緣,屬亞熱帶山地氣候、山原地貌高寒濕潤,氣候垂直差異大,晝夜溫差大,山脈走向為北西-南東走向,山地連綿,峰巒起伏、山高谷深、平地極少;山地多為砂頁巖、石灰巖,山高谷深,農業生產條件較差,耕地少。水田分布在狹小河谷或山間小盆地裏,旱地多在較高丘陵的山坡上。

(3)桂中溶蝕平原區位於北回歸線北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條件好,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弧形山脈內側的盆地,四周為山地包圍,盆地西部為巖溶山地。區域內農業生產用地主要為臺地、平原,生產潛力大,土壤貧瘠缺水,雨量分布不均,但地下水資源豐富,約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的1/3。水稻土分布在融江、龍江、紅水河、柳江、黔江沿岸,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巖溶谷地、盆地、窪地。

(4)桂南低平原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土地類型以丘陵、平地為主,且丘陵平地廣闊,光照充足,氣溫高,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屬南亞熱帶氣候,成土母巖和母質有花崗巖、砂頁巖、紫色巖、石灰巖、第四紀紅土和河流沖積物等,土壤類型以水稻土、赤紅壤、山地紅壤等為主。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沖積平原、丘陵盆地。這些地方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及甘蔗、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重要農業區。

(5)右江河谷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條件比較優越,但氣候幹旱,由於地處河谷盆地,河谷地帶有焚風效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著名的高溫區,又是該自治區的少雨區,年均降雨量為1100~1374毫米,其中,田陽河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三大旱區之壹。山地多、耕地少,但耕地多分布在低平地帶,土體深厚、質地疏松、肥沃、光熱資源十分充足,因而,右江河谷沿岸沖積平原也是自治區的重要稻蔗生產基地之壹。

(6)桂西巖溶山地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地貌類型多樣,以巖溶峰叢窪地和峰林谷地為主,還有低山、丘陵、盆地、臺地、沖積平原等,土地資源豐富。那坡、靖西、德保壹帶地勢較高,屬雲南高原邊緣。氣候具高原特點,夏涼冬溫,日照短,晝夜溫差大,春旱和秋旱嚴重,水源短缺、地表水少,滲漏大,旱澇頻繁,旱地多於水田。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巖溶谷地、盆地、窪地。

(7)桂南沿海區面臨北部灣,屬南亞熱帶氣候,地形以濱海臺地為主,土壤由花崗巖、砂頁巖、淺海沈積物等母巖母質發育而成,有磚紅壤、濱海鹽土、潮土和水稻土等,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兩岸、平原、臺地與丘陵谷地。

2)劃分方法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采用特爾菲法,經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專家咨詢指導組的專家們多次開會進行研究論證,按兩級劃分。

其中,壹級區的劃分與全國分區系統銜接,主要根據氣候特點來劃分,分為南嶺丘陵山地區、華南低平原區、華南沿海西雙版納低山丘陵區3個壹級區。

二級區的劃分是在劃分壹級區的基礎上,保持縣級行政區的完整性,根據農業自然條件(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差異、土地資源特點、耕作制度的不同,結合土壤分區、農業綜合區劃以及農業生態類型來劃分,充分反映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全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對農業利用和農村經濟的影響、沿海地區受海洋性濕熱氣候影響的農業區特點以及右江河谷地區特有的受高熱幹燥天氣影響的農業生態特點。

3.二級指標區劃分結果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的劃分經過專家的反復論證,依主導因素和區域分異特點,自治區級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在全國3個壹級區劃分的基礎上細分為7個二級區,其中,南嶺丘陵山地區細分為3個二級區,即桂東北丘陵山地區(IV3-I)、桂西北山地區(IV3-II)、桂中溶蝕平原區(IV3-III);華南低平原區細分為3個二級區,即桂南低平原區(V1-I)、桂西巖溶山地區(V1-II)和右江河谷區(V1-III);在華南沿海西雙版納低山丘陵區下劃分桂南沿海區(V2-I)。具體劃分結果見表3-5和圖3-4。

表3-5 用地分等因素指標區劃分方案表

註:表中各縣(市、區)為2005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區劃。

圖3-4 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指標區分布示意圖

4.二級指標區的主要農業特點

1)IV3-I桂東北丘陵山地區

包括全州縣、興安縣等21個縣(區)。該區域由山地和丘陵組成,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降低,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7.3℃~21.2℃,冬季較冷,年年有霜,平均有霜日數為5~10天,極端最高溫度為40.4℃,極端最低溫度為-6.6℃,≥10℃積溫為5320.0℃~7024.0℃,年均降雨量為1218~2012毫米。水田耕作制度以“稻-稻”或“稻-稻-綠肥”為主;旱地主要作物為甘蔗,其次為花生、蠶豌豆、黃紅麻等。

2)IV3-II桂西北山地區

區域範圍包括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等15個縣。區域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山地多,平地少,宜林宜牧面積大,耕地少。水田分布在狹小河谷或山間小盆地裏,是該區最好的農耕地;旱地多在較高丘陵的山坡上。屬亞熱帶山地氣候,山原地貌高寒濕潤,山地氣候垂直差異大,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溫度為16.5℃~20.6℃,極端最高溫度為40.7℃,極端最低溫度為-8.4℃,≥10℃積溫為4997.0℃~7177.4℃,年均降雨量為1086~1777毫米。水田耕作制度主要以“稻-稻”或“中稻-再生稻”為主,旱地主要以中玉米套種豆類或薯類為主。

3)IV3-III桂中溶蝕平原區

該區位於北回歸線北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弧形山脈內側的盆地,以巖溶地形為主,大部分為寬闊的巖溶盆地或巖溶平原,成土母質以石灰巖為主,其次為砂頁巖、矽質巖等。包括金城江區、羅城縣等12個縣(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條件好,年平均溫度為19.0℃~21.5℃,極端最高溫度為40.1℃,極端最低溫度為-4.0℃,≥10℃積溫為6047.6℃~7321.2℃,年均降雨量為1345~1726毫米,雨量分布不均,但地下水資源豐富,約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的1/3。喀斯特地區地表水滲漏嚴重,既易旱又易澇,旱地多、水田少,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產量低。水稻土分布在融江、龍江、紅水河、柳江、黔江沿岸,為該區的主要農業區;旱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巖溶谷地、盆地、窪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為“玉米間種豆類加晚稻”或“稻-稻”,旱地種植作物主要為玉米、甘蔗、豆類、薯類等。

4)V1-I桂南低平原區

包括南寧市市區、武鳴縣等28個縣(市、區)。該區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土地類型以丘陵、平地為主,且丘陵平地廣闊,光照充足,氣溫高,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屬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為20.9℃~22.5℃,極端最高溫度為42.0℃,極端最低溫度為-3.0℃,≥10℃積溫為6967.4℃~8044.1℃,年均降雨量為1177~1904毫米。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沖積平原、丘陵盆地,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糧食及甘蔗、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重要農業區。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為“稻-稻-綠肥”或“稻-稻-菜”(多造多熟);旱地主要種植作物為甘蔗、玉米、花生、薯類、蔬菜等。

5)V1-II桂西巖溶山地區

包括平果、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6個縣。該區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地貌類型多樣,氣候具高原特點,夏涼冬溫,年均溫為18.9℃~21.6℃,極端最高溫度為40.1℃,極端最低溫度為-4.4℃,≥10℃積溫為6127.2℃~7597.0℃,年均降雨量為1327~1677毫米,且集中在5~9月,春旱和秋旱嚴重。日照短,晝夜溫差大。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巖溶谷地、盆地、窪地。成土母巖以石灰巖為主,其次為砂頁巖、矽質巖。水源短缺、地表水少,滲漏大,旱澇頻繁,旱地多於水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為“玉米-中稻(或晚稻)”或“稻-稻”,旱地種植作物主要為玉米、甘蔗、豆類等。

6)V1-III右江河谷區

包括右江區、田陽縣、田東縣3個縣(區),該區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熱條件比較優越,年均溫為21.9℃~22.0℃,極端最高溫度為42.5℃,極端最低溫度為-1.2℃,≥10℃積溫為7872.1℃~7905.4℃,但氣候幹燥,由於地處河谷盆地,3個縣(區)的河谷地帶有焚風效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名的高溫區,又是少雨區,年均降雨量為1100~1374毫米,其中,田陽河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三大旱區之壹。成土母巖母質有石灰巖、砂頁巖、第四紀紅土、河流沖積物、洪積物等,土壤以赤紅壤和石灰巖土為主。耕地多分布在低平地帶,右江河谷沿岸沖積平原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重要稻蔗基地之壹。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為“稻-稻”或“稻-稻-菜”;旱地種植作物主要為甘蔗、玉米、豆類等。

7)V2-I桂南沿海區

包括欽州市市區、防城港市市區、北海市市區、合浦縣、東興市5個縣(市、區)。該區域面臨北部灣,屬南亞熱帶氣候,年均溫度為21.9℃~22.8℃,極端最高溫度為38.4℃,極端最低溫度為-0.8℃,≥10℃積溫為7702.4℃~8218.4℃,年均降雨量為1455~2785毫米。地形以濱海臺地為主,土壤由花崗巖、砂頁巖、淺海沈積物等母巖母質發育而成,有磚紅壤、濱海鹽土、潮土和水稻土等,農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兩岸、平原、臺地與丘陵谷地。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為“稻-稻”或“稻-稻-冬菜”;旱地主要種植作物為甘蔗、花生、薯類、蔬菜等。

(二)標準耕作制度二級區的劃分

熟制指壹年內同壹田地上種植作物的季數。耕作制度指在農業生產中,為了達到持續高產所采取的全部農田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種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雜草防除制度等環節,即農作物種植制度及有關技術措施的總稱。標準耕作制度是指在當前的社會經濟水平、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下,有利於生產或最大限度發揮當地土地生產潛力,未來仍有較大發展前景,不造成生態破壞,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並已為(或將為)當地普遍采納的農作方式,這裏的標準耕作制度主要指種植制度。作物種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主要是根據作物的生態適應性與生產條件,確定作物種植結構與布局。作物種植次數即復種與休閑,作物種植方式即間作、套種和單作、連作、輪作等。對耕作制度進行評價的標準有:①充分利用水、土、光、熱等自然資源,提高光能利用率。②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同時,土壤結構得到改善,土壤的肥力不斷提高。③經濟效益高,實現農作物大面積的高產、穩產,做到低投入、高產出。④作物布局合理,促進農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耕作制度的確立取決於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科學技術水平,並且,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演變。因此,自治區標準制度二級指標區應依據自治區農業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進行劃分。具體的劃分依據和結果如下。

1.標準耕作制度二級區劃分依據

(1)根據農業的自然條件(地貌特點、氣候條件、水文條件和水利資源、動植物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再結合土壤分區和農業綜合區劃以及農業生態類型復雜、地類和土壤類型差異明顯、生產利用區域性突出的特點。

(2)《農用地分等規程》中,全國耕作制度分區表將廣西壯族自治區劃分為IV3南嶺丘陵山地區、V1華南低平原區、V2華南沿海西雙版納低山丘陵區3個壹級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耕作制度分區,以全國耕作制度壹級區為基礎,同時結合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控制區以及全自 區農業耕作制度分區,進壹步細分。

2.標準耕作制度二級區劃分結果

自治區農用地分等標準耕作制度二級區與農用地分等因素指標二級區的劃分依據相壹致,也細分為相同的7個自治區二級指標區。

3.二級區標準耕作制度的確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山地多、平地少,地貌類型多樣,水熱資源豐富,形成復雜的農業生產方式,大部分農業生態區均可壹年二熟,甚至多熟,也有小部分只能壹年壹熟,例如地處南亞熱帶的桂南低平原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糧食以及甘蔗、水果等經濟作物主要農業區,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各分區耕作制度主要是“稻-稻-綠肥”或“稻-稻-菜”(多熟),“壹造甘蔗”、“玉米-其他經濟作物”;而桂西北與雲貴高原接壤的中亞熱帶高寒濕潤氣候區,耕作制度以“玉米-中稻”或“中稻-再生稻”為主。水稻和玉米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甘蔗是自治區的主要經濟作物,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的主要蔗糖生產基地之壹。水稻、玉米和甘蔗3種作物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主要作物和傳統作物,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與自治區的土地自然特性有較好的壹致性,能夠較為恰當地反映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種植業生產主要面貌,反映出該區域的農用地質量屬性,又能突出廣西壯族自治區優越的氣候條件以及作為我國主要的糧糖生產基地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實際的耕作制度及其作物組成,確定“早稻-晚稻”、“早玉米-晚玉米”和“壹造甘蔗”3種耕作制度為標準耕作制度。

各二級區耕作制度具體為:①桂東北丘陵山地區(IV3-I)標準耕作制度為壹年兩熟,“稻-稻”或甘蔗或玉米;②桂西北山地區(IV3-II)標準耕作制度為壹年壹熟至壹年兩熟,中稻或“中稻-玉米”;③桂中溶蝕平原區(IV5-III)標準耕作制度為壹年兩熟“,稻-稻”或“玉米-晚稻”或甘蔗;④桂南低平原區(V1-I)標準耕作制度為壹年兩熟至壹年三熟“,稻-稻-綠肥”或甘蔗;⑤桂西巖溶山地區(V1-II)標準耕作制度為壹年兩熟至壹年三熟,“早玉米-晚稻”或“稻-稻”或甘蔗;⑥右江河谷區(V1-III)標準耕作制度為壹年兩熟,“稻-稻”或甘蔗;⑦桂南沿海區(V2-I)標準耕作制度為壹年兩熟,“稻-稻”或甘蔗。

4.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確定

1)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

基準作物是理論標準糧的折算基準,指全國比較普遍的主要糧食作物,例如小麥、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區域生長季節不同,可進壹步區分為春小麥、冬小麥、春玉米、夏玉米、壹季稻、早稻、晚稻7種糧食作物。

指定作物是指行政區所屬耕作區標準耕作制度中涉及的作物。

2)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的確定

各因素指標區指定作物的確定,原則上要能突出該指標區的農業生產習慣。在7個標準耕作制度分區中都涉及的作物為水稻,把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其余的6個標準耕作制度分區中涉及的作物除水稻外還有甘蔗;在桂西北山地區和桂東北丘陵山地區兩個標準耕作制度分區中涉及的作物除水稻、甘蔗外,還有玉米。參考《農用地分等規程》附表B.2中全國各區標準耕作制度及其作物組成,再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綜合區劃、農業生產情況以及各區農業生態特點的不同,確定3種作物(即水稻、玉米和甘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的指定作物,其中,水稻為基準作物。

農用地分等各指標區的標準耕作制度、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如表3-6所示。

表3-6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用地分等各指標區標準耕作制度、基準作物和指定作物統計表

註:表中甘蔗為壹年壹熟制。

  • 上一篇:無公害蘋果的果實質量標準包含哪些指標?
  • 下一篇:虎牙閱讀器推薦源代碼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