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鳳凰的典故?

鳳凰的典故?

簡介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鹍雞等,在西方神話裏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壹般為尾 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壹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壹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 它跟龍的形象壹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鳳凰:鳳凰在中國來說,是壹種代表幸福的靈物。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註,鳳凰特征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上古神話

上古時期,地球有六界,分別是:

五行八荒界 (人間)

芥子六合界 (次序)

九曲黃泉界 (九地)

直符靈動界 (九天)

宇宙混沌界 (太陽)

坤元中宮界 (太陰)

其中,有上古神獸守護每壹界,鳳凰也是其中的守護神獸之壹。

鳳凰,九天娘娘,謂之九天玄女聖母娘娘,其化身有二,分別為金鳳仙女 青鸞童子,金鳳仙女於三十三外天侍奉創世女神女媧娘娘,青鸞童子守護女媧宮門戶。鳳凰合壹,其謂之九天玄女,又名九天聖母。宇宙混沌(太陽)界,執鳳涅瓔珞,凰磐朱佩。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鐘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起源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7400年的湖南洪江高廟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壹件白色陶罐,其頸部和肩部各戳印有東方神鳥(包括獸面、太陽)圖案,壹只朝向正面,壹只側面回首。據考古專家鑒定,這件陶器上的神鳥圖案即鳳凰,要比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鳳凰圖案至少要早40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鳳凰圖案。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壹般認為是個混合體。根據中華人民***和國學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鳳」壹書所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表明:龍的原型動物是大型爬行類,主要是鱷魚及巨蜥,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 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陸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都有鱷魚及鴕鳥化石鴕鳥蛋殼化石的發現。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壹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註意的是,在這裏,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壹種象征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壹種祥瑞和壹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壹曰皇鳥,壹曰鸞鳥,壹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翙翙,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壹種神話,還是壹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壹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壹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註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壹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壹條記載:

“甲寅蔔,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只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麽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壹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壹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壹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壹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壹種靈異之鳥。但值得註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陜縣。註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征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征,有壹個極可註意的***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壹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壹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禦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壹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壹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壹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註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壹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樸子》中卻有壹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壹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翺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遊》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註意的是這壹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壹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壹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壹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壹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壹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從“ ”,徐鍇註:,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壹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征,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壹種鳥類呢?

回答是,的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系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巖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壹幅鴕鳥巖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巖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壹組古巖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壹幅引人註意的巖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巖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只鴕鳥(Struthio)。其前有壹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只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壹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壹鴕鳥及壹只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壹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壹種解釋,就是這是壹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那麽我們要問,這裏所祭禮的是什麽神呢?在同壹地點發現的另壹幅巖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壹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壹地點的巖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壹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巖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壹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壹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壹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壹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壹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壹,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 鸞鳥 2. 翳鳥

3. 鵕鸃 4. 鸑鷟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壹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征。

又有壹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壹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

“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黃者鵷鶵,多青者鸞,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壹般認為,《山海經》壹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壹種美麗禽鳥。

《水經註》“浪水”引《南越誌》,認為這種雞就是鵕鸃:

“鵕鸃,山雞也。光彩鮮明,王色炫耀,利踞善鬥。”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壹個名稱叫“鱉”。《說文》:“鱉,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註:“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鱉,可以禦火。”《昭17年左傳》:“丹鳥氏,司閉者也。”註雲:“丹鳥,鱉雉也。”

這種鱉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鱉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種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註:‘華蟲,鱉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系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象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增詳細考察這種野雞雲:“鱉,《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於鱉,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壹條極可註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此壹記載有壹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壹。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壹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誌·魏誌》: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余。”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壹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的替身,可能主要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系——雞鳴日升。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時,其壹呼鳴則天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成為太陽神的象征。

《易·說卦》:“離為目、為雉。”

鳳皇,鸞鳥又名離朱。離朱即丹朱,而雞之古名亦叫“朱”。

《爾雅》:“雞大者蜀。”蜀,又記作“朱”。

《風俗通》:“呼雞曰朱朱。”《博物誌》:“今世人呼雞祝祝。”另壹方面,傳說山雞善舞,因而與鴕鳥壹樣也是壹種舞鳥: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於倉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異苑》卷三)

更有趣的是,鴕鳥在古代語言中亦有雞名,稱“鴕雞”:

“鴕雞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魯莫斯國。長尾雞尾細而長,長六尺者出朝鮮。長五尺余者出馬韓國。”(《淵鑒類函》引《交廣誌》)。

了解鴛鴦與鳳凰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在禽類中之所以特別鐘愛鴛鴦——常以其作為愛情的象征,這與把燕子看作青鳥——高媒鳥,亦即報春和愛情之鳥的風俗,實際上具有***同的神話與文化淵源。

我們再來考察壹下甲骨文中的“鳳”字字形。在甲骨文中,鳳字蓋有兩個系統。第壹系統為古文“朋”字,另壹系統音符從於“凡”字。根據《說文》,第壹系統鳳字,顯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系統鳳字,顯然是形聲字。

我們可以註意到,此兩系統鳳字中,多數字體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寫了風鳥那兩只很長的足腳。這壹點,與鴕鳥的體型特征是吻合的。而與突出描寫翅羽的鳥字和隹字,則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壹點是,“鳳凰”壹辭的本來語義,似乎就是美大之鳥。猶如動物中馬龍、龍馬是體大雄偉者的通用。

綜上所述,鳳凰崇拜本來起源於上古石器時代的鴕鳥——太陽神圖騰。

但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由於鴕鳥的滅絕和鳳凰的非圖騰化,關於鳳凰的傳說遂愈演而愈復雜。商周秦牧之際,燕子和金(錦)雞,曾先後成為鳳凰的替身。但唐宋以後,鴛鴦、鶴、天鵝、鷹雕、孔雀,都曾與鳳凰發生或深或淺的關系。因之在同壹語詞記號下,註入了語義不同的動物學意象。這種演變,也反映在歷代鳳凰圖的演變中。我們看先秦的鳳凰圖,多為蛇頸高足,尚保留著鴕鳥的特征。而漢唐特別是明清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以錦(金)雞的形態為主體,飾有孔雀式羽毛的綜合形相了。

最後,還應當指出,先秦出土的鳳鳥文物中,常見到壹種形制極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鳥。這種鳥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其由來為考古學界所不解。但如果我們註意到鴕鳥群隊中常溫伴有食草動物(鹿類)的習性,那麽這個鹿鳥合體的謎也就不揭自明。現代人常以為我們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話編造者。而我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卻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話也壹定有其現實性的基礎,只看我們能不能通過理性的分析破譯之。在這個意義,神話不過只是遠古人類經驗的壹種升華物。

象征

鳳是 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征,常和龍壹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壹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壹(《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裏,“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1.5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歷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卞鴉·絳鳥》註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歷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啟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淵源的濫觴。從圖騰崇拜在氏族制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征。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繡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繡圖案也是以鳳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繡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1.7鳳凰的文化定位 

中國人民的吉祥觀念源遠流長,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快樂,向往和諧美好的情感願望。中國人民賦予吉祥物以道德、審美的涵義,通過藝術加工,使之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印跡。具體來說,中國的崇拜文化,影響最大的為動物四靈龍、鳳、龜、麟。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能在火中再生,它與龍壹起構成了龍鳳文化。如同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征壹樣,鳳也成為後妃的符瑞。鳳的形象廣泛出現在中國文化之中,經過藝術加工,更使鳳蘊含了很多浪漫主義的色彩。鳳為中國古代動物四靈之壹,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考證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龍"壹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但它的產生卻壹直是個謎。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壹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的歷史。這壹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鳥"為圖騰。這已為學界所***識。去年我在湘中發現壹張明代萬歷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面繪的裸體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裏還握著壹只鳥。這種人鳥合壹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又稱“陽鳥”、“鸞鳥”,與稻作文化起源關系密切。《拾遺記》卷壹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謂“丹雀”、“陽鳥”、“鸞鳥”,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廣雅》雲:“鸞鳥,鳳皇屬也。”

由於鳳凰文化深深植根於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經·南山經》雲:“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所以,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

“鳳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產物。壹方面,它是壹個“二合壹”的對立統壹體,雄為鳳、雌為凰,表示陰陽調和、合和祥瑞;另壹方面,它又是壹個多元和合體,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征,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說文》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征:“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維系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征。如《山海經·南山經》說:“(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經·海內經》也說:“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在古代,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主張“和為貴”的大聖人孔子,便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被尊稱為"鳳"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武。’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鳳凰形象的這種"和"的特性,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征物,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

  • 上一篇:T-UI什麽意思
  • 下一篇:編譯C++的源碼時遇到問題:error:‘B’does not name a type.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