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參評因素質量分值量化

參評因素質量分值量化

(壹)方法概述

通過外業調查和室內分析處理等方式獲取各自然質量參評因素屬性指標數據後,這些屬性指標數據在參與分等自然質量綜合分值計算之前,需進行屬性指標數據-因素質量分值的轉換。這是因為參評因素對土地等別的影響程度並不隨因素屬性指標數據的增減呈直線性變化,有時是非線性的,即當因素屬性指標數據在壹定範圍內變化時,受其影響下的土地等別變化不大或不發生變化;而當它在另壹範圍內變化時,較小的變動就會引起土地等別的較大變化。本研究主要采用分段函數來表征參評因素屬性指標數據與土地等別間的關系。這種表征的實質就是進行因素指標值的無量綱處理,即得到壹個新的因素質量的表征值——因素質量分值。以因素質量分值作為分等的計算數據,能更為直觀、合理地刻畫參評因素對土地等別影響作用的大小。由於各個因素的性質不同,其作用方式、影響程度亦不相同,必須針對因素性質采取不同的標準來實現參評因素屬性指標值-質量分值的換算,從而科學地刻畫不同因素對土地等別的影響。

分等自然質量參評因素屬性指標值與農用地自然質量的關系有三種情況:壹是正向型關系,即因素指標值越大,反映土地質量狀況越好,如土壤有機質含量、耕層厚度等;二是逆向型關系,即因素指標值越大,反映土地質量越差,如土壤鹽漬化程度、土壤侵蝕程度等;三是適度型關系,即因素指標有壹適度值,在此適度值內土地質量最優,大於或小於此適度值,土地質量均由優向劣方向發展。如土壤酸堿度,pH值為6.5~7.5時,土壤對多數作物生長無限制;pH值大於7.5或小於6.5時,土壤堿度和酸度隨數值變大或變小而增高,土地對作物限制程度愈來愈大,生產力逐漸降低。

農用地分等各自然質量參評因素分值,遵循下列原則,采用百分制相對值方法計算:

(1)因素作用分值與農用地質量優劣成正比。

(2)因素作用分值采用0~100分的封閉區間,最優取100,最劣取0。

(3)因素作用分值只與分等因素的顯著作用區間相對應。

(二)參評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

1.土壤pH值

參考《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及江蘇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有關土壤pH值優劣標準,確定本研究6大分等指標區的水稻、小麥兩種指定作物土壤pH值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表3-8)。

表3-8 土壤pH值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表

根據上述標準,設土壤pH值為x,因素質量分值為y,按線性內插方法,建立土壤pH值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隸屬函數: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2.表層土壤質地

表層土壤質地是土壤較為穩定的自然屬性,它決定著土壤的水、肥、氣、熱及耕性等重要因素。表層土壤質地壹般指耕層土壤的質地,分為砂土、壤土、粘土和礫質土等,它直接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透水性和保水保肥性,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水稻、小麥的生態習性不同,水稻比較適合生長在偏黏、重質土壤中,而小麥卻適合生長於質地中等或略偏砂土壤中。由於水稻、小麥兩種指定作物生長發育對土壤質地的要求不同,本研究區分水稻、小麥進行表層土壤質地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的轉換(表3-9)。

表3-9 表層土壤質地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表

3.土壤有機質含量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所有含碳有機物的總稱,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土壤中的各種動植物殘體、土壤微生物及其分解、合成過程中的各種產物。土壤有機質對土壤肥力狀況及其生產特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江蘇省農用地分等6大指標控制區,由於其地形、氣候、土壤類型和水分等各方面條件的不同,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水平有所差異。裏下河平原區地形低窪,土壤水分含量高,與其他指標控制區相比,微生物分解活動較為緩慢,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比其余地區高。寧鎮揚丘陵區和太湖平原區次之,徐淮平原區、沿江平原區和沿海平原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較低。為此,本研究對各分等指標區,按其相應的標準進行土壤有機質含量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的轉換(表3-10)。

表3-10 土壤有機質含量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表

根據上述標準,設土壤有機質含量為x,因素自然質量分值為y,按線性內插方法,建立土壤有機質含量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隸屬函數:

(1)裏下河平原區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2)寧鎮揚丘陵區和太湖平原區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3)徐淮平原區、沿江平原區和沿海平原區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4.耕層土壤厚度

寧鎮揚地區屬於丘陵地帶,多山地、丘陵、崗地,土體較薄,耕層厚度比壹般平原區薄。因此,耕層土壤厚度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對寧鎮揚丘陵區和其他平原區分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轉換(表3-11)。

表3-11 耕層土壤厚度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表

根據上述標準,設耕層土壤厚度為x,因素自然質量分值為y,按線性內插方法,建立耕層土壤厚度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隸屬函數:

(1)寧鎮揚丘陵區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2)其他平原地區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5.土壤障礙層深度

土壤障礙層指在耕層以下出現白漿層、石灰姜石層、粘土磐和鐵磐等阻礙根系伸展或影響水分滲透的層次。除出現深度外,土壤障礙層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還與障礙層的類型、障礙層本身的厚度有關。其中,障礙層厚度與障礙層的類型密切相關。對土壤障礙層深度按下列標準(表3-12)進行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的轉換。

表3-12 土壤障礙層深度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表

根據上述標準,設障礙層深度為x,因素自然質量分值為y,按線性內插方法,建立土壤障礙層深度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隸屬函數: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式中,A為土壤障礙層深度自然質量分值初始值,取值0~100,障礙層無影響時取100,影響很大時取0,需根據障礙層類型、障礙層本身厚度及指定作物種類確定。

6.土壤鹽漬化程度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6大指標控制區中,只有沿海平原區和徐淮平原區的自然質量參評因素體系中包含土壤鹽漬化程度因素。對土壤鹽漬化程度按下列標準(表3-13)進行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

表3-13 土壤鹽漬化程度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表

根據上述標準,設土壤鹽漬化程度為x,因素自然質量分值為y,按線性內插方法,建立土壤鹽漬化程度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隸屬函數: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7.灌溉保證率

由於水稻和小麥的生態習性不同,灌溉保證程度對這兩種作物生長的影響性存在差異,水稻生長期需水量比小麥多,耐幹旱性比小麥差。本研究對指定作物水稻、小麥采用不同的標準(表3-14)進行灌溉保證率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

表3-14 灌溉保證率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表

根據上述標準,設灌溉保證率為x,因素自然質量分值為y,按線性內插方法,建立灌溉保證率因素指標值-自然分值轉換隸屬函數:

(1)水稻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2)小麥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8.排水條件

對排水條件,本研究不區分指定作物和分等指標區,采用直接賦分方法進行因素屬性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見表3-15。

表3-15 排水條件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表

9.土壤侵蝕程度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6大指標控制區中,只在徐淮平原區和寧鎮揚丘陵區自然質量參評因素體系中包含土壤侵蝕程度因素。對土壤侵蝕程度,本研究不區分指定作物,兩個分等指標區按統壹的標準(表3-16),采用直接賦分的辦法進行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

表3-16 土壤侵蝕程度因素指標值-自然質量分值轉換標準表

續表

(三)參評因素自然質量綜合分值計算

本研究采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各分等單元各指定作物的參評因素自然質量綜合分值(Clij)。計算公式為:

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江蘇卷)

式中:

Clij——分等單元農用地自然質量綜合分值,為無量綱數;

i——分等單元編號;

j——指定作物編號;

k——分等因素編號;

ωk——分等因素的權重;

P——分等單元的數目;

n——指定作物的數目;

m——分等因素的數目;

fijk——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第k個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值。

通過計算,本研究分別得出了針對水稻和小麥兩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綜合分值。全省範圍內各分等單元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介於0.6358~1分之間。各分等指標區中,太湖平原區為0.7436~1分,寧鎮揚丘陵區為0.6358~0.9865分,沿江平原區為0.6698~0.9965分,沿海平原區為0.5324~0.954分,裏下河平原區為0.7053~0.9977分,徐淮平原區為0.6078~0.9729分;全省13個省轄市中,常州市為0.7075~0.9987分,淮安市為0.6358~0.9729分,連雲港市為0.6576~0.9568分,南京市為0.7398~0.9818分,南通市為0.6698~0.9691分,蘇州市為0.7878~1分,宿遷市為0.6453~0.9136分,泰州市為0.455~1分,無錫市為0.7046~0.9580分,徐州市為0.6078~0.9466分,鹽城市為0.5324~0.9655分,揚州市為0.7224~0.9977分,鎮江市為0.6438~0.9914分。

全省範圍內各分等單元小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介於0.6880~1分之間。各分等指標區中,太湖平原區為0.7538~1分,寧鎮揚丘陵區為0.6499~0.9946分,沿江平原區為0.7335~0.9923分,沿海平原區為0.5413~0.9165分,裏下河平原區為0.7379~0.9700分,徐淮平原區為0.6151~0.9630分;全省13個省轄市中,常州市為0.7891~0.9689分,淮安市為0.6880~0.9588分,連雲港市為0.7253~0.9630分,南京市為0.7340~0.9678分,南通市為0.7335~0.9709分,蘇州市為0.8456~1分,宿遷市為0.7142~0.9380分,泰州市為0.7654~0.9546分,無錫市為0.7538~0.9814分,徐州市為0.6586~0.9326分,鹽城市為0.5413~0.8995分,揚州市為0.7385~0.9700分,鎮江市為0.6499~0.9946分。

自然質量綜合分值的數值變化和空間分布在6大指標區之間和13個省轄市之間差別較明顯。全省、各指標區各等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面積占該區域面積比例見圖3-2和圖3-3。

圖3-2 各等別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面積比例圖

圖3-3 各等別小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面積比例表

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有65%在0.8分以上,0.7分以下面積不足2%,自然質量狀況較好,較適宜水稻生長。各分等指標區內,太湖平原區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明顯高於其他指標區,0.9分以上面積占77.31%,且占全省同等別面積的40%以上,全區99%以上農用地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在0.8分以上;其次是裏下河平原區,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0.8分以上面積占95%左右;沿江平原區和寧鎮揚丘陵區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沿海平原區和徐淮平原區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較低,85%以上分值在0.7~0.9分之間,0.9分以上面積只占5%左右,全省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0.7分以下的農用地有90%以上分布在這兩個區。行政區劃上,蘇州市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最優,99%以上分值在0.8分以上,0.9分以上面積也占75%以上;其次是常州市、揚州市、無錫市,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0.8分以上面積占95%左右,0.9分以上面積超過壹半;南京市、鎮江市、南通市屬中等水平;徐州市、鹽城市、連雲港市、宿遷市較差,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0.9分以上面積都不足10%,其中宿遷市60%以上農用地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在0.8分以下。

地域分布上,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0.9分以上農用地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區內除孟河高平田區北部和洮滆平田區以外的地區,以及寧鎮揚丘陵區的儀六浦丘陵區中部和寧鎮丘陵區西部、石固圩區,沿江平原區的通揚高沙土區北部、通如靖平田區、江海墾區東部,裏下河平原區的運東高平田區、中部低窪圩田區西部,徐淮平原區連雲港市海州區、徐州市城區周圍也有極少量分布;0.8~0.9分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區的通如靖平田區、江海墾區東部、通揚高沙土區南部,裏下河平原區內除0.9分以上分布區外的絕大部分地區,寧鎮揚丘陵區的寧鎮丘陵區東部、茅山丘陵區、秦淮圩區、儀六浦丘陵區中部,太湖平原區的孟河高平田區北部、洮滆平田區,沿海平原區的串場河東平田區、射陽河下遊平田區,徐淮平原區的沂河淤土區北部、東贛沿海窪地區、銅邳山丘區、沂沭運窪地區、泗洪丘崗區東部、廢黃河沙堿土區中部;0.7~0.8分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區的通揚高沙土區大部、通如靖平田區南部局部地區,沿海平原區的沿海墾區,寧鎮揚丘陵區的寧鎮丘陵區東部、宜溧山區、儀六浦丘陵區東部、盱眙丘陵區,徐淮平原區的沂河淤土區南部、廢黃河沙堿土區大部、東新贛崗嶺區、豐沛銅沙土區、泗洪丘崗區西部、洪澤湖及濱湖區;0.7分以下的農用地面積很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區的灘塗區,徐淮平原區的東新贛崗嶺區和豐沛銅沙土區局部地區。

江蘇省農用地小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高於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大部分地區同壹個評價單元的小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較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高0.05分左右。全省農用地有80%以上小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在0.8分以上,0.7分以下的面積極少,不足1%。各分等指標區、各市小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的空間變化、地域分布與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近似。兩者各分值段的地域分布略有差別的區域主要為太湖平原區的孟河高平田區北部和洮滆平田區,沿江平原區的通如靖平田區、江海墾區東部、通揚高沙土區南部,寧鎮揚丘陵區的茅山丘陵區東部、秦淮圩區,這些地區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為0.8~0.9分,其小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為0.9分以上;沿江平原區的通揚高沙土區中部,寧鎮揚丘陵區的寧鎮丘陵區東部、宜溧山區,徐淮平原區的廢黃河沙堿土區中部、豐沛銅沙土區、泗洪丘崗區西部、洪澤湖及濱湖區,這些地區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為0.7~0.8分,其小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為0.8~0.9分;裏下河平原區運東高平田區北部少量地區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在0.9分以上,其小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為0.8~0.9分。除以上幾個地區外,全省其他地區水稻自然質量綜合分值和小麥自然質量綜合分值各等別分布基本壹致。

  • 上一篇:MD380源代碼
  • 下一篇:每個地方都是“金隊長”,七十歲的老人潛寶,最小的才八歲?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