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來兩篇詩歌,要有評析

來兩篇詩歌,要有評析

1、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 壹弦壹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壹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壹是。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間四句各用壹個典故。第三句用《莊子·齊物論》中莊生夢蝶的故事,莊生,即莊子,戰國時哲學家,據說他曾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逍遙自在地飛翔,醒後竟不辨己蝶。第四句用《華陽國誌》中杜鵑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國國君杜宇,國亡身死,魂魄化為杜鵑,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第五句用《博物誌》裏海中鮫人(神話中的人魚)泣淚成珠的故事。傳說珍珠是由海裏鮫人的眼淚變的。《新唐書·狄仁傑傳》以“滄海遺珠”比喻人才被埋沒。第六句源自南北朝幹寶《搜神記》。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小女兒紫玉愛慕韓重,並想嫁給他,但沒有成功,因此郁悶而死。韓重從外地遊學回來,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現出原形,贈送明珠給韓重,並對他唱歌。韓重想抱住她,紫玉卻像輕煙壹般不見了。唐戴叔倫以“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詩景(見司空圖《與極浦書》)。四個典故,每個典故壹個意象,潛蘊著作者對自己今生今世愛情、事業、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莊生曉夢迷蝴蝶,抱負成虛;望帝春心托杜鵑,理想幻滅。玲瓏剔透的滄海明珠,本為稀世珍寶,如今卻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淚”,獨自被遺棄在滄海;自己追求的對象,如同藍田日暖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

2、幽居初夏 陸遊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壹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午甌茶。

[註]籜龍,就是筍。木筆,又名辛夷花。兩者都是初夏常見之物。

第壹句寫詩人家居的地點,第二句寫住所來往的道路,第三句寫所見,第四句寫所聞,第五六句擴展視野,令境界開闊,最後兩句抒孤寂之情。

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表現怡然自得閑適之情,尾聯的“嘆息”有兩層意思:壹是嘆誌士空老,報國無成;二是嘆舊交零落殆盡,頓感寂寞惆悵。

詩歌緊扣壹個“幽”字,其突出表現是:以景寫“幽”, 以動襯“幽”。以“湖山勝處”“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出環境之幽靜、初夏景色之幽美;以“下鷺”“鳴蛙”反襯環境之幽靜,很有特色。

本詩的另壹特色是以樂景贈哀愁。

3、登高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②。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③。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盜寇莫相侵④。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⑤。

① 作於廣德二年(764)春初歸成都草堂時。

② 萬方,天下各地。

③ 錦江,岷江支流,流經成都西南。杜甫草堂地臨錦江。

④ 玉壘,山名,在成都西北,乃蜀中通往吐蕃的要道。

⑤ 北極,北極星,又稱北辰。《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此處喻唐王朝。廣德元年(763)

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同年八月,吐蕃乘虛入侵,十月陷長安,代宗李豫出奔陜州。郭子儀旋復京

師,十二月,代宗還長安,乘輿反正。因吐蕃曾壹度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偽帝,故曰“朝廷終不改”。

⑥ 西山,岷山在成都西,故稱。西山盜寇,指吐蕃。廣德元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等州。西山地近維州。

⑦ 可憐,可嘆。後主,指劉禪。後主祠與先主廟、武侯祠均在成都錦官門外。還,仍有。

⑧ 梁甫吟,樂府篇名,《三國誌·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身長八尺,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

也。”

此詩抒寫詩人對國家災難的深重憂思和自己報國無門的無限感傷。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春光濃艷、繁花似錦的三月,花近高樓,正好賞玩,而詩人登臨卻觸景傷情,百感交集,不能自已。“傷心原不在花,在於萬方多難”(《金聖嘆選批杜詩》)。蓋此際兵戈未息,時事擾攘也。全詩以倒裝句法開篇,語極頓挫。花傷客心,與《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壹樣,均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

頷聯緊承“登臨”,寫所見之景。遼闊的成都平原上的爛漫春色,伴著錦江春水的湧動,充塞於天地之間。“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變化如蒼狗”(《可嘆》)。玉壘山頭飄忽起滅的浮雲,使詩人聯想到古今世勢的紛紜變化。其中的“今”,暗含著“安史之亂”以來世事的蒼黃反復。兩句即景抒情,思接千載,宏麗奇幻,境界闊大。清人沈德潛評此詩“氣象雄偉,籠蓋宇宙”(《唐詩別裁集》),主要就是針對這兩句說的。腹聯即由第四句生發開去,正面敘寫“萬方多難”的時局,也是登臨所想。“萬方多難”,不可能全寫,故只重點寫吐蕃陷京師擾四川等事,這是安史之亂後的大難。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也正因為作者堅信“朝廷終不改”,故下句針對吐蕃的覬覦而告以“莫相侵”。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中透著堅定的信念。明人王嗣奭雲:“‘北極朝廷’如錦江水源遠流長,終不為改;而‘西山盜寇’如玉壘之雲倏起倏滅,莫來相侵”(《杜臆》)。很好地闡明了腹聯與頷聯的內在聯系。

尾聯就登樓所見古跡以寄慨,遣辭委婉而諷刺深切。上句大意是說蜀後主劉禪如今仍然得享祭祀,但其人實為無道亡國之君,只令人感到其可憐罷了。這完全是借眼前古跡,慨嘆劉禪任用小人而亡國,,對唐代宗寵信宦官程元振、魚朝恩以致釀成萬方多難盜寇相侵的局面予以尖銳而深刻的諷刺。結句自傷寂寞。杜甫是壹個“濟時肯殺身”、“時危思報主”的人,而當此萬方多難之際,自己卻只能若躬耕隴畝時的諸葛亮“好為《梁甫吟》”壹樣,於此登樓吟詩,而垂暮多病,誌向莫伸,豈能不令人悲慨!這正是首句“花近高樓傷客心”的主要原因。

全詩即景抒懷,狀山川雄麗且聯系著古今世事之變,蒿目時艱又能把自然景物滲透其中,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於壹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是詩人沈郁頓挫藝術風格的很好體現。

4、杜甫《望嶽》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壹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詩,***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壹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壹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壹首,字裏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壹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壹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壹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壹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壹面為“陽”,山後背日的壹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壹昏壹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壹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壹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壹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壹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壹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麽這兩句詩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壹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5、《柳枝詞》

亭亭畫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

載將離恨過江南。

賞析

《柳枝詞》這壹題目是後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所以寫柳也多與敘別相聯系。劉壹禹錫《柳枝詞》說:“長安陌上無窮樹,只有垂楊綰離別。”

詩第壹句中的“系”字,就包涵著楊柳。《竹莊詩話》卷十七引《詩事》裏的話說:“終篇了不道著‘柳’,唯壹‘系’字是工夫,學者思之。”其實此詩中心不在詠柳,而在詠別。

如何把無形的別情直觀可感地寫出來,這首詩的構思有三點值得稱道的地方:

壹是第四句中的“載”字,把抽象的別情化為有形的,可以被運載的東西,同時也顯示出別情的沈重。這壹形象化的說法,後來常被詩人所仿效,如周邦彥用入其《尉遲杯》壹詞中:“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擁重衾,載將離恨歸去。”

二是移情於物。清人吳喬說此詩,“人自離別,卻怨畫舸”,似乎是這無情的畫舸,在經過壹段沈默難耐的等待之後,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遲疑地把人載向江南。人情無奈,遷怨於物,如此言情,深婉蘊藉。

三是如清人陳衍《宋詩精華錄》所說,“此詩首句壹頓,下三句連作壹氣說,體格獨別”。七絕詩通常分為兩節,前兩句與後兩句間有壹個轉折,而此詩壹氣而下,使我們直覺得相別之幹脆、舟行之飛速,不容人有絲毫的纏綿悱惻,有力地烘托出濃重的怨別之意。

6、絕句

石柔

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壹春忙。

註:石柔,宋朝人,他壹生遠離故土,輾轉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輕黃==淡黃 飛球==楊樹籽

(1)詩人借揚花的隨風飄蕩,不能自主,抒發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詩人借殘春飄蕩的揚花,抒發自己輾轉仕途的無奈和鄉思。)(重點在旅愁、離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詩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誌。借花的隨風飄蕩,不能自主,比喻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不得安寧。將旅愁離情融合在具體形象之中,貼切感人。

②對比烘托:“來時”與“去日”的對比,更突出了駐留時間的短暫,奔波的辛勞,楊花“壹春忙”與我“更飄蕩”的對比,更加顯得深沈感人。

③通感:顏色無輕重,但能在人們心中有輕重感。濃重的顏色會使人感到沈重。而楊花的黃色淡到若有若無時,便使人感到“輕飄飄”的感覺。詩人運用通感的手法,用觸覺來描寫視覺感受,突出楊花隨風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或答:此處的“黃”借代楊花。楊花隨春風飄蕩 ,給人壹種輕飄飄的感覺。壹個“輕”字便可體現出這樣的壹種感覺。

[今譯]我比那隨風輕揚的楊花更飄忽不定,楊花的絕飛離散,僅僅忙壹個春天。

[賞析]“楊花”,楊樹籽,表面具毛,狀同柳絮,古人常以楊稱柳,楊、柳通用,如司空圖《暮春對柳》:“縈愁惹恨奈楊花,閉戶垂簾亦滿家。”在古典詩詞中,則用以表達某種愁緒,如北魏胡太後《楊白花》的“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蘇軾《水龍吟·和章質夫楊花韻》的“似花還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路旁,思量卻是,無情有思”。詩人不僅把自己轉徙流離的生涯和“飄蕩”的楊花比,而且超出傳統手法的窠臼,要同楊花比出個程度,在結構上遞進壹層,使其郁積於心的客愁鄉情通過著力反襯,顯得格外深切動人,從而取得從正面說難以獲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點即點的手法收束全詩,至於何以要說“楊花只是壹春忙”,這以後還有什麽話未說,作者有心留下壹段空間,由人猜想。

7、題臨安邸

原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賞析

這是壹首寫在臨安城壹家旅店墻壁上的詩,是壹首政治諷刺詩。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占。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並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茍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嶽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壹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它傾吐了郁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詩的頭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抓住臨安城的特征: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臺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詩人觸景傷情,不禁長嘆:“西湖歌舞幾時休?”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鬥誌的淫靡歌舞,什麽時候才能罷休?

後兩句“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壹步抒發自己的感概。“暖風”壹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淫靡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遊人”不能理解為壹般遊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詩中“熏” “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傑作。

8、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的細雨正向我們走來。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這是壹首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壹開頭就用壹個“好”字贊美“雨”。詩人生動描述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這春雨伴隨著和風,當夜幕降臨時,悄悄地、無聲地、細細地下著,滋潤著萬物。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把雨擬人化,說它好像懂得時令節氣,當萬物萌生,需要雨水的時候,雨就下起來了。它有多麽“好”!

◆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雨之所以“好”,不僅好在適時,而且好在“潤物”。春天的雨,壹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寫到這裏,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不求人知,在人們酣睡的夜晚,它細柔無聲地輕輕飄灑。

◆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作 者喜得睡不著,臨窗遠望,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裏全是黑沈沈的雲,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

◆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作者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如此“好雨”下上壹夜,萬物都得到潤澤。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將會匯成花的海洋。

作者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得多麽生動!可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裏沒有露面,但從字裏行間,都洋溢著詩人的歡喜之情。

回答者: 秋羈霏雨 - 江湖新秀 四級 2-2 12:09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Thank you.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4 個人評價

75% (3)

25% (1)

相關內容

急需詩歌的賞析!!滿意加分!!

急需白居易的<觀刈麥>的寫作背景,賞析和解說,有誰知...

急需陸遊詩作《聞杜鵑戲作絕句》的賞析

《將進酒》和《沁園春 雪》各300~400字賞析,急需!

描寫蝴蝶的詩歌,急需~

查看同主題問題:古代 詩歌 詩歌 賞析 誰知道

其他回答 *** 1 條

1、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 壹弦壹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壹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壹是。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間四句各用壹個典故。第三句用《莊子·齊物論》中莊生夢蝶的故事,莊生,即莊子,戰國時哲學家,據說他曾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逍遙自在地飛翔,醒後竟不辨己蝶。第四句用《華陽國誌》中杜鵑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國國君杜宇,國亡身死,魂魄化為杜鵑,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第五句用《博物誌》裏海中鮫人(神話中的人魚)泣淚成珠的故事。傳說珍珠是由海裏鮫人的眼淚變的。《新唐書·狄仁傑傳》以“滄海遺珠”比喻人才被埋沒。第六句源自南北朝幹寶《搜神記》。傳說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小女兒紫玉愛慕韓重,並想嫁給他,但沒有成功,因此郁悶而死。韓重從外地遊學回來,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現出原形,贈送明珠給韓重,並對他唱歌。韓重想抱住她,紫玉卻像輕煙壹般不見了。唐戴叔倫以“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詩景(見司空圖《與極浦書》)。四個典故,每個典故壹個意象,潛蘊著作者對自己今生今世愛情、事業、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莊生曉夢迷蝴蝶,抱負成虛;望帝春心托杜鵑,理想幻滅。玲瓏剔透的滄海明珠,本為稀世珍寶,如今卻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淚”,獨自被遺棄在滄海;自己追求的對象,如同藍田日暖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

自己選吧

  • 上一篇:git: 在兩個 repo 之間 merge
  • 下一篇:想知道:成都福彩兌獎大廳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