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二)本區沈積層中的孢粉組合及分帶概況

(二)本區沈積層中的孢粉組合及分帶概況

1.洞庭湖沈積區的孢粉分析報告

(1)ZK2的孢粉

經分析,在ZK2號鉆孔發現大量的孢粉,隸屬45個科54屬,結果見圖5-1,具體為:

圖5-1 洞庭湖沈積區鉆孔(ZK2)的孢粉圖譜

蕨類植物有石松屬(Lycopodium)、卷柏屬(Selaginella)、蓮座蕨屬(Marattiales)、裏白屬(Hicriopteris)、膜蕨科(Hymenphyllaceae)、鱗蓋蕨屬(Microlepia)、鳳尾蕨屬(Pteris)、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鐵線蕨(Adiantum)、鳳丫蕨屬(Coniogramme)、踢蓋蕨屬(Anthyrium)、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桫欏屬(Cyathus)、骨碎補屬(Davallia)、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碎米蕨(Cheilanthes)、金毛裸蕨(Cymnopteris)、絲帶蕨(Drymotaeuium)、雙扇蕨(Dip-teris)、車前蕨(Antrophyum)***20科20屬。

裸子植物有蘇鐵屬(Cycas)、松屬(Pinus)、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屬(Cunning-hamia)、柏科(Cupressaceae)***4科5屬。

被子植物有樟科(Lauraceae)、栲屬(Castanopsis)、櫟屬(Quercus)、胡桃屬(Juglans)、楓楊屬(Pterocarya)、山核桃屬(Carya)、化香樹(Platycarya)、樺屬(Betula)、榿木屬(Alnus)、鵝爾櫪屬(Carpinus)、榆屬(Ulmus)、椴(Tilia)、桑科(Moraceae)、木蘭屬(Mag-nolis)、楓香屬(Liquidambar)、豆科(Leguminosae)、薔薇科(Ros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ceae)、蓼屬(Polygonum)、酸膜屬(Rumex)、大戟屬(Euphorbia)、百合科(Lili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蔾科(Chenopodiaceae)、石竹科(Caryaphyllaceae)、眼子菜屬(Potamogetonaceae)、香蒲屬(Typha)***21科29屬。

上述植物均為現今洞庭湖區常見的植物,其中蕨類植物是屬於熱帶亞熱帶喜陰濕的類型,常生長在林下灌木叢、溪邊等濕潤地方,它的數量增加反映局部地方氣候濕潤;裸子植物均為長江以南溫暖地區常見的常綠針葉植物;被子植物中,常綠喬木栲屬(Castanopsis)、櫟屬(Quer-cus)、樟科(Lauraceae)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主要樹種,它的大量出現反應氣候暖濕,落葉樹種胡桃科、樺木科、榆科、椴科的出現反應氣候轉溫涼,草本植物菊科、藜科、蒿屬的增減反應氣候的幹旱程度,水生植物眼子菜屬(Potamogetonaceae)、黑三棱屬(Saparganiaceae)、香蒲屬(Typha)以及水生環文藻屬(Concentricysten)代表濕生的環境。需要指出的是,在很多的孢粉分析報告中,禾本科植物常常是作為旱生植物進行統計分析的,的確禾本科植物中絕大多數是旱生植物,但也有很多植物是生活在水域中的,如水稻、蘆葦、茭白等等,而且洞庭湖地區地下6~7m深的地層中還常常能見到水稻、蘆葦等的矽質體,因此,在本書中,禾本科是作為旱生和水生之間的過渡類型(中生植物)來考慮的。

根據20種主要孢粉在ZK2孔中的含量的變化將該孔自下而上劃分為2個孢粉組合帶及2個孢粉亞組合帶。

從圖5-1可以看出該孔孢粉濃度從下至上出現三期峰值,壹期峰值最大,出現在地表下11.90~13.07m;二期的峰值其次,出現在6.4~6.9m;第三次峰值最小,出現在2.9~4.35m。也即在三期的時間段中氣候是最適宜的時期,植被生長狀況比較好,地表植被覆蓋程度大。

第Ⅰ組合(11.90~13.07m),孢粉濃度高,以常綠闊葉植物栲、櫟及草本植物禾本科為主,常綠針葉植物杉科、柏科其次,喜陰濕的蕨類含量很少。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典型特征,氣候適宜植物的生長,植被的覆蓋率高,常見旱生植物。反映氣候暖濕偏幹。

第Ⅱ組合(0~11.90m),以常綠針葉植物松、喜陰濕的蕨類及草本植物禾本科為主,杉科、柏科、栲、櫟其次,常見旱生草本植物,偶見落葉闊葉植物胡桃、楓楊、樺、榿木、榆、椴、楓香。氣候波動較大,總體反映下部溫幹,上部溫濕。該帶可分為如下2個亞組合帶:

第Ⅱ-1亞組合(7.4~11.90m),以松、蕨類及禾本科為主,常見旱生草本植物。蕨類植物下部以鳳尾蕨、水龍骨科為主,上部以裏白、水龍骨科為主;喜溫涼的落葉植物見有楓楊、榿木、榆、楓香。底部見有水生植物。氣候總體溫幹,下部氣候波動大。

第Ⅱ-2亞組合(0~7.4m)以松、蕨類及禾本科為主,常見旱生草本植物。喜陰濕蕨類植物大量增加,尤其是鳳尾蕨,喜溫涼的落葉植物的含量與前期相比有所增加,見有胡桃、榿木、樺、榆、椴。氣候波動大,總體下部溫幹為主,上部溫濕。

組合Ⅱ和組合Ⅰ相比,落葉闊葉植物成分無論數量還是種類上都大量降低,蕨類植物大量的增加。這是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據鄭卓等(2004)研究,廣東沿海如大亞灣 ZK2 孔、深圳SX97孔,珠江口黃茅海HK5孔,茂名水東港AL孔、韓江三角洲汕頭練江盆地HP-1孔等孢粉圖示顯示,從約3000 a B.P.開始植物孢粉有所變化,從常綠的闊葉林成分的栲櫟下降,蕨類孢子,針葉植物、禾本科花粉含量上升。禾本科植物中有很多農作物,比如水稻、玉米、麥等,但是禾本科的花粉在生物顯微鏡下,形態非常壹致,很難鑒定到“屬”壹級,只能籠統地鑒定“科”。近年,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進步,利用植物表皮細胞中沈澱的矽所形成的不同形態,往往能區別壹些農作物。比如水稻殼表面常常見有矽的沈澱,形成雙峰的形態。在洞庭湖區,地下6~7m處常常可以見到水稻殼表面的矽質體。該孔上部的禾本科花粉很有可能是人類種植的水稻。人們在開墾農田時候,對自然環境也不斷地進行改造,如:刀耕火種、清除林木、發展種植業,導致早期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次生針葉植物及蕨類植物。

按照孢粉所反映的氣候特征,可將該孔孢粉分為四大類,即喜暖的常綠闊葉喬木、喜溫的落葉闊葉和針葉喬木、喜陰濕的蕨類和水生植物、旱生草本。它們在地層中含量的變化,通常可以反映不同時代溫度的高低和濕度的變化。在此分別簡稱其為暖性指標、溫性指標、濕性指標、幹性指標。

暖性指標:常綠闊葉植物樟科(Lauraceae)、栲屬(Castanopsis)、櫟屬(Quercus)等。

溫性指標:包括溫性針葉植物松屬(Pinus)、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屬(Cunning-hamia)、柏科(Cupressaceae),以及落葉闊葉植物胡桃屬(Juglans)、楓楊屬(Pterocarya)、山核桃屬(Carya)、化香樹(Platycarya)、樺屬(Betula)、榿木屬(Alnus)、鵝爾櫪屬(Carpi-nus)、榆屬(Ulmus)、椴(Tilia)、桑科(Moraceae)、木蘭屬(Magnolis)、楓香屬(Liquidam-bar)、豆科(Leguminosae)、薔薇科(Rosaceae)等。

濕性指標:包括喜陰濕的蕨類石松屬(Lycopodium)、卷柏屬(Selaginella)、蓮座蕨屬(Ma-rattiales)、裏白屬(Hicriopteis)、膜蕨科(Hymenphyllaceae)、鱗蓋蕨屬(Microlepia)、鳳尾蕨屬(Pteris)、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鐵線蕨(Adiantum)、鳳丫蕨屬(Coniogramme)、踢蓋蕨屬(Anthyrium)、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桫欏屬(Cyathus)、骨碎補屬(Davallia)、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碎米蕨屬(Cheilanthes)金毛裸蕨屬(Cymnopteris)、絲帶蕨(Drymotae-uium)、雙扇蕨屬(Dipteris)、車前蕨屬(Antrophyum)以及水生植物眼子菜屬(Potamogetonace-ae)、香蒲屬(Typha)、環文藻屬(Concentricysten)。

幹性指標:為旱生草本植物,包括菊科(Com-positae)、蔾科(Chenopodiaceae)、蒿(Artemisia)

不同植物孢粉的產量大不相同,以壹朵花為例,山毛櫸(Fagus)可產生637000 粒花粉,而椴屬僅產生4300粒花粉,地層中某種植物孢粉含量高,不能說明這種植物就多,相反,某種植物孢粉含量低,也不能說明這種植物少。僅僅根據不同氣候指標在地層中的含量做氣候變化曲線,不能反映實際情況。因此需要對所統計的不同植物孢粉百分數,進行數據上的處理。

上述4種指標,即暖性指標(主要溫熱木本植物)、溫性指標(主要溫涼木本植物)、濕性指標(主要濕生植物)和幹性指標(主要幹旱植物)的相對大小和組合可以綜合表達相對冷暖幹濕程度。為消除量綱影響,讓數據處於相近的數量級水平上,可以分別按鉆孔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即每數據采取減均值( )除均方差(s)處理。公式為

洞庭湖區第四紀環境地球化學

以“溫度”=暖性指標-溫性指標(5-3)

“濕度”=濕性指標-幹性指標(5-4)

來分別計算氣候的相對冷暖和幹濕程度。並分別將結果減去各孔近地表的值,表示相對於現代的冷暖、幹濕度。

經過上述處理後計算出的ZK2孔氣候變化曲線結果見圖5-2。圖之坐標中軸表示現代。

圖5-2 ZK2孢粉組合反映的氣候變化曲線

氣候變化的特征見表5-1。

表5-1 ZK2的孢粉組合帶特征

(2)ZK1的孢粉

在0~106.4m樣品的100塊樣品中有40塊見較豐富的孢粉化石(其他樣品無化石,或化石極少,難以達到統計要求,下部地層未采取孢粉分析樣品),其孢粉圖譜見圖5-3。

1)40號樣,105.1~106.41m,灰色、淺黃綠色粘土,為Qp1xy頂部晚時段。由以松、雲杉、冷杉為主的針葉林與以常綠櫟、榛等闊葉樹為主的闊葉樹構成混交林,林下草地發育,由以蒿、禾本科為主的草本為主及由以水龍骨、鳳丫蕨為主的蕨類組成,喜冷分子達22%左右,喜熱分子很少,以廣生分子為主導,反映氣候為以溫偏涼氣候為主,濕度為中等偏幹。

2)38~39號樣,100.05~100.39m,為Qp1xy頂部晚時段灰色淺黃綠色粘土。以松、冷杉、雲杉等組成的針葉林為主,間有常綠櫟、榛、樺、鵝爾櫟等的常綠落葉闊葉林,林下草本為蒿、禾本科及蕨類中的水龍骨、鳳丫蕨、裏白組成的草地,總的反映為溫偏涼的或偏濕的氣候環境,喜冷分子較多,有極少的水體藻類。100.05~52.60m主要為砂礫石層間夾砂層沈積。未采樣。

3)37號樣,52.60~52.80m,黃色粘土層,Qp2dt1頂部。以松、雲杉、冷杉、雪松等組成的針葉林,林間間有常綠櫟、鵝爾櫪等闊葉林,林下草地為由蒿、禾本科等組成的草本植物及水龍骨、鳳丫蕨等蕨類,反映以溫濕向溫涼濕氣候的轉變,喜溫耐寒分子為主,喜冷分子多於喜熱分子的組合。裸子植物占51.30%,而被子木本植物僅12.95%,草本和蕨類合計達35.75%。30.41~52.60m,上部為淤泥質粘土,下部為砂層砂礫互層。未采樣。此段氣候應是以冷濕為主。12.44~30.41m,以砂層為主間夾砂礫石層及少量粘土質。未采樣。此段氣候應是以冷濕為主,頂部之灰綠色淤泥質粘土沈積應為溫濕期氣候。

4)35~36號樣,11.64~12.44m,灰黃色、黃灰色含粉砂的粘土,Qp2dt3頂部。以松、冷杉、雲杉等組成的針葉林為主和以少量常綠櫟、楓香等多種闊葉林組成的針闊葉混交林,林下為由蕨類水龍骨、鳳丫蕨、鱗蓋蕨與以蒿、禾本科組成的草地,氣候環境為溫偏涼濕為主的森林植被、林下草地,喜冷分子多於喜熱分子,但降水量相對較多,故藻類較發育。

5)33~34號樣,11.34~11.44m,灰黃色、黃灰色含粉砂粘土,Qp2dt3。松、冷杉、雲杉等多類針葉林木占主導,與常綠櫟、槭、樺等闊葉林木組成的針闊葉林,林下為由蕨類水龍骨、裏白、鱗蓋蕨和蒿、禾本科組成的草地,喜冷分子較多,廣生分子為最多,但喜熱濕分子較少,耐寒幹的草本蕨類相對也發育,反映當時氣候特點是溫偏涼幹的氣候環境。

6)32號樣,10.43~10.73m,淺黃色粉砂質粘土,Qp3a。為以水龍骨、鳳丫蕨為主的蕨類和以蒿、禾本科為主的草本組成的草地,草地上由松和榛等組成疏林,以廣生分子為主的松林和喜溫的闊葉林,無典型的喜冷分子,但喜熱分子也不多見,耐旱草本相對有壹定數量,說明氣候總體為溫偏涼幹。

7)30~31號樣,9.78~10.43m,淺黃色粘土夾薄粉砂層,Qp3a。總孢粉含量較低,植被不發育,草地植被種類為主,如水龍骨、裏白、杪欏和蒿、禾本科、藜科等相對較發育,松林很少,被子植物中亦無典型種屬,應是以惡劣氣候為主時期,地貌景觀可能為冷幹旱草原荒漠,相對冷幹期時氣候環境。

8)29號樣,8.33~8.83m,淺黃色粘土,Qp3a。由較多的蕨類、水龍骨、裏白、鳳丫蕨和以蒿、禾本科、藜組成草地,由較多的落葉櫪、常綠櫪的闊葉林木和以松為主的針葉林木組成疏林,蕨類中喜熱濕種類較多,草本中除喜溫濕種外也有耐幹旱的,闊葉林中喜熱分子相對占主導,故當時氣候環境是以溫濕—暖濕氣候為主,水體相對較發育。

9)28~27號樣,7.58~7.88m,淺黃色偶有灰綠色的粘土,Qp3a。為以松為主有少量雲杉、杉科等的稀疏針葉林和較多落葉櫪、常綠櫪、榛等組成的闊葉林,占植被的42%,而以蕨類、水龍骨、鳳丫蕨、裏白、鱗蓋蕨、鳳尾蕨等和以蒿、禾本科等草本組成草地占56%,廣生分子相對較多,喜熱分子含量較高,為溫帶到暖溫帶氣候環境為主導,半幹旱的草原,總的喜冷分子較少,為早時期溫暖氣候的延續。

10)23、24、25、26號樣,6.92~7.58m,灰黃綠色粘土,Qp3a。此段植被較發育,為以蒿、禾本科及多類草本組成的和以水龍骨、鳳尾蕨、裏白、鳳丫蕨等蕨類組成的溫濕草地,間有較多的落葉櫪、常綠櫪、槭等的闊葉樹木和以松、雲杉組成的針葉林的混交疏林,喜熱分子相對較多,喜冷分子相對較少,有壹定的冷暖變化、幹濕變化,總體為溫濕氣候占主導。此段中缺失全新世早期的沈積,時間相差在3000 a以上。此時間段其他地區以冷幹氣候為主。

11)22、21號樣,6.48~6.92m,灰綠色含粉砂粘土,Qh2t。植被相對較發育,為以蒿、禾本科、藜、茜草等多種草本和水龍骨、鱗蓋蕨、鳳丫蕨、鳳尾蕨組成的草地,占植被孢粉成分的64%。以溫濕的鵝爾櫪、落葉櫟、樺、常綠櫪等多種闊葉林和以松、柏科等的針葉林組成針闊葉疏林,喜熱喜濕分子相對較多,喜冷分子相對較少,更無典型的喜冷分子,故反映的氣候就是以溫濕到暖濕的氣候環境為主導,地區水體相對也較發育。為全新世中大暖期氣候的表現。

12)20、19、18、17號樣,5.78~6.48m,淺灰綠色粉砂質淤泥,Qh2t。孢粉含量較多,以蒿、禾本科、藜組成的草本和以水龍骨、裏白、鳳丫蕨等組成的蕨類發育的草地占57%,以落葉櫪、楝、鵝爾櫪等組成的闊葉林和以松、鐵杉、雲杉組成的針葉林構成疏林占40%,相對較多的水生藻類占3%,水龍骨、裏白、蒿、禾本科、落葉櫪、鵝爾櫪及松、鐵杉、雲杉組合,顯示以溫濕氣候為主有暖濕氣候,總體以暖溫帶氣候為主,但不排斥山區有相對冷涼的氣候環境。

13)16、15號樣,5.48~5.78m,淺灰綠色粉砂質淤泥,Qh2t。為以水龍骨、裏白、鳳尾蕨等組成的蕨類和以蒿、禾本科、藜等組成草原,以及以松、冷衫、鵝爾櫪、常綠櫪、落葉櫪組成的針闊葉混交疏林,較少的水生藻類,反映以溫帶氣候環境為主,溫濕氣候到暖濕氣候。冷分子相對較少。

14)14號樣,4.68~5.48m,灰色、深灰色泥質粉砂層,夾薄層粘土,Qh2t。為由柳、槭、榛、落葉櫪、鵝爾櫪等多種闊葉樹種構成的闊葉林,以及以松為主,少量冷杉、羅漢松的針葉林,組成以闊葉林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達50%,而以水龍骨、鳳尾蕨等蕨類和較少的蒿、禾本科構成的草地占47%,少量水生蕨類,反映為溫濕的氣候,主要為溫帶植物組合,很少喜冷分子和典型喜熱分子,較前期稍涼。

15)13、12、11號樣,4.18~4.68m,深灰色細粉砂層,Qh2t。孢粉相對較多,以水龍骨、裏白、鱗蓋蕨等蕨類占40.04%,為由蒿、禾本科組成的草原,反映較典型的溫濕氣候,草原上有以柳、落葉櫪、鵝爾櫪、常綠櫪、槭喜暖類闊葉林與以松、羅漢松、冷杉、雲杉等組成的針葉樹種構成的針闊葉混交林,少量的水生藻類,較典型的溫濕氣候為主導可能存在相對偏涼的時期或外圍山區為偏涼氣候。

16)10號樣,3.23~3.55m,黑灰色淤泥質粉砂,Qh3c。蕨類達45.51%,主要為水龍骨、裏白、鱗蓋蕨、鳳丫蕨、鳳尾蕨等,草本較少以蒿和禾本科為主,約占13.46%,被子植物、落葉櫪與鵝爾櫪較多,其他種類也較多,但典型喜熱分子少見,裸子植物中有松及雲杉、羅漢松等,木本植物總計為40%,其組合應反映溫濕氣候為主,為降溫期氣候的表現。

17)9、8、7、6號樣,2.13~2.93m,灰褐色、褐黑色淤泥質粘土,Qh3c。總體孢粉量較多,組合上蕨類和草本占55%,蕨類由水龍骨、裏白、鳳丫蕨等組成,草本中主要有蒿、禾本科等,草地為溫性草原,針葉林中除松外較多的是雲杉、冷杉、闊葉林主要為落葉櫪、柳、常綠櫪、榛等類型,相對說喜熱分子量較少,有壹定量的喜冷分子,故氣候總體為溫偏涼幹的氣候。

18)5、4 號樣,1.47~2.13m,灰褐黃色粉砂質粘土,Qh3c。孢粉相對較多,蕨類達43.85%,以水龍骨、鳳尾蕨、裏白等為主,草本為蒿、禾本科,二者構成草原環境占57%,被子植物中落葉櫟、常綠櫟、槭較多,針葉林主要為松、雪松、雲杉、冷杉,少量藻類,氣候為偏溫濕到偏涼,降雨量適中。

19)3號樣,0.6~1.47m,灰褐色、灰褐黃色粉砂質粘土,Qh3c。蕨類草本達55%,針闊葉林占45%,為水龍骨、鳳丫蕨、鳳尾蕨、蒿、松、落葉櫟、槭組合,形成草原疏林,反映為溫濕氣候至暖濕氣候,總的喜冷分子較少,喜濕分子多。

20)1、2號樣,0.00~0.60m,褐灰色粉砂質粘土,Qh為填土,孢粉相對較少,總體為溫濕偏涼氣候的組合。此段不參加剖面氣候分析。

表5-2為ZK1各時段氣候的總體特征。

表5-2 ZK1各時段氣候變化

Qp3a—Qh的氣候變化總體與地區氣候變化相對應;而Qp1—Qp2的氣候由於采樣不完整故總體表現為溫濕至溫偏涼的氣候。

鉆孔(ZK1)的孢粉圖譜見圖5-3。

圖5-3 洞庭湖沈積區鉆孔(ZK1)的孢粉圖譜

2.澧水下遊流域河湖相沈積層的孢粉分析報告

經分析在ZK5號鉆孔發現數量較多的孢粉,隸屬58個科72屬,其中蕨類植物19科20屬,裸子植物4科7屬,被子植物34科44屬,藻類1科1屬(圖5-4)。

圖5-4 洞庭湖沈積區鉆孔(ZK5)的孢粉圖譜

蕨類植物有:石松屬(Lycopodium)、卷柏屬(Selaginella)、瓶爾小草屬(Ophioglossum)、蓮座蕨屬(Marattiales)、紫箕屬(Osmunda)、裏白屬(Hicriopteris)、膜蕨科(Hymenphyllace-ae)、鱗蓋蕨屬(Microlepia)、鳳尾蕨屬(Pteris)、中國蕨科(Sinopteridaceae)、鐵線蕨(Adian-tum)、鳳丫蕨屬(Coniogramme)、踢蓋蕨屬(Anthyrium)、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桫欏屬(Cyathus)、鱗毛蕨屬(Dryopteris)、骨碎補屬(Davallia)、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石韋屬(Pyrrosia)、未知蕨類。

裸子植物有:蘇鐵屬(Cycas)、松屬(Pinus)雲杉屬(Picea)、鐵杉屬(Tsuga)、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屬(Cunninghamia)、柏科(Cupressaceae)。

被子植物有:冬青屬(Ilex)、棕櫚屬(Trachycarpus)、樟科(Lauraceae)、栲屬(Castanop-sis)、櫟屬(Quercus)、山毛櫸屬(Fagus)、胡桃屬(Juglans)、楓楊屬(Pterocarya)、山核桃屬(Carya)、樺屬(Betula)、榿木屬(Alnus)、鵝爾櫪屬(Carpinus)、榛屬(Corylus)、榆屬(Ul-mus)、椴(Tilia)、木蘭屬(Magnolis)、楓香屬(Liquidambar)、安息香科(Styracaeae)、豆科(Leguminosae)、鼠李科(Rhamnaceae)、漆樹屬(Rhus)、梔子屬(Gardenia)、薔薇科(Rosace-ae)、繡線梅屬(Neillia)、黃楊屬(Buxus)、毛茛科(Ranuncul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ce-ae)、遠誌屬(Polygala)、蓼屬(Polygonum)、酸膜屬(Rumex)、大戟屬(Euphorbia)、傘形科(Umbellifer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唇形科(Labiatae)、百合科(Liliaceae)、朱蘭屬(Pogonia)、菊科(Compositae)、蒿屬(Artemisia)、禾本科(Gramineae)、蔾科(Chenopodiace-ae)、石竹科(Caryaphyllaceae)、眼子菜屬(Potamogetonaceae)、黑三棱屬(Saparganiaceae)、香蒲屬(Typha)。

藻類植物有:環紋藻屬(Concentricysten)。

該孔下部為15m左右厚的礫石堆積,除少數層位未見孢粉外,其余層位能見到1~150粒/克的孢粉,雖然其濃度遠遠低於上部,但也可以用它來恢復環境。

上述植物都是現今澧水流域常見的類型。蕨類植物和被子植物種類與ZK2 鉆孔非常相似;裸子植物種類絕大多數為長江以南溫暖地區常見的常綠針葉植物,僅在37層見有壹個雲杉的氣囊,雲杉目前主要產於我國的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高山地帶,它的出現,反映氣候變冷。

根據26種主要孢粉在鉆孔中的含量,作出孢粉圖式,並根據含量的變化將該孔孢粉自下而上劃分為2 個組合帶和6 個亞帶,見表5-3和圖5-4。

第Ⅰ組合(13.68m以下),孢粉濃度小。以大量的常綠闊葉植物栲、櫟及草本植物禾本科為主,落葉闊葉植物胡桃及常綠針葉植物松其次,常見蕨類植物的孢粉,其他落葉闊葉植物楓楊、山核桃、榿木、榆、樺、楓香等也在不同層位中時有出現,底部見有極少量雲杉。反映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典型特征。氣候總體特征為暖濕,其間有氣候的波動。該帶可分為3 個亞組合帶:

第Ⅰ-1 亞組合(27.14~31.51m),以常綠的栲、櫟、禾本科植物為主,蕨類植物含量低,落葉闊葉植物含量不高,但種類較多,如胡桃、楓楊、山核桃、樺、榿木、榆、楓香等,常綠針葉植物松含量低。底部常見旱生植物。氣候暖濕,底部偏幹。

第Ⅰ-2亞組合(23.17~27.14m),常綠的栲、櫟減少,蕨類植物含量仍然較低,禾本科和常綠針葉植物松、柏含量比Ⅰ-1增加,落葉闊葉植物種類減少,孢粉濃度小,植被的覆蓋率不如Ⅰ-1。氣候波動大,總體暖濕,下部偏溫。

圖5-5 ZK5孢粉組合反映的氣候變化曲線

表5-3 ZK5孔孢粉組合分帶特征

第Ⅰ-3亞組合(13.68~23.17m),以常綠的栲、櫟、禾本科植物為主,蕨類植物、落葉闊葉植物的種類和數量與前兩個亞帶相比有所增加,下部常見旱生植物。總體暖濕,下部偏溫幹。

第Ⅱ組合(7.41~13.68m),孢粉濃度非常大。植被的覆蓋率遠遠高於第Ⅰ組合,孢粉的類型與第Ⅰ-3組合相似。氣候暖濕,偶偏幹。

第Ⅲ組合(0~7.41m),孢粉濃度與第Ⅱ組合相比有所降低,孢粉類型以常綠針葉植物柏科、杉科及草本植物禾本科、蕨類為主,下部水生植物增加,上部幹旱植物菊科增加。與第壹期相比,氣候早期溫濕,晚期溫幹。該帶可分為2個亞組合帶:

第Ⅲ-1亞組合(3.40~7.41m),與前期相比,常綠闊葉植物含量大大降低,禾本科、蕨類、水生植物增加。總體溫濕,偶偏暖。

第Ⅲ-2亞組合(0~3.40m),常綠針葉植物杉科、柏科增加,旱生植物增加。氣候波動大,總體溫幹。

該孔孢粉中,組合Ⅲ與組合Ⅰ、Ⅱ相比,落葉闊葉植物成分無論數量還是種類上都大量降低,蕨類植物大量的增加。這與ZK2孔非常相似,也是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同樣可用式(5-3)和式(5-4)來計算氣候的相對冷暖和幹濕程度,結果見圖5-5。

  • 上一篇:千呼萬喚始出來下壹句是什麽
  • 下一篇:我想問下太原有果蔬生鮮類APP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