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綠色建築景觀生態化設計原理與案例(三)

綠色建築景觀生態化設計原理與案例(三)

3、生態設計的幾個實踐案例

3.1 化腐朽為神奇: 中山岐江公園的場地與材料再生於再用

中山岐江公園在粵中造船廠舊址上建設,占地11公頃,從1953年到1999年,走過了由發展壯大到消亡的簡短卻可歌可泣的歷程。本案例以產業舊址歷史地段的再利用為主旨,對產業舊址及構築物和機器的采用了多種利用方式,在此基礎上了新的設計形式,並由此引發對生態設計概念的理解(俞孔堅,2001; 俞孔堅龐偉,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沒有設計師的設計

良好的景觀不是職業設計師的憑空創造,它們經歷時間而發展,創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環境的上策是保留過去的遺留。作為壹個有近半個世紀歷史的舊船廠遺址,過去留下的東西很多:從自然元素上講,場地上有水體,有許多古榕樹和發育良好的地帶性植物群落,以及與之互相適應的生境和土壤條件。從人文元素上講,場地上有多個不同時代船塢、廠房、水塔、煙囪、龍門吊、鐵軌、變壓器及各種機器,甚至水邊的護岸,廠房墻壁上的“抓革命,促生產”的語錄。正是這些“東西”渲染了場所的氛圍。

公園設計組對所有這些“東西”,以及整個場地,都逐壹進行測量,編號和拍攝,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統和元素的保留,水體和部分駁岸都基本保留原來形式,全部古樹都保留在場地中,為了保留江邊十多株古榕,同時要滿足水利防洪對過水斷面的要求,而開設支渠,形成榕樹島;構築物的保留和再利用:兩個分別反映不同時代的鋼結構和水泥框架船塢被原地保留,壹個紅磚煙囪和兩個水塔,也就地保留,並結合中在場地設計之中。機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龍門吊和變壓器,許多機器被結合在場地設計之中,成為豐富場所體驗的重要景觀元素。

(2) 改變:再利用

原有場地的“設計”必竟只反映過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當時的審美和價值取向,從藝術性來將,還需加以提煉,與現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壹定距離。所以,有必要對原有形式和場地進行改變或修飾。通過增與減的設計,在原有“設計”基礎上產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藝術化地再現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戲劇化地講述場地的故事,和更詩化地揭示場所的精神。同時,更充分地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園中幾個  典型的加法和減法設計包括:舊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煙囪與龍門吊的再利用,船塢的再利用,機器肢體的再利用。

除了大量機器經藝術和工藝修飾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機器都選取部分機體保留,並結合在壹定的場景之中。壹方面是為了兒童的安全考慮,另壹方面則試圖使其更具有經提煉和抽象後的藝術效果

(3) 再生設計

原場地內的材料,包括鋼材、鄉土物種等,都可以通過加工和在設計,而體現為壹種新的景觀、滿足新的功能。經過再生設計後的鋼被用做鋪地材料,鄉土野草成為美麗的景觀元素。甚至場地的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也通過諸如“紅盒子”的設計,而再現。

岐江公園註釋了壹個完整的生態設計概念:設計師的首要任務是閱讀場地,保留“沒有設計師的設計”,因為那是時間的作品,是自然過程和歷史的積澱。

3.2 雨洪利用與野草之美:浙江臺州永寧公園的生態化設計

這是壹個關於河流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案例。把壹個以防洪為單壹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經濟的途徑,恢復重建為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態與文化遊憩地(俞孔堅等,2005)。永寧江公園方案提出6大景觀戰略,核心思想是用現代生態設計理念來形成壹個自然的、“野”的底,然後在此基底上,設計體現人文的“圖”;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它因為自然過程而存在,並提供自然的服務,而“圖”是最少量的、精致的,它因為人的體驗、和對自然服務的接受而存在。這些戰略包括:

(1)保護和恢復河流的自然形態,停止河道渠化工程

(2)壹個內河濕地,形成生態化的旱澇調節系統和鄉土生境

(3)壹個由大量鄉土物種構成的景觀基底

(4)水杉方陣,平凡的紀念

(5)景觀盒,最少量的設計

(6)延續城市的道路肌理,最便捷地輸出公園的服務功能

永寧公園於2003年五月正式建成開園,由於大量應用鄉土植物,在短短的壹年多時間內,公園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設計之初的設想和目標已基本實現,2004年夏天還經歷了25年來最嚴重的臺風破壞,但也很快得到了恢復。作為生態基礎設施的壹個重要節點和示範地,永寧公園的生態服務功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a) 自然過程的保護和恢復:長達2公裏的永寧江水岸恢復了自然形態,沿岸濕地系統得到了恢復並完善;形成了壹條內河濕地系統,對流域的防洪滯洪起到積極作用;

(b) 生物過程的保護和促進:保留濱水帶的蘆葦、菖莆等種群,大量應用鄉土物種進行河堤的防護,在濱江地帶形成了多樣化的生境系統。整個公園的綠地面積達到75%,初步形成了物種豐富多樣的生物群落。

(c) 人文過程:為廣大市民提供了壹個富有特色的休閑環境。無論是江濱的芒草叢中,還是在橫垮在內河濕地的棧橋之上,也或是野草掩映的景觀盒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和小孩在快樂地享受著公園的美景和自然的服務:遠山被招引入公園中的美術館,黃巖的歷史和故事不經意間在公園的使用者中傳詠著、解釋著,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由此而生;不曾被註意的鄉土野草突然間顯示出無比的魅力,壹種關於自然和環境的新的倫理猶如潤物無聲的春風細雨,在參觀者的心中孕育:愛護腳下的每壹種野草,它們是美的;籍借著***同的自然和鄉土的事與物,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也因此在這裏發生:青年男女之間,家庭成員之間,同事和同遊之間。

永寧公園通過對生態基礎設施關鍵地段的設計,改善和促進自然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同時讓城市居民能充分享受到這些服務。

3.3 豐產的景觀:沈陽建築大學稻田校園景觀

在沈陽建築大學新校園裏,用東北稻作為景觀素材,設計了壹片校園稻田。在四時變化的稻田景觀中,分布著壹個個讀書臺,讓稻香融入書聲。用最普通、最經濟而高產的材料、在壹個當代校園裏,演繹了關於土地、人民、農耕文化的耕讀故事,詮釋了“白話”景觀的理念,也表明了設計師在面對諸如土地生態危機和糧食安全危機時所持的態度(俞孔堅等,2005)。

沈陽建築大學原名沈陽建築工程學院,位於沈陽市區,始建於1948年。為發展需要,像全國其它上百所大學壹樣,學校遷入規劃中的渾南大學園區。新校園總占地面積80公頃。

項目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1) 場地原屬高產農田,是東北稻的種植地,土地肥沃,水源豐沛。這壹場地特征在現場踏勘時便給設計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場地因建築施工而面目全非,但茂盛生長的稗草、水蓼等鄉土物種,仍然能告訴設計者,這裏所適宜的植被。

(2) 時間緊迫:校方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形成新校園的景觀效果,迎接當年九月的新生入學;

(3) 資金有限:校園基建預算基本只能滿足校舍建設,很難有資金用於環境建設;

(4) 特色要求:新校園需要有獨特的個性,而景觀起著關鍵的作用。

這些機遇和挑戰,註定了稻田將是壹個最合適的景觀戰略。因為:

第壹、稻田最適宜於本地生長,而且,東北稻有150~200天的生長期,因此,有較長的觀賞期;

第二、稻田的建設和管理成本低,技術要求低,比傳統校園的花草管理還要簡單,幾個普通農民就能很好完成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不但如此,還可以有收入;

第三、見效快,幾個月內就可以形成有著四季交替的稻田景觀;

第四、有特色,符合場地特點,可以形成獨特的稻田校園。

第五、具有深刻的教育和文化意義,經過3年的春種秋收,目前,沈陽建築大學已經圍繞校園稻田形成的了獨特的校園文化。中國農耕文化、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在師生的勞動參與和季節變換中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現。校園的插秧節,收割節,接待中學生參觀稻田,等等,已成為校園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最近,校園稻田還被沈陽國際園藝博覽會作為博覽園的壹個部分。

第六、“建院金米”,年產近萬斤的稻米收獲,被包裝成學校的紀念品,深受國內外嘉賓的喜愛。袁隆平院士為之題詞曰:“校園飄稻香,育米如育人”,可謂意味深長。

在此稻田校園的對策下,如何使稻田同時能滿足壹個現代化校園的功能,並能超越大田稻作,而成為“後農業”時代的稻田景觀,具有審美啟智、休閑讀書等功能,則是景觀設需要解決的。

4、結語

與傳統設計相比,生態設計在對待許多設計問題上有其特點。但是,生態設計應該作為設計途徑的進化和延續,而非突變和割裂。缺乏文化含義和美感的唯生態設計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因而最終會被遺忘和被淹沒,設計的價值也就無從體現。生態的設計應該、也必須是美的。

景觀設計學以生態思維為其悠久歷史之核心,但也正是設計中的生態意義使景觀設計這壹職業出現分異,其壹極強調對生態過程的組織和條理,其另壹極則強調藝術和美的表達和再現(Mozingo,1997)。這種由來已久的分野到生態設計中應得到溶合。

生態設計不是壹種奢侈,而是必須,因為它關系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關系到每個人的安全和健康,也關系到人類的持續。如果把生態設計理解為遠離城市的叢林中或自然保護地的設計,或是環保主義者在其後院的壹種實驗,或是認為只能在城市中的樣板區的壹種擺設,那是對生態設計的偏見,至少是對現代和未來生態設計概念的不理解。

生態設計是壹個過程,壹種“道”,而不是由專業人員提供壹種產品(Cunha,1997)。通過這種過程使每個人熟悉特定場所中的自然過程,從而參與到生態化的環境和社區的建設中。生態設計是使城市和社區走向生態化和趨於更可持續的必由之路。

生態設計更是壹種倫理。它反映了設計者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是每個設計師的最崇高的職業道德的體現。已故景觀設計專業泰鬥Sassakii說過,景觀設計師可以給地球帶來深刻的變化,同樣,他也可能陶醉在樂衷於雞毛蒜皮般的藝術的自我表現之中。有了對社會和土地的責任感,景觀設計師才有可能選擇前者。

生態設計是經濟的,生態和經濟本質上是同壹的,生態學就是自然的經濟學(Nature’s economy)。兩者之所以會有當今的矛盾,原因在於我們對經濟的理解的不完全性和衡量經濟的以當代人和以人類中心的價值偏差(俞孔堅,1998).生態設計則強調多目標的、完全的經濟性。

表、常規設計與生態設計之比較(參照Vander Ryn and Cowan)

問題 常規設計 生態設計

能源 消耗自然資本,基本上依賴於不可再生的能源,包括石油和核能。 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或生物能。

材料利用 過量使用高質量材料,使低質材料變為有毒、有害物質,遺存在土壤中或釋放入空氣。 循環利用可再生物質,廢物再利用,易於回收、維修、靈活可變、持久。

汙染 大量、泛濫 減少到最低限度,廢棄物的量與成份與生態系統的吸收能力相適應。

有毒物 普遍使用,從除蟲劑到塗料。 非常謹慎使用。

生態測算 只出於規定要求而做,如環境影響評價。 貫穿於項目整個過程的生態影響測算,從材料提取,到成分的回收和再利用

生態學和經濟學關系 視兩者為對立,短期眼光。 視兩者為統壹,長遠眼光。

設計指標 習慣、舒適,經濟學的。 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健康,生態經濟學的。

對生態環境的敏感性 規範化的模式在全球重復使用,很少考慮地方文化和場所特征,摩天大樓從紐約到上海,如出壹轍。 應生物區域不同而有變化,設計遵從當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氣候、地形,解決之道來自場地。

對文化環境的敏感性 全球文化趨同,損害人類的***同財富。 尊重和培植地方的傳統知識、技術和材料,豐富人類的***同財富。

生物、文化和經濟的多樣性 使用標準化的設計,高能耗和材料浪費,從而導致生物文化及經濟多樣性的損失。 維護生物多樣性和與當地相適應的文化以及經濟支撐。

知識基礎 狹窄的專業指向,單壹的。 綜合多個設計學科以及廣泛的科學,是綜合性的。

空間尺度 往往局限於單壹尺度。 綜合多個尺度的設計,在大尺度上反映了小尺度的影響,或在小尺度上反映大尺度的影響。

整體系統 畫地為牢,以人定邊界為限,不考慮自然過程的連續性。 以整體系統為對象,設計旨在實現系統內部的完整性和統壹性

自然的作用 設計強加在自然之上,以實現控制和狹隘地滿足人的需要。 與自然合作,盡量利用自然的能動性和自組織能力。

潛在的寓義 機器、產品、零件 細胞、機體、生態系統。

可參與性 依賴於專業術語和專家、排斥公眾的參與。 致力於廣泛而開放的討論,人人都是設計的參與者

學習的類型 自然和技術是掩藏的,設計無益於教育。 自然過程和技術是顯露的,設計帶我們走近維持我們的系統。

對可持續危機的反應 視文化與自然為對立物,試圖通過微弱的保護措施來減緩事態的惡化,而不追究更深的、根本的原因。 視文化與生態為潛在的***生物,不拘泥於表面的措施,而是探索積極地再創人類及生態系統健康的實踐。

  • 上一篇:淘寶返利軟件有哪些app?
  • 下一篇:管家婆雲ERP操作指南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