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1

 成語:

 刻舟求劍

 拼音:

 k? zhōu qi? ji?n

 解釋:

 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出處: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j? q?)其舟,曰:“是吾(w?)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舉例造句:

 很多家長容易走壹個誤區,就是刻舟求劍。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壹個楚國人做事很刻板,書上怎麽寫的他就怎麽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麽做的,他也學著怎麽做,從沒想過變通壹下。

 有壹次,他經過山林,看見壹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壹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裏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壹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L的標記,很快在草叢裏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壹把寶劍。壹天,他搭乘壹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於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裏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壹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壹道深深的記號,並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麽也撈不到那把劍,於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遊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麽找不到了呢?”

 這個可憐的楚國人就這樣被人們談論到今天。這是他的幸運呢,還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這個故事的我們是幸運的。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2

 有壹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壹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裏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裏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道:“慌什麽,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還是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麽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裏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壹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刻舟求劍

 成語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語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成語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成語用法連動式;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狀語。壹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多含貶義。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例句我們應當記取~的教訓,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3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壹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壹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壹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壹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麽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麽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壹直在行進,而妳的寶劍卻沈入了水底不動,妳怎麽找得到妳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呂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寫完這個故事後評論說這個,刻舟求劍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故事啟示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壹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摘自《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作者簡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壹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卷,壹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不韋(292—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任秦國丞相,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壹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壹字者賞千金。此為“壹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4

 出處

 《呂氏春秋》。

 在戰國的時候,壹位楚國人很喜愛劍術,總是隨身攜帶壹把寶劍。他做事非常死板,書上怎麽寫的他就怎麽做,學劍時師父怎麽教的他就怎麽練,甚至遇到解決不了的事,別人怎麽做的,他也學著怎麽做,從來不肯改變壹下。

 壹回,他經過山林,看見壹位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壹不小心,把斧頭掉進山谷去了。從山上往下看,不知斧頭落在何處。只見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去的地方做了壹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的標記,很快在草叢裏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壹直在旁邊瞧著,心裏十分佩服那位樵夫,於是把這件事記在了心中。

 有壹天,這位楚同人搭乘壹條渡船過江去。大家站在船上壹邊觀看江景,壹邊談天,這位楚國人恰好站在船舷邊。渡船行到江中,忽聽“撲通”壹聲,楚國人不小心,將那把寶劍滑落到江裏去了。同船的渡客見了,急忙請船家停船。壹位好心的渡客勸這位楚國人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笑著搖搖頭,不慌不忙地說:“我自有妙法!”他拿了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壹道深深的記號,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劍是從這裏掉下去的!”然後他站起身,招呼船家繼續行船。壹位會遊泳的青年要幫他下水打撈,也被他笑著謝絕了。

 渡船在江上行了好久,終於到了岸邊。這位楚國人這才慢慢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他所刻的記號那裏跳下水去。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麽也撈不到那把劍,他浮出水面驚訝地說:“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麽找不到了呢?”

 同船的渡客見他這副模樣,全都哄然大笑起來。那位青年更是笑痛了肚子,他說:“渡船已經走了這麽遠,而掉在水裏的劍是不會走的,怎麽能刻舟求劍呢?妳是不是太糊塗了?”

 釋義

 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5

 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說的是壹個坐船過江的人,不小心把寶劍掉入江中,可是他壹點兒也不著急,當時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後,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可是撈了很久都沒結果,這是為什麽呢?

  1 、刻舟求劍的故事

 有壹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壹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裏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裏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麽,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麽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裏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壹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2、 刻舟求劍的材料

 註音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用法連動式;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狀語。壹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多含貶義。

 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鄭人買履、表水涉澭、引嬰投江、按圖索驥

 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隨機應變

 年代古代

 例句我們應當記取~的教訓,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

  3、 刻舟求劍的點評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壹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6

  成語: 刻舟求劍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釋: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壹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壹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是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就馬上掏出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壹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壹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麽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裏掉下去嗎?我還在這裏刻了記號呢,怎麽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都紛紛的大笑了起來,說:船是壹直在行進,而妳的寶劍卻沈入了水底不動,妳怎麽找得到妳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呂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寫完這個故事後評論說這個,刻舟求劍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7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壹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麽寫的他就怎麽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麽做的,他也學著怎麽做,從沒想過變通壹下。 [2]

 有壹次,他經過山林,看見壹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壹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裏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壹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L的標記,很快在草叢裏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壹把寶劍。壹天,他搭乘壹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於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裏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壹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壹道深深的記號,並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麽也撈不到那把劍,於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遊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麽找不到了呢?”

 這個可憐的楚國人就這樣被人們談論到今天。這是他的幸運呢,還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這個故事的我們是幸運的。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寓言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裏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8

 故事啟示

 刻個記號便於打撈寶劍,原本並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於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壹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願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摘自《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註解

 寓言原文

 刻舟求劍 [1]

 (戰 國)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⑤。”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劍不行,求劍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裏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詞語註釋

 1、涉:過,渡。

 2、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詞,這兒。

 6、吾劍:我的劍。

 7、之所從墜:(劍)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詞,不譯,用於取消句子獨立性。“所”使謂詞成分“從墜”體詞化,提取“從墜”的處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這樣。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壹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12、行:<動詞>運行。《刻舟求劍》:“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13、之:指“劍”。

 14、墜:落。

 15、求:尋找。

 16、於:到。(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17.舟止,止:停止。

 作者簡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壹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卷,壹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不韋(292—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任秦國丞相,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壹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壹字者賞千金。此為“壹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成語用法

 壹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多含貶義。

 典故出處

 在戰國時期由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呂氏春秋·察今》(又名《呂覽》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百二十回) 似妳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茅盾《致陳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釋,蓋咬住壹、二字,~以駁難,似已成風氣,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壹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麽寫的他就怎麽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麽做的,他也學著怎麽做,從沒想過變通壹下。 [2]

 有壹次,他經過山林,看見壹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壹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裏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壹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L的標記,很快在草叢裏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壹把寶劍,壹天,他搭乘壹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於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裏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壹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壹道深深的記號,並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麽也撈不到那把劍,於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遊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麽找不到了呢?”

 這個可憐的楚國人就這樣被人們談論到今天。這是他的幸運呢,還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這個故事的我們是幸運的。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上一篇:BTC 比特幣 內涵
  • 下一篇:人類圖:壹個投射者的成長旅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