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朝鮮問題形成的歷史溯源

朝鮮問題形成的歷史溯源

三八線是位於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壹條軍事分界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蘇聯在朝鮮半島商定以北緯38°作為接受日軍投降的範圍的界限。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

三八線北部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和國,南部為大韓民國。長度248公裏,寬度大約4公裏。雙方壹度都有重兵把守,並互相播放廣播。近幾年局勢緩和,基本沒有沖突,雙方的廣播對峙也已經停止。

三八線與朝鮮戰爭密切相關,這是人所***知的事實。然而,三八線究竟是如何劃定的?劃分三八線本身到底說明了什麽?三八線與朝鮮戰爭之間內在的和本質上的聯系在哪裏?這些問題在歷史上都有不同的說法,其結果對於分析戰後遠東局勢的走向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是值得進壹步研究和探討的。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朝鮮這個曾在某種程度上依附於中國的王國便受到了日本的統治。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使它成為壹個被征服的省份。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盟國首腦在商議戰後國際安排時也談到了朝鮮的命運。在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蔣介石和丘吉爾***同簽署的《開羅宣言》對朝鮮問題是這樣說的:“我三大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 在緊接著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又與斯大林討論了朝鮮的前途問題。斯大林說他看到了《開羅宣言》,並說朝鮮應該獲得獨立。他還同意在朝鮮能獲得完全獨立以前,需要有那麽壹段準備時間,也許需要40年。 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再次談到朝鮮問題。2月8日羅斯福與斯大林舉行會晤,在兩人談過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以後,羅斯福提出討論領土托管問題,並向斯大林提出,在朝鮮人民做好自治的準備之前,“朝鮮要由壹個蘇聯代表、壹個美國代表和壹個中國代表實行托管”,“托管期愈短愈好”。大概是鑒於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曾拒絕過美國在1944年3月提出的戰後對朝鮮和印度支那進行托管的方案,羅斯福認為“沒有必要邀請英國參加朝鮮的托管”。斯大林同意托管的方案,但他建議還是應該邀請英國參加托管。於是,戰後由中、美、蘇、英四國對朝鮮實行臨時托管的方案便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下來。但會議文件並未具體談到托管朝鮮的問題,只是在提到對哪些領土將實行托管時說,“這將是有待以後達成協議的事情”。 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後,於1945年5月底派特使霍普金斯去見斯大林,斯大林表示沒有改變四國托管朝鮮的政策。

然而,由於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引起了遠東軍事和政治局勢的突然變化,於是在四大國尚未就朝鮮的托管問題達成具體協議之前,首先要解決美國和蘇聯分別在朝鮮半島對日本軍隊進行受降以及實行軍事占領的問題。這時,便引出了三八線的劃分問題。

北緯38度線原本是壹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雖然在朝鮮境內的這條長約300公裏的無形的劃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但是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人為地從軍事或政治上利用這條劃線,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國提出來的。1896年日俄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分界線。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只控制三八線以北,聽憑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但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沖突而未能實現.

真正使三八線成為從軍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線,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朝鮮駐軍的兵力部署進行調整時實現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的軍隊歸關東軍指揮,南部的軍隊為大本營所屬。後來,針對蘇聯可能參加對日作戰的情況,日本大本營提出了把全部駐朝日軍劃歸關東軍指揮,並由朝鮮總督兼任關東軍總司令官的方案。但5月7日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帶著這個方案去見裕仁天皇時,遭到天皇拒絕。 這樣,三八線在實際上就為後來蘇聯在中國東北和北朝鮮對日本關東軍作戰,而美國則在南朝鮮和日本列島與大本營直接指揮的日軍作戰提供了客觀依據。

然而,三八線事實上被美蘇兩國加以利用,又有其突然性和偶然性。在蘇聯出兵對日作戰之前,美蘇兩國沒有就各自的作戰區域進行明確劃分。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蘇三國軍事首腦曾同意,在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以後,應當在朝鮮整個地區就美蘇兩國的空軍和海軍的作戰範圍劃壹條界線。其目的顯然在於避免在戰爭中發生誤會而混淆各自承擔的責任。至於在地面上的作戰或占領區域問題,則根本沒有討論。對於美國來講,太平洋戰爭的核心是解決日本問題。因此,盡管當時的三軍參謀長馬歇爾要求杜魯門授權麥克阿瑟在戰爭結束後的短時間內,派壹個師在釜山登陸,此外還應占領漢城和清津,但那都是在結束對日作戰之後的事。在波茨坦會議上,蘇軍總參謀長告訴馬歇爾,蘇聯在對日宣戰後將進攻朝鮮,並問美軍是否可以為配合這次進攻,在朝鮮海岸實施軍事行動。馬歇爾明確回答,在日本未被摧毀,日本在南朝鮮的軍事力量未被消滅以前,美國不準備對朝鮮實施兩棲作戰。 據杜魯門回憶,那是因為當時沒有人想到,不管是美國的或者是蘇聯的地面部隊,會在短期內進入朝鮮。杜魯門確信,國際會議上從來沒有討論過以三八線作為在朝鮮的分界線這個題目。

蘇聯突然宣布對日作戰和與此同時日本天皇決定無條件投降這兩件事, 使情況發生了急促變化。當蘇聯軍隊向滿洲和朝鮮的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時,距離朝鮮最近的美國地面部隊還遠在600英裏以外的沖繩島。因而日本戰爭機構的突然崩潰,在朝鮮半島造成了真空局面。正是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由美國方面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美蘇雙方分別占領朝鮮和接受日軍投降的具體分界線問題。

至於把三八線作為分界線問題的提出,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韓國外交協會會員金基兆提供的情況是:1945年8月10日淩晨6時左右,美國竊聽到日本大本營發出的電報,電文內容是日本禦前會議決定接受無條件投降宣言。不久又截獲駐朝日軍司令官發給大本營的電報,電文說:“蘇聯軍隊正大批進入朝鮮。如果美軍進入這個地區,全體日本軍隊就可能向美軍投降”。馬歇爾獲知這種情況後,立即召見作戰局長赫爾及林肯準將,命令他們劃出壹條蘇聯攻入朝鮮時南下的界線,並指示美軍也要即刻制訂向南部朝鮮進軍的計劃。據說林肯準將接受命令後回到辦公室,偶然地從《紐約時報》上得到了劃定三八線的啟示。因為,《紐約時報》在報道蘇軍進攻情況時刊登的那幅地圖,只畫出了三八線以北的地區。於是,美國將軍這個偶然的發現,便成為美國提出以三八線為界的根據。

施納貝爾提供了另壹種情況:日本突然投降促使美國迅速起草關於投降程序的“總命令第壹號”,而這個命令的第壹段便涉及到受降區域的劃分問題,陸軍部作戰局為盡快搞出壹份文件,壹直工作到8月10日深夜。討論的結果是盟國應在遠東分幾個區域受降,並且明確規定這些區域地理上的界線。政策組的負責人博尼斯蒂爾上校只有30分鐘來起草命令第壹段,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正在急切地等待著結果。最初,博尼斯蒂爾曾設想按朝鮮的行政區劃來劃分受降界線,但身邊壹時沒有資料。後來他註意到北緯38度線差不多從朝鮮中部穿過,而且漢城及其附近的集中營都在三八線以南,於是他決定用三八線作為受降區域的分界線。

還有壹種說法是:在得知日本決定投降和蘇軍已對日宣戰並大舉“湧進”朝鮮半島的消息後,8月10日深夜,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舉行緊急會議。主要議題是在朝鮮的受降問題。出席會議的有助理國務卿鄧恩、陸軍部助理部長約翰?麥克洛伊和海軍部高級官員巴德等五人。會上,鄧恩提出美國軍隊應趕到盡可能北面的地區去受降。但馬歇爾的壹位年輕參謀人員迪安?臘斯克上校指出,軍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的因素,美國軍隊在蘇軍進入朝鮮北部地區之前抵達北部縱深地區有困難。這時,麥克洛伊便請臘斯克和另壹位上校查爾斯?博尼斯蒂爾到第三休息室去,要求他們搞出“壹條盡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界線。於是,三八線就這樣在壹次會議上,匆忙地由兩位美國上校提出來了。

從資料來源看,第三種說法的真實性更可靠壹些。不過,這些細節上的差別對於我們分析問題沒有本質的影響。總之,這個關於以三八線劃界的建議迅速得到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的同意, 並於8月14日為杜魯門批準。次日,杜魯門便給斯大林發出密電,通報了已經杜魯門批準的給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有關日本武裝部隊投降細節的“總命令第壹號”,該命令的內容之壹即是以三八線為分界線,確定了美蘇雙方在朝鮮半島的受降區域。8月16日,斯大林復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對命令的內容”,對於有關朝鮮分界線的問題也沒有提出異議。9月2日,麥克阿瑟在東京灣密蘇裏號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後,發布了“總命令第壹號”,其內容根據斯大林提議略有修改。命令提到:“駐北緯38度線以北的韓國、滿洲、庫頁島、千島列島等地的日本軍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蘇聯遠東軍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國政府大本營和駐日本本土及其周圍諸島以及駐北緯38度線以南的韓國、琉球列島等地的日本軍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美國太平洋地區陸軍最高司令官投降。”

就這樣,三八線作為美蘇兩國在朝鮮受降和實行軍事占領的分界線便被明確地規定下來。受降命令傳到戰地時,分兵進擊的蘇聯軍隊已經越過三八線,正沿著公路向漢城運動。但他們壹接到關於分界線的命令,就迅速撤回到三八線以北。9月8日,首批抵達朝鮮的美國軍隊第7步兵師在仁川登陸。這是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的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名副其實的合作。

這條約300公裏長的分界線斜穿朝鮮半島,它截斷了75條小溪和12條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過重山峻嶺,穿過181條小路、104條鄉村土路、15條道際公路和8條高級公路,以及6條南北鐵路線。 顯然,對於行政管理和經濟發展來說,以及從地理的角度來看,三八線都是壹條極不合理的分界線。但是,這並不表明匆忙劃出的這條分界線沒有政治上的考慮。

盡管美蘇兩國軍隊進駐朝鮮半島時曾壹致聲明,三八線僅僅是兩國軍隊在朝鮮駐紮時所劃定的界線,並不具有政治意義。 但是事實上,特別是後來歷史的發展表明,三八線對於所謂受降的軍事意義只是表面的和暫時的,美蘇兩國對三八線的確認本身已經包含著深遠的政治意義。

很多研究者認為,三八線的劃定只具有軍事意義。如金基兆就認為,“以北緯38度線把朝鮮半島壹分為二的決定性因素”,是“為阻止蘇軍南下”。他還引證說,駐南朝鮮美軍司令官約翰?霍奇1947年10月27日和11月7日曾說過,以三八線分割朝鮮半島,是由於駐朝日軍的編制和部署所致;美國陸軍部作戰局局長沃爾特在1949年6月16日也說過:分界線是在日本軍隊的兩部分之間劃出來的。 原蘇聯學者斯拉文斯基也斷言,“接受日軍投降是把朝鮮壹分為二的唯壹目的”,後來在冷戰中,三八線才“成為南北朝鮮的邊界”。 俄國朝鮮問題專家托爾庫諾夫和烏菲姆采夫在剛剛出版的壹部專著中仍然認為,三八線的劃分“是壹種非常性的臨時措施,其目的是徹底擊潰盤踞在那裏的日本部隊,並接受他們的投降”。 如此來說明美蘇兩國對三八線的劃定只是從軍事意義上考慮的,顯然不能說服人。美國提出以三八線劃界,首先考慮的是阻止蘇軍南下的軍事意義,這壹點無可置疑,但這不是最終的也不是決定性的考慮。如果不是孤立地或表面地看問題,那麽就應該指出在軍事意義背後隱藏著的政治意義。

第壹,正如我們在前面講到的,美蘇等盟國對朝鮮問題的考慮,本身就是從國際政治角度出發的。只是由於當時沒有想到日本會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才在形勢突變的情況下倉促提出受降及實行軍事占領的分界線問題。

第二,美國方面在提出朝鮮分界線時就是有政治考慮的。早在1944年3月美國就開始考慮在朝鮮的軍事占領問題。盡管朝鮮問題不是羅斯福戰後遠東政策的核心部分,但是他必須阻止蘇聯戰後在朝鮮發揮統治作用的意圖。羅斯福力圖通過外交途徑來實現這壹目的,他曾對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說,朝鮮可以置於國際托管之下,由中國、美國以及其他壹兩個國家參加。他還曾向英國提出了這壹建議。而美國國務院的計劃甚至走得更遠,它要求戰後由美國對朝鮮實行統治,這意味著美國應該在武力解決朝鮮問題上發揮決定性作用。國務院的壹份文件指出:美國參與在朝鮮及其周圍地區的軍事行動將大大加強它對朝鮮內部事務和對臨時政府實行國際監督中發揮主要作用。該報告預計美國可能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朝鮮實行軍事占領,而且可能會與將占領這個國家相當壹部分面積的蘇聯***同實行軍事占領。5月,國務院的另壹份文件警告說,如果蘇聯獨自占領朝鮮,美國認為這將會危及未來太平洋地區的安全。這份文件及其他文件都提議,任何占領必須通過壹個由各方參加的中央政府實行,而不是幾個區域性政府分治。 可見,美國在考慮軍事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政治後果。

第三,美國在提出以三八線劃界的方案時,絕不僅僅像金基兆所說,是“起因於壹個美國軍官的偶然發現”。盡管三八線的提出帶有偶然性和突然性,而且也確實是首先針對受降問題的,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事實上,美國陸軍上校們在劃定分界線時,前提是要滿足國務院的“政治方面的考慮”。 三八線的劃定,恰恰將朝鮮的舊都漢城和仁川、釜山兩個重要港口都包括在美軍受降的南部地區之內,這不是偶然的。提出三八線方案的臘斯克上校後來談起過這件事,他在1950年7月的壹份備忘錄中承認:“如果這條線為蘇聯所拒絕,美軍按實力並不可能到達這些地區。但我們認為把朝鮮的首都包括在美軍管轄區內是很重要的,因此還是提出了這條線。” 顯然,對於首都漢城的考慮與國務院設想的“任何占領必須通過壹個由各方參加的中央政府實行”的方案是有直接聯系的。很明顯,如果這兩個考慮都能實現,那麽未來朝鮮的臨時中央政府駐地就將在美軍管轄區內。這難道還不具有典型的政治意義嗎?我們將會看到在這個問題上蘇聯是怎樣與美國勾心鬥角的。

第四,蘇聯在接受三八線為界的方案時,也不是沒有政治考慮的。的確,正如臘斯克估計的,按照當時的軍事態勢,蘇聯完全可以拒絕三八線,提出以三七線甚至更南面的壹條線為軍事受降分界線,而美國從實際出發也不得不接受這種修正方案。但是斯大林沒有這樣做,而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三八線的提議。這壹點,不僅使當事人臘斯克和美國陸軍部感到驚奇 ,而且也使後來的壹些研究者感到迷惑 。的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空前加強,以致斯大林可以躊躇滿誌地聲稱:“這次戰爭不比從前了。現在是,誰的軍隊到達哪裏,誰就占領土地,也就在那裏實行誰的社會制度。” 那麽,斯大林為什麽會接受三八線呢?實際上,作為政治家,斯大林有更深遠的考慮,他在接受三八線的提議時是有交換條件的。人們應該註意到,斯大林在8月16日給杜魯門回電表示同意美國的受降方案時,還提出了兩個重要的修正意見:(1)將屬於日本的整個千島群島交給蘇聯軍隊;(2)將屬於日本本土的北海道北部交給蘇聯軍隊。斯大林還特別強調了第二點,他認為:“如果俄國軍隊在日本本土的任何部分沒有占領區,俄國輿論就會大嘩。”斯大林最後還以強硬的口氣對杜魯門說:“我迫切希望上述的適中的意見不會遭到任何反對。” 顯然,斯大林是試圖以蘇聯對日本部分領土的占領來交換美國對朝鮮半島部分領土的占領。可惜,斯大林忘記了,美國可以放棄朝鮮,但對日本則是誌在必得,決不容蘇聯插手其間。在8月18日給斯大林的絕密電中,杜魯門同意了斯大林的第壹點意見,即將千島群島劃入蘇軍受降地區,但對斯大林的第二點意見,則巧妙地加以拒絕。杜魯門說,麥克阿瑟將軍指揮的盟國部隊,“包括蘇軍在內”。 斯大林壹方面在8月22日復電中對美國拒絕蘇聯的要求表示遺憾,壹方面卻在回電之前,即8月20日向蘇聯軍隊下達了命令,要求蘇聯陸、海軍全力進駐日本北海道,理由是北海道位於北緯38度線以北。就在斯大林下達命令的同時,蘇聯駐日代表庫茲馬?傑列維揚科中將拜訪了麥克阿瑟,並聲稱不管美國是否同意,蘇軍將進駐北海道。麥克阿瑟當場以強硬的口氣駁斥道:沒有我的許可,哪怕是壹兵壹卒登上北海道,就將立即逮捕包括妳在內的蘇聯駐日代表團全體人員。 這樣,蘇聯進駐北海道的計劃終於受挫。但蘇聯在此前已同意在朝鮮半島以三八線劃界,覆水難收。於是,斯大林只得接受既成事實,把問題留待以後尋找機會解決。所以說,蘇聯接受三八線也是有政治目的的,只是沒有完全實現罷了。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三八線的劃定,對於美蘇雙方來說,從壹開始便有其深遠的政治考慮,雖然表面上問題是從軍事角度提出來的;三八線的劃分,埋下了朝鮮民族長期分裂的種子,而且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蘇兩國之間已出現分庭抗禮的趨勢,這顆苦種是必定要發芽的;三八線的劃定為美蘇兩國在遠東和朝鮮半島的冷戰格局奠定了基礎,三八線成為美蘇兩國勢力在朝鮮半島對壘的既定疆界。

如果這些結論成立,那麽就完全可以推斷說,朝鮮戰爭爆發的最深刻的根源——美蘇勢力在遠東的對抗,就表現為三八線的劃定。歷史證明,後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以及朝鮮民族的分裂也正是圍繞這條緯線發展起來的。而涉及三八線的軍事行動做為壹條主線,也貫穿了朝鮮沖突和朝鮮戰爭的全過程:南北朝鮮的軍事沖突是沿著三八線展開的;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的進攻引起了美國全面卷入戰爭;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擊又迫使中國出兵朝鮮;中國軍隊因未接受停火協議而打過三八線,被聯合國扣上了“侵略者”的罪名;麥克阿瑟也因再次主張越過三八線等戰爭叫囂,被杜魯門總統所罷免;停戰談判是沿三八線的停火而開始的;最後,戰爭的結局仍然是大體以三八線做為南北朝鮮的分界線。周而復始,終點即是起點,這就是圍繞三八線而進行的朝鮮戰爭的始末。

當然,從邏輯上講,三八線的出現只是為未來南北朝鮮沖突以至爆發戰爭提供了壹種可能性。如果沒有美蘇在遠東的對抗,如果朝鮮民族的內部沖突沒有激化,如果世界沒有出現冷戰局面,那麽這種可能性就難以轉化為現實性。可惜,歷史是朝著與這些假設相反的方向發展的。

  • 上一篇:股票賣出看哪些指標
  • 下一篇:量價背離是什麽?附圖詳解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