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源碼下載 - 華東-華南區第四紀地層

華東-華南區第四紀地層

該地層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及海南等省,是我國的丘陵地區,其北部為亞熱帶濕潤氣候,而南部為熱帶多雨氣候,化學風化作用強烈,所以該區的沈積物顏色偏紅,是我國紅土的主要分布區。該區的第四紀地層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壹類是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河湖相地層; 二是分布在南部含火山巖和海相沈積的地層; 三是主要分布西部的洞穴堆積地層。1. 河、湖相地層

圖 10-19 南京安德門附近剖面(據德日進、楊鐘健,1935)

下 更 新 統 雨 花 臺 礫 石 層(Qp1)雨花臺礫石層依南京的雨花臺命名,沿長江兩岸分布,從南京到宜昌構成長江的第三級階地,巖性為壹套灰白色、灰紅色砂礫層(圖10-19),含瑪瑙,著名的 “雨花石”就產自該礫石層。礫石的磨圓度、分選性很好,被認為是古長江的河床沈積物。其時代有人認為屬早更新世,也有人認為屬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同時代的地層在不同的地區名稱不壹樣,在江漢平原稱盧演沖組,在杭嘉滬地區稱安亭組,在淮北平原稱桃園組(表 10-6)。

表 10-6 華東及華南地區第四紀地層對比表

中更新統網紋紅土(Qp2)網紋紅土(vermicular red earth,myrmekitic red earth)沿長江、珠江及其支流谷地和丘陵區分布,其特征是具有網紋(蠕蟲狀)化的紅土、紅土碎石或紅色砂礫層(圖 10-20),厚度從幾米至 30 多米。網紋構造,是壹些白色的垂向次生條帶,發育在堆積物中,彎彎曲曲,形如蠕蟲,其大小、密度、產狀等都有變化,在不同成因的堆積物或殘積物中都可形成。對於網紋的形成有人認為是在濕熱氣候條件下風化作用形成的,而有人認為是植物的根系被替換而來的。在不同的地區,中更新統被命名了不同的組名,如江西的進賢組為壹套棕紅的礫石層和砂礫層,發育網紋; 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稱啟東組,為壹套河流相、三角洲平原相的灰色、灰綠色粘土層、細砂層,在該組的下部夾海相層,屬上海海侵。

圖 10-20 廣西百色那賴中更新世第四級階地河流沈積物和網紋紅土剖面(據程捷,2007)

上更新統下蜀組(Qp3)在平原區、丘陵區或湖區,下蜀組是壹套土狀堆積,巖性為黃色粘土、砂質粘土,含鐵錳和鈣質結核,垂直節理發育,發育 1 ~2 層古土壤,具有黃土性質。而在河谷區,具有二元結構,下蜀組的下部為河床相的礫石層,厚度可達 20 多米。下蜀組是在末次冰期黃土向南擴展,在長江流域堆積形成的,因此可以與黃土高原的馬蘭黃土對比。根據近些年的研究,下蜀組的時代可向前擴展到中更新世晚期。在淮北平原稱黃口組和穎上組,為壹套棕黃或灰棕色或灰黃色的粘土層、亞粘土層、亞砂土,含古土壤層。同時代的地層還有成都粘土(四川盆地)、雲夢組(江漢平原)、全塘組和嘉善組(杭嘉滬地區)等。

全新統(Qh)主要是沖積成因的砂礫層、砂層和粘土層,湖積的粘土層和砂質粘土層。如在上海發育有真如組、吳淞組、浦東組、外白渡橋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堆積,江漢平原的平原組。

2. 含火山巖和海相沈積地層

這套地層主要分布在廣東南部和海南島。下更新統湛江組(Qp1)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島和廣西合浦,為壹套白、灰白或雜色砂礫層、砂層、粘土層,下部夾火山巖,厚度變化於 2 ~250m 之間。中更新統的北海組(Qp2)不整合於湛江組之上,為棕紅、棕黃、灰白色粘土和砂礫層,含微玻璃隕石,夾火山巖。上更新統陸豐組(Qp3)為濱海相的細砂層。全新統(Qh)主要為河流沈積物、濱海淤泥和火山噴出物。

3. 洞穴堆積地層

(1)下更新統(Qp1)

該區的下更新統以長江三峽地區和廣西最發育,如有廣西柳城的巨猿洞堆積,重慶巫山的龍骨坡堆積,湖北建始的龍骨洞堆積。

廣西柳城巨猿洞的堆積物的表層為壹層鈣板層,之下為紅黃色和黃色砂質粘土,夾灰巖角礫,厚約 1m。這套地層含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和巨猿化石,如步氏巨猿、大熊貓小種、小豬獾、桑氏碩鬣狗、前東方劍齒象、裴氏貘、湖麂、小豬、廣西巨羊等,達 37 種。在時代上為早更新世的早期,與巫山龍骨坡堆積接近,後者為壹套礫石層、砂質粘土層堆積,產 “巫山人”化石,含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

圖 10-21 湖北建始高坪龍骨洞剖面(據程捷等,2004)

湖北建始高坪的龍骨洞堆積物為壹套淺棕紅色、灰黃色的粘土、亞粘土和砂質粘土,夾鈣板層,厚約5m(圖10-21),稱為高坪組,時代早於奧都威極性亞時。含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如武陵山大熊貓(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前 東 方 劍 齒 象(Stegodon preorientalis)、山原貘(Tapirus sanyuanen- sis)、 中 國 犀(Rhinoceros sinensis )、 建 始 尖 齒 鼠(Hyperracrius jianshiensis)、異費鼠(Allophaiomys ter- rae-rubrae)、艾氏異倉鼠(Allocricetus ehiki)等,並發現了巨猿和 “建始人”化石以及石器。比龍骨洞時代略早的有巫山的龍骨坡和廣西柳城巨猿洞堆積。

比龍骨洞堆積晚些的是廣西柳州筆架山地點,洞穴高出柳江水面 60m,巖性為壹套黃色砂質粘土層、粘土層,厚 8. 2m。含大熊貓洞穴亞種(Ailu- 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桑氏碩鬣狗(Pachycro- cuta licenti )、 似 鋸 齒 嵌 齒 象(Gomphotherium serridentoides )、 似 前 東 方 劍 齒 象(Stegodon cf. preorientalis)、東方劍齒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國貘(Tapirus sinensis)、中國犀(Rhi- noceros sinensis)、小豬(Sus xiaozhu)、筆架山豬(Sus bijiashanensis)等。

(2)中更新統(Qp2)

屬於中更新世洞穴堆積的代表有南京湯山的葫蘆洞、安徽和縣的龍潭洞、重慶萬州的鹽井溝、奉節的興隆洞等。南京湯山葫蘆洞的堆積物為淺紅褐色、紅褐色、土褐色的粘土層及砂質粘土層,厚 1. 1 ~4. 9m,堆積物始於 637~500kaB. P. ,結束於 10kaB. P. 。該套地層產 “南京人”化石以及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如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變異倉鼠(Cricetinus varians)、中國碩鬣狗(Pachycrocuta sinens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腫骨鹿(Megalo- 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Cervus grayi)等,含北方動物群的成員。 “南京人” 的年代約為 500kaB. P. 。

鹽井溝地點的研究歷史較長,所產的哺乳動物群被作為華南地區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典型類型。鹽井溝地點的堆積物為裂隙堆積,巖性為紅色、深黃色的亞粘土層,並含崩墜的灰巖角礫石。湖北長陽下家灣產 “長陽人”(早期智人)的化石點為中更新世晚期地層(195kaB. P. ),堆積物為深黃色砂質粘土和石灰巖角礫層,產古爪哇豺(Cuon javanicus an- tiquus)、大熊貓(Ailuropoda sp. )、中國碩鬣狗(Pachycrocuta sinensis)、東方劍齒象(Stegodon oriental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中國犀(Rhinoceros sinensis)等化石。另外,安徽和縣陶店鎮龍潭旁的堆積物也屬於這個時期(150 ~190kaB. P. ),並含 “和縣人”(直立人)。

廣西大新的黑洞高出現代谷底 80~90m,洞中堆積物厚 3. 4m,底部為紫色砂質粘土層,上部為黃色砂土層,在頂部覆蓋壹層鈣板層。堆積物含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達 38 種之多,主要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大熊貓洞穴亞種(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小靈貓(Viverricula malaccensis)、東方劍齒象(Stegodon orientalis)、中國貘(Tapirus sinensis)、中國犀(Rhinoceros sinensis)、筆架山豬(Sus bijiashanensis)等。所以黑洞堆積物的時代應為中更新世早期。

(3)上更新統(Qp3)

該區的晚更新世洞穴堆積比較發育,如廣東馬壩獅子巖、浙江建德烏龜洞、江蘇丹徒蓮花洞等。馬壩獅子巖洞穴的堆積物分三層,巖性為黃褐色粘土、石灰華、砂層,厚約 5m,含豪豬(Hystrix sp. )、大熊貓(Ailuropoda sp. )、柯氏小熊(Ursus kokeni)、最後斑鬣狗(Crocuta ultima)、東方劍齒象(Stegodon orientalis)、納瑪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中國犀(Rhi- noceros sinensis)等化石,產 “馬壩人”(早期智人)化石,時代為 129kaB. P. 。

浙江建德烏龜洞的堆積物為紅色、褐黃紅色粘土,底部角礫增多,厚 1. 45m。哺乳動物化石有獼猴(Macaca sp. )、大熊貓洞穴亞種(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最後斑鬣狗(Crocuta ultima)、劍齒象(Stegodon sp. )、中國犀(Rhinoceros sinensis)、野豬(Sus scrofa)、水牛(Bubalus sp. )等,產 “建德人”化石。廣西柳州新興農場通天巖洞中的堆積物為灰黃色、紅黃色的砂質粘土,夾灰巖、燧石角礫,厚 1. 5m,含大熊貓洞穴亞種(Ailuropoda melanoleuca fovealis)、東方劍齒象(Stegodon ori- entalis)、中國犀(Rhinoceros sinensis)、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等,並發現了 “柳江人”(晚期智人)化石。

(4)全新統(Qh)

全新世的洞穴堆積有江西萬年仙人洞和江蘇溧水的神仙洞。仙人洞為灰色、黃色的砂土層、砂質粘土,厚 8. 7m,產較豐富的哺乳動物群化石和晚期智人化石,如獼猴、野兔、果子貍、麂等。神仙洞為紅褐色、褐棕紅色的粘土、砂質粘土,厚約 7m,含哺乳動物群化石。

  • 上一篇:站群怎麽賺錢
  • 下一篇:區域公式源代碼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