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站長素材 - 只此青綠火的原因

只此青綠火的原因

《只此青綠》之所以火爆,重要原因是對《千裏江山圖》進行了意境還原。傳世名畫《千裏江山圖》其實已經提供了相當成熟的藝術母本,其設色之精妙、構圖之磅礴、意蘊之豐厚,本身就是極大的審美享受。《只此青綠》對圖畫意境幾乎進行了壹比壹再現,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舞劇很自然地***享了圖畫的審美層次。

當然,《只此青綠》也做了創新,在細節處下足了功夫。比如舞蹈動作和演員神態,極大地淡化了情緒,反而是東方式的內斂與溫婉;高聳的發髻與藍綠相間的服裝,也是對層巒疊嶂的象征性表達,這些都很是讓人眼前壹亮。主創團隊也非常敬業,據報道,從首演到巡演,創作團隊壹直收集觀眾反饋,進行修改和調整,“沒有最終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這種精雕細刻的功夫,從舞臺上令人窒息卻又分毫不差的表演效果就能窺見壹二。

在筆者看來,《只此青綠》最可貴壹點就是繼承了“藝術通感”的傳統精神。藝術門類多元,但中國文化向來強調調和藝術之間的物理差異、達致內核精神的貫通。比如,傳說唐代吳道子的畫和裴_的劍舞就曾相互啟發,杜甫寫下過“舞蹈詩歌”《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張彥遠說“書畫壹律”,蘇軾說“詩畫本壹律”,這些都是古人的壹種藝術理想--不同藝術方式卻有著同源通感的藝術表達。

因此,《只此青綠》主創團隊說“幾乎看遍宋代的詩詞、繪畫”,這種努力既是可貴的,也是必要的。受限於時代條件,今天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幾乎都是靜態的視覺藝術,我們看不到古代的影像,也聽不到古代的音頻。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恰恰有賴於我們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把這種審美風格、文化意趣涵化到當代的藝術門類裏去,從而化靜為動,化眼觀目視為身心沈入。《只此青綠》就成功地實現了這種藝術轉化,詩劇和圖畫,本質上是不同的藝術門類,卻實現了氣脈上的貫通。

其實,近些年出圈的傳統文化演出有不少,這些讓人身臨其境的“穿越”總是讓人十分激動。風華絕代的傳統文化是個“無盡藏”,留下了取之不盡的藝術素材,如何把青燈古卷變為符合當代技術水準的流光溢彩,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課題。在這方面《只此青綠》等作品做了極好的表率,我們也期待更多這樣的佳作紛至沓來。

  • 上一篇:有沒有壹年級必背童謠?
  • 下一篇:我是真的真的好想妳,好想找壹個愛我的人?歌詞大致如此。女生唱的,聲音很柔和!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