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對聯寫作基礎(第三章,對聯格律

對聯寫作基礎(第三章,對聯格律

第三章、對聯格律

對聯的格律是指在對聯創作中要遵循的基本規範。“格律”壹詞原指詩、詞、曲以及律賦等韻文關於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在對聯創作中把形式方面的基本規範稱之為“格律”,只是近幾十年來形成的壹種習慣用法,其實與古典詞曲的那種“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嚴密格律不同,對聯卻是在字數、句數、節奏及語言風格等方面極富變化。對聯的形成受律詩的影響很大,所以最初的五七言聯基本承襲了律詩中兩聯的格律要求。在後來的發展中,對聯在形式上集合了駢文、賦、詞、曲、古文乃到白話諸多文體的特征,對於形式的要求也趨於寬泛和復雜,以至於根本無法以“壹刀切”的方式用壹種絕對化的“聯律”來統領全部的對聯創作。但沒有“絕對的聯律”並不意味著不存在壹個相對寬松的使對聯文體得以成立的基本規範,如果從這壹高度看待古今的對聯創作,那麽有兩點原則可以說是可以涵蓋所有對聯的基本規範,這兩點便是詞語對仗和聲調和諧。即從廣義上說對聯格律包括了詞語的對仗和聲調的和諧。

中國楹聯學會於2008年10月正式頒布了《聯律通則》,對於對聯文體的形式要求進行了“嚴入寬出”式的詳細規定,這便為當代對聯的創作和鑒賞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雖然在“嚴謹的格律”與“寬松的規範”之間有著極大的空間可任作者從事對聯創作,但對於初學者而言,格律上均應以從嚴為宜,即把“詞語對仗”的要求落到盡可能多的工對上,把“聲調和諧”的要求落到最嚴格的平仄排列的格式上,只有這樣才可能通過磨礪而提高創作水平,迅速完成入門的過程,盡快登上對聯藝術的殿堂。對於參與征聯活動者以及有特定要求的場合也宜從嚴要求。

第壹節:對聯的對仗

楹聯的對仗形式是人們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積累歸納而成的壹種格式、壹種對法、壹種類型或壹種模式。楹聯的對仗源於對偶修辭,借鑒了古詩文中的對仗。古人最早是從對偶修辭的角度把漢字分成虛實兩大類,然後用“實對實、虛對虛”的方法構成對偶,這種方法講究的是每個字的相對,除少數聯綿詞外,壹般不涉及詞語更不涉及句子的對偶。古人總結對聯的對仗方式不下幾十種,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自對、隔句對、虛實對、無情對、雙音對、疊音對、連綿對、鄰對、回文對等,每種方式均歸納為壹種修辭格。隨著清末民初西方語法學的傳入,國人漸漸形成了以語法學分析並指導對偶現象的風氣,語法學指導下的對偶理論側重於基於語法學意義的詞性分類和句子成份分析,然後用詞性相同或句子成份相同的詞語構成對偶。單純從修辭學的角度論對偶,與古人對偶的原貌相接近,但與現代的語言環境有隔膜,各種獨立的辭格之間也缺乏條理性;單純從語法學的角度論對偶,貼近現代的語言環境,但無法清晰並簡潔地反映古人對偶的現實。按照《聯律通則》的相關表述,我們采用從語法學角度講“基本規則”,然後輔以修辭學的對偶辭格,以求深入和完善,最後融會古人字類虛實相對和今人詞性相對與句法成份相對,形成靈活而寬容的對仗理論體系。

對仗的基本規則

《聯律通則》六條基本規則中,關於對仗方面的規定便點了四條,分別是“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因為“字句”和“節律”都可以附屬於詞語和句子的結構中,所以從語法學角度來說,對仗的基本規則主要表現在詞性和詞語句式結構的相對上。

先說詞性的相對。當代語法學大 師王力先生通過對古典詩歌研究,認為古人壹般把詞分為名詞、形容詞、數詞、顏色詞、方位詞、動詞、副詞、虛詞和代詞九類。他在《詩詞格律十講》中說:““對仗要求詞性相對,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從現代漢語語法來說,詞可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十壹類,現代漢語所說的對仗,便是照上列十壹種詞性相同的字詞來相對,就是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等。作為初學對聯的學生而言,按照所學的現代漢語知識來進行對仗練習,很易於把握和提高。下面我們就結合對句實例,針對現代漢語中十壹類詞的對仗及其要點,進行逐壹分析。

壹、名詞: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在漢語中數量最多。名詞又分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和書籍名稱等;具體名詞,即山、水、松、柏等;抽象名詞,即性、情、忠、義等。這三種名詞要盡量做到各自相對,以顯出對仗的工整。如勸學聯: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山”對“學海”、“徑”對“舟”都是名詞相對。

二、動詞:是表示變化或動作的詞,有走、跑、做、作、說、吃、看、聞、視、聽、浮、沈、爭、打、呼、問……,如南昌滕王閣聯:

依然極浦遙山,想見閣中帝子;

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

“想見”對“送來”是連動詞相對,前者作狀語。

三、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性質和變化的詞,有好、壞、軟、硬、難、易、涼、熱、大、小、長、短……,如漢陽鸚鵡洲聯:

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陳跡;

洪濤滾滾,大江東去有新聲。

“萋萋”對以“滾滾”是疊字形容詞,“陳”對以“新”是形容詞,前是表示形狀,後是表示性質。

四、代詞:用以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或改組句子的詞:如:吾、我、妳、他、彼、此、汝、其、伊、儂、我輩、妳們、他們……,還有誰、何、孰等疑問代詞。如左宗棠題酒泉聯:

中聖人之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此”指酒泉,對以吾是代詞相對。

五、數詞:表示數目的詞有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如揚州濯清堂聯:

十分春水雙檐影;

百花蓮葉七裏香。

“百”對“十”,“七”對“雙”都是數字相對。需要註意的是,壹些暗含了數目的字,如“孤”、“半”、“並”、“滿”等也可以算數詞,杜甫甚至曾以“尋常”對“七十”,因為古代以八尺為壹“尋”,二尋為壹“常”。

六、量詞:表示計算單位的詞,壹般放在數詞後,有升、鬥、尺、丈、裏、斤、噸、件……,如蘭州神河廟聯:

曾經滄海千層浪;

又上黃河壹道橋。

“道”對“層”是量詞。

七、副詞:壹般放在動詞、形容詞前表示範圍、程度、時間、肯定、否定、反問、祈使、禮貌等,有:相、很、甚、即、必、未、豈、請……,如函谷關猶龍閣聯:

未許田文輕策馬;

願逢老子再騎牛。

“未”“輕”“願”“再”都是動詞前的副詞,未表示否定,輕表示程度,願表示祈使,再表示範圍。

八、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詞組前組成介詞結構,表示時間、處所、方式、原因、狀態、目的的詞,有在、於、乎、因、由、以、向、與、對、和、同……,如古聯: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原”和“本”,“因”和“為”都是介詞,前者表示狀態,後者表示原因。

九、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分句,以表示它們之間關系的詞,有及、或、並、和、跟、而……,如滕王閣聯:

秋水***長天壹色;

落霞與孤鶩齊飛。

“***”和“與”是連詞,都是表示連接前後名詞的。

十、助詞:附著在詞、詞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種語法的詞,有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嗎、嘛……,如關帝廟聯:

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帳磕了頭去;

入此山須要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

“著”對“了”是時態助詞相對。

十壹、嘆詞、對事物有慨嘆時用,獨立於句之外。有噫、籲、嗟、唉、嗚呼……,如西湖嶽王墳前秦檜夫婦跪泣像聯:

唉!仆本無心,有賢妻何至若是;

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

“唉”和“啐”就是獨立句外的嘆詞相對。

上面所述十壹種詞類的對仗,是符合現代漢語規範的,但在實際運用中,有兩種情況需要註意:壹是在對仗中詞類之間有時有活用的情況,名詞可作動詞或形容詞用,形容詞也可作名詞或動詞用,使用場合不同,詞性也就不同,這都是常見的。二是語法學上認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都可以歸為虛詞,在無法做到嚴格的詞性相對時,它們之間也可以不同詞性相對。

再說結構的相對。結構可分為詞語結構和句子結構兩個層次,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壹書中明確表示:“駢偶(對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結構的相互對稱: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復句對復句。古代雖沒有這些語法術語,但事實上是這樣做的。”“如果進壹步分析,駢偶不僅要求整體對稱,而且上下聯內部的句法結構也要求壹致: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補語對補語,定語對定語,狀語對狀語。”

上下聯要在詞語結構和句式結構上互相照應,彼此對稱,即是結構的對仗。現代漢語中的句子由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六種成分組成。單句句型結構分為主謂式、主謂賓式、無主句式等。對於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組成的復句,需要我們分別分析分句的結構。分句是單句者其結構和單句壹樣;有的分句不是壹個句子而是詞或詞組,那麽就分析詞或詞組的結構。詞和詞組的構成方式有:主謂結構、動賓結構、並列結構、偏正結構、獨立結構、動補結構、連動結構、方位結構等。上下聯相對的詞或詞組,最好是聯合結構對聯合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依此類推。如不能做到結構相同,也要做到結構相近,如聯合結構對偏正結構。再寬的話,至少要求詞或詞組字數相等,二字結構對二字結構,三字結構對三字結構。

壹、主謂結構。後邊的謂語陳述前邊的主語。如袁枚自題聯:

奇書古畫不論價;

幽夢清詩信有神。

“奇書古畫”與“幽夢清詩”為主語,“不論”與“信有”為謂語,“價”與“神”為賓語。

二、動賓結構。前邊動詞表示動作或行為,後邊的名詞或代詞(賓)受前邊動詞(謂)的支配。如方孝孺題廣州倚紅樓聯: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其中“過”和“移”,“分”和“動”都是謂語,“橋”和“石”,“野色”和“雲根”都是賓語。

三、並列結構。也稱聯合結構,由詞或詞組並列地聯合在壹起,各部分無輕重、高低之分,無修飾和被修飾關系,多能自對。如北京大川澱樓聯:

四時春夏秋冬景,

壹個東西南北人。

“春夏秋冬”與“東西南北”均為並列。

四、偏正結構。也叫主從結構,詞與詞之間有限制、修飾,補充作用。前壹部分修飾或限制後壹部分,前部分叫偏,後部分叫正(中心詞)。如劉鳳誥題濟南小滄浪亭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

壹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三面、壹城、半城都是定語,分別限制中心詞荷花、柳、山色、湖。以偏正結構形成對仗。

五、動補結構。前壹部分是動詞,表示行為或動作。後壹部分來說明和補充前面的行為和動作。如林則徐聯:

海到無邊天作岸,

人登絕頂我為峰。

六、方位結構。漢語中的單音方位詞有:上、下、左、右、裏、外、前、後、內、中、東、西、南、北、間、底、頂等。單音方位詞後邊加上“邊”、“面”、“頭”即組成合成方位詞。方位詞前邊也可加上詞或詞組而組成方位結構。如北海智珠殿聯:

塔影迥懸霄漢上,

佛光常現水雲間。

七、介詞結構。前面是介詞,和後面的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結構組合在壹起。如:

於世俗中行本來面,

處家庭內無利己心。

“於”和“處”是介詞,“世俗中”和“家庭內”是名詞性結構。

工對要求上下聯的句型完全相同,若不完全相同,只要相應或大致相當,也可視為寬對,如:

世間有佛宗斯佛

天下無橋長此橋

“宗斯佛”是動賓結構,“長此橋”卻是“長於此橋”的省略,是動補結構,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結構偶爾不相應也是允許的,古人詩句甚至名句中確有不少這種情況,但作為初學者,還應為圖做到組詞結構與造句結構的相應,以達到形式工整之目的,這種工對的組詞與造句結構的綜合分析,以林則徐聯為例:

壹   縣  好   山  留  客  住;

└─┬─┘  └─┬─┘  └──┬──┘

偏正結構   偏正結構    動賓結構

└────┬────┘  └──┬──┘

主語部分      謂語部分

五   溪  秋   水  為  君  清。

└─┬─┘  └─┬─┘  └──┬──┘

偏正結構   偏正結構    介賓結構

└────┬────┘  └──┬──┘

主語部分      謂語部分

對仗基本規則中,除了詞性與結構的相對,還有字句與節奏的對應,即所謂“字句對等”和“節律對拍”。字句對等是個最低層次的要求,即上聯多少字下聯便多少字,上聯幾個分句下聯也是幾個分句。而節奏上的“節律對拍”便略為復雜壹些,茲細述如下。

所謂節律對拍,即指上下聯的節奏相同、相應、相似或盡可能保持壹致。節奏包括聲律節奏和語意節奏兩個方面。

聲律節奏原是從律詩中移植而來,因為五言或七言律詩的語言總是以兩個字為壹節奏,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為節奏點,所以五言聯壹般總為二二壹節奏:

黃山/雲似/海,

天姥/日為/丸。

而七言聯壹般總為二二二壹節奏:

春風/放膽/來梳/柳,

夜雨/瞞人/去潤/花。

依此類推,凡以詩歌語言風格所寫的四言、六言、八言、九言甚至更長的聯句,其基本聲律節奏均為兩兩交替,逢雙數為音節點。

語意節奏是與聲律節奏相對應的壹個概念,正是因為嚴格按照律詩的聲律節奏比較呆板和單壹,於是在實際創作中,為了求得更多的變化,便出現了語言含義的內在節奏與聲律節奏不相符的情況。在五言中表現為二三節奏或二壹二節奏等,如:

四詩/風雅頌,

三立/德功言。

春光/留/淑氣,

秋月/延/清風。

七言聯也出現了二二壹二、三二二等節奏方式,如:

浣溪/石上/窺/明月,

向日/樓中/吹/落梅。

天地間/詩書/最貴,

家庭內/和睦/為先。

語意節奏依詞語結構劃分,即根據語意所產生的音節上的停頓方式。語意節奏每壹節奏無固定的字數,句式的劃分可粗可細。因為它從駢賦、詞、曲中吸取了營養,所以遠比聲律節奏的對聯靈活得多,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大量非聲律節奏的名聯已證明了這壹點。

對聯的聲律節奏和語意節奏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經常是壹致的。在創作中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當的節奏方式。不論對聯的字數、句數多少,須認真地調整詞句,調整詞序,調整句式,調整節奏點,使上下聯保持節奏相應。

對於對聯的節奏有著較大影響的另壹因素,便是所謂領格字的問題,如格言聯:

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

其中的“養”和“法”字單獨成壹個節奏,這便是領格字。領格字原是從古典詞中引進而來,除壹個字的稱為“壹字領”外,還存在著“二字領”和“三字領”。對聯特別是長聯中,在適當的句子首部加入領格字,可以較好地調整全聯的節奏方式。

以上是說的壹句之內的節奏問題,對於長聯來說,還存在壹個更高層面的問題,即句式節奏,如梁章鉅題蘭州清泉寺聯:

佛地本無邊,看排闥層層,紫塞千峰憑檻立;

清泉不能濁,笑出山滾滾,黃河九曲抱關來。

全聯的句式節奏為五五七,十分沈穩,為了避免前兩個分句同為五言而造成的節奏呆板,作者特意在第二分句首字設壹領格字,使其成為壹四節奏,使得全聯穩定中有變化。

兩個分句,特別是三個分句以上的長聯,巧妙安排全聯的句式節奏,細心安排句內的語意節奏,會使全聯或飄逸靈動,或雄壯端莊,甚至會造成委婉、堅定、悠遠等各種語氣效果,其中妙處多多,只要用心體悟,對於聯作的進步自會大有裨益。

傳統字類對偶及常見對仗形式

古人對偶理論基本上是把所有漢字分成實字、虛字實兩大類,此外再加上個別“之乎者也”壹類的助字。有實實在在形體的為實,其余為虛,以虛字對虛字,實字對實字,便可以構成對偶。

因為漢字現實的復雜性,單純用虛實無法截然分開所有漢字,於是又增加了“半實”與“半虛”等過渡概念,虛字又區分為“死”和“活”兩種。分析古人對於詞的分類,同現代漢語的分類也有著壹定的相通之處,當然區別也不小。大致換算壹下,古人所說的實字,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詞;所謂半實,則是抽象名詞;所謂虛字部分,活的是動詞,死的是形容詞;半虛則包括較抽象的時間詞和形容詞。現代漢語所說的不及物動詞與形容詞已非同類,但在古人看來則同類的虛字相對。助詞,即是虛詞,包括介詞和連詞、助詞等。

因為漢字中實字數量巨大,為了使對偶更加工整,實字又被詳細分成了數十種“小類”或稱“門”,如《詞林典腋》就把名詞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帝後、職官、政治、禮儀、音樂、人倫、人物(事)、闈閣、形體、文事、武備、技藝、外教、珍寶、宮室、器用、服飾、飲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飛鳥、走獸、鱗介、昆蟲等三十門(類),外編八對:擡頭對,顏色對、數目對、卦名對、幹支對、姓名對、人物對、虛字對等等。除上面所說的“小類”中的字相對才算工對外,古人還設了具有標識性意義的幾類字,要求嚴格相對,這便是數字對數字、顏色對顏色,方位對方位,幹支對幹支。為什麽稱為“標識”呢,壹見到有這幾類字在相應位置對舉出現,人們便意識到要出現對偶修辭了。

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壹書中,在總結古人分類的基礎上合並為11類28門,如(各舉例字附後):

天文門:天、空、日、月、風、雨……

時令門;年、歲、日、月、時、刻……

地理門:地、土、山、川、江、河……

宮室門:房、宅、廬、舍、樓、臺……

器物門:舟、車、旗、劍、壺、杯……

衣飾門:衣、巾、帽、靴、杖、扇……

飲食門:酒、茶、飯、蔬、湯、醬……

文具門:筆、墨、紙、硯、琴、簡……

文學門:詩、賦、文、信、畫、集……

草木花果門:樹、木、花、草、松、竹……

鳥獸蟲魚門:馬、牛、雞、犬、鴻、雀……

形體門:身、心、肌、膚、骨、肉……

人事門:功、名、恩、怨、才、情……

人倫門:兄、弟、父、母、君、臣……

關於如何構成對偶,古人有著極為嚴格的規範,明代《縹湘對類大全》壹書明確提出了“實對實,虛對虛”的基本法則,進壹步還強調區分“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明代《對類》壹書中有《習對發蒙格式》:“……又以虛實死活字教之,蓋字之有形體者為實,字之無形體者為虛。似有而無者為半虛,似無而有者為半實。實者皆是死字,惟虛字則有死有活。死謂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纖之類是也。活謂其使然而然者,如飛潛變化之類是也。虛字對虛,實字對實,半虛半實者亦然,最是死字不可對以活字,活字不可對以死字,此而不審,則文理謬矣。”清汪升在《選評精巧對類·自序》說:此自古以來,無論成人小子,皆有屬對之說也。對之為類,固有天文、地理、人事與鳥獸、花木、身體、衣服、宮室、器用及珍寶、書史、時令、數目之異門。其出題者,或撫時動念,或見景生情,或觸物興懷,或因人命意,種種不同;而屬對者要以各中其旨為佳。以言其法,不特字義之死活、虛實,聲音之平仄、高下,宜相符也,即物之彼此,意之主賓,皆須相敵而無差焉。其為法也精矣。能通其法,則壹切對聯皆可仿此。”

學習虛實分類並進行屬對訓練,自宋元明清的壹千年間壹直是我國兒童啟蒙教育的重要課程,宋代蘇軾之父蘇洵曾說:“吾後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蔡元培先生也談到過清末的對課教育:“對課與現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約由壹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聯,學生想出下聯來。不但名詞要對名詞,靜詞要對靜詞,動詞要對動詞;而且每壹種詞裏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壹“山”字,是名詞,就要用“海”字或“水”字來對他,因為都是地理的名詞。又如出“桃紅”二字,就要用“柳綠”或“薇紫”等詞來對他;第壹字都用植物的名詞,第二字都用顏色的靜詞。別的可以類推。這壹種工具,不但是作文的開始,也是作詩的基礎。”此處所說的“靜詞”是民間時期對“形容詞”的叫法。

運用字類對偶的方法組織對句,根據古人的對偶實踐及其理論總結,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區分出以下幾組對仗類別和形式:

壹、工對、鄰對、寬對:

工對也稱嚴對。就是上下聯的文字、語句對仗十分工整貼切。即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壹類型的事物放在壹起來構成對仗。古人將詞匯分為許多小類,如果以同壹小類的詞語構成對仗,即天文類對天文類,人倫類對人倫類……,即可稱為工對。如春聯:

春前有雨花開早;

秋後無霜葉落遲。

“春”對“秋”為時令門,“霜”對“雨”為天文門,“花”對“葉”為草木花果門,初學做聯,應多遵循這種對仗手法。但若是刻意求工,反成牽強或纖巧,也不可取。

鄰對是相鄰門類實字的相對,如天文與時令、地理與宮室、器物與衣飾、植物與動物、方位對數量等。用這些意義接近的詞為對,就是鄰對。如上海豫園得月樓聯:

樓高但任雲飛過;

池小能將月送來。

“樓”為宮室門,“池”為地理門,兩者相對,是為鄰對。

寬對既非同小類也不是相鄰小類,而是距離很遠的門類之間的相對,如天文對人事,地理對形體等。如夏丏尊自題聯:

青山當戶;

白眼看人。

以“山”對“眼”,是地理門對形體門,以“戶”對“人”是宮室門對人倫門,相距甚遠,故稱寬對。

與詞性相對中“名詞對名詞”的規定相比,古人字類相對中,即便是寬對,也是十分工整的對仗。

二、言對、事對、正對、反對:

南朝劉勰提出的壹組對偶概念,《文心雕龍·麗辭》中有“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 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

“言對”是“雙比空辭”,也就是上下聯只是以空泛的概念相對,如春聯:

壹元復始;

萬象更新。

“事對”是“並舉人驗者也”,也就是引他人的事跡和或典故來說明主題,如行業對聯:

作陶朱事業;

寄管鮑生涯。

上聯舉“陶朱公”也就是範蠡經商的典故,下聯舉管仲、鮑叔牙合夥經商的典故,以擡高店主的身份。

“正對”是“事異義同”。上、下聯內容雖不同,但表現的主題壹致,其邏輯關系應是並列的。作者往往抓住事物的兩個不同側面進行敘述或議論,來表達大致相同的主題。如蘇州虎丘花神廟聯:

壹百八記鐘聲,喚起萬家春夢;

二十四番花信,吹香七裏山塘。

上聯是作者來到花神廟聽到和感受到的:寺裏陣陣鐘聲把做著春夢的百姓喚醒,告訴人們新的壹天開始了;下聯說辛勤的花神送來了二十四番花信風,把附近的“七裏山塘”都“吹香”了,使人陶醉其中。

這種正對主要是體現在表達方式相同、語調口氣相同、聯意的主旨相同。但應註意上下聯選取事物的側面、角度要避免重復,用詞要避免雷同,否則,易於出現“合掌”之忌。

“反對”是上下聯由相反的內容所構成的對仗方式。即“理殊趣合者。”用相反或相對的詞語組成的楹聯,正反兩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為映襯,既對仗工巧,又深化主題。如程道州醫師自署聯:

但願人皆健,

何妨我獨貧。

上聯表達了救死扶傷的醫師對人們的良好祝願,也為下聯做了鋪墊;下聯是全聯的主旨,其中“我”字與上聯的“人”在修辭上是對仗關系,在實際生活中是對立關系:大家都健康無病,醫生就門庭冷落,而醫生之職又在於使世人康健。作者以犧牲小我使“我”與“人”的利益沖突得到了統壹。這種“反對”手法,言簡意賅,說理深刻,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劉勰說“反對為優”,也就是這個道理。

有的“反對”用了反義詞。如杭州西湖嶽墳聯: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鐵無辜鑄佞臣。

這是壹副上下聯意義完全對立的“反對”,聯中用了反義詞“有”和“無”,使主題更加突出,增強了表現力。

三、平對、流水對、無情對:

平對是指上下聯的內容平行並立,它們之間語意上不分主次,不論先後,以兩兩並行的方式從不同側面強調壹個***同的主題。如春聯:

松竹梅歲寒三友;

桃李杏春風壹家。

流水對也稱串對。將壹個意思分成上下聯來表達,內容連貫,語氣銜接。上聯或下聯若單獨考慮,沒有獨立意義。在語法關系上,上下聯分別是壹個復句的兩個分句;在邏輯上,上下聯聯合起來,形成對仗,構成承接、遞進、轉折、選擇、因果、假設、目的等關系。所謂“流水對”,上下聯的銜接關系若行雲流水;所謂“串對”,指上下聯的語氣貫通,意思連貫。如勸學聯:

。。。。。。

  • 上一篇:如何制作惡搞病毒?
  • 下一篇:客戶機訪問服務器是訪問遠程接口的方法,還是直接訪問遠程接口的實例方法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