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主要氣象災害

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主要氣象災害

長江中下遊地區

此區包括湖南、湖北、浙江、江西、上海及江蘇、安徽兩省的淮河以南地區,地處我國中部,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氣候特征是,冬涼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春夏之交的洪澇、伏秋期間的幹旱是主要氣象災害,春季低溫陰雨、秋季“寒露風”以及臺風、冰雹等也可造成壹定危害。

(1)雨澇:本區是全國多澇區之壹。春夏期間(5—7月),特別是6月中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季節,降雨集中,雨量大,持續性的大雨、暴雨是造成水澇的直接原因。此區丘陵多,急驟的暴雨產生大量徑流,傾註入湖區和江河,如果上遊同時有洪水下泄,則更易造成江湖泛濫,沖毀堤垸,淹沒房屋、農田,甚至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澇次數較多的是兩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及長江三角洲壹帶。

三十年中,有二十五年出現過不同程度的雨澇災害,其中重澇年有五年(1954,1962,1968,1969,1980年),平均六年壹遇。1954年雨季開始早,持續時間長,雨量大,長江發生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1980年則發生了三十年中僅次於1954年的大洪水,農業生產也受到很大損失。

(2)幹旱:壹年四季均可出現旱象,但春季和初夏雨水豐沛,旱象少,且範圍小、程度輕。壹般7月以後梅雨結束,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天氣晴熱少雨,常常出現伏旱或伏秋連旱。此時正值中稻和晚稻生長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嚴重幹旱可致使稻田龜裂,稻禾枯黃。伏秋連旱是各類幹旱中危害最重的災害,多集中在7—9月。重旱區多出現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

三十年中,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象發生。其中幹旱範圍較大、程度較重的有九年(1955,1959,1961,1963,1966,1967,1972,1978,1979年),以1978年幹旱範圍最大,1959年次之,1966年第三;伏秋連旱出現了十七年,以1959年幹旱範圍最大,1966年次之。

(3)春季低溫陰雨:3,4月份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早稻播種育秧季節,此時冷暖空氣交替頻繁,如遇冷空氣南下,也常出現低溫陰雨天氣,造成早稻爛秧。

從歷史資料來看,長江中下遊地區3月份冷空氣活動較4月份頻繁。據壹些資料統計,歷年3月21日到4月20日,平均每年有2—3次冷空氣活動,個別年份達4次。

三十年中,長江中下遊地區早稻春播期天氣條件很差的有六年(1951,1955,1962,1965,1967,1976年),較差的有七年(1953,1960,1966,1969,1970,1972,1980年),兩者***十三年,占43.3%。所以,掌握天氣氣候演變特點,適時播種早稻,防止爛秧,是很重要的。

(4)寒露風:“寒露風”(粳稻型)初日的平均日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最早日期壹般為9月上、中旬,最晚日期壹般在10月中、下旬。“寒露風”初日的出現規律大體是北部早,南部遲;內陸早,沿海遲。“寒露風”總日數的分布特征是自北向南逐漸減少。

三十年中,“寒露風”較重的年份有七年(1957,1967,1971,1972,1974,1979,1980年),平均約四年壹遇。

(5)臺風:三十年中,7—10月都曾有過臺風在本區登陸,但主要集中在8月份。三十年中,在本區登陸的臺風***13個,約占在我國登陸臺風總數的6%;其中8月有八個,占在本區登陸臺風總數的62%;登陸最早的臺風出現在7月16日(1959年第1號臺風),登陸最晚的出現在10月4日(1961年第26號臺風)。

臺風主要對沿海地區影響較大,狂風暴雨常使農田被淹,作物倒伏,魚船翻沈。但臺風深入內陸後帶來的降雨往往對解除或緩和這壹地區的伏秋幹旱有利。

(6)凍害:秋季基本無凍害,春季也較少,凍害主要發生在冬季。入冬後,如受強冷空氣影響,在降溫的同時往往伴有降雪、凍雨,發生凍害,這不僅對小麥、蠶豆、油菜等冬作物有危害,而且對交通、電訊及牲畜也有危害。

三十年中,1955,1956,1964,1967,1969,1972,1973,1974,1977年等年凍害範圍較大、程度較重。

(7)冰雹:壹年四季均可出現冰雹,但大多發生在2—4月,主要危害冬作物及春播作物。

參考資料:

http://hyftp.eku.cc/rw/wx/wxck/912258431075.htm

  • 上一篇:適合幼兒園春遊的遊戲
  • 下一篇:車輛的哪些部位可以使用尼龍塑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