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安徽省廬樅火山巖盆地的地質構造演化及其成礦

安徽省廬樅火山巖盆地的地質構造演化及其成礦

(壹)基本概況 廬樅中生代火山巖盆地呈橢圓形,長軸約56km,短軸約24km,總面積約1032km2,長軸方向為北東40°。廬樅火山盆地的大地構造位置如圖9-11所示。

圖9-11 長江中下遊地區郯廬斷裂中南段地質構造略圖

(1)華北地臺;(2)膠東地塊;(3)魯南蘇北地塊;(4)秦嶺造山帶;(5)淮陽地塊;(6)長江中下遊斷陷帶(揚子板塊);(7)江南古陸;(8)錢塘江-信江斷陷帶;(g)浙、閩、粵中生代火山巖帶。(a)五蓮-諸城斷裂;(b)廬江-灌雲斷裂;(c)郯廬斷裂;(d)商丹斷裂。A.廬樅盆地;B.寧蕪盆地;C.溧水盆地;D.溧陽盆地;E.繁昌盆地;F.廣德盆地;G.懷寧盆地,H.寧鄉盆地壹深斷裂帶;-----推測深斷裂;_._.隱伏深斷裂

研究廬樅火山盆地的地質與構造演化及火山成礦,要從以下4個方面加以認識:壹是秦嶺造山帶的演化;二是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塊(或太平洋-庫拉-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大陸的相互作用;三是郯廬斷裂的活動;四是長江中下遊斷陷帶的作用性質(任啟江等,1991)。

1.華北與揚子板塊的對接及陸內擠壓碰撞作用

華北與揚子兩大板塊在大別地體對接碰撞發生的時代為印支期,有Sm-Nd等時線年齡為244Ma(李曙光等,1989)。在印支期中晚階段和燕山期東秦嶺造山帶發生強烈收縮作用,出現多層次的逆掩推覆構造,逆沖方向均指向南,出現A型俯沖及與其有關的東秦嶺燕山期花崗巖。與此同時,在大別南緣繞過郯廬斷裂帶延至張八嶺及連雲港,在巨厚沈積蓋層(Z-T2)與淺變質基底間(Pt2)有韌性滑脫構造,滑脫面向東,並伴有高壓變質帶(張樹業等,1989)及糜棱巖帶(王奎仁等,1995;劉德良、楊曉勇等,1996),說明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在中生代發生了強烈的擠壓、碰撞,甚至陸內俯沖作用,地處揚子板塊北緣的廬樅火山巖盆地,受這壹大的構造背景的制約。

2.中生代太平洋-庫拉-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相互作用

廬樅地區的主導構造為北東向,屬於太平洋構造體系,因此,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太平洋-庫拉-澳大利亞板塊)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是控制廬樅火山巖盆地構造與演化的另壹重要因素。從190~100Ma在庫拉板塊—太平洋板塊—澳大利亞板塊以NWW向向歐亞大陸移動過程中,首先是轉換斷層與大陸相接,接著是小段洋脊與大陸相撞,並消亡於大陸板塊之下,前者產生以擠壓為主的壓力效應,引起大陸內部的活化和新斷裂的產生,後者產生熱效應。這壹過程的結果,或在大陸邊緣後側引起地幔上隆和地殼引張,或在古隆起邊緣古縫合線或古斷裂活化地帶形成火山-侵入巖漿活動帶。就整體而言,決定中國東部中新生代火山-巖漿活動時空分布、巖漿成分和物質來源的因素,壹是大陸內部斷裂系統的活化;二是殼幔各個圈層的推覆、滑移過程;三是基底的性質;四是與俯沖帶的距離、俯沖角度及俯沖速度,廬樅火山巖盆地的地質-構造演化顯然是受上述因素的聯合控制。

3.郯廬斷裂帶的活動

廬樅火山巖盆地的西部邊界斷層即是郯廬斷裂。對於郯廬斷裂的演化特點,曾受到國內外許多學者的關註(Xu,1993;王奎仁等,1995),它自印支期以來,發生了巨大的左行平移,它對廬樅地區的地質與構造的演化控制是和華北與揚子兩大陸塊的碰撞、拼合作用相聯系的。特別是在晚三疊世—早白堊世兩大板塊最終拼合階段,郯廬斷裂的左行平移最為明顯。郯廬斷裂在研究地區內由4條主要斷裂組成(圖9-12),其東界斷裂——羅昌河斷裂最重要。地表觀察,斷裂面陡傾,結構面力學性質變化大,主要是向南東傾斜。在晚白堊世以前以擠壓-平移性質為主,晚白堊世至老第三紀,為以引張為主的斷裂帶,堆積了白堊世—老第三紀碎屑巖及膏巖沈積地層,具有發育不全的裂谷帶的特點。新第三紀以來郯廬斷裂帶性質又有變化,可見到新地層逆沖於老地層之上,局部受擠壓,且發生了弱的右行平移。

4.長江中下遊斷裂坳陷帶性質

根據HQ-13地殼地震資料(何友三等,1988;馮如進等,1988),下揚子地區莫霍面是由高低速層互層所組成的殼幔過渡帶,壹般厚2~4km,最厚達6km,並有明顯的折斷、升降,還有明顯的波動痕跡,表明較為活化,按下揚子HQ-13線(靈璧-奉賢)地球物理-地質綜合解釋結果(華東石油局,1988)和麻城-九宮山大地電磁測深資料(地礦部第壹綜合物探大隊,1989),長江中下遊地區巖石圈可分為6大層,其間有6個滑移層和3個均衡調節層(董樹文等,1993)(表9-2)。

圖9-12 廬江附近郯廬斷裂帶地質圖(據安徽省地礦局圖修改)

;Dy1.J1-2;Dy2.J3—K1(火山巖);Wh1.Z—S;Wh2.D~T。(1)、(2)、(3)、(4)為郯廬斷裂帶的主要斷裂,其中(1)為西界主斷裂;(4)為東界主斷裂(羅昌河斷裂)

長江中下遊地區江北壹帶的變質基底下部以大別山群為代表的深變質巖系,上部為張八嶺群、洪安群及變質的震旦系組成的淺變質巖系。加裏東旋回為拉張斷陷型沈積環境,並經受了3次明顯的構造運動(震旦紀末、晚奧陶世—誌留世、晚誌留世—晚泥盆世)。海西旋回沈積環境總體無明顯改變,並有多次微弱的火山活動出現,也經歷了3次主要以上升為主的構造運動(早—中石炭世間、晚石炭—早二疊世間、二疊紀中期)。印支旋回是長江中下遊地區構造演化的轉折點,沈積巖系構成了完整的海侵和海退序列,這壹時期主要為T2-3(銅頭尖組)和T2(東馬鞍山組)之間的金子運動與T3與J1之間的南象運動,後者尤為明顯。在這壹時期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中—酸性的侵入巖體(九瑞的洋雞山、大湖山、十六公裏;安徽九華山、太平;江蘇高資、蘇州),同時蓋層沈積巖系(Z—T)遭受了強烈的側向擠壓,受邊界條件的限制,形成弧形構造帶,造成郯廬斷裂帶東西兩側巖石圈表層總縮短量有明顯的差異(翟裕生等,1992)。廬樅火山巖盆地就是在上述區域構造背景下開始了其190~100Ma的演化歷程。

表9-2 長江中下遊地區巖石圈層狀結構特征

(二)廬樅火山巖盆地的地質構造演化

1.地層及沈積環境

廬樅盆地出露的地層主要有誌留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廬樅火山巖盆地大多由上侏羅—下白堊統陸相火山巖構成,其直接基底為中—下侏羅統的陸相碎屑沈積建造。全區的地層及巖性和相互關系見表9-3的柱狀圖(據安徽省地礦局區調隊,1987)。

表9-3 廬樅盆地地層特征表

2.火山巖系以前的中生界沈積

(1)三疊系 僅在廬樅盆地周邊零星出露,可分為下統殷坑組、龍山組和南陵湖組;中統東馬鞍山組、月山組和銅頭尖組;上統拉犁尖組。下三疊統(殷坑組、龍山組和南陵湖組)灰巖和鈣質頁巖分布區域較廣,中統東馬鞍山組為下部白雲巖和上部鹽溶角礫巖及硬石膏,見於盆地邊緣;中三疊統沈積範圍明顯縮小,出現蒸發臺地相沈積。中三疊世中晚期—晚三疊世沈積範圍更小。整個三疊紀時期,在下揚子地區表現為壹完整的海退過程,坳陷中心位於沿江壹帶,廬樅地區位於該坳陷的邊緣。

(2)侏羅系下、中統 下統磨山組下部以石英砂巖為主夾少量炭質頁巖和粉砂巖,底部為含礫砂巖或礫巖,不整合或假整合於三疊系之上。上部為灰綠色石英砂巖、粉砂巖、炭質頁巖夾不穩定的煤系;中統羅嶺組總厚度大於1800m。下段底部為粗粒含礫砂巖或礫巖,主要巖性為薄層粉砂巖、鈣質粉砂巖、粉砂質頁巖、長石砂巖及長石石英砂巖。沈積地層等厚圖見圖9-13。

圖9-13 廬樅鄰區南陵湖組、東馬鞍山組、磨山組+羅嶺組地層等厚線圖(任啟江等,1992)

3.中生代火山巖系

中生代火山巖系與中侏羅統羅嶺組陸相碎屑巖沈積呈不整合接觸。這壹套火山巖系可劃分為4個旋回,它們分別是:上侏羅統龍門院旋回(J3l)和磚橋旋回(J3z),下白堊統雙廟旋回(K1s)和浮山旋回(K1f)。廬樅火山巖盆地的構造與火山巖巖相見圖9-14所示。有關廬樅火山巖盆地的火山巖系的時代問題爭議頗大:按古生物證據,磚橋組雙殼類和腹足類化石組合屬於晚侏羅世,植物孢粉多為早白堊世特征。當然還有其他類的化石組合。收集到的火山巖和侵入巖的同位素年齡值分別見表9-4、9-5所示。由上述兩個表中的同位素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任啟江等,1991):龍門院旋回年齡在167~155Ma(按沙溪打銀山U-Pb模式年齡計算);磚橋旋回為155~135Ma;雙廟旋回為135~115Ma;浮山旋回為115~100Ma。比較廬樅火山巖盆地的主要火山活動開始的時間早於中國東南部中生代其他地區約30Ma左右(寧蕪地區136~25Ma;大王山組125~115Ma;姑山組115~109Ma;娘娘山組105.5~91Ma)。(寧蕪項目組,1978)。據任啟江等(1991)研究結果認為:廬樅盆地火山活動時代開始較早的主要原因,壹是與郯廬斷裂的活動有關,二是受到華北與揚子板塊的碰撞、擠壓、推覆作用的影響。

圖9-14 安徽廬樅火山巖盆地地質構造與火山巖巖相圖

1.角礫凝灰巖;2.角礫熔巖;3.熔結凝灰巖;4.沈積凝灰巖;5.正常沈積碎屑巖;6.凝灰巖;7.二長巖類;8.正長巖類;9.花崗巖類;10.推斷主幹基底斷裂;11.推斷基底斷裂;12.(1)~(24)為斷裂編號;地層代號見圖9-13

表9-4 廬樅地區火山巖同位素年齡

資料主要來自全國同位素年齡匯編:任啟江等,1991。

表9-5 廬樅地區侵入巖同位素年齡

資料主要來自全國同位素年齡匯編:安徽327地質隊,1982;任啟江等,1991。

(三)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40件有代表性的巖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化學分析數據列於表9-6、9-7中。

表9-6 巖石微量元素化學分析結果(wB/10-6)

表9-7 巖石稀土元素化學分析結果(wB/10-6)

1.常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1)巖石化學特征根據Irvine(1971)的Si2O-(K2O+Na2O)變異圖解,全區的火成巖大部分都落在堿性巖區域,少量屬亞堿性區域(圖9-15),表明全區的巖石以高堿性為特征;從Peacock(1931)鈣-堿性指數圖解上可以看出(圖9-16);全區的巖石成分投點落在堿性—鈣堿性投影區,也反映了廬樅地區火成巖大部分都有較高的堿性。

圖9-15 廬樅火山巖盆地火成巖巖石化學成分SiO2-(K2O+Na2O)變異圖解

(2)火成巖大地構造環境判別根據AFC圖解,可以看出巖石的數據投影點偏向於F壹方,按照中田章(1979)的資料認為,巖石成因主要屬S型花崗巖,少部分落在I型花崗巖投影區(圖9-17),這與任啟江等(1991)鉛同位素的研究結論相吻合;如果用Batheior等(1985)的多項陽離子判別圖解可以看出巖石數據點主要落在4區(圖9-18),即造山後期花崗巖類,與全區的大地構造背景是壹致的(常印佛等,1991;任啟江等,1992)。

2.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1)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從微量元素的蛛網圖上可以看出(圖9-19),廬樅火山巖盆地非銅礦化的火成巖與上下地殼中性巖的平均成分相比大離子親石元素像Li、K、Rb、Cs等表現為強烈的富化,高場強元素與相容元素相比,顯示出較大的虧損,而不相容元素除Cu以外多表現為較強烈的虧損;對於含銅巖石,相容元素除具有上述巖石的壹些特征外,其中Cu表現為強烈的富集(圖9-20、21、22、23),但是其中的相容元素分布特征與非銅礦化巖石相比有不同的變化規律:除個別樣品具有Ce的負異常外,巖石中已不表現為Ce的負異常,與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相比,不相容元素不像非銅礦化巖石那樣表現為強烈的富集。我們認為:廬樅火山巖盆地火成巖在Cu的熱液成礦階段巖石又經歷了壹次較大改造作用和結晶分異作用。

圖9-16 廬樅火山巖盆地火成巖巖石化學成分Peacock堿性-鈣堿性變異圖解

圖9-17 廬樅火山巖盆地火成巖AFC圖解

A.Al2O3;C.CaO+MgO;F.TFe+MnO;S.S型;I.I型

圖9-18 廬樅火山巖盆地火成巖多項陽離子變異圖解

圖9-19 廬樅火山巖盆地安山巖蛛網圖(據Thorpe,1982)

NOJ17-04.安山巖(樅陽黃梅尖);NOJ17-05.安山質火山角礫巖(樅陽黃梅尖);NOJ-08.粗面安山巖(樅陽巴家灘);U-1.上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的平均成分

圖9-20 廬樅火山巖盆地安山巖及銅礦化巖石蛛網圖(樅陽白湖黑凹裏)(據Thorpe,1982)

BLK 07-01.富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巖;BLK 07-02.銅礦化粗面安山巖;BLK 05.銅礦化粗面安山巖;U-1.上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

(2)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從全區巖石稀土元素的配分圖上可以看出(圖9-23、24、25、26),廬樅火山巖盆地火成巖的稀土配分曲線都具有右傾形式,即輕稀土富集重稀土虧損的特點,除部分非銅礦化巖石(圖9-23,流紋安山巖,LZ24)具有最強烈的Eu的負異常外,礦化巖石大都不表現為Eu的負異常;其中正長巖具有最高的稀土總量(見表9-6)。從上述圖解可以看出,非銅礦化的火成巖與上地殼中性巖的平均稀土成分配分曲線相似,銅礦化的火成巖與下地殼中性巖的平均稀土成分配分曲線相似,由此可以反映出巖石在形成與礦化過程中的影響。

(四)廬樅火山巖盆地火山作用與銅礦床

(1)主要的成礦類型

在廬樅盆地開展火山巖型銅礦調查與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盆地中與火山巖有關的銅礦點星羅棋布,但壹般具有規模小、品位高、延伸不長、埋深不大等特點。從已知的幾個銅礦床(點)來看,主要集中在盆地的東北部井邊礦區和西南部拔茅山礦區,二者呈對角線分布。兩個礦區所在部位均少有火山巖分布,多有頂蓋中侏羅統羅嶺組地層大面積分布,據此,我們選擇位於盆地西北部有蓋層分布的樅陽白湖鄉地區開展了野外調查,確定走向140°和160。的兩組高角度(有時近乎垂直)斷裂為容礦裂隙,並詳細考察了銅嶺古人洞、井窪礦帶、柳峰山礦帶、龍井礦化帶、蓮屏山礦化帶等地區。從野外考察的結果,我們得出不論礦帶分布規模及經濟價值如何,均有明顯的礦脈展布方向和等間距特點(圖9-27)。

圖9-21 廬樅火山巖盆地安山巖及銅礦化巖石蛛網圖(樅陽白湖古人采坑)(據Thorpe,1982)

BLK11-01.富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巖;BLK11-02.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巖;BLK09.銅礦化粗面安山巖;U-1.上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

圖9-22 廬樅火山巖盆地安山巖及銅礦化巖石蛛網圖(樅陽白湖龍井脈狀礦體)

BLK14.富銅礦石(過渡帶中);BLK16.原生銅礦化硫化物,主要是黃銅礦化;BLK08.褐鐵礦化粗面安山巖(樅陽雨山黑凹裏);U-1、D-1意義同圖9-21、23

圖9-23 廬樅火山巖盆地火成巖中稀土元素配分圖解(據Thorpe,1982)

LZ-24.流紋質安山巖;LZ-19.正長巖;AQ-13.安慶月山閃長巖;U-1.上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

圖9-24 廬樅火山巖盆地火成巖中稀土元素配分圖解(樅陽白湖黑凹裏)(據Thorpe,1982)

BLK07-01.富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巖;BLK07-02.銅礦化粗面安山巖;BLK05.銅礦化粗面安山巖;U-1.上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

圖9-25 廬樅火山巖盆地火成巖中稀土元素配分圖解(樅陽白湖龍井脈狀礦體)

BLK14.富銅礦石(過渡帶中);BLK16.原生銅礦化硫化物,主要是黃銅礦化(原生硫化物礦體中樣品);BLK08.褐鐵礦化粗面安山巖(樅陽雨山黑凹裏);U-1、D-1意義同前

圖9-26 廬樅火山巖盆地火成巖中稀土元素配分圖解(樅陽白湖龍井脈狀礦體)(據Thorpe,1982)

BLK11-01.富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巖;BLK11-02.銅礦化粗面質安山巖;BLK09.銅礦化粗面安山巖;U-1.上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D-1.下地殼安山巖平均成分

圖9-27 皖中廬樅火山巖盆地白湖鄉壹帶地質、火山巖分布及火山熱液型銅、金礦床成礦圖(據安徽省1∶5萬礬山鎮幅地質圖改編)

1.地質界線;2.斷層與中基性侵入巖脈(墻);3.預測的隱伏礦體;4.銅、金、銀多金屬礦脈;5.巖相界線。Q4al.第四系全新統洪積物;Q3al.第四系上更新統洪積物;Q2al.第四系中更新統洪積物;K1s2.白堊系下統雙廟組第二段;K1s3.白堊系下統雙廟組第三段;K1s2-3.白堊系下統雙廟組第二至三段;K1y.白堊系下統楊灣組;K1f1.白堊系下統浮山組第壹段;K1βμ.早白堊世火山巖; 燕山晚期正長巖; 燕山晚期第二次石英正長巖;J3z3.侏羅系上統磚橋組第三段

2.典型礦床(點)礦化特征

該區的銅礦化類型多見黃銅礦方解石脈型或黃銅礦石英脈型,黃銅礦常見半自形或它形,有時呈浸染狀分布。見到銅礦物的多期交代現象:斑銅礦交代黃銅礦而後又被藍輝銅礦交代。這類銅礦脈的氧化帶非常發育,經常見到銅礦氧化帶中呈針狀、膠狀產出的褐鐵礦。部分礦石的化學分析結果表明(表9-7)銅礦化呈高度的不均勻性,局部礦脈的礦石銅品位可達20%左右,其中銀品位近80g/t,已達到銀的綜合利用品位。

部分元素的相關圖解見圖9-28、9-29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區的銅礦化與貴金屬金、銀有著非常壹致的正相關關系,表明該區的銅礦成礦過程中往往伴生著貴金屬Au、Ag的系列礦化;同時Cu與Au、Ag貴金屬與礦化劑元素S、As、Se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顯然可以推斷,這與Cu和Au、Ag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上述成礦元素的化合物或配合物,這與上述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是相壹致的,因為Cu是過渡族元素,也是親S元素,容易和S、As等非金屬元素形成***價鍵化合物;Au、Ag也具有親硫性,在自然界中常常與硫形成硫化物,如金銀礦[(Ag3,Au)4S2]、硒金銀礦Ag3AuSe2等。已有的研究表明(王奎仁等,1994):在微細粒金礦中Au與As的關系密切,從本區的地質情況出發,我們認為這裏的金、銀貴金屬也是呈微細粒狀態與銅的硫化物***生在壹起的,這與前面的光片觀察結果也是對應的。成巖的巖石中Cu與Pb、Zn、Co、Ni等元素的對應關系亦呈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圖9-28 樅陽縣白湖地區銅礦石及礦化巖石中銅與金、銀、砷、硫等元素相關關系圖解

圖9-29 樅陽縣白湖地區銅礦石及礦化巖石中銅與鉛、鋅、鈷、鎳等元素相關關系圖解

圖9-30 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井窪激電剖面

Ms.極化率;ρs.視電阻率(橫坐標為剖面測點號)。

(五)地球物理探礦方法在該區找礦應用

1.實驗方法

在樅陽縣北龍井地區,我們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合作應用了激發極化方法進行了配合驗證工作。這是根據對已知礦脈(井窪)進行實驗對比得出的,該礦體是壹個出露地表的銅的硫化物礦脈。根據正在開采的井下觀察和取樣分析得知:該礦脈於地表以下4m見氧化帶,延伸至地下26m,為原生硫化物銅礦,礦脈寬3~5m,延長較穩定。取樣分析結果表明,氧化帶礦石:w(Cu)=4.34%,Pb=35×10-6,Zn=118×10-6,Au=0.06×10-6,Ag=74.7×10-6;塊狀硫化物礦石:w(Cu)=20.9%,Pb=24.5×10-6,Zn=70×10-6,Au=0.06×10-6,Ag=8.0×10-6。由此可知它是壹條經濟價值較大的銅礦脈。據現場觀察研究,我們認為鄰近南側大面積的第四系覆蓋層下有存在礦脈的可能(見圖9-27)。據此,首先對上述礦脈進行激發極化法和磁法測量,得出標準激電剖面(圖9-30)和磁測剖面(圖9-31),根據這兩條標準剖面,我們對預測礦脈進行了激電剖面的測量工作:先後***測定5條激電剖面(圖9-32),從圖中可以看出,預測礦體的激電剖面曲線和已知礦脈的激電剖面曲線對應良好,不同位置的5條剖面的曲線重現性非常壹致,預測礦體對應位置的極化率值為18‰~23‰,比已知礦脈的極化率值高出5‰~8‰。分別對預測礦脈3線35號測點和4線39號測點所進行的兩個四極電測深表明:高極化率體距地表100m左右(圖9-33)。預測礦體的控制範圍為帶寬20~40m,延長約近200m,走向約為160°的高極化硫化物礦化異常帶。

圖9-31 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井窪磁測剖面圖(橫坐標為剖面測試點號)

圖9-32 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龍井地區火山熱液型銅礦預測區激電剖面圖(橫坐標為剖面測點號)

圖9-33 安徽省樅陽縣龍井地區火山熱液型銅礦預測區激電測深曲線剖面圖

上圖為3線35號點:下圖為4線39號點:Ms.極化率:ρs.視電阻率

2.討論

為了對測量結果的可靠性進行驗證,我們又選取了鄰近壹條已知的較小的硫化物銅礦脈(樅陽白湖古人洞)進行測量對比驗證。該礦脈為地表出露的線狀硫化物礦化脈體,寬度小,僅為ncm~n×10cm級,銅品位較高,兩個樣品的化學分析結果見表9-8(樣號BLK9,BLK11-1)。這裏也曾是古采掘的位置。但礦脈向深部延伸不穩定,故經濟價值較小,現已為廢棄的采坑。4條激電剖面的測量結果見圖9-34所示。比較圖9-31、圖9-32的測量結果可以看出:雖然古人洞4條剖面都有較高的極化率值(15‰左右),與已知的井窪礦體接近,略低於龍井預測礦體,但是從其曲線的形狀上分析可以看出,曲線為尖棱狀(No2、No3)或非常寬緩的弧形,向兩側延長較遠(No1、No4),都不具有典型的高斯正態分布的特點,代表壹個礦化規模較小的礦脈。與之相反的是不論是井窪已知礦體還是龍井預測礦體的激電剖面,所對應的高極化率值的礦體(高極化率體),其曲線形狀不僅寬緩圓滑,而且具有特征的高斯正態分布,代表著規模較大的硫化物礦化。上述情況和已知事實相吻合。綜合考查龍井預測礦體的規模和賦存形式,與已知礦體井窪和古人洞相比:考慮到後二者出露在地表,而龍井隱伏預測礦體分布在低窪的且有較厚松散沈積物的地區,且具有更高的極化率值。因此該異常體應具有更大規模。由此可以推測龍井預測礦體是壹條具有潛在規模的銅的硫化物礦體。

由我們提出並預測的這個較大規模的隱伏銅礦體已受到地方政府和經濟開發部門的重視。

3.結論

這壹成果的意義在於:高品位、埋深淺的脈型銅礦的理論研究工作應當加強,應當重視礦脈成群成帶出現的規律,不應忽視全區的銅礦的累積儲量的潛在規模。由於該地區除存在與火山期後熱液有關的銅礦體之外,尚發現有較豐富的硫化物礦化斑巖巖體的出露(樅陽雨山)。因此,探討全區的斑巖型銅礦化的分布、成礦與規模的問題是以後應註意的重點之壹,同時我們認為:查明廬樅火山巖盆地火山熱液成礦與斑巖成礦之間的聯系是壹個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表9-8 廬樅火山巖盆地部分銅礦礦石的化學分析結果(wB/10-6)

註:分析在華東冶金地質局中心實驗室完成,分析方法為原子吸收法。標*者單位為10-9,標**者單位為%。

圖9-34 安徽省樅陽縣白湖鄉古人洞激電剖面圖

Ms.極化率;ρs.視電阻率(橫坐標為剖面測點號)

參考文獻

1.王之田等,中國大型銅礦類型、成礦環境與成礦集中區的潛力,礦床地質,1991,10(2):119~129。

2.王奎仁、劉德良、楊曉勇,郯廬斷裂帶南段構造地球化學研究,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

3.王奎仁等,中國幾個典型的卡林型金礦床金的賦存狀態研究,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4.任啟江等,安徽廬樅中生代火山構造窪地及其成礦作用,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202。

5.劉德良、楊曉勇等,郯廬斷裂帶南段木孚槎山韌性剪切帶的變形條件與化學組分遷移的耦合關系,巖石學報,1996,(4):573~588。

6.張樹業、康維國,揚子陸臺北緣中段藍片巖,長春地質學院院報(鄂皖藍片巖專集),1989。

7.李應運等,安徽花崗巖類的成因類型及其成礦作用,巖石學報,1987,(4):44~54。

8.李曙光等,中國華南、華北陸塊碰撞時代的Sm-Nd同位素年齡證據,中國科學(B輯)1989,(3):312~319。

9.楊曉勇等,安徽沙溪斑巖銅礦床礦體空間分布的趨勢面分析及其與控礦構造的關系,高校地質學報,1996,(3):273~283。

10.邱瑞龍,安徽月山高鉀閃長巖巖石學特征及其成因探討,地質論評,1992,38(2):97~108。

11.陳江峰等,安徽月山巖體的40Ar/39Ar年齡及有關的成礦時代估計,現代地質,1991,5(1):91~99。

12.陳江峰等,安徽南部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的源區鍶釹同位素制約,地球化學,1993,(3):261~268。

13.周作俠,我國斑巖銅礦特征及其成礦物質來源,礦床地質,1983,2(4):43~50。

14.周泰喜等,安徽銅陵銅官山礦田火成巖同位素年齡,中國科技大學學報,1987,17(3):403~407。

15.南京大學地質系編,地球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236~238。

16.常印佛、劉湘培,吳言昌長江中下遊銅鐵成礦帶,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246~248。

17.董樹文,沙溪帚狀構造型式的厘定及其控巖控礦作用,地質學報,1984,58(4):305~315。

18.董樹文、邱瑞龍,安慶月山地區巖漿活動與構造作用,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19.翟裕生等,長江中下遊鐵、銅成礦規律,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

20.Batchelor,R.A.et al.,Petroggenetic interpritation of granitoids rock series using multicationic parameters.Chem.Geol.,1985,Vol.48:43~56.

21.Chen W.M.and Tang Z.,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s and the crustal evolution in China:Resource Geology(Special Issue),1993,(15):19~30.

22.Chen J.F.et al.,Mesozoic granitoids of the Yangtze foldbelt,China: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magma sources in the lithosphere.In:Wu L-R et al.(eds).The crustal significance of granites S.A.,Athens,1985,217~235.

23.Irvine T.N.,A guide to the chem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mmon volcanic rocks.Can.J.Earth Sci.V.,1971,8(3):523~548.

24.Maniar P.D.et al.,Tectonic descrimination of granitoids.Geol.Soc.Amer.Bull.,1989,(101):635~643.

25.Thorpe S.R.,Andesites,Orogenic andesites and related rocks.John Wiley 86.Sons,1982,18.

26.Xu Jiawei,The Tancheng-Lujiang Wrench Fault System.UK:John Wiley&.Sons Ltd.,1993.

  • 上一篇:河南65歲保潔大爺跳冰湖救出6歲女童,換作是妳,會怎麽辦?
  • 下一篇:天津西青區事業編考試綜合知識考什麽2021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