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求關於海洋生物學的論文如:海洋環境惡化與生態修復

求關於海洋生物學的論文如:海洋環境惡化與生態修復

人類從海洋中獲得了許多好處,然而,這些好處不是無限的,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它們正處於危急之中。

在氣候變化中,首當其沖的是沿海社區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因此,遏止紅樹林、鹽沼和海草等沿海生態系統的衰退,在有助於減輕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的同時,也為億萬人民提供了大量的社會和經濟利益。由於海洋是我們未來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需要保持海洋的生產力以及壹切至關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的功能。

海洋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

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海洋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壹方面,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壹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吸收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另壹方面,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也對海洋產生巨大影響,造成海平面和海水溫度上升、海水酸化、珊瑚礁死亡、小島嶼被淹沒、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遭破壞等問題。

去年,總部設在英國劍橋的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發布的壹份名為《南極氣候變化與環境》的研究報告稱,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本世紀末海平面上升1.4米,如果按著個幅度來算,馬爾代夫等島國將被完全淹沒,而紐約等全球壹些沿海大城市將必須耗費巨資修築防水設施。

國家海洋局去年發布的壹份中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報告也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中國海岸帶及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脆弱區,海岸帶高脆弱區和中脆弱區占全國岸線總長度的36.5%。從海洋局發布的200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來看,2009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處於近30年來的高位,比2008年高出8毫米,中國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超過了全球平均速度。去年我國累計發生132次風暴潮、海浪和赤潮過程,其中33次造成災害,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死亡和失蹤人數達到95人。

“沿海地區是社會和經濟發展最快、最活躍的區域,但同時也是導致海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衰退最嚴重的地區,已影響到人類健康和社會進步。因此,制定綜合的政策措施、健全嚴格的法律法規、開展科學的空間規劃、加強合理的環境整治、實施有效的生態修復,對於沿海城市發展至關重要。”

過度捕撈對海洋的傷害很大,應停止過度捕撈,大力推廣禁漁期的方法。同時,還要盡量減少圍填海項目,如果實在有需要,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的論證後,才能實施,將危害盡量減到最低。此外,大氣對海洋也是有影響的,應減少化肥用量,尤其是沿海城市。

針對沿海城市所面臨的挑戰,《北京宣言》特別呼籲,沿海城市的管理,需要用長期的眼光來看,確保把科學、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各方面因素都納入進來,這是至關重要的。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沿海地區可以采取風險和脆弱性評估、健全的發展規劃、緊急響應計劃來減低風險。

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1 近岸海域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1 陸源性汙染壓力大,海域汙染嚴重

1.1.1 江浙海域接納了全國近三分之壹的入海汙染負荷

浙江省近岸海域背靠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浙江沿海7大城市和浙江北部、上海市排入海洋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日益增多。浙江省7大水系和北側長江流域所攜帶的內陸汙水源源不斷地註入海洋,成為海域環境汙染的罪魁禍首,據調查,這些入海河流攜帶的汙染物其負荷占90%以上。有關資料顯示,長江中含有大量汙染物的河水和上海市的工業、生活汙水如果有壹半流入浙江海域,加上浙江本身的入海河水和汙水,將達到5千億方,占全國的近1/3,入海的汙染負荷也達近1/3,也就是說,浙江海域接納了全國近三分之壹的入海水量和入海汙染負荷,而其中85%以上的入海水量和近60%的汙染負荷來自長江和上海市。

同時,沿海地區農村生活汙水、畜禽飼養排泄物、農田化肥農藥流失等形成農村面汙染源,經小河小溪排入海洋,其汙染物質的數量也甚為可觀。而日益發展的海水養殖業所產生的殘留餌料和排泄物對近岸局部海域,特別是象山港、三門灣、樂清灣這樣的半封閉性港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汙染源。

1.1.2 海水高度富營養化

由陸地排入海洋的汙水中富含氮、磷等營養物質,使近岸海域的海水高度富營養化。浙江近岸海域海水中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的含量嚴重超標,2003年有91.2%的水樣無機氮超過壹類海水水質標準,其中44.3%超過四類水質標準,實測最高值超過壹類海水標準12.9倍;有91.8%的水樣活性磷酸鹽超過壹類海水標準,其中18.6%水樣超過四類海水標準,實測最高濃度超過壹類海水標準5.3倍。浙江北部近岸海域的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含量和超標率明顯高於浙江南部。根據1997和1998年國家環保總局組織開展的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近岸海域環境綜合調查結果,浙江省近岸海域的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含量水平居全國沿海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前列。

據對海水進行富營養化程度評價,2003年浙江近岸海域海水的富營養化指數(E值)為4.1,遠大於富營養化標準值(E=1)。“九五”以來的E值變化見圖1,由圖可見浙江近岸海域海水的富營養化程度1998年以前逐年上升,1998年後維持在壹個較高的水平。

需要說明的是,陸源性入海汙染物質的數量隨入海徑流量的大小而有較大變化,幹旱年份入海徑流量小,汙染物入海量相對較少,故而海水中陸源性汙染物質含量水平較低。

1.1.3 海水存在壹定程度的有機汙染

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有機汙染物的產生數量增加、種類變多,最終歸入海洋。浙江近岸海域海水中化學需氧量(有機汙染綜合指標)的超標率在“九五”期間有所增加,近幾年維持在10%左右,2003年超標區域出現在杭州灣、舟山海區和浙南海區。反映有機汙染程度的另壹個指標是細菌總數(D值),2003年D值平均為2120,屬中等汙染水平,從“九五”以來的變化趨勢來看,海水有機汙染的程度在加重。

成份復雜的有機物質對海洋生物尤其是幼體所帶來的危害是難以估量的,如果壹旦生物種群在發育過程中受阻,對整個群落所帶來的影響是災難性的。

1.1.4 海水水質不能滿足功能需要

受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等指標的超標影響,2003年浙江省近岸海域水質超四類海水占43.9%,四類海水占26.8%,三類海水占9.8%,19.5%為二類海水。其中杭州灣100%為超四類水質,浙南海區水質相對較好,二類水質占83.3%。而近岸海域絕大部分區域是漁業水域,水質要求為壹類海水,經水質達標分析,全省2003年僅2.32%的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水質達到目標要求。

據對“九五”以來浙江近岸海域水質類別構成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圖3),超四類和四類水質所占比例呈現上升趨勢,而壹類和二類水質所占比例則呈下降趨勢,總體上水質狀況趨於下降。

1.1.5 部分沿岸海域生態環境趨於惡化

含有大量有機汙染物和病原菌及病毒的汙水排放入海,嚴重地汙染了沿岸水域,使局部潮間帶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潮間帶系指海水落潮最低點至漲潮最高點之間的區域,陸源的各類入海排汙口直接面向潮間帶。監測結果顯示,浙江北部海域潮間帶水質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嚴重,局部區域化學需氧量、石油類、鉛、汞等指標超標,水體條件致病菌及糞大腸菌含量較高;表層沈積物主要受到重金屬銅、鉛、鋅等影響,個別區域還受DDT的汙染;潮間帶生物種類極度貧乏,部分生物體內汙染物的殘留量較高。總體上,歷年來潮間帶海水中主要汙染指標上升明顯,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惡化。

1.2 海域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系統脆弱化

海域生物種類越豐富,種類組成越復雜,其多樣性就越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越好,反之生態系統就越脆弱。監測結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海水中異養菌和糞大腸菌數量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浮遊生物及底棲生物的種類數減少。浮遊生物種類的優勢度和單純度增加,而豐富度卻日益下降;底棲生物種類及群落改變較為明顯,主要的經濟魚類及甲殼類種類相當單壹,生物量的兩極分化現象明顯。由此可見,浙江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已相當脆弱。“九五”以來浙江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指數變化情況見圖4,可以看出總體上呈下降趨勢。

造成生物多樣性指數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連續的超強度的海洋捕撈和海底沈積物的汙染是底棲生物種類及群落改變的主要原因。同時,進入海洋的有機汙染物種類和數量日益增多,造成生物種群在發育過程中受阻,使生態系統趨於脆弱。

1.3 赤潮災害嚴重,威脅加大

海水的富營養化為赤潮的發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條件,壹旦其它條件適宜,就有可能引發赤潮。資料表明,浙江海域是我國赤潮發生頻率最高的海域,並且從南到北整個海域均有赤潮發生,而舟山海域發生較為集中。2003年在浙江海域發現赤潮46起,累計面積達7000km2。2000年5月發生在浙江中部海域的壹次赤潮,總面積近7000平方千米,持續時間長達1個月,是歷年來我國發生的面積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壹次,屬世界罕見,該次赤潮造成的海水養殖直接經濟損失近1800萬元。

從近幾年的赤潮發生狀況分析,赤潮發生的頻率有加快趨勢,發生的範圍也越來越大,赤潮生物發生的主要種類由原來的矽藻占絕對主導地位逐漸向原生動物及甲藻轉變,同時,由於很多甲藻具毒性,對生物資源和漁業生產及人類健康的威脅也在逐步加大。

1.4 沿海濕地逐年減少,濕地生態系統失去平衡

浙江省面積在百公頃以上的近海與沿岸濕地總面積達57.43萬hm2,其中海岸濕地占近壹半。沿海濕地中的庵東沼澤區濕地、靈昆島東灘濕地、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濕地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

浙江海岸濕地雖然總體上是淤漲的,但建國後圍塗建設發展較快,至1999年底,全省***圍塗16.28萬hm2,壹些現有灘塗已圍塗2~3次,而岸灘的自然淤漲速度跟不上圍塗建設發展速度,使現有灘塗的地面高程大都較低。圍塗可以增加陸地面積,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但圍塗速度過快,岸灘的自然淤漲速度跟不上圍塗建設發展的速度,勢必使得海岸濕地面積特別是灘塗面積連年減少,濕地植被、自然景觀遭到破壞,濕地生物失去家園,濕地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同時也造成了可圍面積正逐年減少,圍墾成本增大。優良的沿海灘塗資源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將會徹底改變這些灘塗的自然生態結構,壹些在生態學上、遺傳基因上及生物進化史上具有重要保護意義的珍貴物種將會消失,自然的沿岸生態景觀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1.5 油品儲運量日增,溢油事故威脅加大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原油和成品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浙江近岸海域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資源,為油品儲運業提供了條件。目前,我省沿海散裝油品吞吐量達到8000萬噸,全國5個原油戰略儲備庫中我省占2個。主要的油碼頭和儲運基地集中在寧波、舟山港,僅舟山港每年進出港的油船達4000多艘次。油品儲運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溢油事故給海域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上石油泄漏事故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1987~2002年,船舶和碼頭***發生大小溢油事故1984起,***溢油14188噸,其中溢油不足10噸的1918起,溢油量10~50噸的26起,溢油量50噸以上的大事故有40起,其中4起發生在浙江海域。2000年10月,東海平湖天然氣海底輸油管道在位於我省的岱山登陸點KP2.46公裏處斷裂,造成約300立方米(約230噸)的原油泄漏;2002年7月,浙普漁油98號在舟山港沈沒,造成200多噸柴油泄漏。這些溢油事故給當地海域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影響。

2 對策建議

隨著全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人類最為稀缺的資源之壹。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浙江省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科學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同樣需要各方長期不懈的***同努力。

2.1 加強領導,深化管理,全民參與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壹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復雜而特殊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任務重,必須加強領導,協調行動。根據《中華人民***和國環境保護法》的有關規定,保護和改善本行政區域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是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的壹項重要職能。因此,省、市、縣三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實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將其工作任務作為考核內容之壹。

根據《中華人民***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浙江省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的規定,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環保部門的“指導、協調、監督”下,由環保、海洋、海事、漁業和軍隊等五大部門分工負責。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多部門管海的必然性,但這種管理體制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對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壹監督管理”的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加強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協調、監督”,將其落到實處,顯得尤為重要。

環境保護行為涉及每個人,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組織機構宣傳海洋生態環境知識,深入開展海洋環境的國情、國策和省情教育,切實提高社會各界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人人參與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2.2 加強區域合作,開展流域(尤其是長江流域)綜合整治

浙江近岸海域的汙染物質主要來自陸源徑流,尤以長江為甚,上海市的汙染物入海也有相當影響。因此要改善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狀況,壹方面要加強對陸源直排汙染源和各類海上汙染源的管理;另壹方面須開展沿海各大流域,特別是長江的綜合治理;同時應聯合上海和江蘇,***同開展長三角近岸海洋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

開展流域的綜合整治,要在加大工業汙染源治理力度,提高城市生活汙水的氮、磷處理程度的同時,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控制農村生活汙水和畜禽養殖汙水的無組織排放,以逐步減輕進入海域的汙染負荷。對於長江流域的綜合整治,必須由國家牽頭,建立切實有效的區域性***同防治汙染的合作機制。

開展長三角近海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壹體化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國家協調、地方政府組織的長江三角洲近岸海域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行動機構,聯合協作,統壹調控。要建立健全海岸帶管理和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管理制度;建立區域性海上統壹執法機制,逐步完善多職能海上監察執法隊伍,實施統壹監督與執法;聯合建立長三角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現場監測網絡體系、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系統和海洋災害防治預測預報系統。

2.3 完善投資保障機制,增加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投入

保護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是沿海各級政府的基本職責,各級政府應將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建設所需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確保投入與增長比例。把海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工程項目優先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並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擴大開放公***服務領域和延長項目經營期限等政策,采取拍賣、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參與開發治理海岸灘塗、淺海和島嶼。要在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基礎上,積極創造條件,實行機制創新,對海洋旅遊、碼頭運輸、油氣開發等建設工程建立海洋生態環境建設補償資金制度。

2.4 啟動《浙江省碧海行動計劃》,全面開展海域汙染控制和生態保護與恢復工作

《浙江省碧海行動計劃》是壹項未來十多年我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綜合性分階段實施計劃。該行動計劃以恢復、改善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和加強汙染事故應急防備為立足點,以調整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基本途徑,陸海兼顧、河海統籌,以控制入海汙染物和海洋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為重點,遏制海域環境的惡化,促進海域環境質量的改善,增強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從而保障浙江省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浙江省碧海行動計劃》結合《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確定了2020年前分階段行動目標,明確了針對我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問題的行動策略,列出了各行動階段對沿海和流域內各類汙染源實行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具體措施任務以及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項目,提出了各階段海域重大汙染事故應急行動計劃。《浙江省碧海行動計劃》批準實施後,各涉海部門應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監管,沿海各地人民政府應認真組織落實。

2.5 進行優勢整合,提高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監測能力

環境監測是是環境管理的技術保障,也是環境管理執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性強,投入要求高,不宜遍地開花建立專業監測站。目前,我省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力量在全國來說是比較強的,舟山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站規模較大,技術力量雄厚,是全國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的中心。根據浙江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特點,以該站為主,輔以其它部門和沿海環境保護部門的監測力量,完全可以實施對全省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監測。因此,應充分利用舟山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站這支監測力量,並在現有基礎上加大投入,進壹步提高其監測能力。同時,還應加強沿海環境保護監測部門的業務指導,使其能承擔起本行政區內沿岸海域的環境監測任務。

對於赤潮災害和溢油等海域汙損事故的監視監測,應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監視監測網絡和預警預報監測體系,提高其準確性和及時性,為決策部門提供科學依據。

2.6 深入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基礎技術研究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涉及的社會、自然學科門類眾多,很多領域在技術上還不成熟,因此必須加強基礎技術的研究工作。

這些技術包括:海洋生態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應用技術;重點海域汙染物總量控制技術;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技術;典型海域汙染防治和海岸帶生態修復應用技術;赤潮和海域汙損災害監測預測及防治技術等。同時還應積極探索近岸海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機制,研究制訂地方性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標準。

  • 上一篇:如何安裝asp程序如何安裝asp程序軟件
  • 下一篇:壹級建造師有哪些專業?它們的區別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