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阿方斯·多德是個什麽樣的人?

阿方斯·多德是個什麽樣的人?

阿爾方斯·道代(Alphonse Dude)阿爾豐斯·都德(1840 May 13 ~ 1897 May 15)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1840年5月3日生於普羅旺斯,1897年2月5日卒於巴黎。代表作:《小事》、《達拉斯恭城的達達蘭》、《柏林周邊》、《最後壹課》。

1857年,他去了巴黎,在他的哥哥,歷史學家埃利斯特·多德的幫助下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1860年,他在莫爾努公爵的辦公室工作,有機會回到南方和阿爾及利亞。短篇小說成就頗豐,最著名的有《最後壹課》和《密爾書信集》中的《柏林周邊》和《月夜故事集》。他寫了12部小說,其中《小事》、《達拉斯恭城的達達蘭》和《莎孚》最為出色。杜德是左拉自然主義的信奉者,也寫過揭露第二帝國社會現實的小說,如《富翁》、《努瑪·盧梅斯·當》、《不朽》。他的作品主要是諷刺和憐憫。他從42歲開始就患有神經官能癥,在最後的15年裏,不顧病痛堅持寫作。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多德應征入伍。後來,他以戰爭生活為主題寫了許多短篇作品,包括《柏林之圍》和《最後壹課》。最後壹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已編入語文書。25歲時,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磨坊隨筆》,描寫了法國南部的自然風光和生活習俗。兩年後,他出版了半自傳體小說《小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冷漠的人際關系,壹舉成名。普法戰爭爆發時,多德應征入伍。他以這場戰爭為背景,寫了壹組愛國內容深刻、藝術技巧高超的短篇小說,取名《月與堯日的故事》。其中,《最後壹課》和《柏林周邊》因其藝術的典型性和構思的新穎性而成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其中,《最後壹課》是他的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都德壹生寫了13部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以及壹些劇本和詩歌。他的許多短篇小說都是關於普法的。他擅長用簡潔的筆觸描寫復雜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風格、嘲諷現實的手法和親切感人的藝術力量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他的創作,真實與詩意,歡笑與淚水,憤怒與苦澀,交流與腹瀉,構成了他區別於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獨特風格。”

編輯這個角色的生活。

行動

他出生在法國南部尼姆壹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為貧困所迫,他十五歲就在小學做監考老師(類似於自學輔導員),靠自己謀生。都德的父親是商人,母親對文學特別感興趣,愛讀書,不善於經營生活。這家夥從小就很聰明。他很小就練習寫詩,註重觀察生活。在裏昂中學讀書時,他經常去書店廣泛閱讀,涉獵廣泛,擴大了知識面。1855年,父親破產,家道中落,被迫輟學自謀出路。15歲,去阿雷小學當自考輔導員。兩年後,在哥哥的幫助下,我去了巴黎,在壹貧如洗的情況下開始了我的文學創作生活。

所有作品

1857年,他17歲時,帶著自己的詩《女戀人》(1858)到了巴黎,開始了文藝創作。1866出版的散文和故事《磨坊書信》給他帶來了小說家的名聲。這是壹本優秀的散文集。作者以家鄉普羅旺斯的人情、風俗、傳說、軼事為題材,以詩意的筆調表達深厚的鄉土情懷。有些是美麗的童話,比如《塞根先生的山羊》,講的是塞根先生的壹只溫柔美麗的小山羊,熱愛自由,不滿足於後院的草地,逃到附近的山丘上遊蕩,勇敢地與狼搏鬥,直到精疲力盡,被狼吞噬。《高尼耶大師的秘密》描述了塔拉斯孔市面粉廠開業後,當地磨坊的風車停止了運轉,但高尼耶大師的磨坊的風車仍然保持運轉。原來他用生石灰冒充小麥,磨成粉。他的艱苦努力贏得了居民的同情。《磨坊的信》出版兩年後,杜德的第壹部小說《小事》出版(1868)。《小事》半自傳體地描述了作者在青春期因家庭衰敗而不得不為生計奔波的經歷,以戲謔幽默的筆調描繪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關系。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體現了作者沒有惡意諷刺和含蓄悲涼,即所謂含淚微笑的藝術風格。因此,都德被譽為法國的狄更斯。1870普法戰爭爆發時,都德應征入伍。戰爭生活為他提供了新的創作主題。後來,他寫了許多以戰爭生活為主題的愛國短篇小說。1873年,他出版了壹本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其中大部分都是以這場戰爭為背景的。其中《最後壹課》和《柏林的包圍》因其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盛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的代表作。《最後壹課》描述的是阿爾薩斯省的壹所鄉村小學,在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告別祖國語言的最後壹堂法語課》通過壹個天真無知小學生的自我敘述,生動地展現了法國人民遭受外來統治的痛苦和對祖國的熱愛。作品主題雖小,但經過精心切割,敘述得當,主題挖掘深刻。小弗朗茲的心理活動描寫得楚楚可憐。作為壹個典型的愛國知識分子,教師哈默爾先生形象鮮明。《最後壹課》被翻譯成世界各國語言,經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國內也有譯本。小說以普魯士打敗法國後強行吞並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壹個小學生在最後壹堂法語課上的所見所聞和內心感受,深刻表達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情懷。都德的短篇小說具有委婉、曲折、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1896先後出版《故事選》和《冬天的故事》。後來入選中學壹年級語文教材。普法戰爭後,杜德小說多產。* * *寫了十二部小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平庸之輩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弟弟羅蒙和大哥裏斯利(1874),善於獲取利益的資產階級政客的刻畫。杜德在《塔拉斯孔的達達蘭》中塑造了壹個自吹自擂的平庸之輩的典型形象,小說以漫畫的方式諷刺了資產階級中某些人的虛張聲勢的英雄主義。雅克描述了壹個窮小子的人生經歷和奮鬥過程,類似於《小事》。在《富人》中,作者寫了壹個暴發戶到巴黎後破產甚至死亡的故事,生動地勾勒了第二帝國時期醜陋的社會風尚。《Nouma Lumes Dang》講的是壹個善於謀職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長的高位,成功塑造了壹個資產階級政客的典型形象。不朽者諷刺最高科學機構法蘭西學院。書中的主角只是壹個平庸的學究。他壹生努力,終於考上了法蘭西學院,成為了壹名被稱為不朽的院士,但他的作品被發現是偽科學。《莎孚》是壹部描寫浪漫女子莎孚的庸俗愛情小說,曾受到法國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拉斐特的批評。杜德是壹個多產的作家。除了大量小說,1888還出版了兩本回憶錄《壹個作家的回憶》和《巴黎三十年》。他的戲劇《阿來城的姑娘》(1872)曾被法國音樂家譜成歌劇。他壹生寫了十三部小說,壹部戲劇和四部短篇小說。除了《小事》之外,比較著名的小說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平庸之輩的《達拉斯公的戴達倫》(1872)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我的小哥哥弗羅蒙德》和《我的長眼萊斯利》(1874)。都德認同左拉的自然主義創作理論,但對描寫現實並非無動於衷。他的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壹般兩三千字,簡潔生動,主題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淡雅輕快。在文學理論上,都德認同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創作觀點。但在創作實踐中,他並沒有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裏客觀地記錄人類活動,冷漠地描述社會現實。就像他在《小事》裏說的,我的故事只是借用了拉封丹的寓言,加上了我自己的經歷。都德的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經歷,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喜、悲、怒、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界形勢進行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總的來說,他的創作傾向是批判資本主義現實。但他的社會視野不夠開闊,批判不夠深刻。他的暴露往往局限於社會世界和人情風俗,而對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則接近於悲憫。他經常描寫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用壹種親切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他的觀察細致入微,善於從生活中挖掘出壹些獨特的東西,用自然的風格表達出來,把自己的感受深深地註入字裏行間。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磨坊隨筆》成名後,都德在普羅旺斯鄉下的山上買了壹座舊磨坊,告別了巴黎的喧囂,隱居在這裏,寫下了他著名的短篇小說集《磨坊隨筆》。有趣的是,這本《都德集》的序言竟然是對磨坊交易過程的記錄,頗有歷史現場感:...當地業主在自己有法律擔保和經濟擔保的情況下,明確聲明無債務、無特殊權利、無抵押,公開將以下產業出售轉讓給此事的接收人Alphonse Dude先生。詩人住在巴黎,這個行業就是風車。這個磨已經廢棄了20多年,不能再用來磨了。現在這裏長滿了野生的藤蔓、苔蘚、迷叠香等攀緣植物,壹直攀著風的翅膀。雖然這個行業的狀態如上所述,它的大輪子已經損壞,平臺的裂縫已經長滿了草,但多德先生聲稱這個磨坊正是他想要的,他可以把它作為自己文學創作的場所,並自願承擔壹切後果,對賣方沒有任何要求。不言而喻,維修會自己解決。這筆交易的價格是雙方商定的,詩人多德已經用當時的貨幣向公司交付了所有的銷售額...交易過程由公證員現場見證...有關方面簽字了...交易是在邦珀格斯特的事務所裏簽訂的,由奧諾哈主持。有壹個吹短笛的老藝術家,弗朗索瓦·瑪瑪伊,還有壹些人稱基克的帶十字架的白修士...這是我見過的最獨特的序言。這篇序言引起了我的無限遐想...我對都德先生的寫作,甚至他的寫作狀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多德先生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在下壹篇文章《和平生活》中,多德先生迫不及待地向讀者描述他的新磨坊:壹大群兔子...二十來個,在平臺上坐成壹圈,借著月光溫暖他們的小爪子...天窗剛開壹半,我就哼了壹聲,宿營的部隊從東往西逃,壹個個白臀高尾,溜了進去。我等不及讓他們回到工廠了。多德先生的“房客”和壹只長相怪異的貓頭鷹,據說是個“愛沈思的家夥”,但他們和多德先生和平相處。他接著描述了磨坊裏的壹天:門大開著,陽光燦爛。壹片郁郁蔥蔥的松樹林從我的磨坊壹直延伸到山坡上。天空中,阿爾比爾的山脊清晰可見...萬籟俱寂...只有遠處,偶爾傳來壹陣笛聲,壹只鳥兒在薰衣草花叢中啁啾,路上響起騾子的鈴鐺聲。普羅旺斯的風景如此美麗...然後,多德先生驕傲地寫給他的讀者或朋友:現在,妳要我怎樣表達我對妳們喧鬧黑暗的巴黎的遺憾?我住在這個磨坊裏多舒服啊!這是我努力了很久的壹個角落,壹個充滿芬芳,溫暖,溫馨的小世界,遠離報紙媒體,遠離車馬喧囂,遠離烏煙瘴氣!.....在我身邊,有那麽多美好的東西!我在這裏才住了八天,腦子裏已經充滿了想法...妳看,就在昨天晚上,我看到了羊回到山腳下農場的那壹幕。我向妳發誓,我絕不會用這種風景來換取妳本周在巴黎觀看的第壹場演出。就是這樣壹個生活在農村,充滿甜蜜的男人。他怎麽會寫不出好故事呢?在《群星》中,壹個牧童愛著田莊主人的女兒斯特凡內特,卻只能帶著這份無望的感情獨自留在放牧山上。壹次偶然的機會,斯特凡內特來到山上為他送食物,突然因為山洪暴發,他不得不在高山牧場過夜。牧童帶著純粹的溫柔和自律,和自己的小仙女度過了壹個繁星點點,充滿詩意的夜晚。《高尼勒大師的秘密》,在高尼勒大師的風車將被蒸汽磨坊取代的歷史變遷中,以壹種悲傷但不有害的口吻,凸顯了普羅旺斯人淳樸友善的鄉村風情——村民們知道了高尼勒大師風車空轉的秘密,回到高尼勒大師的磨坊磨麥子,直到高尼勒大師死去。就連《博采爾的驛車》這樣壹個老實的削筆人娶了壹個漂亮放蕩的女人而被嘲笑的故事,也透露出人性中的淳樸和誠實。連寫《三小彌撒》都諷刺信教男女,溫情滿滿。而像《賽甘先生的山羊》這種探討自由、冒險、生命代價的寓言,也能讓嚴峻深刻的主題變得清新有趣、天真精致。可以說,《磨坊隨筆》是生活在農村的杜德的壹部懷舊作品。他溫柔的眼神愛撫著普羅旺斯的山丘、植被、牛羊,他細膩的文筆描繪著這裏的人情、人文、風俗。壹個沒去過普羅旺斯的人,看完這本書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會陶醉在美麗的鄉村裏。另壹方面,田園詩般的“磨坊隨筆”是另壹種知識分子寫作,這是與另壹位法國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相比較的。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和《項鏈》這樣的環境,是赤裸裸的世俗(或現實)場景,卻沒有德國柔情的面紗。這裏先不說優劣,只說都德的短篇小說有他獨特的氣質。他所寫的世界,是壹個經過作家柔情過濾的世界,安靜、清澈、細膩,連苦難都是穩定的,沒有任何傲慢和粗暴。不知道杜德的磨坊生涯是結束於普法戰爭,還是在那之後才開始的?如果是戰前,就更能理解為什麽都德的《最後壹課》那麽灰暗了。如果是戰後,那是對作家心靈最大的安慰。這本書的譯者劉銘九先生是中國法語界的權威。他的著作、翻譯和主要項目可以列壹長串。《磨坊書信》的翻譯,既有他少年時代的思想,又是慢慢翻譯慢慢來的。他謙虛地說:我覺得已經翻譯得有點原汁原味了。但我特別註意到的是劉銘九先生在後記中表達的對紈絝子弟的田園向往。誰不向往呢?在陽光下,它就像壹只停在青山上多德先生磨坊旁的大蝴蝶...多德。

關於最後壹課

最後壹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帝制復辟後,篡奪法國大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試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7月1870,普法戰爭爆發。結果法國慘敗。拿破侖三世皇帝被俘,法國軍隊投降。從此,戰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普魯士從侵略者變成了侵略者,進軍並包圍了巴黎。但當時的政府奉行賣國政策,與普魯士簽約,賠償50億法郎,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從此,這兩個地區的法國人成了被征服者。上壹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 上一篇:ABB變頻器參數怎麽設置
  • 下一篇:西雅圖酋長的宣言的內容簡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