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物價膨脹和金融危機有什麽的聯系?

物價膨脹和金融危機有什麽的聯系?

什麽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現象,既是金融理論研究的壹個重要問題,也是中央銀行宏觀金融管理的壹大現實問題。長期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在努力探究通貨膨脹現象,但至今仍然沒有壹個公認的科學而統壹的關於通貨膨脹的定義。這壹狀況,不僅阻礙了關於通貨膨脹理論的比較研究和交流,而且不利於及時準確地揭示通貨膨脹現象的本質成因,從而給治理通貨膨脹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效用性造成了負面影響。

關於通貨膨脹概念,在經濟學文獻中大多定義為:通貨膨脹是指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其理由是,通貨膨脹概念的定義必須體現因與果關系的有機統壹,通貨膨脹的起因在貨幣供給過多,結果則表現在物價上漲,沒有物價上漲的貨幣供給過多不屬於通貨膨脹,沒有貨幣供給過多的物價上漲也不屬於通貨膨脹。

我們認為,這壹定義欠科學。這是因為:

第壹,貨幣貶值是壹個具有多種意義解釋的概念,用於概念定義之中明顯失當。在經濟學文獻中,貨幣貶值含有三種意義解釋。其壹,貨幣貶值是指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眾所周知,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與物價上漲屬於同義語。若上述關於通貨膨脹定義的“貨幣貶值”系指這壹種意義解釋,則與其後邊的“物價上漲”相重復,在定義中語詞重復使用顯失規範性。其二,貨幣貶值是指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例如,原來100美元合375元人民幣,今天100美元合823元人民幣,這說明,人民幣貶值了。如果上述關於通貨膨脹定義中的“貨幣貶值”系指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那麽,貨幣供給過多會否引起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呢?從歷史上看,在金本位貨幣制度時期壹個國家貨幣供給過多(即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量降低),由該國貨幣對外匯價必將下降。但是,自1973年實行浮動匯率以來,貨幣匯價如同商品價格壹樣,受供求關系的制約,匯價的升降,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而影響貨幣供求關系的因素很多。顯然,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供給過多對本國貨幣對外匯價下降的作用很微小。因此,通貨膨脹定義中的“貨幣貶值”系指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的意義解釋,也是不適宜的。其三,貨幣貶值是指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若屬此解,則適宜。但是,從概念的定義法則來講,“貨幣貶值”這樣壹個在經濟學上具有多種意義解釋的語詞用於其他概念(如通貨膨脹)的定義之中,則失去了科學合理性,犯了定義用語歧義的邏輯錯誤。

第二,定義所反映的概念本體意義不正確。即使將上述關於通貨膨脹概念定義中的貨幣貶值壹語刪去,即定義變為“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據此定義去推論,則有通貨膨脹是屬於物價上漲的壹種類型,其概念本體所反映的意義是商品價格,而非流通中的貨幣。然而,通貨膨脹作為壹種貨幣經濟現象,其概念本體所反映的意義是流通中的貨幣增大(這裏並非數量增多),至於流通貨幣增大有否引起物價上漲,那是流通貨幣增大的後果,而不是流通貨幣增大本身。可見,誤將“物價上漲”作為通貨膨脹的概念,導致了定義難以反映通貨膨脹概念的本體意義。

第三,忽視了貨幣供給過多在導致物價上漲表現上的時滯性和模糊性。首先,引起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果物價沒有引起上漲,無論貨幣供給量超過實際需要量的程度如何嚴重,也不是通貨膨脹,那麽,就有以下推論,貨幣供給嚴重過多但在價格管制下物價沒有引起上漲,也就不是通貨膨脹。這與國內外公認的隱蔽性通貨膨脹豈不矛盾?所謂隱蔽性通貨膨脹,並不是說不存在通貨膨脹,而是承認存在通貨膨脹,將其作為通貨膨脹的壹種存在形式,它只不過是貨幣供給過多在即期沒有引起物價上漲而已。其次,如果將通貨膨脹定義為“貨幣供給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那麽,度量通貨膨脹嚴重程度,就應該度量因貨幣供給過多所引起的物價上漲的程度。但是,在多種因素對物價上漲***同發生作用的條件下,每壹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份額是較難劃分的。再次,貨幣供給過多對物價上漲的作用具有顯著的“時滯性”。如前所述,貨幣供給過多對物價上漲的作用部分在當期表現出來,部分在以後時期表現出來。根據有關資料表明,貨幣供給過多對物價上漲的“時滯”作用壹般為1-2年。[1]然而,人們所考察的是否出現通貨膨脹現象卻都是以年為單位的。這樣,如果將通貨膨脹定義為貨幣供給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就會陷入兩難選擇之困境。從而,在具體實踐運作中,使人們感到無所適從。

那麽,應該如何對通貨膨脹概念加以定義呢?筆者認為,通貨膨脹概念應該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包括紙幣和電子貨幣)流通條件下,壹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的貨幣經濟現象。這壹定義,包含以下5層意思:

其壹,通貨膨脹以流通中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為反映載體。這就是說,通貨膨脹要通過流通中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程度來反映,只有流通中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才有可能(但不必定)產生通貨膨脹;如果流通中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沒有下降,則必定沒有產生通貨膨脹。

其二,通貨膨脹是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時所出現的壹種貨幣經濟現象。這就是說,通貨膨脹是壹種貨幣經濟現象,並且是壹種在信用貨幣流通中所特有的貨幣經濟現象,在金幣流通(即不存在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同時,這壹種貨幣經濟現象,是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時才產生的。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市場上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是由商品價格總額(這裏的商品價格=商品價值/貨幣價值)和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決定的,而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又是商品形態的變換速度的表現形式。信用貨幣是國家利用權力強制流通的貨幣名稱或符號,其本身沒有價值。單位信用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在其進入流通前就由國家強制規定。在信用貨幣進入流通領域後,單位信用貨幣實際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則隨流通中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和同名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而發生變化。只有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才有可能發生通貨膨脹;若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沒有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則沒有發生通貨膨脹。

其三,通貨膨脹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過多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的壹種貨幣經濟現象。在現實貨幣經濟生活中,壹方面,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和同名貨幣流通速度都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與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之間的量比關系也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流通中貨幣量既可能過多也可能偏少。另壹方面,單位貨幣名義上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是由國家強制確定的,而單位貨幣實際上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既受國家強制調整比例(幣制改革)影響,更受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與它所代表的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之間的量比關系影響。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沒有過多的情形下,因國家調整比例(幣制改革)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不是通貨膨脹;只有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過多而使單位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才是通貨膨脹。

其四,通貨膨脹是導致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之壹,但其本身並非物價上漲,也不必定引起物價上漲。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壹語中,關鍵是“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正確把握其決定規律是深刻認識通貨膨脹概念內涵的關鍵之關鍵。眾所周知,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決定於待實現的商品和勞務價格總額、同名貨幣流通速度。在這裏,“待實現”這三個字非常重要,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以往人們將通貨膨脹等同於物價上漲,其根本性原因則在於忽視了“待實現”。因此,“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中的“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是相對於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與由“待實現的商品和勞務價格總額、同名貨幣流通速度”所決定的金幣需要量的量比關系而言的,它並非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過多,從而使單位貨幣實際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亦即貨幣價值下降)。因而,就會有力地推動著商品和勞務價格上漲(因為商品價格=商品價值/貨幣價值)。這壹經濟邏輯關系也可表述為:流通中貨幣量過多 貨幣價值下降(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商品和勞務價格上漲。但是,引起商品和勞務價格變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單位貨幣實際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變化外,還有商品價值變化、經濟周期變化、原材料供求關系變化、工資水平變化、商品源稀缺程度變化,等等。物價上漲是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單位貨幣實際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必將會推動物價水平上漲,但並不必定引起物價上漲。

其五,通貨膨脹是運動變化的。通貨膨脹作為壹種貨幣經濟現象,具有產生、成長、衰退、消亡的運動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上,對物價上漲所起的作用力是不壹樣的。

筆者之所以將通貨膨脹概念作出上述定義,是因為基於下面5條理由:

首先,它符合馬克思的貨幣流通理論。馬克思在提示紙幣流通規律時指出:“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只能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系中產生。這壹規律簡單說來就是:紙幣的發行限於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數量。”這就是說,壹個國家的紙幣發行限度是能夠流通的同名的金幣量。值得註意的是,馬克思在這裏所講的紙幣發行,並非現行經濟學文獻中所講的“貨幣發行是發行銀行向流通界投放的貨幣數量超過從流通界回籠到發行庫的貨幣數量”,而是為象征地代表能夠流通的同名的金幣總價值量而進行的紙幣發行,其發行量既包括流通中紙幣的增量,也包括原有的流通紙幣量。將通貨膨脹定義為“在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壹定時期內(通常為壹年)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的貨幣經濟現象”,是與上述馬克思關於紙幣流通規律理論總體上相吻合的。

其次,可以正確反映通貨膨脹概念的本體意義。從詞義上解釋,通貨膨脹中的通貨為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膨脹為物體增大。因此,通貨膨脹可以直解為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增大。而同壹個物體膨脹具有兩大特征:壹是同壹物體的體積增大;二是同壹物體的體積增大以後其內含物質的密度下降。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大特征的物體增大才是物體膨脹。從這壹意義上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反映了通貨(即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的“體積”相對增大,而“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則反映了通貨的“體積”相對增大後其內含“物質”的密度下降。顯然,現在的定義,能夠更正確地反映通貨膨脹概念的本體意義。

第三,正確體現了通貨膨脹本身與結果的邏輯關系。從現在的定義中可以看出,通貨膨脹本身就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經濟現象”。那麽,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會產生什麽結果呢?不言而喻,它會推動物價上漲。馬克思在闡述了紙幣超過自己的限度會引起單位紙幣實際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之後,緊接著指出;“其結果無異於金在它作為價格尺度的職能上發生了變化,同壹價值,原來用1鎊的價格來表現,現在要有2鎊的價格來表現。”這就是說,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之間是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通貨膨脹是物價上漲的原因,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結果。

第四,有利於通貨膨脹程度的正確度量。在通貨膨脹定義“在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的貨幣經濟現象”中,不存在非貨幣關系,確保了通貨膨脹定義中貨幣關系的純真性,明確了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之間是原因與結果的關系,排除了非貨幣關系對通貨膨脹度量的幹擾。從而,為正確度量通貨膨脹程度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第五,有利於宏觀金融調控決策。如前所述,如果將通貨膨脹定義為“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現象”或“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由於深受物價上漲多因素性和貨幣作用時滯性的重大影響,以致紙幣供給過多的程度與物價上漲程度往往不相等甚至差距很大,從而使得治理通貨膨脹在“度”上難以正確把握,也難以正確動作。而現在的新定義分清了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的關系(即原因與結果之關系),從以往的使用物價上漲率(通貨膨脹結果)來間接反映通貨膨脹程度,轉變為使用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本身)來直接反映通貨膨脹程度。這就是說,以“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來描述通貨膨脹,以“流通中貨幣量超過它象征地代表商品和勞務流通所需要的金幣量而使單位貨幣所代表的金幣價值量下降程度”來反映通貨膨脹程度。因而,排除非貨幣因素對通貨膨脹描述和度量的幹擾,可以使反映通貨膨脹程度更加真實和準確。所以,更有利於中央銀行及時了解和正確把握通貨膨脹的程度,進壹步增強治理通貨膨脹的宏觀金融調控決策的及時性、正確性和有效性。

什麽是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壹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其特征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 上一篇:數控車床編程的g代碼格式
  • 下一篇:拉基米德資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