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求壹篇阿凡達的影評

求壹篇阿凡達的影評

《阿凡達》:神作的真諦

文/紅袖添飯

大家都說《阿凡達》(Avatar)會是壹部“神作”——或者至少期望如此——因為今年北美票房雖然創了記錄,但那些所謂的“好萊塢大片”中,實在沒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年末了,不論中外,都有些“年終總結”的情結,於是乎大家的期望就高漲起來。

更何況,“神作”總得要“神導”出品才行,偏生今年大家耳熟能詳的幾位夠格的“神導”都偃旗息鼓,不是沒推出新作、就是轉移了陣地玩小眾;真正鎮得住歲末檔壓軸戲的,還真只有“卡大神”(James Cameron)。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阿凡達》就是“電影”神作了呢?會開創電影“藝術”的新紀元呢?

{壹}

千萬不能這麽想。個人認為,“開創藝術新紀元”和“神作”沒有必然聯系——前者註重前衛而先鋒的想法、概念、與意識,後者則需要完美的執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藝術理念,離“神作”的標準還很遠。在電影這行,藝術家是壹棍子可以打死壹片,但真正能在實施過程中苛求完美、並且也能實現完美的沒幾個。從這個意義上說,“神作”不僅不應該被吹得如在雲端壹般飄渺,反倒應該是……像最強壯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實,像這種非常堅實、能經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狀態,英語中有個非常適合的詞叫“蘿蔔絲特”(robust)。是的,我認為,“神作”都應該是蘿蔔絲特的。

可是,“神作”難道不應該是“深刻”的麽?

事實是:電影從來沒有“深刻”過,而且也沒必要“深刻”。個人覺得,“深刻”總得和“原創性”掛鉤才有意義。如果電影表達的東西,都是前人思考過、甚至是思考過無數遍的東東,那有什麽深刻意義可言呢?我還從來沒有發現有壹部電影所表達的思想是原創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現的東西都有據可查、有前例可援。在這個意義上,且不說“電影壹思考,人類就發笑”吧,至少“前人”是會發笑的。作為壹種表現藝術,電影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題思想,表現方式很差勁,那也是垃圾;反過來,再爛俗的主題,表現方式新穎以至於令人對同壹主題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現藝術的勝利。所以,作為“神作”的電影,“深刻”與否是無所謂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評價《阿凡達》似乎就是壹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阿凡達》是蘿蔔絲特的麽?是的。

《阿凡達》是深刻的麽?無所謂。

所以,《阿凡達》是神作麽?呃……暫時不太清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卻很簡單,不掰開了細說,是難以下結論的。以上說的都是“必要條件”,不具備鐵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過來,即使必要條件全具備了,那還得看電影整體以及各方方面面執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結論。

就電影故事而言,想必大夥都知道了,《阿凡達》的故事比較簡單,也壹點都不深刻。說白了,影片情節在大的層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與反殖民鬥爭,在個體層次上則是壹個跨越種族的愛情故事,都沒啥新鮮的。但是,這種設定對電影而言是“蘿蔔絲特”的——換句話說——是足以支撐起電影敘事需要的。直觀地說,壹個“蘿蔔絲特”的故事給人的感受有二:壹,既靠得住又不牽強。《阿凡達》的情節設定,基本上沒有讓人覺得荒誕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處,像那種在其他大片中常見的“危險總是追著主角走、但總是差壹步”的情形基本沒有。我壹向比較佩服卡梅隆玩弄橋段的能力:他總是能將壹些本來是俗套的東西,調度得讓觀眾感覺“本應該如此”,這就是“蘿蔔絲特”的真諦;另外,影片故事“蘿蔔絲特”與否,還可從編導鉤織情節背後的誠意與努力來略窺壹斑。壹般而言,從“誠意”來看影片的質量是很不靠譜的,因為沒有哪個片方會在宣傳時強調自己“沒有誠意”。這裏關鍵得看“人”,電影制作“人”裏的核心是導演,導演實沈了,這電影的故事也“虛”不到哪去。向來崇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卡梅隆,絕對是好萊塢最“實在”的導演之壹,再加上長達十年的打磨,包括對整個潘多拉世界的設定,積累了如此豐富的“營養”,《阿凡達》這個“孩子”想不強壯都難。

但是,壹個“強壯”的、能擔當得起整部電影架構的孩子,未必是顧盼生輝、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個人的字典裏,“神采”才是壹個能達到“神作”級別的電影故事所具備的充要條件。《阿凡達》的故事,尤其是中間部分對於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態、以及Navi土著文明的展現,完美地彌補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較沈悶無聊的缺陷,使得整部電影感覺非常緊湊,將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也似乎過得特別快;不過,這個故事最終還是流於常規,因為可預期的轉折與結果而缺乏驚喜,無法帶給人新鮮的感觸。

{三}

其實,像《阿凡達》這樣常規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過細節設定的豐富化、而帶來壹些更復雜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對電影表現力而言,其實壓根就沒啥“先天深刻”的主題,只有對既定主題的演繹“深度”、才決定了電影本身的深刻與否。《阿凡達》所選擇的主題,什麽“反殖民”啊、“環保”啊、“生態和諧”啊,不管認同其中哪壹個,在“唯深刻論者”們看來,無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題;然而,單單選擇這樣的主題,並不能保證電影本身是有深度的。對於《阿凡達》的故事,個人認為演繹得過於簡單、以至於過於淺顯了壹些。我不需要它從深層次“打動”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觀眾情感參與的時候“煽動”我、好讓我忘掉自己是在看電影而想跳進畫面去和主角們壹起大殺四方。

從大的方面來說,《阿凡達》對於劇情沖突的設定,是簡單的正邪對立、非黑即白;而在每壹陣營內部,也欠缺多樣性,仿佛兩塊鐵板在那相互碰撞,陽剛的氛圍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氣。此外,這樣壹種簡單對立關系的最大不良後果,是角色形象的單壹。本來我以為在人類雇傭軍這壹方,應當是有不同意見的,特別是軍事指揮官和行政首腦之間,其想法應當有細微區別才是,那樣會使故事與人物都更立體化,可惜沒有。作為壹個整體,人類似乎是壞人,Navi人都是好人,壞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們)的作為也是常見的典型;而且,每壹個角色群,他們的想法都是單壹的……這樣壹來,這個故事再“蘿蔔絲特”,也是老老實實、循規蹈矩的“蘿蔔絲特”;大家不妨想想:權老實再強壯,能敵得過未央生的俊俏風流麽?所謂“神作”,是千萬不能老實的(有不知“權老實”、“未央生”為何方人氏者,請致電小學語文老師強烈要求補課)。

{四}

關於《阿凡達》的故事,目前有各種各樣的類比,個人覺得壹個最恰當、卻從來沒人提到過的框架類似的電影,應該是宮崎駿的《幽靈公主》:壹樣的本來不相幹卻卷入兩大沖突群體的主人公、壹樣的關於資源掠奪與資源保護之間鬥爭、壹樣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關系。這樣的故事,比《與狼***舞》更“綠色”,比《風中奇緣》更有社會群體背景,與《阿凡達》想要表達的東東基本壹致。可是,稍微對比壹下《阿》與《幽》,就會發現在框架設定的復雜微妙、以及由此影響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動豐滿、乃至最終的情感與思維震撼上,《阿凡達》都是無法比肩《幽靈公主》的。尤其是後者中的幻姬大人這個角色,雖說從行動上和《阿凡達》中人類軍事以及行政事務官所作所為差別不大,但行為動機、以及這種動機所體現的人格復雜性,則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簡單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愛情,其實是最爛俗的,但恰恰是這種沒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色女性的眼淚。偶當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壹對在漂浮的床上抱在壹起、溫馨面對死亡的老夫婦該多好!他們的人生,有可能是壹個將《飛屋歷險記》(Up)中那五分鐘延長的感人故事……不過,這樣壹個故事恐怕就很難幫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巔了。我從來都覺得,對於男女感情關系的處理,是卡大神為數不多的弱勢之壹。他最多能將這種關系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會缺乏光彩——《深淵》(The Abyss)中那壹對深海鉆探的夫妻檔,算是卡老師描繪得最有神采的男女關系了。《深淵》中的男女關系,看設定其實也很簡單而典型,但是它有細節,而且是那些瑣碎中更見細膩的描繪;而《阿凡達》中男女主角之間的互動,就缺少這種令人回味細節,壹切交往的步驟都顯得很程式化,沒有任何硬傷,但也沒有任何火花。這點直接影響了像偶這樣愛胡思亂想的觀眾對這個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鳴,比如說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齊飛的場景,美是美極了,極具視覺沖擊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聯想起《獅子王》(The Lion King)中的“瀑布嬉戲”、與《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的“飛天旋舞”段落,耳朵裏飄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之類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說,《阿凡達》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細的故事設定,沒能讓偶激動起來;而這其中包含的壹望即穿的思維層次,也不是那種能讓人願意靜下心來從思考中獲得樂趣的類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溫情設定,也有些濫觴。壹般而言,敘事性的“神作”電影,要在以上“冷”、“熱”、“溫”中至少達成其中壹項或者兼而有之;《阿凡達》的故事框架及具體演繹,距離那樣的高度還有不小的距離;妳可以說卡老師沒有那樣的野心、或者說不值得為了那樣的目標而放棄商業上的成功,但同樣也不能說《阿凡達》能在電影表述方面進入“神作”的範疇。

{五}

幸好,《阿凡達》不止是要講壹個故事。在個人看來,影片情節之外的設定,比這個故事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

作為類型片,《阿凡達》的定位是Sci-fi Fantasy;既然扯上了科幻之名,不整出些新鮮的理念來,實在對不住這史無前例的陣勢。具體的科學的玩意偶就不提了,什麽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各天體之間的運動軌跡、什麽潘多拉星球的引力指數與Navi族人身高的關系、什麽珍稀礦藏Unobtanium與聖域浮山的形成原理,等等,這些都大大超出壹個高考物理差點沒及格的理科敗類的認知範疇。嚴謹的科學內容是需要強大的運算能力的,那些就留給物理滿分的優等生去做好了;偶們廢材只好鼓搗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或者說完全不需要研究——說白了就是只需瞎想——的東東。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卡老師的老朋友、也是本人時常YY能夠擁有的壹件物事——單兵武裝機甲(Armed Personal Unit,簡稱APU)。想必大家對《異形2》結尾的壹場地球女性PK異形皇後的終極大戰印象深刻,進入本世紀以後,大夥也都在大銀幕上領略過《黑客帝國3》中錫安機甲戰團勇抗百萬機械章魚的壯烈,今年在《阿凡達》之前,《特種部隊》與《第九區》中也有人形機甲的精彩展現,所有這些電影場景中,都有“人機合壹”機械系統的參與。對於硬核派科幻作品而言,個人覺得在最近兩百年的時空範圍內(《阿凡達》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154年),“人機合壹”系統都將是人類舉足輕重的道具。

所謂“硬核”科幻,核心要義是其設定必須講究邏輯依據與科技發展軌跡。“人機合壹”興起的必然性,是由人體的物理局限決定的。簡單說來,在自動化機械智能有限、而人體又比較脆弱的情況下,“以人類智能控制準自動化機械、以機械增強並保護人體物理技能”的“二合壹”方式,也就成為自主智能化機械完全成熟之前最合理的選擇了。

“人機合壹”對於科幻迷來說其實早就不新鮮了,動漫迷們可能還更早壹些,因為日式動漫裏最喜歡玩“高達”壹類的美少女戰士操縱大鐵家夥的套路了。好萊塢主流作品接觸這個方面相對較晚壹些,所以《異形2》中的裝置看起來頗具先鋒性。不過,最近幾年隨著美國軍方對“外骨骼”(exoskeleton)概念越來越感興趣、並開始投入資金研究,這才激發了藝術人士在這方面的想象與創作熱情。

{六}

在偶這不及格的理科腦子看來,“外骨骼”其實又是APU之前的壹種過渡狀態;如果把所有附屬於人體的外在裝置都歸為壹個體系的話,那這個體系的最原始狀態,就是過去的士兵、和如今軍警常用的護甲了,中間形態是“外骨骼”,高級形態才是APU。“外骨骼”系統相對於常規護甲最大的區別,在於能提供外在動力。比如美國軍方“國防尖端研究項目司”(DARPA)就已投入5000萬美元啟動資金來設計與制造能讓單兵負重更多、行進更快、並能進行超常規跳躍的機械裝置,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發的原型產品“人體多適型負重器”已經可以幫助士兵輕松背負起重達200磅的裝備而行進自如。

再往後發展的話,外在機械裝置就不僅僅能加強人體的物理機能,還能添加有效的武器裝備和防護裝置,這就步入了APU的範疇了。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異形2》中的“人體叉車系統”還不是APU,只是“外骨骼”的高級階段;《黑客帝國》系列中的“雙槍鐵疙瘩”的確是APU,卻又是APU體系當中比較初級的階段,因為它僅僅提供初級動能及火力系統,人機互動的形式是完全機械化的,更不用提那最微弱的、連個防彈玻璃護罩都沒有的防護系統了;不過,人錫安兄弟們資源有限,簡陋點是可以理解的;《阿凡達》中的人類雇傭軍資金充裕,電影中的APU在靈動性上基本和常人無異,遠超《黑客帝國》時期的笨重;人機交互系統也由純液壓聯動、升級為虛擬感應系統;信息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虛擬顯示屏對於戰場動態與APU機能狀態有了比較全局的把握。關鍵是,所有這些技術,不僅是基於目前階段的科學原理可以實現的原型,而且在具體細節的先進程度上,是符合未來科技發展的時間邏輯的。由此可看出壹個“蘿蔔絲特”的科幻導演,與那些純粹以想象取勝的科幻作品之間的區別;這就是同樣有APU展現的《黑客帝國》《阿凡達》與漫畫改編作品《鋼鐵俠》與《特種部隊》之間的區別了。

剛才說到APU系統中的人機交互界面,這個有必要引起註意,因為它是引領下壹個無聊話題、同時也是《阿凡達》電影中壹個核心“花架子”設定的切入點。如前所述,“人機合壹”系統的設計出發點,是加強與放大人體的機能,從而可以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更有效地作戰)。“外骨骼”也好,APU也好,其性能在開始的階段,都取決於人體之外的那些系統的效能;那部分的效能隨著科技的進步,是會飛速發展到像指揮自己身體壹樣自如的階段;可這種自如並不是“終極”的,因為在APU系統中人類對外在機甲的操控,還是要通過壹些列中間傳導手段的,即使高級到“鋼鐵俠”那樣的智能階段,還是得靠聲控指令來指揮下壹步反應。有沒有不用自己說或者做某個動作、而外在機甲系統能“直接”掌握人類命令、從而即時做出反應的可能呢?也就是說,唯有將人類的意識(這裏泛指人類所有神經感知與反應的系統與活動)直接賦予機械,才能達到終極的“人機合壹”。

{七}

這種終極的合體狀態,已經超出了APU的範疇,開始步入“化身”的領域。

也許有同學會使用“分身”壹詞,認為和“化身”意思差不多。個人建議最好不要,因為在H文明、BL文明滋潤全世界的今天,“分身”是有某種特指意義的,而這種特指可能會讓壹部分傳統女性面紅耳赤、或讓主流腐女們立刻“萌”得瞳孔放大、腦海裏盡是閃爍“總攻總受鬼畜攻腹黑攻玩具攻女王攻帝王攻乙女攻無邪氣攻天然受健氣受強氣受誘受平胸受推到”之類的純潔字眼,看個電影而已,搞出精神分裂就不好了。另外,在我們想要使用的語境裏,作為個體意識外化的途徑與方式,“化身”與“分身”,還真有顯著不同的意思,不能混用。簡而言之,“化身”意味著主體意識與外化形態是同壹的,是捆綁在壹起的,無法獨立運作的;而“分身”則意味著主體意識可以獨立於外化分身,最古老的例子詳見齊天大聖與他的壹身毫毛。

現在不要說地球人,連潘多拉星球人都知道了《阿凡達》講的是“化身”的故事,是將人類與Navi土著的DNA融合而創造出壹種可以讓人類意識進入並控制的、外表上與常規Navi族人無益的新物種。粗看起來,這裏沒多少新鮮的科幻理念,不就是“克隆”與“靈魂出竅”麽?過往似乎已經有不少科幻作品玩過這些概念了。不過,個人覺得,卡梅隆老師這次還真玩了些比較具有開拓性的玩意兒,這主要得從“化身”這壹復雜技術系統所包含的幾個核心元素來看。

{八}

首先,從意識的主體與客體的存在形態來看,《阿凡達》中的化身技術創造了壹個新的體系。在以往的科幻影視作品中,有這麽幾種意識主、客體的存在組合:壹,客體是機器人,人類意識通過某個系統灌註到機器人指揮系統中,說白了其實就是“以人腦代替電腦”。 09年的電影《未來戰警》(Surrogates)中的未來社會模式,就是這種方式的典型代表:人類都躺家裏安安穩穩,出門工作生活的都是灌註了主人意識的機器人;二,客體是虛擬人,是不具備實體的,但在虛擬的世界裏具備所有的主體意識特征。這個類型比較另類而古怪,所以,也只有那壹對“齷齪司機”姐弟才能想到並在《黑客帝國》系列中具體實現。這與第壹類狀態的聯系與區別是:主體的物理軀體都是不動的,意識也都灌註到了外在的“化身”上,只不過前壹種“化身”是具備物理形態的,而後壹種其實只是主體意識在虛擬世界的反映。《阿凡達》中外在的“化身”是真實存在的,這點與第壹類狀態相同而不同於《黑客帝國》的模式,但《阿凡達》中的“化身”不是機械或者電子軀殼,身上沒帶任何我們已知的無機元件,這種“意識灌註有機體”的模式,在科幻影視裏是前所未有的,有些類似咱仙劍小說裏“離體種神大法”;不知青帝靈感仰看了《阿凡達》會不會找卡老師要專利費?看老外科幻看到和中國古神怪誌有如此相通的聯系,實在是件趣事。

其次,意識在主客體間連通的方式來看,《阿凡達》中的設定也比以往要玄妙得多。不管是《未來戰警》式的“以虛入實”(意識進駐機器人)、還是《黑客帝國》為代表的“以虛入虛”(意識成為程序世界的虛擬個體),這當中都是有物理設備連接、並管理意識與“化身”之間的聯系通道,這是符合邏輯的。《阿凡達》中人類主體的意識,也必須通過壹套設備來進駐Navi“化身”體內,但是,影片後來展現的情節,似乎在“化身”的物理身軀遠離初始接入設備很遠的地方、也能照樣進行“種神大法”,點解?

答案有兩種可能:其壹,通過基因工程制造“化身”Navi人的時候、某種“無線神識接收裝置”已經安裝在體內了。這種無線意識植入的方式,很有可能類似《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系列的設定:草剃素子姐姐他們不是動不動就入侵人腦麽,而且是在被入侵的那個家夥沒有以任何數據線與公安九課的主機相連的情況下哦,這難道不說明真的可以有科學根據的“虛空種神”麽?在《攻殼機動隊》的設定裏,世界是高度網絡化的,基本上所有機器人、生化改造人、乃至絕大部分有機原生人類,其意識都是可以通過這個網絡access的,也就是說,有機生物的中樞神經控制系統裏只要植入了芯片可以實現無線上網的(淚目,偶也想裝壹套啊~~),而在黑客的世界裏,只要連入了網絡就能被入侵…….這樣壹種牛A無比的設定,方便了像素子姐姐和“木偶師”這樣的超能黑客,他們玩起網絡版的“種神大法”來才會顯得那麽輕松自如。鑒於卡老師本身就是《攻殼機動隊》的鐵桿粉絲,《阿凡達》沒準是借鑒了草剃素子們的招數。

不過,《攻殼》式的無線意識入侵方式,還是無法解釋“為什麽只有DNA 壹致的意識才能成功進駐化身”:即使DNA攜帶的遺傳密碼可以用來設置“化身”腦內無線防火墻的access code,只要這個密碼是以電子形式存儲在無機元件上,理論上就能夠通過黑客編程技術更改或破除,這樣壹來就用不到男主角了(直接刷“化身”體內的“網卡”就行)……個人猜測,《阿凡達》中所設定的“遠程意識控制”技術,是比以電子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無線連接方式更玄妙、也更和諧的方式。人體腦意識可能被直接轉換為能量,而Navi克隆體在DNA合成階段就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了機體,變成可以進行類似“心靈感應”之類的遠程意識交流;只不過克隆體沒有主體意識,與人類主體意識的交流變成完全被動的接受,但這種“接受”的意識會被克隆體詮釋成“原生”的、因而在意識指揮行動方面沒有任何功能障礙。說白了,這種方式下的克隆體意識系統相當於“空有架構、沒有內容”的容器,只有當接受傳送過來的意識時才有了意識流量、才會激發各種生命機能的運行,而這個容器天生只能接受和本體生命信息壹致的意識流。這就不止是電子信息技術那麽簡單了,而是壹種生物科技與電子科技的融合,可以說徹底打破了有機生命元素與無機機電元件之間的壁壘(有機體與無機物都變成信息與能量的載體與傳遞工具)。

最後,與連接方式相關的,是意識在主體與“化身”之間的穿梭機制;更確切的說,是“意識緊急返回機制”的可能性與有效性。毫無疑問,在意識傳送主體這邊“強行關機”,是會造成“化身”的功能性死亡的,無論是《黑客帝國》還是《未來戰警》都是這種設定,《阿凡達》這邊也不例外。但是,反過來是否成立,就各有說法了:在《黑客帝國》裏這是人類戰士們最大的危險,如果母體中的虛擬化身死亡了,真實世界裏的肉身也會“腦死亡”;《未來戰警》裏那些真實世界裏的機器人“化身”遭攻擊死亡也是會影響到主體肉身的;《攻克機動隊》裏的設置稍微有些復雜,按照電影版的設定,第壹集裏素子姐姐的意識入侵其他義體時如果被侵入體毀滅也是有危險的,但到了第二集裏,素子姐姐的意識已經網絡化了,簡直無所不在,可以借助任何義體行動,義體的損害或毀滅再也無損素子的無上神識;素子姐姐的“神識”可以同時控制多具義體,就像偶們同時在兩臺電腦上玩《虛擬人生》似的。《阿凡達》中沒有任何人像素子姐姐那麽變成超越肉體的智慧體,但為什麽也能做到“化身”的滅亡對人類本體沒有任何影響呢?個人認為,《阿凡達》設定的存在於“化身”腦內的主體意識,不像《黑客帝國》那樣是“同壹體”,而只是主體意識的壹個“鏡像”而已,本體肉身與化身肉體就相當於不同的服務器,鏡像服務器的“關閉”,並不會影響主服務器上資料(主體意識)的完整與可持續性。

本文來自:影評網{ yingpingwang.com }

本文鏈接:/ou-mei-dianying-857.html

  • 上一篇:職場中,如何通過數字思考、決策和說服別人?
  • 下一篇:我想問關於數控,有什麽專業可以選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