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開發校本課程,實現特色發展] 特色校本課程開發案例

[開發校本課程,實現特色發展] 特色校本課程開發案例

在課程改革中,我校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內外環境的基礎上,針對學校、年級或班級的實際,編制、實施校本課程,從而走出了學校自主管理、開發、設計和實施的課程模式,使學校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總結回顧校本課程建設的歷史,明確校本課程的方向

1.信息技術校本課程建設,薪火相傳。學校從1982年開始,用8臺COMX為五年級開微機課,1986年,省館獎勵了PC6601機,以此開發的課件通過省級鑒定並參加全國展覽獲好評。1993年,相繼建設了PC-486、586等多媒體機房,教師開發了融計算機操作、繪圖、LOGO語言等內容於壹體的校本課程,在全省推廣使用。1996年成立現代化實驗班,從壹年級開設微機課,2000年在全校開微機課,建立了校本計算機課程體系,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能力得到普遍提高。然後又相繼建設了“全國德育網”“吉林市教育信息網”“霧凇教育教學網”等網站。校本課程實踐造就了壹大批省市知名的信息技術骨幹,搶占了現代教育的制高點,全國信息技術現場會在我校召開,推廣了學校的經驗。

2.小學體育籃球課程,歷盡滄桑三十年。學校從1981年末建立籃球活動課程至今近三十年來,堅持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原則,開展籃球進課堂的實驗,經歷了從“競技籃球”到“快樂籃球、享受籃球”的發展,並最終積澱成學校特有的籃球文化,代表隊年年參加全國比賽,獲得好成績,學校要求每人壹球,間操增加球操,體育課增加籃球內容,不僅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鍛煉了學生的體質,而且還形成了體育特色。

3.社會實踐課程,與時俱進。我校充分挖掘各種教育資源為學生開闊視野,從早期尋訪學校優秀畢業生孫桂芝烈士的成長足跡,到與舟橋部隊***建,再到煙達木學校綠色體驗基地的建設,都見證了學校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發展的歷史。堅持開展綠色體驗活動,走進豐電博物館、春光乳業,參觀鹿場、蔬菜大棚,建設綠色網站等,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我校開展保護松花江野鴨等系列活動,受到中央電視臺的關註,並進行了專題報道。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校結合實際,繼承了“創建現代學校,奠基幸福人生”的理念;提出了“培養面向世界的現代中國人”的目標。廣大教師在核心價值目標引領下,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的目標,即構建校本課程體系,為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提供有力支撐;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形成學校特色,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形成有效的校本課程開發操作策略和管理、評價策略。

完善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確定校本課程實施的策略

1.突出民族性,開設經典系列課程,築牢學生中國根

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是壹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動教科書,培養面向世界的現代中國人,鑄民族魂,深紮中國根,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校開發了《經典積累誦讀》系列教材,實行經典過級制,通過早讀課與閱讀課等讓學生在國學經典中尋根探源;通過書法與寫字課讓學生在筆墨紙硯裏縱情馳騁;通過剪紙課、圍棋課使學生在指尖與對弈中領悟神韻。通過魯班鎖、九邊環等使學生在古典益智玩具中啟迪智慧;通過竹笛、葫蘆絲等課程使學生在絲竹管樂中陶冶性情。

2.體現現代性,深化科技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現代人教育,英語是基礎,學校將現代的點讀手段引進英語課堂,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為學生奠定國際化的基礎。5歲上機、8歲上網學習,學前到六年級每周兩節主題信息技術課程為學生學習與探究世界掌握了現代化的手段。五年級的“電子擺拼”校本課程,每人壹盒的上百個電子元件,學生可以拼擺出幾百種電子電路,實現個性化的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高年級的電腦機器人課程,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進行智能化社會教育的啟蒙。鞠明老師在我國第壹個漢化的樂高CAD軟件、指導學生研制的《空間對接模擬系統》等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近年來參加各級電腦機器人競賽,我校學生獲得30多項殊榮。現代科技課程幾個內容相互作用,***同打造創新人才,進而來解決錢學森的“中國什麽時候能培養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急需的創新型傑出人才?”的臨終壹問。

3.註重整合性,開發綜合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校提出了建構“學科與活動整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模式。做到主題***享,拓展課程資源的長度;內容多元,增加課程資源的厚度;學科整合,拓展課程資源的寬度。

(1)主題***享。將同壹主題的課程內容在不同班級甚至不同年級***享。如,緊急“限塑令”頒布後,學生走向社會進行主題調查、做主題小報、主題匯報等,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再如:圍繞“松花江”這壹主題在低年級開展“我愛妳,松花江”;中年的“松花江的昨天和今天”;高年級的“松花江――我的母親河”,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松花江與家鄉環境、經濟發展的關系,保護和治理的措施等,學生在研究中受到教育。

(2)內容多元。在綜合實踐課程資源的開發中,從不同角度去開發和利用。我們開設了社會實踐系列課程:走進工廠,了解現代企業技術與管理;走進鄉村,體會“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內涵;走進社區,感受現代科技為人們生活和工作帶來的變化;走進自然,充分體現人與動物、自然的友好和諧;走進軍營,了解國防知識,樹立國防意識。這種校本課程,以社區的生態資源作為整合的核心內容,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使學生獲得了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

(3)學科整合。是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課程整合。如,在語文課上識昆蟲的名字、在計算機課上查昆蟲資料、在數學課上算昆蟲數量、在科學課上觀察昆蟲等,這種對同壹內容的學科整合,實現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4.發揮自主性,進行學科課程的調試,實現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課程調適是對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和審定的教材在學校實施層面中由教師所進行的校本化處理,課程調適滲透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包括教學目標的調適、教學內容的調適、教學方法的調適和教學評價的調適等。如,活動課程的調適,因現代學校要建立多樣性的、彈性的課程體系,讓每個學生都有對課程選擇的可能,使他們獲得較好的發展。為此,我們設置規定性活動課,例如,班隊活動、開學式、升旗、藝術節、讀書節、運動會等。自修的活動課程包括趣味作文、思維訓練、書法、美術、聲樂、舞蹈、合唱、棋類、陶吧、籃球、乒乓球等40多個自修課程,以使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性情,增長知識,發展個性。

5.體現銜接性,開發幼小銜接課程,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

幼兒啟蒙教育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之基礎,孩子2歲入園,幼小銜接在二實驗10年發展,育人責任沈重。辦園七年來,我們將幼小兩個階段的課程目標聯系起來考慮,根據兒童的發展水平,在目標、習慣、環境、方法、人員等方面進行銜接,體現層次性和彈性化,讓兒童逐漸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在內容上開展國學、英語、IBM電腦項目、蒙特梭利、奧爾夫音樂、感統等品牌項目的銜接研究。教師全視野的品牌服務,專家管理、園本培訓,打造了壹批品牌教師團隊,辦園質量和效益有顯著提高,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現有孩子530人,實現了我校歷史性突破。

6.體現感染性,設計隱性校本課程,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學生在優雅的校園環境課程中熏陶。構建園林式、人性化的校園環境。校園內休閑小凳、建築小品、假山水池,增強了動感,使其富有靈性,師生在現代校園感受寧靜、自然與和諧的生活。學生在關懷中體驗教師的愛與責任。加強師德師能建設,進行團隊師德演講,周會上道德建設板塊講身邊的好人好事,評選師德典型,召開師德事跡報告會,充分地發揮典型引領和帶動作用。通過課題發表、教學匯報、基本功競賽、過教材關、文化早餐等活動,提升了教師教書育人的綜合素質。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行為與習慣發生改變,這便是學校的隱性校本課程文化育人中浸潤式的魅力,使學生在快樂中體驗,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中自我成長。

總結反思,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體會與思考

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建設多年實踐,初步形成具有現代學校特色校本課程體系,教師的課程意識與課程能力大大增強,建立了壹套有效的校本課程開發機制,促進學生的發展並得到家長的認同,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與辦學水平。

從課程管理體系上來說,給學校的校本開發空間還不夠。目前,有些內容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校本課程,進壹步澄清有關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幾個關系,有助於我們糾正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所發生的偏差現象。

壹是校本課程開發不等於編寫校本教材。校本課程開發更重要的是開發的整個過程及師生在開發與實踐中的發展,而不僅僅指具體的課程教材;二是開發理念上重學校特色辦學,輕學生個性發展。質量和特色是學校和諧發展的生命,而校本課程開發是打造了學校特色、創生了學校的品牌。校本課程是壹種“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通過校本課程,學生可以關註社會、關註學校、關註家庭、關註自我,盡可能發揮每壹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和國家課程相比,校本課程在於揚長而不是補短;三是開發門類上重學科化設計,輕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中我們盡可能利用和開發現有的校內外資源,發揚學校的傳統,更好地體現校本課程的綜合性;四是呈現方式上重教師的教,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革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校本課程的多樣性,要求我們積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校本課程學校的特色課程,需要校長和教師靜下心來思考這樣的問題:“我的學生還需要什麽?”“怎樣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填補課程不足的空白?”“我們的學校向哪個方向發展才能辦出特色?”實踐證明,只有打造品牌效應,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弘揚自己的學校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恰恰關註的是學校的差異和特色,只有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才能強化學校的特色。

(作者單位:吉林市第二實驗小學)

  • 上一篇:www到底是個什麽意思?
  • 下一篇:計算機網絡培訓機構排名前十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