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邊城悲劇的原因

邊城悲劇的原因

1、天命迷信思想

湘西世界在沈從文的筆下是壹個封閉的世界,外來文化不易傳播進來,人們都普遍具有排外心理,而且十分抗拒外面的新鮮事物,因此他們濃厚的封建思想就根深蒂固,他們認為壹切都是天命。

正如王保生先生所言:“說來真有點像書中那個船總順順說的‘壹切皆是命。”老船夫對翠翠父母愛情悲劇的看法就充分印證了這壹點。

在老船夫看來,翠翠的母親拋棄家中老小,陪那個兵雙雙殉情就應該天負責,他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再如老船夫進城打探消息時聽老馬兵說大老被淹壞了,然後他就感嘆說這是天意。

這些都足以說明老船夫信奉天命的迷信思想。

2、主人公主體意誌薄弱

《邊城》是圍繞翠翠與大佬、二佬之間的愛情糾葛展開的。

翠翠的愛情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更不是自主的。翠翠渴望與她中意的儺送有情人成眷屬,***同繼承她祖父的擺渡生涯。

但最終有情人沒能在壹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翠翠自身主體意識的薄弱。在愛情面前,她總躲躲閃閃,不敢正視,更不用說主動追求。

她生長在湘西,那種傳統思想深植於她的靈魂中,控制著她的少女情思,致使其在面臨愛情時意識薄弱。正是翠翠的這種性格缺陷,使她的愛情在她壹次次的躲閃中與她失之交臂。

每當爺爺問起翠翠的終身大事,翠翠從不正面回答,總采取躲避的態度,這既是翠翠性格上的缺陷,更是邊城女性在愛情面前的主體意誌薄弱的見證。

3、現實層面中名利的沖突

邊城人民的心是善良的,人們相互之間是尊重的,但在現實沖突面前,在金錢與利益面前,人們顯得卻又是那麽的脆弱。

沈從文之所以在文中強調了渡船與碾坊的對立,是因為他對現實社會中文明、金錢、實利侵蝕下自然純樸民風喪失的痛惜。碾坊在小說中代表著金錢、功利、地位,而渡船則代表著自由、愛情。

對於儺送而言,要碾坊還是要渡船?這實際上是要金錢還是要愛情的選擇。在這壹沖突下,儺送仍然選擇了渡船,選擇了愛情。

但是翠翠面對渡船與碾坊的對立,她第壹次感到了金錢力量的可怕,產生了自卑心理,所以在儺送要渡船時跑掉。

4、作者的精神寄托

沈從文在談及《邊城》的創作時說:“將我某種受壓抑的夢寫在紙上,這樣壹來,我的過去的痛苦的掙紮,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於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的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與彌補。”

他在小說中構建了壹個理想化的、完美的湘西世界,他賦予翠翠以“美”的化身,他把翠翠的愛描寫成壹種超越壹切世俗利害關系的最為高尚也最富有詩意的愛。

無論是湘西還是翠翠,亦或是老船公、儺送等,對他們的刻畫描寫都是沈從文在面對現實時的精神寄托。沈從文把他對金錢、名利的態度展現在了湘西這個完美世界中,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寄托自己的情感。

這壹點也深得淩宇的肯定,他也說過:“沈從文在《邊城》裏,不只寫壹個愛情故事,而是有著更大的人生寄托。”

通過對《邊城》的體悟,我們不僅讀懂了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更讀懂了沈從文對現實中那些平靜祥和背後隱藏的無盡的悲傷與無奈。所以說《邊城》中的愛情不僅是壹曲悲歌,更是沈從文的精神寄托。

擴展資料

沈從文壹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作品之中,《邊城》則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1999年6月,《亞洲周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壹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

參與這壹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內外著名的學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曉明等。在這壹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壹,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壹。

《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參開資料:

百度百科—邊城

鳳凰網—張新穎講《邊城》

  • 上一篇:編程演講英語
  • 下一篇:信息系統監理師和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