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國內外名人資料

國內外名人資料

海頓

海頓,J.Joseph Haydn(1732~1809)

奧地利作曲家。1732年3月31日生於奧匈邊境下奧地利的壹個村鎮羅勞,1809年5月31日卒於維也納。他的父親是世代相傳的車匠,母親是貴族府中的廚工,家境貧困,12個孩子有6個夭折,海頓是12個孩子中的第2個。

生平 喜愛音樂的父母使海頓自幼受到民間音樂和教堂音樂的熏陶,從孩提時代就顯示了出眾的才華。他有漂亮的童聲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聽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制的小提琴上拉出這些旋律。海頓的親戚——海恩堡教會合唱團指導J.M.弗蘭克看中了他,從此6歲的海頓永遠離開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會合唱團裏唱彌撒曲,學習樂理和常用樂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學業艱辛,正如他後來回憶的那樣“鞭撻多於膳食”。兩年後,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樂長G.羅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頓被選進了唱詩班。

17歲這壹年,海頓因變聲被解雇,開始了壹貧如洗備嘗辛酸的生括。為了糊口他教幾個孩子學音樂。壹位朋友為他在維也納找到了壹間閣樓棲身,聊以自慰的是閣樓裏有壹架舊哈普西科德。晚年他對G.A.格裏辛格爾(第壹本海頓傳記作者)談起那段生活時說:“每當我坐在那架破舊的、被蟲咬壞了的哈普西科德旁邊時,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幕”。在這裏,他勤奮自學,練鍵盤樂器、小提琴,研究理論。1754年他認識了當時頗負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聲樂教師N.波爾波拉,海頓向他學習作曲、意大利文和聲樂,同時為他的聲樂課彈伴奏,兼當仆人。

1755年海頓受菲恩貝格伯爵邀請,參加在其府邸舉辦的四重奏晚會,擔當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頓的第1部《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問世。經菲恩貝格伯爵介紹,1759年海頓應聘擔任了捷克莫爾津伯爵府邸中的樂隊指揮和室內樂作曲家。在這壹年裏,海頓創作了《第壹交響曲》。次年,海頓與維也納假發商J.P.克勒的女兒安娜結了婚,婚後夫婦不睦,長期疏隔,終無子嗣。

1761年是海頓壹生中的壹個重要的轉折點,由於莫爾津伯爵遣散了樂隊,海頓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爾唁濟親王的宮廷副樂長,不久任樂長。從1761年起直至1790年樂隊解散,海頓在埃斯泰爾哈濟宮廷度過了壹生中最可貴的30年。作為壹個貴族宮廷的樂長,首先是附屬於主人的奴仆,要按照親王的意旨辦事:他創作管理和指揮樂隊,對歌唱者進行訓練,以至保管樂器,抄寫分譜。宮廷的藝術趣味和繁雜的行政事務限制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另壹方面,宮廷的管弦樂隊、合唱隊、歌劇院、木偶劇場等又為他的藝術發展提供了多樣的寫作機會,並能直接檢驗自己的作品,從而增刪修改,臻於完善。海頓大部分的佳作是在埃斯泰爾哈濟宮廷中寫成的,包括約60部交響曲,40首弦樂四重奏,約30首鋼琴奏鳴曲,5首彌撒曲和11部歌劇等。

海頓聲譽漸著,1764年他的作品在巴黎出版,1765年他的名字第壹次出現在英國報紙上。1781年結識W.A.莫紮特時,他已蜚聲歐洲。年近半百的海頓與初顯風華的莫紮特建立了誠摯的友誼。莫紮特自認為是海頓的學生,聲稱首先從海頓學習了怎樣寫作弦樂四重奏;他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題贈海頓。海頓也十分傾慕和重視莫紮特的天才,他由衷地承認莫紮特歌劇創作方面的優勢。在海頓後期的作品中,也顯露了莫紮特音調柔和、感情細膩風格的影響。80年代的梅頓達到了創作上的成熟時期,1784年,他接受巴黎宗教音樂會之約寫交響曲;1785年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寫了管弦樂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七句話》;1786年他為巴黎奧林匹克音樂會寫了6部交響曲。同壹年他又為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四世寫了壹些夜曲和協奏曲。

1790年海頓的生活起了壹個決定性的變化。N.埃斯泰爾哈濟親王去世,新親王解散了管弦樂隊,但保留了海頓的樂長銜頭和俸祿。長期在工作和生活上依附於貴族的海頓,此到才真正開始在藝術天地中自由馳騁。他立即到了維也納,不到壹個月,就接受了英國倫敦音樂會經理小提琴演奏家J.P.紮洛蒙的邀請,於1791年新年到了倫敦,至1792年7月才回維也納。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他又第2次訪問了倫敦。

倫敦之行與過去局囿於貴族宮廷的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倫敦這個帶有資本主義社會特征的大都市中,廣大的音樂聽眾要求聽到更深刻、新穎和豐富的作品。海頓夜以繼日地忙於開音樂會,參加大量的社交集會和寫作新作品。年逾六旬的海頓不僅在作品的數量上滿足了聽眾對他的巨大要求,而且在質量上也比以往的作品更勝壹籌。海頓為紮洛蒙的音樂會寫下了12部著名的“倫敦交響曲”,形成了壹生創作的高峰。這些卓越的作品喚起了倫敦聽眾狂熱的感情,全英國音樂愛好者都敬慕這位傳奇式的音樂大師。英國上層社交界向他致敬,英王喬治三世請他留在英國,牛律大學授予他音樂博士學銜,海頓沈醉於榮譽與友誼之中。1791年5、6月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了G.F.亨德爾紀念節,海頓在那裏第壹次聽到了《彌賽亞》和亨德爾其他許多傑作,使他深受感動。

他第1次訪問倫敦時路過波恩,在那裏發現年輕的L.van貝多芬是個天才,表示願意收貝多芬為學生。1792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拜海頓為師,因兩人性格迥異,師生關系為時不長。但海頓還是認為:“……貝多芬遲早會進入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之列,而我將為能把自己說成是他的教師而感到自豪……。”1795年8月,63歲的海頓第2次從倫敦回到維也納,繼續從事創作。晚年的作品中兩部清唱劇《創世記》(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為最成功。

譽滿全歐的海頓已到垂暮之年,1802年以後,他的創作靈感枯竭了。但許多文化社團、學會都以海頓參加為榮,海頓被邀參加了巴黎阿波羅協會,繼又成為聖彼得堡音樂愛好者協會名譽會員。1808年3月27日在維也納再度演出《創世記》時,海頓最後壹次對公眾露面。

1809年4月9日奧地利對法國宣戰,法國軍隊迅速占領了維也納。5月31日,海頓在戰事倥傯中逝世。遺體安葬於洪德斯圖爾姆公墓,1820年改葬於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們又在那裏建了海頓陵,陵墓圓頂的天窗周圍銘刻著他的名作的標題。

創作 海頓出生的年代,正是哈布斯堡王朝日趨衰敗和文化史上的巴羅克後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經歷了瑪麗亞·特蕾西亞開創的“開明專制”,而他逝世時,整個歐洲正面臨著法國大革命的沖擊。這種時代背景使海頓在思想上傾向當時的啟蒙運動和新興的市民階層,然而他並不理解革命。

海頓愛好日常生活的親切題材,長於表現人類樸實明朗的感情和樂觀的信念,但不喜歡表現人的復雜的內心沖突。他不是以戲劇性而是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勝,快樂和充滿希望構成了海頓藝術的氣質。

海頓表面上是壹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他每件手稿的開頭總是寫上“以上帝之名”,結尾總是簽上“榮耀歸於上帝”。但他虔信上帝不過是隨從習俗,宗教在他的思想與情感中並未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最早的聲樂作品之壹《F大調小彌撒曲》中,“求主憐憫”樂章的音樂主題卻是快樂欣喜的,著名的《聖母悼歌》充滿了人情味;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七句話》這部7個樂章的管弦樂曲(後來加入獨唱與合唱),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末樂章模擬地震的畫面。這些都說明海頓的作品是面向現實、面向人生的,即使在他的宗教音樂中也是這樣。他喜好田野、森林、釣魚和打獵,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不下於莫紮特和貝多芬。

交響曲 海頓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因為他是壹位交響曲作曲家。他並非交響曲體裁的首創者,早在巴赫和亨德爾的時代,就已有人為這個領域作了準備,開拓了道路。但海頓繼承了先輩的成就,確立了交響曲的規範,所以有人稱他為“交響曲之父”。

海頓壹生創作了不下於104首交響曲(有人估計達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響曲多為生活娛樂題材,形式接近室內樂。18世紀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樂派的成就,具有較深刻的內容和古典風格,往往既嚴肅又幽默。例如《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1772),據說是為了暗示公爵讓樂師們休假回家而作的。海頓不同尋常地在第4樂章急板後面加上了慢板的第5樂章,奏至中途,樂隊隊員壹個接著壹個吹熄其譜架上的蠟燭而退席,最後剩下兩把小提琴把交響曲帶到深深打動人心的終止。80年代創作的“巴黎交響曲”(有人說是為宗教音樂會寫的那幾首,也有人說是為奧林匹克音樂會寫的6首,目前尚無定論),抒情性的曲調更為豐富、生動、風趣,配器手法也更成熟。其中《第八十三交響曲》(1785)第1樂章副題的音響如母雞咯咯叫喚,被稱為《母雞》交響曲。《第八十三交響曲》(1786)末樂章的主題聽起來象壹首腳步沈重而笨拙的風笛舞曲,故被稱為《熊》交響曲。《第八十五交響曲》(1785)因受到法國王後的喜愛而得名《王後》交響曲。海頓後期創作的12部“倫敦交響曲”,大多具有熱烈灑脫的主題旋律,充滿活力的節奏,應用了活潑明快的鄉村舞曲素材和簡潔精致的復調性處理。其中4首得了綽號:《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1791)、《第壹00交響曲》(《軍隊》,1793~1794)《第壹0壹交響曲》(《時鐘》,1793~1794)《第壹0三交響曲》(《鼓聲》,1795)。這12首“倫敦交響曲”標誌著海頓交響曲的最高成就。

海頓開創了交響曲的新的主調音樂風格,並使復調手法在功能和聲的基礎上發展。他擯棄了古老復調中那種拘謹而神秘的性質,而代之以率真、生動的音樂語言;海頓完善了4個樂章的奏鳴交響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個樂章體現統壹的藝術構思,表現生活的各個方面,海頓發展了奏鳴曲快板的結構,並往往采用從速度、調性等方面與主題形成強烈對比的引子,展開部獲得顯著發展,確立了以短小動機進行展開的發展原則,直接啟發了貝多芬。

海頓確立了樂隊的雙管編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則,奠定了近代交響樂隊的基礎。

海頓的交響曲具有鮮明的形象,能使人聯想起日常生活的許多現象,人們據此給他的交響曲標以別名。除了早期創作的《晨》、《午》、《夜》等極少幾部作品外,海頓從不寫標題交響曲,上述那些如《母雞》、《熊》《驚愕》之類的標題,都是別人加上的綽號。

四重奏曲 海頓弦樂四重奏的重要性僅次於他的交響曲,他寫下80余首弦樂四重奏(最末壹首未完成),內容大多是歡樂、熱情的抒發。50年代所寫的10余首弦樂四重奏,在它們5個樂章的排列中清楚地顯示了古典舞蹈組曲的影響。從《第十七弦樂四重奏》(1771)開始確立了4樂章的形式,此後的作品很少例外。在他某些弦樂四重奏作品中把中間兩個樂章調換。1781年他為俄國皇儲保羅大公爵所寫的《小鳥》、《妳好》等6首《俄羅斯四重奏》(1781),用諧謔曲代替小步舞曲作為第2樂章。1772年所寫的6首《太陽四重奏》中,復調因素增多,其中3首以復雜的賦格結束。海頓的弦樂四重奏開始形成“對話的原則”,即把主題的敘述分置在各個聲部,如同4個人的談話,具有在主調和聲基礎上產生的復調性,改變了早期突出第1小提琴聲部,而把其余聲部處理成單薄伴奏的機械狀況。90年代創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8首弦樂四重奏被賦予更生動的節奏活力,更豐富的和聲華彩,主題帶有浪漫主義性格和濃郁的民間特色,可與“倫敦交響曲”相媲美。

奏鳴曲與協奏曲 海頓的52首鋼琴奏鳴曲主要是為教學和個人演奏而寫,大多純樸而稍平庸。海頓最早的鋼琴奏鳴曲通常不用奏鳴曲快板曲式,末樂章用小步舞曲。其後海頓又較多模仿北德樂派大師C.P.E.巴赫的奏鳴曲。1771年海頓受到“狂飆運動”影響,寫下了豪放而略具傷感的《C小調奏鳴曲》,終樂章沒用習慣的歡樂結束,而是激烈爆發的高潮。80年代海頓在旋律的風格與結構上受到莫紮特影響,他十分重視莫紮特鋼琴奏鳴曲的成就。作於1789~1790年的《降E大調奏鳴曲》與晚期最後壹首《降E大調奏鳴曲》奔放、激動,感情幅度較大,更接近貝多芬的風格。

海頓寫過20余部協奏曲,但這不是海頓創作的主要領域,雖然《D大調鋼琴協奏曲》(1784)和《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1783)現在還常被演奏。海頓的鋼琴三重奏弦樂三重奏、鋼琴變奏曲、鋼琴幻想曲等,都不能與他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相比擬。

其他作品 海頓沒有寫出什麽著名的戲劇音樂,他的18部歌劇多數是小型喜歌劇,包括《月中世界》(1777)《天長日久》(1780)、《荒島》(1779)、《奧蘭多·帕拉迪諾》(1782)、《阿爾米達》(1783)等。這些歌劇早已被人遺忘,有若幹部連曲譜也找不到了。目前已有人對它們進行挖掘和研究。

海頓寫了不少聲樂作品,包括8部清唱劇和12部彌撒曲,而以後期創作的清唱劇《創世記》和《四季》為最著名。《創世記》的詩篇取自英國詩人J.彌爾頓的《失樂園》,第1、2樂章敘述上帝創造萬物直至人類,第3樂章敘述亞當和夏娃在地上樂園過著幸福生活。海頓把自然界的種種現象與生態轉化成壹幅幅音樂的畫面,出現了鴿子的咕咕聲和獅子的咆哮,亞當和夏娃則唱著壹首諧和純樸的二重唱。他的最後傑作《四季》純粹是壹部世俗清唱劇,腳本是從英國詩人J.湯姆遜的同名詩改編的,象征春夏秋冬的四個樂章表現了農民的勞動和歡樂,抒發了他們天真質樸的情感。

海頓的音樂之所以具有不朽的價值,因為它面向現實,面向人生,氣息清新,朝氣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為它在作曲技術上奠定了歐洲古典時期的交響曲和室內樂的規範,從而形成了德奧音樂經久不衰的優良傳統。

左海偉人——林則徐

民族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壹字元撫;閩侯縣人。左海偉人,民族英雄。

幼承庭訓 刻苦向學

林則徐生於書香門第,父林賓日乃秀才,卻是貧儒。母陳帙賢慧能幹,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他幼承庭訓,受家庭良好熏陶,形成儉樸、正直、勤勉、膽略超人的品格。家雖清貧,能刻苦向學。壹日,其父領二十多位學生到鼓山春遊,攀上絕頂峰,觀賞福州城景色。父命諸生各詠壹首"折枝詩",第壹唱要把"山""海"兩字嵌在七字句的第壹字。他才思敏捷,立即吟就:"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其父摸摸他的頭說:"莫道吾兒頭無角,他年成龍未可知。"他也因此被傳為"神童"。他14歲考取秀才。20歲中舉人。同年與鄭大漠之女鄭淑卿結婚。24歲,他以二甲四名中了進士,從此,他經歷了宦海浮沈的壹生。

為官清廉政績斐然

1814年林則徐為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1816年為江西鄉試副主考,選拔清貧積學之士,被譽為"清榜"。1820年授江南道監察禦史,彈劾廣東的地頭蛇張保;針對河南水利工程的積弊,他提出用料"嚴密查封,平價收買以濟工需"的建議,為嘉慶帝所采納。同年6月調任浙江杭嘉湖道臺,改革書院舊規,修嶽墳和於謙祠墓,興修加固海塘,打擊社會上歪風邪氣。1822年為浙江鹽運使,從產、供、銷、運、存、管六個環節入手,提出鹽管10項措施,整頓鹽政。翌年,升為江蘇按察使。他認真處理積案,平反冤獄,打擊邪惡勢力,獲得"林青天"的盛譽;極力勸阻巡撫不要鎮壓因水災而包圍官府要求賑濟的災民,實施賑災工作,當時,"賢名滿天下"。1824年他因拯救十余萬災民有功,擢升江蘇布政使。1825年洪澤湖決堤釀成大災,他奉旨"奪情",趕赴高家堰工地督工等。1845年,他奉旨獲釋入關後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到昆明就任雲貴總督。他以"不分漢回,但分良莠"的民族平等政策,得到邊民的擁戴。1849年因病告老還鄉回榕時,滇民"焚香載酒,遠邇不期而集至數萬,婦孺奔走號泣,擁公馬兒不能前"。

虎門銷煙抵抗英夷

他屢立功績,受到道光皇帝的賞識,連續八次召見,受命為欽差大臣。1839年6月3日清晨,他在虎門海灘上,主持了震動世界的禁煙大會。他下令銷毀全部繳獲的鴉片2376254斤,前來參觀的既有中國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有被他勒令前來的外國商人和官吏等。這壹正義行動,使外國侵略者感到震懼而膽寒,並獲得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虎門銷煙"從6月3日到25日,是世界禁毒史上的輝煌壯舉。

禁煙後,林則徐堅決駁斥了"戰爭起於中國查禁鴉片"的強盜邏輯。他高瞻遠矚在軍事上率先做了準備,始終保持警惕。販毒頭子義律公然發起武裝挑釁,林則徐堅壘固軍,於1839年9月至11月接連七次挫敗英國侵略者,連獲鴉片戰爭前哨全勝。英國叫囂對我國要"先揍他壹頓,再做解釋"。1840年6月28日,48艘艦船,4000多士兵組成的英國侵略軍封鎖了廣東海面,正式發動侵華戰爭。林則徐嚴陣以待,增修虎門炮臺300多位,加強團練,保家衛國。在他沈著指揮下,取得了九龍海戰、穿鼻海戰、官湧海戰、磨刀洋海戰等四次勝利,敵人在廣東無隙可尋,只好轉向福建、浙江沿海壹帶。由於定海失守,投降派乘機把戰敗的責任歸咎於他實行禁煙,道光皇帝聽信讒言,便把他當為替罪羊,於同年10月3日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降旨將他革職,1842年遣戍到新疆伊犁城。

回首往事赴戍伊犁

林則徐在流放途中,回首廣州禁煙運動的失敗,陷入沈思,他力圖醞釀著變革圖強、振興中華的宏圖。到了揚州,他與好友魏源促膝長談,並將自己匯編的《四洲誌》等交給魏源,囑其編撰《海國圖誌》。他不顧勞累,在燈下還整理鑄炮方法和工藝及8種戰船圖樣等,為鴉片戰爭後,"要師夷之長技"進行總結,然後"才能制敵"。戍疆三載,忍辱負重,但他思想並不消沈。在三兒聰彜等陪同下,他行程二萬裏,足跡遍布天山南北,興修水利,開挖了不少"坎兒井",保證農業增產增收。群眾感恩載德,頌稱"林公井"。

熱愛福州家鄉 關心鄉親疾苦

1827年,他為父守制期中,為家鄉辦了大事:①重建李綱祠,於1830年1月落成。他特撰楹聯"進退壹身關社稷,英靈千古鎮湖山"。 ②疏浚西湖。這次浚湖挖深湖底兩尺至七尺不等。挖出淤泥17565方,還砌湖岸石堤1236.5丈,既有利於農田灌溉,又成為遊覽的好地方。林則徐有詩"新潮拍岸添紛蔓,小艇穿橋宿藕花"。

1850年5月,告老還鄉的他,當英國領事館要移設烏石山積翠、神光寺時,他聯合紳士上書福建當局嚴厲交涉。為了防止英國侵略者從海上進行破壞威脅,他不顧病弱之身,數乘扁舟至長門、閩安等處閱視形勢,建議增設炮臺,鞏固海防。充分說明了林則徐反對侵略的愛國思想,至老彌堅。

林則徐歷官十四省(河北、江西、雲南、浙江、江蘇、陜西、湖北、河南、山東、湖南、廣東、廣西、甘肅、貴州),被譽為"六任封疆帥,千秋社稷臣"。他領導的禁煙鬥爭,揭開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鬥爭史上的壹頁,並在國際禁毒史上樹起了第壹塊豐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詩充分表現出林則徐不畏千難萬險,不計個人死生禍福,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奮鬥拼博的愛國主義精神。

1850年,林則徐病卒於廣東潮州普寧縣行館。謚"文忠",歸葬於福州北門外馬鞍山。有《林文忠公政書》等傳世。

摘取數學皇冠明珠——陳景潤

陳景潤(1933-1996),福州市人。1933年5月22日生。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曾當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

少年立誌奪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壹次聽到沈元教授在講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時說:"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話萌發了少年陳景潤立誌學習數學的動機。

陳景潤高中還沒畢業,於1950年以同等學歷考進廈門大學,攻讀數學專業。1953年秋,因成績優異提前畢業,被分配到北京壹所中學當中學數學教師。陳景潤善於從事研究而不善於講課,對此,他感到很苦惱。但是,他對工作又很負責任,仍堅持著壹面教書,壹面進行數學理論探討,日久天長,他終於積勞成疾。在病中,他偶然得到壹本華羅庚教授的名著《堆壘素數論》,就如獲至寶刻苦地研讀起來。

陳景潤的情況,被愛才若渴的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來北京開會時知道了。王亞南找陳景潤談話後認為,從陳景潤的發展來看,留在北京教中學數學,還不如調回廈門大學讓他從事研究工作更有利。於是,通過組織手續把陳景潤調回母校,安排到圖書館當管理員,給他創造了壹個安靜的環境,深入到數學的王國自由地馳騁著。應該說,陳景潤事業有成,少不了王亞南的關懷。

不是天才是"慢才"

陳景潤在廈大圖書館裏,如癡如醉地對《堆壘素數論》和《數論導引》進行深入地研究,很快寫出了數論方面的論文《他利問題》,並把它寄給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華羅庚教授。

華羅庚看了陳景潤的論文後,認為他很有培養前途,建議把他調到北京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1996年底,先後寫了40多篇論文的陳景潤被調到科學院,開始在華羅庚教授的指導下專心研究數論。

在中科院的辦公樓裏。有壹天,陳景潤問數學家林群(院士):"壹個10階行列式,怎麽知道它壹定等於零呢?"林群告訴他,如果硬算,要算10年。但是壹個月後,陳景潤告訴林群說:"我已經算出來了,結果恰恰是零。"過了不久,陳景潤又提出另壹個問題,"壹個三元五次多項式,怎樣找出所有的解答?"林群說,這像是海底撈針。可是,大約又過了壹個月,陳景潤告訴他說:"全部解答都找到了,不信妳可以壹個壹個代到方程去。只要肯花時間。"林群認為,陳景潤不是天才而是"慢才",壹個問題要他馬上回答,他會答不出來,但幾天以後,他回答問題比誰都深刻,他能把自己的思想變成激光束穿透鋼版,這也就是陳景潤的超人之處

"陳氏定理"的誕生

為了深入研究歌德巴赫猜想,陳景潤在已掌握英、俄兩門外語的基礎上,又自學了德、法、日、意和西班牙語。他認為多掌握壹門外語,就是多了壹雙觀察世界數學成果的眼睛。同時,在數論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艱辛的探索。如在"圓內整點問題"、"華林問題"、"三維除數問題"等,他都改進了中外數學家的研究結果。 1966年5月他在《科學通報》第17期發表了他已證明過的(1+2)的成果。著名數學家閔嗣鶴教授審核了他2O0多頁的論文原稿,確認了陳景潤的證明正確無誤。建議他加以簡化。陳景潤夜以繼日,每夜只睡三四個小時的覺,七易寒暑,推算的稿紙有六麻袋。終於誕生了著名的論文《大偶數表為壹個素數及壹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這篇論文中的定理,被英國數學家哈勃斯丹和德國數學家李希特譽為"陳氏定理",是"篩法"的光輝頂點。這壹成就為世界所公認,並推動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解決。英國數學家贊揚陳景潤"推動了群山"。

"數學家的時間以分秒計算"

陳景潤惜時如金遐邇聞名。在愚昧加瘋狂的十年"文革"期間,造反派把他關在壹間小屋子裏逼他寫檢查,夜裏燈光昏暗他又近視眼看不清,就把坐的凳子搬在桌子上,靠近那距天花板僅有壹米長電線的燈光寫字。負責看守陳景潤的造反派誤以為陳景潤要自殺,打開房間壹看,他在借著燈光寫檢查,他就上前喝道:"陳景潤寫檢查為什麽要爬那麽高?"陳景潤告訴他自己因視力不好,不得不然。造反派從陳景潤手中奪下他寫的"檢查"壹看。全是壹些他看不懂的公式。那造反派火了,撕碎了陳景潤的演算公式,大罵陳景潤"頑固不化"。

另壹則小故事說的是他大哥陳景桐與陳景潤相見的事。陳景潤幼時喪母,大哥陳景桐與大姐陳瑞珍曾給予他無微不至的關懷,所以陳景桐在陳景潤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陳景桐每次到北京開會都要去看望弟弟。有壹次因為覺得去弟弟住處中關村找不方便,就約他到所住的賓館來會面。不料陳景桐臨時被朋友約去登長城,因交通受阻未能準時回來,致使陳景潤在賓館等候了半點鐘。在這期間,陳景潤只得拿出帶在身邊的數學雜誌來看。兩個女服務員望著這位衣著樸素的客人竊竊私議:"妳看他皮鞋裂口,穿著不壹樣顏色襪子的人,還能讀洋文……"正在這時陳景桐回來了。陳景潤給哥哥的見面禮是毫不客氣的批評:"妳浪費了我這麽多的時間,妳知道我的時間是以分秒計算的嗎?"陳景桐很了解弟弟的心情,急忙解釋是因交通所致,不是別的緣故,陳景潤的臉色才由陰轉晴,兄弟二人這才親熱地訴說著思念之情。

  • 上一篇:谷歌的創始人是如何識別機會並且最終實現創業機會價值的
  • 下一篇:寫給前輩的壹封信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