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熱門推薦 - 自然是人類之友,我們從小就要培養自己“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3月6日是國際環境日某中學七

自然是人類之友,我們從小就要培養自己“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3月6日是國際環境日某中學七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隨人類生產能力的發展而變化的,二者的關系表現為壹個歷史性的發展過程。在原始社會,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與自然關系上更多表現為人受制於自然。

隨著人類生產水平的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發生了轉變,人類逐漸由“敬畏自然”的態度變為“征服自然”,自然成為人類改造的對象。農業社會以後,人類開始大規模改造自然,這樣做雖然擴大了耕地面積,滿足了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卻破壞了森林、草原、湖面,不僅導致了水土流失、土質下降、沙漠化、鹽堿化,而且進壹步使生態失去平衡。工業文明的出現使得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自然界完全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類再也無須像中世紀那樣借助於上帝的權威來維持自己對自然的統治。

但進入20世紀以來,伴隨著環境汙染、能源危機和核武器的威脅,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科技的發展並未給社會帶來真正的進步,反而使人類社會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擺脫的生態危機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壹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正式進入了人們的研究視野。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當代已不再是壹個理想的口號,它是我們基於全球性生態危機而提出來的關系到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問題。自從布倫特蘭女士提出“可持續發展”觀念以來,強調全球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建立起壹個新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地球生態圈”成為新世紀人們的***同願望。但這壹階段仍處於設想時期,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努力解決,本文認為,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包括如下幾點。

(1)整體性新生態觀念的確立。首先是克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狂妄?熏切實地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起責任?熏以壹種開放的寬容態度處理與他人、與世界的關系。其次是重新肯定人與自然之間天然的和諧關系,它們存在***同的生態利益,應把人類發展與維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尋求社會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事實上,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質基礎。最後必須考慮到發展的可持續性,社會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構成威脅,要強調代際平等與代內平等,社會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壹個根本條件是要使全體人民享受到社會進步帶來的成果,創造穩定、健康、幸福的生活環境。

(2)可持續發展中的人與自然的和諧與鬥爭。人與自然是壹對矛盾,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事實上是以承認二者之間存在矛盾為前提的,否則和諧也就失去了內容和意義。比如地震、海嘯、洪水等,它們都是壹種自然現象,也是人類永遠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類的生存就與它們是充滿矛盾的。人要與自然真正實現和諧發展,人類首先要能理解自然、掌握自然、控制自然,和諧中既有服從又有“鬥爭”,和諧是以人類的科技、文化進步作為核心內容的。

(3)科學技術全球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科學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它是我們與自然界進行談判的砝碼。只有當我們的技術水平能夠控制、影響自然的時候,才能徹底實現與自然的和諧***處。當代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對大多數自然災害問題都有了壹定的了解,人類社會初期那樣的大自然災害已經能夠基本避免了,但現在的最大問題是生態系統是壹個大的整體,環境生態問題屬於全球問題,而科技發展在全球的不平衡使我們很難真正實現與自然的和諧。以印度洋海嘯為例,由於印度洋沿岸國家沒有海嘯預警機制,即使美國在檢測到大地震之後本來試圖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國做好準備,但竟然無法找到與這些國家溝通的有效途徑,造成了這些國家與其他國家在分享相關信息時渠道不暢。

(4)科技、人文、生態環境的壹體化。要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處,我們人類實現人文、科技和整個生態圈環境的壹體化才是根本的途徑。因為在當代社會,地震、江河洪災等所引起的自然災害對人類產生的威脅、破壞力已大大縮小了,全球氣候變化有2/3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其他才是自然因素造成的,當代自然災害壹般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比如1998年長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專家們研究認為,造成這次大洪災的原因是除了雨量過大造成洪水外,更在於生態破壞嚴重、盲目圍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設所致。我們所提倡的新自然觀將堅持人與自然的相互限定、相互依賴和相互包容,堅持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不可分割和內在統壹,以承認自然價值的多樣性為基礎,對自然資源的消費不僅要支付其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價值,還要支付其生態等其他價值。

回答者:易靈壹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5-17 22:13

西方人說:動物是另壹種形態的人。它們是人類的朋

友,依賴著人,忠誠於人。

印度人反思人與動物的關系

城市公園本是人們舒心暢懷地散步休閑的地方,但在印度的壹些公園裏,猴子橫行傷人而無人敢管,不得不使人重新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

那天天氣晴好,夏爾瑪太太用新買的童車,推著5個月大的女兒到附近的公園裏散步。突然,壹只猴子不知從哪裏跳到了孩子的童車上。它直撲孩子,並用爪子抓孩子的臉蛋。夏爾瑪壹時驚呆了,她壹邊尖叫著,壹邊用手拼命推猴子,但猴子依然在抓孩子。夏爾瑪使勁用自己的指甲猛掐猴子的腦袋,才使猴子離開孩子。幸好孩子沒有生命之憂,只是臉部被抓傷了25處,需要緊急治療。

據警方說,猴子傷人在這個小公園裏已不是偶然的現象。光是警察署上月就接到了35起猴子攻擊的報告,包括猴子咬人、入宅騷擾和毀壞物品等等。據說其他小區公園的情況更壞,特別是雅木拿河沿岸的許多小區公園裏,猴子的威脅已經到了讓人人自危的地步,進公園都得帶上棍棒和爆竹之類的東西防身。據印度中央政府衛生局醫生戈塔姆大夫統計,新德裏猴子傷人的趨勢每年都以10%到15%的比例上升。如果不馬上采取措施,這個比例還要增加。

印度城市裏的公園很多,它們的自然環境有許多值得書寫的地方。特別是公園裏的人與動物的關系相處的十分融洽,幾乎到了讓外國人羨慕的地步。在公園裏是絕對看不到人們故意作弄或毆打動物的現象的,甚至連大聲吆喝動物都沒有。聽說這與他們崇信不殺生和非暴力的信念有關,因此,他們從來就不欺侮動物,真是連走路都怕踩死了螞蟻。相反,我們總能看到許多人帶著面包屑來餵動物,有大人,也有小孩。他們不僅餵那些讓公園增色的孔雀、梅花鹿,還餵在其他地方是令人討厭的烏鴉,甚至連籬笆四周和路旁的螞蟻都餵。

他們如此善待動物,以至於這裏的動物從來就不怕人。本來最膽小的松鼠會自動地跑到妳跟前討食,烏鴉會象鴿子那樣在人群之間翩翩起舞。但是,他們沒有想到,這樣的善待居然也會帶來了不良後果。不僅公園裏的烏鴉已經成災,原來生活在附近叢林裏的猴子也蜂擁進了城市。據靈長類動物專家馬利克說,僅去年壹年,新德裏的猴子數量就增加了5千至6千只,而且每年還以20%的速度增加。餵養美麗而無害的動物如松鼠、孔雀、梅花鹿者,自然不會有什麽不好的結果,即便餵養令人討厭的烏鴉和螞蟻,也不至於馬上為害壹方。但猴子是靈長類動物,機靈而貪婪,餵養會使它們得寸進尺,懶惰成性;不加管理會使它們恣肆騷擾,貽害人類。

為什麽會突然發生這種人猴對立的局面呢?曾經檢查過猴子威脅問題的環境問題專家梅農是這樣認為的。由於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猴子自然生活的山區面積縮小,大量沒經馴服的猴子從山區流落到了城市。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人們自己。這幾年經常提倡環保意識,使許多人對人與動物關系的理解走向了另壹個極端。他們以為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動物都可以任意的餵養。本來就不殺生的印度人,更是對所有動物都優待有加。歷來崇拜猴子的印度人甚至每周二和周四都舉行給動物獻食品的慷慨活動,堆積如山的水果和食品引來了許多猴子進城;更不要說每日每時在每個公園裏所進行的許多人主動餵養猴子的舉動了。很明顯,是人們自己把猴子引進了城市。現在是尾大不掉,猴子開始在城裏作祟了。

專家們提出了治理猴子泛濫成災的幾種辦法,如將所有猴子遷到臨近的森林裏去,讓有關學術機構向大眾宣講餵養猴子危險的知識,打掃垃圾以清除猴子的病毒,以及給猴子做結紮手術等等。據說,德裏政府目前還不願這麽做,原因就是1972年的世界世界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條例規定,禁止殺害除老鼠和烏鴉之外的任何動物。又說,他們也作出了壹個非同尋常的努力,即利用長尾猴來驅趕這些搗亂的猴子。但結果是可以想象的,猴子們從壹個地段又跑到了另壹個地段。

人與猴子孰輕孰重本應壹目了然,但至少在目前,德裏猴子成災壹事如何處理仍在不定之天,輿論眾說紛紜,當局莫衷壹是。人們唯壹可以奉告的是,千萬別帶小孩到公園去。

  • 上一篇:我最喜歡的壹首歌《隱形的翅膀》作文
  • 下一篇:霹靂狂刀哪裏可以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