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濰坊十笏園的建築特點是什麽呢?

濰坊十笏園的建築特點是什麽呢?

1、概況

十笏園建於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順治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吏)曾先後在此住過,後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於清光緒十壹年(1885年)改建為私人花園。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丁善寶在他的《十笏園記》中對十笏園的命名作了解釋:“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壹詞,來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書的《感通篇》中說,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故宅基,唐顯慶中王玄策出使西域,過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後人即以“十笏”來形容小面積的建築物。此園面積僅二千余平方米,確是小園,丁善寶即取此意。

十笏園面積雖小,但在有限的空間裏,能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中假山池塘、曲橋回廊、亭榭書房等建築***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給人壹種布局嚴謹、壹步壹景的感覺,體現出北方建築的特色,是我國古典造園藝術中的奇葩。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由中、西、東三條古建築軸線組成,中軸線建築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

2、主體布局

十笏園現存園址南北深70米,東西寬44米,占地3400平方米。南部臨街“倒座”壹排,院內前部以水池為中心,四周配置四合式庭院。建築軸線東、中、西3條,各布庭院三、四進不等。東路主體建築碧雲齋原為丁氏居室;西路主體建築誦芬書屋、深柳讀書堂、秋聲館與靜如山房等,為丁氏私塾和客房;中路為花園中心,十笏草堂位於水池前,四照亭居於池中,硯香樓、北廳位於最後。水池東岸堆疊半壁假山,山頂、山腳配置蔚秀亭、落霞亭、漪嵐亭和穩如舟等亭舍;水池西岸經矩形遊廊南通西跨院,北達春雨樓和硯香樓庭院。池岸以太湖石堆砌自然駁岸,將半壁山和遊廊呈弧狀連接壹起。三路***建亭、臺、樓、榭24處,房舍67間。其中山頂落霞亭為1949年以後增建。為突出硯香樓前的空間效果,對假山上下的四照亭、穩如舟、蓬萊三仙島、蔚秀亭、漪嵐亭、小滄浪亭等建築景點,均采取小尺度構築。在造景處理上,池東以摹擬自然景觀為主,建築為輔;池西則以建築實景為主,仿自然駁岸疊石為輔,虛實呼應,富而不俗,是壹處兼具江南、江北園林風格的私家小園優秀實例。

3、園林意境的表現手法

3.1 運用自然風景式園林造景表現意境

自然風景式園林造景表現的意境,主要是追求壹種"天然之趣",壹種自然清新、淡雅寧靜的情調,追求壹種把自然環境與現實生活協調起來的美的境域。十笏園在造園上,通過對人工與自然、大與小、虛與實、藏與露等壹系列對立統壹體的研究,經過對各種景物的取舍加工,高度概括地再現出典型而抽象化的自然山水的本質特征,從性質和數量上確定了以有限的部分來表現出整體的效果。

中國的古典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在明清時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在造園藝術上深受繪畫、詩歌的影響,講求師法自然,重在詩情畫意,以創造意境為園林設計的核心。十笏園造景從大自然山水中選擇素材,突破了狹隘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模擬大自然的景色,通過概括,提煉和藝術加工創造出“雖由人造,宛自天開”的效果。

3.2 借助聽覺、味覺以及利用時令、雨、雪、霧、晴等氣候變化,表現園林意境

園林造景在早、午、晚和不同季節所呈現的時相、季相,在風雨、霜、雪、霧、等不同天氣條件下所形成的不同景象,使遊覽者產生情感上的***鳴。

十笏園中透明如玉的柿子,晶瑩地閃耀著光彩。春日桃紅柳綠,鶯啼燕喃;夏日荷芳滿徑,蟬嘶蛙鳴;秋日桂子飄香柿實累枝;冬日雪裹松竹,冰清玉潤。不老的石榴樹下拱起的小橋,細瘦高挑的落霞亭,平穩如臺的四照亭,無壹不體現著詩情畫意。在這裏,可以聽到風的呼嘯,雨的急切,也可以體味到陽光的柔和,草的芳香。

這種借助於聽覺味覺以及利用時令氣候的變化賦予詩的意境美的表現手法,在《園冶》壹書中也屢見不鮮。

3.3 運用空間經營的特殊手法表現園林意境

3.3.1 分景

分景就是根據視像空間表現原理,將景區按壹定方式劃分與界定,形成園中有園,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構景處理手法。

  • 上一篇:論文學與材料的合作
  • 下一篇:適合發文案的壹句話文案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