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創建背景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創建背景

為什麽要引進國際壹流電影制作學院?大制作已成為走出去的重要砝碼,然而中國後期制作人才依舊缺乏

2012年的中國電影市場,***有303部影片上映,總票房創下了170億元的歷史紀錄。然而,在該年票房的前10名中,國產片僅占到3席。而占全部影片數量四分之壹的76部引進片,卻席卷了77億票房,占內地年票房的51.5%,這也是引進片票房首次超過國產片。

3D《泰坦尼克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普羅米修斯》……2012年國內票房前10位中,國外“大制作”占去了大半個市場,因此,不少業內人士也將2012年的票房爭奪戰視為壹場特效間的較量。

事實上,隨著電影逐漸從攝影機時代向計算機時代轉移,電影後期制作已經逐漸成為壹部電影晉升大片行列,打開國際市場的重要砝碼。

“我們所謂的大片,壹般是針對全球市場發行的商業大制作,因為單壹市場的發行不足以支撐它們高昂的投資。而為了更好地克服文化差異,這些電影往往會從以講故事為主轉為以視覺效果為主,因為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有時會限制觀眾對故事的理解,然而電影中呈現的視聽沖擊卻是每位觀眾都能享受到的。例如《美國隊長》、《阿凡達》等票房大片,其故事並不復雜,卻憑借極佳的視聽效果席卷票房。”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劉海波認為,電影越來越註重視後期制作,其實是壹種跨文化傳播的需求。

大片時代的到來導致市場對電影後期制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電影後期制作逐漸從單純的“後期”介入,漸漸向“前期”跟進轉變,與整個制作過程的貼合度越來越高。比如影片《地心引力》中,涉及大量的宇宙畫面,這些鏡頭的拍攝都是在影棚中進行的。後期制作團隊必須前期便完成概念圖的設計以及動畫效果的呈現。

其實,每年電影市場中,國產大片也時有湧現,然而這些大片的後期制作團隊卻有不少來自國外。《集結號》、《金陵十三釵》、《大鬧天宮》等票房大鱷,都引入了國際後期制作團隊。雖然壹些國內特效公司也參與過不少大片的後期制作,然而他們更多只是處理壹些簡單的鏡頭,並沒有進入核心技術的設計制作。

在劉海波看來,國產電影不敵國際大片,與專業後期制作人才匱乏有關。“如果電影投資足夠大,壹些國產電影可以選用國際團隊進行後期制作。然而,要解‘近渴’,僅靠‘遠水’肯定不夠。電影技術應服務於內容,但有時,對技術的理解也是創作藝術構思的基礎。電影導演若是缺乏對後期制作知識的認識,其作品必然受到制約,因為他難以想象特技能夠為電影呈現帶來什麽。”

在電影中藝術與技術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已經越發明顯,特效制作也從原來的輔助位置,漸漸上升為決定影片創意的關鍵因素。因《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等票房大片聞名的電影導演卡梅隆便是壹個典型的例子。拍攝《阿凡達》時,為了采集演員面部細微表情和數據,卡梅隆甚至親自參與制造壹套臉部捕捉頭戴設備。

不少專家認為,電影市場對於電影後期制作的新要求以及中國電影市場後期制作人才的匱乏,正是引入國際壹流後期制作學院的原因。

為什麽是溫哥華電影學院?主打與市場高度貼合的教學理念,人才與產業的互動值得借鑒

溫哥華電影學院主打周期1年的密集型學習。其教學理念認為,對電影從業者而言,1年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高強度學習,比4年純理論學習更有效。與其他高校讓學生從眾多課程中做自主選擇不同,溫哥華電影學院為學生安排了精密的課程設置。憑借這樣的教學理念,在20幾年的辦校歷史中,溫哥華電影學院為世界電影產業輸送了不少專業人才,並成為了世界電影票房的重要貢獻者。

業內人士分析,溫哥華電影學院與上海大學的“聯姻”是壹場雙向選擇。早在幾年前,溫哥華電影學院便敏銳地察覺到世界電影產業重心正在往亞洲轉移,而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電影大國,對於專業電影制作人才有著極大的需求。

對上海大學而言,選擇溫哥華電影學院,則是壹次與世界電影教育體系接軌,進壹步完善中國電影制作專業水平的嘗試。這與溫哥華電影學院和產業高度融合的教學特點有關。

溫哥華電影學院將4年的教學周期縮短為1年,教學強度達到每天12至18個小時,這與電影行業從業者工作強度壹致。溫哥華電影學院***設有13門與業界高度接軌的課程。值得壹提的是,這些課程並非壹成不變,學院中專門設有壹個從事課程研發的教學支持部門,該部門負責對電影市場進行調研,並根據市場最新動態協助導師對課程進行重新設計甚至全面革新。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教學理念加上與行業工作狀態相似的高強度學習,使得畢業生能夠與業界無縫對接。

溫哥華電影學院周邊優越的產業資源也為學院教學提供不少的便利。由於溫哥華與洛杉磯語言環境相同,且有較低的制作成本與許多政府優惠政策,因此吸引大批的好萊塢產品在此進行制作。溫哥華已是北美繼洛杉磯和紐約之後的第三大制片中心,更有“北方好萊塢”之稱。

身處世界電影中心,溫哥華電影學院充分利用起身邊的資源,使電影人才與電影產業相互協同,產生良性互動。

在溫哥華電影學院的師資中,有大約三分之二來自業界,全職教師是少數。這些導師中不少是皮克斯、派拉蒙、夢工廠等大型影視公司的員工,其中更是不乏獲得艾美獎等國際獎項肯定的業界翹楚。這些業界的壹線工作者對電影產業的動態十分敏銳,並且會將其反饋到教學中。此外,導師們也會在教學中引入壹些操作課題,讓學生提前感受電影制作的實戰要求。

溫哥華電影學院得到周邊資源的滋養,同時也為溫哥華影視中心輸送著新鮮血液。在溫哥華電影學院學習的學生,只需步行幾個街口,就可以走進當地的電影公司、演員代理公司、網絡設計公司和後期制作公司。不少學生畢業後便留在影視中心從事相關工作。

可喜的是,本次上海引進溫哥華電影學院,除了原汁原味引進它的教學體系外,也將目光聚焦到了產業中心的打造上。借合作辦學為契機,上海將籌建閘北環上海大學延長校區影視制作園區,同步打造上海電影人才教育高地和高端電影後期制作基地。以創新、開放、融合的理念建設影視產業園區,吸引壹批內容創作、渠道發行、後期制作、教育培訓的優質資源和機構向園區集中,進壹步做好做全上海電影產業鏈。

訪談:電影後期制作到底是什麽

國際壹流的電影制作院校將登陸上海,這個消息讓不少有誌於電影學習的青年興奮。在此之際,記者專門采訪了中國第壹部數字特效大片《緊急迫降》的電腦特技總監張軍教授,讓他為大家揭開電影後期制作的神秘面紗。

文匯報:什麽是電影制作,尤其是當下很重要的後期制作?其包含哪些內容?

張軍:電影後期是壹個寬泛的概念,不僅是制作動畫或特效。在膠片時代,膠片影像拍攝完成後,所有的後期處理都稱為電影後期制作。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電影對後期制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後期制作逐漸跳出純粹的“後期”概念,向前期發展,並與電影整個生產過程貼合得更緊密。比如片中的虛擬人物表情動作來源於真人。從前,這個技術都是等電影拍攝完成後,再專門到攝影棚去做動作、表情捕捉的,如今,在拍攝現場就可以完成。在電影後期制作中,主要的步驟有特效制作、合成、剪輯、校色等。特效指電影中人工制造出來的假象和幻覺。合成用壹個例子來說可能更方便大家理解,比如說在電影中要表現翻湧而來的巨大海浪,而這個場景並不存在,我們可能會采用縮微模型的方式演繹,拍攝完成後再把人物放入背景,這就叫合成。特效與合成都是針對壹個個鏡頭完成的,而之後的剪輯與校色則是針對整部片子來說的。剪輯包括“剪”和“輯”兩個概念,即對拍攝的大量素材進行取舍最終完成壹個情節連貫的藝術作品。校色則是對影片的成色進行修正。

文匯報:電影後期特效制作在壹部電影中占到怎樣的分量?

張軍:不同影片類型後期比重不同,但如今的影片多多少少都有壹些後期制作,尤其是剪輯與校色這壹塊。舉個例子,與以前拍夜景必須等到晚上不同,如今夜景其實可以白天拍,我們通過校色可以省下很多時間與精力。

對於壹些類型片而言,其需要的特效制作就相對較多。比如《黑客帝國》,片中至少對800個鏡頭進行了特效處理,而壹部片子平均也就1200個鏡頭。由於銀幕越來越追求視覺沖擊與震撼場景的營造,有的電影甚至整部片子都要做特效。比如《後天》、《霍比特人》等,這些電影中基本所有場景都是不存在的,演員在攝影棚中進行拍攝再通過合成的方式實現。

對電影來說故事肯定是首要的,但不可否認,對壹些電影而言特效是講述故事的基礎。比如電影《後天》,片中如果沒有海嘯來襲這個特效的話,故事本身就不能成立了。

文匯報:中國電影後期制作目前處於什麽狀態?

張軍:其實國內的的影片壹直都在做特效嘗試,但好萊塢意義上的特效大片還較少。在壹些影片中,特效的比例很小,比如《唐山大地震》裏,只用了2分鐘左右的局部特效鏡頭。

導演的知識結構和喜好決定了壹部片子的走向,如果導演不喜歡用特效,或他對特效並不了解,那麽在影片創意階段就不會介入特效概念。而在不少中國導演看來,特效還處在輔助位置,許多導演是真的不能拍了,或者說成本太高,才會想到特效制作,這就導致我們如今的電影類型相對單壹。

不少高成本的國產大片,出於保險起見寧願花大錢去請口碑較高的國際團隊。在特效方面,我國的起步確實晚於西方。在上世紀30年代的電影《金剛》中,好萊塢已經通過定格動畫結合模型的方式來進行特效制作。我們要趕上好萊塢的水平還需要壹定的時間。所幸的是,如今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很多特效可以通過軟件來實現,這對我們來說是壹個機遇。

  • 上一篇:捷安特自行車架鋁合金 高碳鋼哪種更好?有知道的嗎,請告知,謝謝。
  • 下一篇:大學生簡歷包括哪些內容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