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以“標準”為話題的議論文

以“標準”為話題的議論文

尺度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擁有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失去。我們隨時都在與他人交流,與社會溝通。無論對己、待人、處事,都應該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

把握尺度就是保持良好的節操和品質,發展良好的個性。自古以來,多少偉人、詩人、英雄人物,他們都保持著自己良好的節操和品質,發展著良好的個性。他們“生當隕首,死當結草”,他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欣賞偉大詩人屈原,他是愛國憂民的榜樣,在汨羅江頭,他憔悴枯瘦,寧願投身江河也不願讓世俗的淤泥玷汙了自己的潔白、高尚的心靈。他慷慨陳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把握住了做人的尺度,他將對己的這壹尺度流傳至今。這樣的尺度,我們難道不應該發揚和繼承嗎?

把握尺度就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偉大領袖鄧小平同誌在十壹屆三中全會上全面提出穩步前進、實事求是的思想。就其個人而言,在他經歷過三次被貶後,他不放棄,仍然高舉他的這壹尺度,同工人們壹起工作、吃飯,過著辛苦而充實的生活。他的行為始終不離實事求是、腳踏實地這壹尺度。也正是這壹尺度為他以後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作了良好的鋪墊。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該向偉人學習,確定好自己的尺度,並堅持不懈。

把握尺度就是適可而止,效益優先,更好更充分地發揮才能。為什麽寒冬中的臘梅能將香味傳送很遠?因為它們懂得把握好“度”,它們在短暫的生命裏奉獻出了很多,發揮了自己的才能。為什麽海爾公司能打進外國市場而不斷發展呢?因為他們始終以效益、質量為本,註意適度、適量而充分地利用資源。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目標,充分發揮。人生各異,尺度不壹,我們應該分析自己,把握尺度,更加有效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生活中充滿競爭,需要交流和溝通,把握人生,讓自己隨著時代進步,就更需要把握好妳的尺度。

尺度是壹個標準,妳必須學會掌握好這個標準,懂得怎樣做才能取得最佳業績。這就要求我們在歷史中同偉人交流,學習他們所持有的尺度,並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對己、對人和處事的尺度。

評論的尺度

在我的理解之中,評論其實並非是壹件事,而是既相似又具有顯然區別的兩件事——相對於文學藝術,尤其如此。

評說之聲,可僅就壹位文學藝術家的單獨的作品而發;而議論文,則就要在消化與壹位文學藝術家的或壹類文學藝術現象的諸多種文學藝術創作的資料之後,才可能有的放矢。

打壹個有幾分相似又不是特別恰當的比喻——評像是醫學上的單項診斷;而論像是全身的體檢報告。

比如,倘我們僅就張藝謀的《英雄》言其得失,那麽我們只不過是在評《英雄》,或表述得更明確壹些,評張藝謀執導的商業大片《英雄》;而倘若我們僅就《英雄》發現自詡為是“張藝謀論”的看法,那麽,結果恐怕是事與願違的。因為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既有《英雄》之前的《秋菊打官司》和《壹個都不能少》等,又有《英雄》之後的《千裏走單騎》等。

以上自然是文學藝術之評論的常識,本無須贅言的。我強調二者的區別,乃是為了引出下面的話題,即我的學生們經常對我提出的壹個我和他們經常***同面臨的問題——文學藝術的評論有標準嗎?如果有,又是些怎樣的標準?被誰確定為標準的?他們憑什麽資格確定那樣壹些標準?我們為什麽應該以那樣壹些標準作為我們對文學藝術進行評論的標準?如果不能回答以上問題,那麽是否意味著所謂文學藝術的評論,其實並沒有什麽應該遵循的可稱之為“正確”的標準?果真如此的話,評論之現象,豈不成了壹件原本並沒有什麽標準,或曰原則,實際上只不過是每壹個評論者自說自話的無意義之事了嗎?是啊,妳說妳的,我說我的,沒有判斷對錯的尺度放在那兒,還評個什麽勁兒論個什麽勁兒呢?這樣的話語,人還非說它幹嘛呢?

我的第壹個回答是:尺度確乎是有的。標準或曰原則也確乎是有的。只不過,評有評的尺度、標準、原則;論有論的尺度、標準、原則。而論是比評更復雜的事,因而也需對那尺度、標準和原則,心存較全面的而非特別主觀的偏見。

我的第二個回答是:人們看待自然科學的理念是這樣的——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知和掌握的。

我想,人們看待文學藝術,不,文學和藝術的理念,當然同樣——世界不僅是物質的,而且也是文化的(包括文學和藝術);文學和藝術體現為人類最主要的文化現象,是不斷進行自身之調衡、篩選及揚棄的;其內容和形式乃是不斷豐富,不斷創新的;文學和藝術古往今來的這壹過程,也畢竟總是有些規律可循的;遵循那些規律,世人是可以發乎自覺的,表現能動性也梳理並提升各類文學和藝術的品質的;而評和論的作用,每充分貫穿於以上過程之中……

學生們要求說:老師哎,妳的話說來說去還是太抽象,能不能談得更具體壹點兒呢?我思忖片刻,只得又打比方。

我說:親愛的同學們,人來到世上,不管自己是否是壹個與文學和藝術形成職業關系的人,他或她其實都與文學和藝術發生了壹個與世人和兩個口袋的關系。兩個口袋不是指文學和藝術——而是指壹個本已包羅萬象,內容極為豐富又極為蕪雜的口袋,人類文化的口袋和壹個起初空空如也的,自己這壹生不可或缺的,如影隨形的自給自足的純屬個人的文化的口袋。這壹個口袋對於大多數世人絕不會比錢包還重要。只不過像壹個時尚方便的挎包。有最好,沒有其實也無所謂的。但是對於壹個與文學和藝術形成了熱愛的進而形成了職業之關系的人,個人的文化之口袋的有或無,那壹種重要性就意義極大,非同小可了。

這樣的壹個人,他往往是貪婪的。貪而不知饜足。壹方面,他知道人類的文化的口袋裏,對自己有益的好東西太多了。這使他不斷地將手伸入進去往外抓取。對於他,那都是打上了前人印章的東西,抓取到了放入自己的文化口袋裏,那也不能變成自己的。既然不能變成自己的,抓取對於他就沒有什麽特殊意義。而要想變成自己的,那就要對自己抓取在手的進行壹番辨識,看究竟值不值得放入自己的口袋。他或她依據什麽得出值與不值的結論呢?第壹,往往要依據前人的多種多樣的看法,亦即前人的評和論。第二,要依據自己的比較能力。可以這麽說,在比較文學和比較藝術的理論成為理論之前,壹個與文學和藝術發生了親密關系的人,大抵已相當本能地應用著比較之法了。比較文學和比較藝術的理論,只不過總結了那壹種比較的本能經驗,使本能之經驗理論化了。第三,本人的文化成長背景也起著不容忽視的暗示作用。但我們後人實在是應該感激先人。沒有先人們作為遺產留下了多種多樣的評和論,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學和藝術的作品,那麽我們將根本無從參考,也無從比較。

我們與文學和藝術發生了親密關系的人,不僅僅是些只知壹味從人類的文化口袋裏貪婪地抓取了東西往自己的文化口袋裏放的人。我們這種人的特征,或曰社會義務感,決定了我們還要使自己的文化口袋變成為文學和藝術的再生爐。也就是說,我們取之於哪壹個口袋,我們就要還之於哪壹個口袋。抓取了創作成果之營養的,要還之以創作的成果。抓取了評的或論的成果之營養的,要還之以同樣的成果。誰不許我們還都不行。這是我們這類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唯壹方式。我們這類人的壹切欣慰,全都體現在所還的質量方面。社會以質作為我們的第壹考評標準,其次是量。而在我們這種人,大多數情況乃是——沒有壹定的量的實踐,真是不太會自然而然提交的。壹生壹部書壹幅畫壹次演出留芳千古的例子,並不是文學史和藝術史上的普遍現象,而是個別的例子……

同學們:老師,妳扯得太遠了,請直接說出評的尺度和論的尺度!既然您剛才已經言之鑿鑿地說過有!

梁曉聲:親愛的同學們,耐心點兒,再耐心點。現在,讓我告訴妳們那尺度都是什麽:

第壹,和平主義。

第二,審美價值。

第三,愛的情懷。

第四,批判之精神,亦曰文化的道義擔當之勇氣。

第五,以虔誠之心確信,以上尺度是尺度,以上原則是原則;並以文學的和藝術的眼光,看以上諸條,是否在文學的和藝術的作品中,得到了文學性的和藝術性的或傳統的或創新的或深刻的或激情飽滿的發揮。總而言之,將要創作什麽?為什麽創作?怎樣與創作結合起來進行評和論?

同學們:老師啊老師,您說的那算是些什麽尺度啊!太老生常談了!半點兒新觀念也沒有哇!聽起來根本不像在談文學和藝術,倒像是在進行道德的說教!

梁曉聲:諸位,稍安勿躁。我只不過才說了我的話的壹半。我希望妳們日後在進行文學的文藝的評或論的時候,頭腦裏能首先想到兩個主義,壹個方法。它們都是妳們常掛在嘴邊上動輒誇誇其談的,但是我認為妳們中其實少有人真的懂得了那是兩個什麽樣的主義,壹個什麽樣的方法。

第壹個主義叫做解構主義。這個主義說白了就是“拆散”壹番的主義。也不是主張對壹切都“拆散”了之,而是主張在“拆散”之後重新來發現價值。我們都知道的,世上有些事物,有些現象,初看起來,具有某種價值似的,壹旦“拆散”,於是了無可求。證明看起來形成印象的那壹種價值,原本就是壹種虛炫的價值。而還有些事物或現象,是不怕“拆散”的,也是經得住“拆散”的。即使被“拆散”了,仍具有人難以輕棄的價值。比如壹個嶄新的芭比娃娃或壹艘老式戰艦。芭比娃娃是經不起壹拆的。拆了就只不過壹地纖維棉和壹地布片。不是芭比娃娃沒有它自己的價值,而是強調它的價值壹定在它是壹個芭比娃娃時才具有。但壹艘戰艦,即使被拆了,鋼鐵還有不可忽略的價值。以戰艦對比芭比娃娃,太欠公平了。那麽就說是壹只老式的羅馬表“解構”了,也許會發現小部件與小部件之間所鑲的鉆石。而芯內的鉆石,只有在“解構”之後才會被人眼看到。壹把從前的玻璃刀也是那樣。刀頭上的鉆石的價值是不應被輕易否定的。故我希望妳們明白——這世上確乎存在著連解構主義也對之肅然的事物或現象。凡是解構主義解構來解構去,甚或輕易根本不敢對之實行解構的特別穩定的價值,它若體現在文學或文藝之中了,評和論都要首先予以肯定。連這個態度都喪失了的評和論,就連客觀公正也首先喪失了。所以我再說壹遍,凡解構主義最終無法解構得了無可取代的價值取向,皆可作評和論的尺度。我剛才舉到的只不過是我所重視的,自然非是全部。

第二個主義是存在主義。壹談到存在主義,有人就聯想到了那樣壹句話——“凡存在的,即合理的。”在這壹句話中,“合理”是什麽意思呢?非是指合乎人性情理,也非是指倫理學方面的道理,而是指邏輯學上的因果之理。即其因在焉,其果必存。某些評或論,不究其因,只鞭其果,不是有思想有見識的評和論。所以我希望同學們,發表否定之聲的時候,當先自問——那原因我看到了沒有?倘看到了,又不敢說,那就幹脆緘口,什麽都別說了。當老師的人,每顧左右而言其他,圓滑也。圓滑非是評和論的學問或經驗,是大忌也,莫學為好。存在主義是評論具有社會批判性的文學和文藝的不可或缺的壹種尺度。現在我們該談談那壹種方法了。非它,比較之法而已。所謂“比較文學”,即應用比較之法認識文學品質的壹種方法。不比較,難鑒別。這是常識。老百姓買東西,還往往貨比三家呢。

這壹種方法,自評論之事產生,其實壹貫為人用也。但那是壹種本能性的方法之應用,並未被上升為理論。由經驗而理論,只不過是上壹個世紀才有的事。壹切之人,面對文學或文藝,忽覺有話要說,頭腦中那第壹反應是什麽反應呢?最初的資訊反應而已。民間誇鄰家的女孩兒漂亮,怎麽說?——呀,這丫頭,俊得像……於是誇者聯想到了嫦娥;而妳們今天,會聯想到某某明星、模特。壹個人頭腦裏所儲存的資訊越豐富,評起來論起來就越自信。而自信的評和論,與不自信的評和論的區別乃在於——前者之言舉壹反三,後者卻每每只能壹味地說:“我覺得……”因為除了自己的“覺得”,幾乎再就說不出別的什麽。所以同學們要多讀,多看,使自己關於文學和文藝的資訊背景漸漸厚實起來,以備將來從事與評和論的能力有聯系的職業……

最後我要說的是——或言我要作壹番解釋:我雖僅只大略地歸納了六條尺度,其實它們包含著互相貫通的內在結構。比如在我這兒,想象力的魅力,也是壹種類。故《西遊記》依我之眼來看,首先是美的文學。《白蛇傳》更是古今中外極美之例也。而犧牲精神、正義行為,尤其是美的。故在我這兒,連《趙氏孤兒》都是美的。愛的情懷,當然也不僅僅指男女之愛。《湯姆叔叔的小屋》,大愛之作品也。《雷霆大兵》的主題是什麽呢?可不可以說是槍林彈雨之中的人類愛的大情懷的詮釋呢?而在批判之精神的感召下,近二百年來,古今中外曾產生了多少優秀的文學和文藝啊!

我的結束語是:將解構主義當成棍棒橫掃壹切的評和論的現象,是對解構主義不得要領的“二百五”的現象。以“存在的,即合理的”為盾牌,專門作某些顯而易見的文化垃圾的衛士的人,犯的乃是理解力方面的低級錯誤。如果我們正確領會了以上兩種主義,再加上善於運用比較之法,則定會在評和論這兩件事中,提高自己,有益他人。歸根結底,評和論的尺度即不但有,而且是需鄭重對待的。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 上一篇:簡短英語勵誌小故事3篇
  • 下一篇:做壹個有責任心的人演講稿優秀範文三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