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歷史上“諸葛亮罵死王朗”是事實嗎?

歷史上“諸葛亮罵死王朗”是事實嗎?

《三國演義》中,寫諸葛亮口才犀利的文字,除了赤壁之戰舌戰東吳群儒,就要數六出祁山中的壹出祁山”伐魏,魏蜀兩軍陣前罵死王朗,其日蜀魏兩軍陣前,王朗首先對諸葛亮說出壹大套理論,甚至勸諸葛亮“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

諸葛亮聽後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世;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汝既為餡諛之人,只可潛身縮首,茍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決勝負!”

諸葛亮的這段話,針鋒相對、言辭刻薄,把王朗罵了個體無完膚,“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壹聲,撞死於馬下。”——也就是說,王朗真的被諸葛亮幾句話活活的罵死了!

但以上精彩的情節其實只是小說家羅貫中的杜撰。查閱《三國誌》等等史書均找不到這段話的蹤影。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於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後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備死後,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的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於五丈原,追謚為忠武侯。後世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壹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裏忠臣與智者的代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王朗

王朗(公元152——228)。籍貫:徐州東海(今江蘇)。以通經典被任命為郎中,歷任菑丘長,會稽太守,諫議大夫,魏郡太守,禦史大夫,最後死在司徒(相當與宰相)任上。謚號“成侯”。王朗是三國時期的經學家。《三國誌·王朗傳》記載:王朗早年就以才華橫溢、知識淵博著稱,漢末割據時期的徐州牧陶謙就任命他為會稽太守。曹氏三代對王朗也是非常的賞識,從曹操時代的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到曹丕時期的以軍祭酒領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司徒,直至最後曹睿的司徒,位高權重,對曹魏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卓有貢獻。陳壽對他的評價是:“王朗文博富贍,誠皆壹時之俊偉也”。

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照片

認真考證,王朗和當時割據中國南方的蜀漢的宰相諸葛亮的官職和貢獻其實差不很多,也算得上是割據中國北方的曹魏政權的壹代名相、名臣。不錯,王朗77歲耄耋之年死於公元228年,正好是諸葛亮壹出祁山壹年。但從可以查到的史料看,王朗並沒有隨軍出征,而是死在大後方的魏都許昌。至於羅貫中為什麽要在《三國演義》中編造諸葛亮面對面罵死王朗的經不起歷史考證的情節,清代毛宗崗先生曾經有過精辟的分析:羅貫中是把這壹段對話當作諸葛亮征討曹魏的檄文,借諸葛亮之口為北伐中原尋找正義的理由:“武侯雖有出師之表上告嗣君,恨無討賊之文布告天下。今觀罵王朗壹篇,即以此當罵曹丕,即以此當布告之文可耳。”

王朗在歷史上雖然沒有和諸葛亮有過陣前會面和口舌之爭,但二人確實***同生活於東漢末年時代,並不像“關公戰秦瓊”故事那樣明顯時代穿越;更有意思的是,兩人之間還確確實實曾經有過遠距離的隔空筆墨文字交集。據《三國誌·許靖傳》記載:王朗和蜀漢大臣許靖是舊交,蜀漢政權建立後,王朗曾經多次寫信規勸許靖等蜀漢大臣投降曹魏,但許靖則是不與理睬。王朗不死心,同時又向諸葛亮發起了挑戰。《諸葛亮集》中說:建興元年(公元223年),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等人分別致信諸葛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面對曹魏發動的輿論攻勢,諸葛亮寫了壹篇名為《正議》的文章,文章中就有斥責王朗的“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之類的文字,對王朗之流的言論進行過嚴厲的反擊。顯然,這壹次筆墨之爭被博覽歷史典籍的羅貫中註意到了並成為了他創作《三國演義》的壹個素材。

羅貫中和他的《三國演義》

至於說,還原歷史,王朗和諸葛亮壹樣,明明兩個人都是三國時期對中國歷史有貢獻的的壹代名相、名臣。羅貫中為什麽偏偏要把王朗漫畫化為壹個老邁迂腐的小醜呢?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解釋。《三國演義》描寫的是舊中國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壹百年的歷史,反映的是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反映是羅貫中的儒家正統思想,全篇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尊劉反曹褒蜀貶魏的政治傾向貫穿小說始終。故爾曹魏集團的君君臣臣在《三國演義》中大多被羅貫中妖魔化也就不足為怪了。

  • 上一篇:初高中美術基礎知識[美術生]
  • 下一篇:曬版後,ps版出現很多太陽花是怎麽回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