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唐代田園詩的資料

唐代田園詩的資料

田園詩作為唐詩的壹個重要題材,歷來較受關註。

二十世紀以來,學界對唐代田園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

成績和突破,因此有必要對其基本情況作壹回顧總結,對

日後的進壹步研究當不無裨益。為方便起見,本文主要

就新中國成立以後近六十年的研究情況進行總結和評

述。①

近六十年唐代田園詩研究的基本歷程

近六十年來,唐代田園詩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發

展階段。

1949 - 1976 年,為研究的第壹個階段。五、六十年

代,對唐代田園詩的研究還不夠充分,產生的成果也很有

限,而且研究範圍比較狹窄,對唐代田園詩的整體情況基

本沒有涉及,主要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王維、孟浩然的山

水田園詩作了壹些討論和評價。由於受當時極左思潮和

庸俗社會學的影響,著重對王孟詩歌的思想性和社會價

值進行評論,而對其藝術性則談得少而粗略。如北大文

四(2)王維研究小組的《對王維詩歌的評價》(1) 、彭立勛

等的《關於王維及其詩歌評價的幾點意見》(2) 、陳育德

《王維山水田園詩的思想傾向及其社會意義》( 34)等文,

對王維詩基本持否定態度,說他的田園詩是粉飾生活歪

曲現實的,甚至說王維的詩歌不但毫無價值反而具有反

動的作用。當然更多的學者還是能對王維詩歌的思想意

義和藝術價值作出比較客觀公允的評價。如陳貽 《論

王維的詩》(4) 、北大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集體撰

寫的《傑出的詩人王維》( 5)以及王運熙的《王維和他的

詩》(6)等文都對王維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作了較為全

面公正的評價。

1977 - 1989年,是唐代田園詩研究的第二階段。這

壹階段的研究有較大的進展和突破,成果量增長至90篇

左右。首先開始從整體上關註唐代田園詩的創作情況,

特別是對盛唐時期的山水田園詩派關註較多,對盛唐山

水田園詩派的形成及其原因、盛唐田園詩的心理依據以

及所體現的時代精神等方面作了壹些探討分析,如劉德

重《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形成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7) 、葛曉音《盛唐田園詩和文人的隱居方式》( 8) 、林繼

中《試論盛唐田園詩的心理依據》(9)等文即是。第二,對

代表性詩人王、孟田園詩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征作了較

為細致深入的研究分析。王維作為卓有成就的大家尤受

關註,出現了壹大批從禪意、繪畫、音樂等角度研究王維

詩歌藝術性的文章。如袁行霈《王維詩歌的禪意與畫意》

(10) 、文達三《試論王維詩歌的繪畫形式美》( 11) 、金學

智《王維詩中的繪畫美》(12) 、等文對王維山水田園詩“詩

中有畫”和“詩中有禪”的藝術特征作了分析。這壹時期

對孟浩然田園詩風格特色的研究也較多,如王從仁《孟浩

然詩風格淺說》( 13) 、程發義《談孟浩然田園山水詩的

“味”》(14)等文對孟詩清淡、自然的基本風格進行了較充

分的論述。第三,此階段不僅對王孟等大家作了較深入

的研究,也關註到了唐代各個發展階段的其他詩人的田

園詩創作,從而使唐代田園詩的研究範圍有較大拓展。

1990 - 2006年是唐代田園詩研究的第三個階段。這

壹階段是20世紀以來唐代田園詩研究最為繁盛的壹個

階段。其基本特點是研究繼續向縱深方向發展,研究範

圍進壹步被拓展,成果量也迅猛增加,***達到230 余項。

首先從唐代田園詩的整體研究來看,打破了此前只集中

關註某壹階段(主要是盛唐)的創作,開始進行真正意義

上的整體研究,如高人雄《儒道釋思想與唐代山水田園

詩》(15) 、葛曉音《論山水田園詩派的藝術特征》(16) 、林

繼中《田園詩人與自然的對話》(17) 、霍然《論唐代隱逸與

山水田園詩的美學意蘊》(18)等文分別對唐代山水田園

詩的產生原因、藝術特征、美學意蘊等問題作了較深刻的

闡述。葛曉音的專著《山水田園詩派研究》(19)則對唐代

山水田園詩從初唐的起步到盛唐的發展成熟再到中唐的

新變作了較完整細致的勾勒。從具體的作家作品研究來

看,最富有代表性的詩人王維、孟浩然等繼續備受關註,

成果豐碩,而且關註面進壹步擴大,每個時期富有特色的

詩人詩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和重視。再者研究方法

也進壹步豐富多樣,美學、文化學、心理學等均被運用到

研究中來。

近六十年唐代田園詩研究的基本格局第壹、整體研究(約32篇) 。

唐代田園詩在唐代各個時期都存在,但每壹階段的

發展並不平衡,且每個階段各有其特點。盛唐田園詩的

創作是整個唐代最為繁盛的階段,創作者較多,作品量較

大,藝術成就也最高,因而最受關註(約有論文21 篇) 。

首先對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形成的原因(或產生的條件)作

了多方面的探討,劉德重《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德形成及其

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壹文認為“當時政治現實的黑暗,作

用於壹群軟弱的中小地主知識分子身上,再加上佛老思

想的影響,促使他們逃避現實,歸隱田園,寄情山水。這

就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得以形成的社會原因。”葛曉音

《盛唐田園詩和文人的隱居方式》則從文人的隱居方式這

壹獨特角度探討了盛唐田園詩興盛的原因及其特征。該

文認為,盛唐官僚階層及中下層士人兩種主要的隱居方

式:即“亦官亦隱”和暫時閑居,對田園詩的寫作產生了直

接的影響。首先,別業的創作環境造成了盛唐部分田園

詩與山水詩相融合的趨勢;其次,促使盛唐文人以合乎時

代精神的審美理想繼承了陶田園詩的傳統,同時又註意

到在陶詩中尚未被充分表現過的多方面的田園意趣;第

三,形成了盛唐田園詩追求和平寧靜和優雅高尚的審美

趣味。“這篇文章對學界已成定論而語焉不詳的隱逸與

田園詩的關系的研究,顯然比以往的闡述遠為具體和深

入。”(20)另外管士光《我對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產生條件

的看法》(21) 、唐啟翠《從文人心態看盛唐山水田園詩興

盛的原因》(22)等文章也分別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盛唐山

水田園詩派產生和興盛的原因。唐麗娟《論王孟山水田

園詩的藝術成就和影響》(23) 、陳建森《試論盛唐山水田

園詩的心物感應形式》(24)等文對盛唐山水田園詩的藝

術性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對中、晚唐田園詩進行綜合研

究的不多,主要有林繼中的系列論文《人的精神面貌在田

園詩中的位置:兼論中唐田園詩蛻變之意義》(25) 、《變遷

感:中唐士大夫的心理壓力———中唐田園詩的透視》

(26) 、《田園夕照話晚唐》( 27)等,前兩篇通過將中唐田

園詩與盛唐田園詩進行比較,探索出中唐田園詩對傳統

田園詩的新變。第三篇也是通過將晚唐田園詩與盛唐進

行比較,總結出晚唐田園詩淒清枯寂的基本特征以及造

成這壹特征的深刻原因。

第二、重要作家作品研究

1. 王維研究 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藝術成就最高,因

而歷來備受關註,研究成果尤為豐碩(約230項) ,研究也

最為深入、細致,方法多樣,角度多維。例如,對王維“詩

中有畫”的特點的研究重要成果就有:袁行霈《王維詩歌

的禪意和畫意》、佘慶華《王維詩中的色彩》( 28) 、陶文鵬

《傳天籟清音,繪有聲圖畫》(29)等。其中,袁行霈文從總

體上探討了王維“詩中有畫”的表現特征。認為王維的

“詩中有畫”是因為他雖用語言作媒介,卻突破了這種媒

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語言的啟示性,在讀者頭腦

中喚起了對於光、色、態的豐富聯想和想象,組成壹幅幅

生動的圖畫。同時,還把繪畫的“經營位置”的技巧,運用

到詩歌中來,善於處理畫面虛實的布置,以達到“詩中有

畫”。佘慶華文則從王維詩善用色彩的角度來探討王維

詩“詩中有畫”的具體表現形式。陶文鵬文則著重論述了

王維詩將詩、畫、樂融為壹體的藝術特色,認為王詩是同

時以詩人的心靈、畫家的慧眼和音樂家的銳耳來捕捉、表

現自然美的。

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禪宗思想也是學界研究的壹個

重點。但20世紀80年代以前,學界對此幾乎不曾涉及,

80年代以後較早對這壹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文章仍當屬

袁行霈的《王維詩歌的禪意和畫意》。袁文認為,禪宗思

想滲透在王維的許多詩裏,有些詩是空洞的說教,有些詩

則在自然山水和田園生活的描寫中蘊涵著禪意。此後,

研究王維詩歌與禪宗關系的文章壹下子多了起來,產生

了壹批有分量的成果,其中涉及到王維田園詩且較具代

表性的有:孫昌武的《王維的佛教信仰與詩歌創作》(30) ,

史雙元《禪境畫意入詩情》( 31 ) 、《王維詩中的禪意》

(32) ,張應斌《禪意對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美學建構》(33)

等。其中,孫昌武文認為,禪宗思想對於形成王維山水田

園詩“澄淡精致”、“渾厚閑雅”的獨特風格,起了積極作

用。其影響於王維的詩歌藝術大致有三個方面:以禪悟

入詩、以禪趣入詩和以禪法入詩。論述頗為細致、精當。

張應斌文對禪意具體怎樣參與王維山水田園詩的美學建

構的問題進行了較為細致深入的探究分析,他認為,王維

山水田園詩的奧秘在於:定、慧境界既是禪宗境界,又是

詩意境界,王維通過定、慧境界使禪意轉化為山水田園詩

的美學構成。

同時,還有壹些學者從其他角度,運用新的理論和方

法來研究王維詩的藝術特色,如何國新的《論王維山水田

園詩的意象》(34) 、童慧剛《王維山水田園詩圖畫意象之

解讀》(35) 、傅怡靜《從生活家園到精神家園:就“青山”

“空山”意象看王維詩境的本質》(36)等文運用意象研究

的方法,通過對王維詩常用意象的分析,來探究把握王維

詩的藝術和意蘊。

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藝術特

征,壹些學者常常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將王維與古今中

外的詩人進行比較,產生了較多的成果(約40項) 。孟浩

然是與王維並稱的創作山水田園詩的大家,因此將王、孟

進行比較的論文最多,並有王從仁的壹部專著:《王維和

孟浩然》(37) 。王著在肯定王、孟並稱、王、孟地位相當的

前提下,具體論述了王、孟山水田園詩的區別:首先,在王

維詩中,詩人的自我形象與外界景物融成壹體,作者的個

性與自然達到了完美的契合;而孟浩然詩中,詩人的形象

是獨立的,作者的感情是直接抒發出來的。其次,王維的

詩,靜中有動,以靜寫動;孟詩中,首先使人感覺到的,是

詩人情感的波動,他所描寫的景物卻往往是靜美的。再

次,王維詩以清秀精工著稱,語言錘煉,善用彩繪。孟詩

則清新自然,語言平淡,擅長白描。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

李浩的《王維與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之比較》(38) 、胡遂的

《論陶謝王孟田園山水詩審美意趣之異同———兼論山水

詩從六朝到盛唐意境演進過程》(39)等。其中,李浩文從

思想、創作時間、觀照自然的角度、抒情方式和體裁等方

面,對王孟山水田園詩作了較為細致具體的比較。胡遂

文著重對王孟詩歌特色進行比較,認為孟詩個性鮮明,詩

人自我形象特別活躍,呈現“淡美”的意趣;王詩則泯滅個

性,消盡意氣,從而達到壹種“思與境諧”的境界。

陶淵明被公認是田園詩的開創人物,王維則是集陶、

謝之大成的傑出詩人,因此將王維與陶淵明進行比較的

文章也較多,代表性的有:陳瀅《陶淵明、王維、李白的田

園山水詩異同探略》(40) 、任嘉禾《陶潛與王維:詩史上儒

道結合與儒佛結合之比較》(41) 、鄧民興《田園異趣,隱逸

別情:陶淵明與王維比較》(42) 、張自華《陶淵明、王維山

水田園詩意境的比較》(43)等。

此外學界還將王維與同時代詩人李白、杜甫、儲光

羲、裴迪等,與外國詩人華滋華斯、泰戈爾等進行比較。

在對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藝術性進行研究中,還產生

了大量對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品《山居秋瞑》和《渭

川田家》進行賞析的文章(約60篇)

對王維山水田園詩的文化意蘊、深層內涵進行探討

也是研究的壹個方面,並產生了壹些成果。如楊德才《王

維山水田園詩所折射的文化心態》(44) 、潘曉彥《王維山

水田園詩的悲劇意蘊》(45)等。

2. 孟浩然研究 孟浩然是與王維齊名並肩的盛唐山

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對孟詩的研究也是唐代田園詩

研究的壹個較重要的方面。***產生相關成果約60項。其

中對孟詩藝術風格進行研究的成果最多。陳怡 的《孟

浩然詩選·後記》(46)應是較早對孟詩藝術進行分析探

討的文章,陳文認為,孟的田園、隱逸詩學習了陶淵明的

寫詩經驗,重視清新而渾然壹體的感受,成功地創造出壹

個幽雅、恬靜的意境以及與此意境相協調的“風神散朗”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從而形成了清淡的獨特藝術風格,為

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別有韻致的奇葩。文章還抉

發出孟詩創作的藝術精髓———“妙悟”,進行了獨到、深入

的分析,並對人們常常忽視的孟詩“渾健”的壹面作了壹

定的強調。論述頗為全面、確切。陶文鵬的《論孟浩然的

詩歌美學觀》(47)壹文則專門對人們很少註意的孟詩理

論作了研究,角度比較新穎。文章通過對孟浩然談詩的

詩句進行鉤沈整理,探討出孟浩然重視詩歌著重寫心靈、

抒發感情這壹美學特征,強調“情以物遷,詞以情發”;指

出孟詩創作中的美學追求是“以清真為核心,在清空、清

幽、清淡、清曠的多種美感中洋溢著清新氣息”;並對孟的

詩歌美學觀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葛曉音的《山水田園詩

派研究》壹書也對孟浩然的田園詩作了較細致的分析,指

出孟的田園詩大都取材於日常閑居的生活感受;藝術上,

孟詩“善於在平淡閑逸的日常生活中把握微妙的情緒,融

匯於清曠的境界”。文章最後還對孟詩作了高度評價,認

為孟浩然從題材和精神旨趣兩方面將田園隱逸和山水行

旅結合起來,使陶的感受和謝的觀賞融為壹體,形成了情

景交融、意在象外的意境和沖淡清曠的風格。另外象李

明生、李浩的《論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自然特征》(48) 、柯

素莉《孟浩然詩歌魅力探尋》(49) 、寧松夫《孟浩然山水田

園詩意象論析》(50)等文,也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孟山水田

園詩的藝術風格作了壹定的探究。壹些文章還從比較的

角度,將孟浩然與王維、陶淵明等進行比較分析,以期深

入把握孟詩的獨特風格。

在孟浩然田園詩的研究中,還有壹個突出的特點,就

是對孟詩最有代表意義的詩篇《過故人莊》進行賞析,***

有賞析文章28篇。

近六十年唐代田園詩研究的問題與不足

近六十年來,唐代田園詩的研究確實取得了較大的

成績,無論是整體性探討還是對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都

產生了令人滿意的壹些成果,尤其是對壹些山水田園詩

創作大家(主要是王維)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更加令人

矚目。然而我們也能從中發現,整個研究中還存在著壹

些問題和不足。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整體研究還不夠全面、深入。研究者大多立足

於唐代的某個階段,且各個階段的研究也極不平衡。從

成果量的分布來看,盛唐占了絕對優勢, 32篇整體研究論

文中,專談盛唐的就有21篇,中唐只有2篇,晚唐則只有

寥寥1篇。當然,盛唐田園詩的創作十分興盛,藝術成就

也高,對盛唐作更多的關註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

忽視其他階段的創作。從實際創作情況來看,中晚唐田

園詩的創作數量不僅多,而且具有有別於盛唐的創作個

性和藝術特色,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林繼中的幾篇論文

(見上)以及葛曉音的《山水田園詩派研究》對此作過壹些

探討,壹些中唐作家作品研究中也有零星的論述。晚唐

田園詩則基本未被納入研究視野。雖然有幾篇從整體上

研究唐代田園詩的文章,但往往關註的是某壹個方面的

特點,諸如文人心態、美學意蘊、文化內涵等,而缺乏流變

史的勾勒,即田園詩創作從初唐、盛唐壹直到中晚唐,其

精神旨趣、藝術特征等方面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和流

變,這對整個唐代田園詩的研究當是極為重要的。

第二,作家作品研究也極不均衡。首先我們對壹些

重要作家研究成果量的分布情況作壹番考察。據筆者統

計,相關作家的研究成果為:王維:約240項,孟浩然約60

項,王績:約22項,儲光羲:約8項,杜甫: 5項,韋應物: 3

項,白居易: 2項,柳宗元: 1項。從成果量的具體分布可

以發現,王維研究占了絕對優勢,是總成果量的2 /3強,這

當然是由王維在整個山水田園詩史上的地位所決定的,

對其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是理所當然。然而我們也應註意

到,孟浩然作為當時與身後與王維齊名的山水田園詩派

的大家,其田園詩研究的成果卻只及王維的1 /4,僅從數

字上就說明,近60年來對孟浩然這樣的大詩人的研究是

不夠充分的;再從成果研究的實際情況來看,也主要是對

孟浩然詩歌的基本風格作了壹些分析,還有大量的單篇

賞析,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顯然不夠。儲光羲也是盛唐

山水田園詩派的重要作家之壹,他的田園詩數量大,且富

有個性和特色,但從成果量和研究的實際狀況來看,對他

的田園詩的探討分析也是很有限的。再看中唐詩人韋應

物和柳宗元,韋應物的田園詩創作不僅數量較多,且有較

明顯的新變痕跡,這壹點雖然已為壹些研究者所註意並

有所論述,但相對韋應物的實際成就和地位來看,研究程

度是不夠的。柳宗元既是中唐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同

時又是壹位富有創作個性的優秀詩人,但長期歷來,學界

主要關註其散文創作,而相對忽略了他的詩歌。近些年

柳詩研究雖然有較大的突破,但也更多關註他的山水詩

創作,而對其田園詩的研究十分冷落。此外,中晚唐還

有:劉長卿、錢起、白居易、李德裕、張祜、陸龜蒙、杜荀鶴、

司空圖、唐彥謙等壹批詩人,他們不僅創作了較多的田園

詩,且在題材選擇、思想旨趣、風格情調諸方面都十分有

特色,但對其研究幾乎是壹片空白。

這種研究格局的極不平衡,對於唐代田園詩的全面

把握無疑是不利的。

第三,研究選題重復,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壹些論者

不僅習慣於將關註目標鎖定在王維等大家身上,而且選

題上也總是圍著幾個現成的論題打轉。例如,對王維山

水田園詩藝術的研究,從80年代開始,學界主要圍繞其

詩中的畫意、禪意等問題進行闡述,盡管出了不少有價值

的成果,但論點重復、毫無新意的論文也屢屢皆是。對具

體作品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壹些名篇佳作上,而對其他

田園作品少有關註,由此形成研究的盲點。

第四,田園詩與山水詩的界定模糊。客觀地說,田園

詩和山水詩是有較為密切的聯系,但它們畢竟分屬兩種

不同的詩歌題材,各有屬於自己的表現領域和風格內涵。

魏晉南北朝時期,陶淵明和謝靈運分別開創了田園詩和

山水詩兩大題材,並為後世確立了創作典範。進入唐代

以後,由於時代經濟、文化等因素的變化和影響,從初唐

王績開始,田園和山水就有合流的跡象,到了盛唐,以王、

孟為代表的詩人在創作中更增強了這壹趨勢,使有些詩

歌山水、田園融為壹體,難以分辨。然而從總體情況來

看,大多數詩歌還是涇渭分明的,比如,我們決不會把孟

浩然的《宿建德江》看作壹首田園詩,也絕不會將王維的

《渭川田家》認做壹首山水詩。從實際的研究過程中可以

發現,相當多的研究者卻更多地看重田園詩與山水詩的

***性而相對忽略了二者的差異,因而多習慣於將田園詩

和山水詩放在壹起進行研究,甚且以山水詩為主以田園

詩為次,這種狀況對於更準確地把握田園詩獨有的文體

特征以及對其進行更深入地研究分析,無疑也是不利的。

唐代田園詩在其發展過程中,還呈現壹種文人士大

夫的閑逸情趣漸漸削減而關懷民生疾苦的淑世精神逐步

加強的趨勢,這壹現象也少有人註意。

這些問題都有待於我們在今後的研究中去調整、克

服以及進壹步地深入發掘。

  • 上一篇:绔ヨ┍澶㈣儗鏅潗鏂檤說說女生分手後的傷心事
  • 下一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