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高考作文在55分以上的師哥師姐救救我

高考作文在55分以上的師哥師姐救救我

壹、建立素材庫

由於個性特點、人生經歷的不同,每個人對同壹則素材的感悟是不同的,這就是所謂的“個體差異”。也許參考書上略略帶過的壹個細節,卻在不經意間叩擊了妳的心扉。可惜的是,很少有同學能夠在此時停頓下來,讓這個感動自己的細節在腦中停留片刻,而最終能夠化為自己語言的,更是少之又少。為什麽不作停留呢?可能很多人會以“懶惰”為由壹笑而過。實際上,“懶惰”背後,是這個可憐的小小細節,無處安放。因此,建立壹個自己的素材庫,給大腦開辟壹個新的記憶區域,把課程中乃至生命中的感動存儲於此,是“下筆如有神”最初的準備工作。

在建立自己的素材庫時,也可以先創建“自然我”“社會我”“文化我”三個標簽,把不同的內容安置於不同的自我,在審題構思時,從各個標簽下選取相應的素材,逐層展開即可。

而三個大標簽之下,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行為習慣進行分類,以“社會篇”為例,可以按內容,分為家庭、校園、城市、國家等;按範圍,分為時間與空間;按態度,分為積極、消極、中性……逐層細分,構建自己的結構樹。

需要提醒的是,課程中的很多素材是可以多面解讀的,如“上海人身份認同雙重性”的問題,是在“社會篇”的“讀解棲居的家園”中作出闡釋的,但是,我們完全可以作為“自我認識”的壹個分析角度,歸入“自我篇”,也可以作為“地域文化差異”的論據,歸入“文化篇”。

其次,要能夠建立自己的素材庫,對自我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寫作時要恰當顯示自己的底蘊,就要“抱住壹個人”,而這個“被抱住的人”,應當是與自己有壹些神秘的心靈感應,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了解,要如何去選擇“要抱的人”呢?

了解自我,可以從提問開始。問壹問自己,我的個性是怎樣的?樂觀開朗的,還是溫婉沈靜的?我對哪方面的知識比較感興趣?自然科學方面的,還是哲學人文的,抑或是繪畫藝術的?我暢想的未來是像誰壹樣的生活,還是別樣的生活?

當問題有了確切的答案,我們選擇的素材也有了較為明確的範圍。把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分門別類地列入自己的素材庫,逐漸擴充,我們便有了作“巧婦”所必須的“米”。

這裏要註意的是,寫作最忌諱的是引用壹知半解的素材來論證,看來素材翔實,實則完全沒有說服力。如壹篇《水與火的遐想》的習作,有學生引用了弗洛伊德“本我”與“超我”的概念,本來“本我與超我互相拉扯,統壹於和諧的自我”作為“和諧”的壹個素材無可厚非,可惜的是,這位同學對“本我”“超我”的理解存在偏差,把無意識的“超我”誤認為是人生的最高狀態,又與尼采“超人”的概念混淆,導致論證產生偏差,缺乏真正的說服力。

二、強化鏈接

強化壹詞來源於經典條件反射的實驗,指使無條件刺激與條件刺激相結合,用前者強化後者。對陌生的素材,從偶然遇見到熟稔於心,再到最後流暢地從筆尖流出,其實也是壹個不斷強化的過程。

如壹個學生在每次寫作時,幾乎都能聯想到文森特?梵高,碰到“殘缺與完美”的話題,能夠聯想到梵高失去的耳朵、失去的愛情;碰到“耐得住寂寞”“執著的追求”等話題,能夠聯想到梵高的生平與成就;碰到“生與死”“存與亡”相關的話題,則能夠聯想到梵高在麥田中開槍自殺……可以說,在他的素材庫中,任何的主題都有壹條道路,通往梵高的故事。我們或許不至於把任何話題都鏈接成壹個網,但至少,單線鏈接的強化還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強化鏈接,提高記憶效率呢?可以在素材進入素材庫之前,做壹些“初審式”的處理。

1、抓關鍵詞語,明確話題

有時候壹個素材似乎是從多個側面來反映壹個主題。此時,可以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多方面的理解。如:

最近,比利時《老人》雜誌在全國範圍內對60歲以上的老人開展了壹次題為“妳最後悔什麽”的專題調查活動。調查結果很有意思:72%的老人後悔年輕時努力不夠,以致事業無成;67%的老人後悔年輕時錯誤選擇了職業;63%的老人後悔對子女教育不夠或方法不當;58%的老人後悔鍛煉身體不夠;56%的老人後悔對伴侶不夠忠誠;47%的老人後悔對雙親盡孝不夠;41%的老人後悔選擇錯了終身伴侶;36%的老人後悔自己未能周遊世界;32%的老人後悔自己壹生過於平淡,缺乏刺激;11%的老人後悔沒賺到更多的金錢……

這個素材很顯然是關於“後悔”的,妳可以從“與其老來後悔,不如現在好好拼搏”的角度理解入文;但細看內容,便可以抓出更多的關鍵詞,如“事業”“子女” “伴侶”“健康”“周遊世界”等,可見這個素材真正運用的範圍是非常廣闊的,可以是“事業與家庭”“工作與健康”“親情與愛情”“勞作與休閑”等等。

2、找中心句子,提煉感點

更多的時候,素材往往是壹個故事,此時,要從文本中找出中心句,提煉出符合自己風格的作文感知點。例如:

愛斯基摩人捕獵狼的辦法世代相傳,很特別也很有效。嚴冬季節,他們在鋒利的刀刃上塗上壹層新鮮的動物血。等血凍住後,他們再往上塗第二層血。再讓血凍住,然後再塗……如此反復,很快刀刃就被凍血坨藏得嚴嚴實實了。

下壹步,愛斯基摩人把血包裹住的尖刀反插在地上,刀把結實地紮在地裏,刀尖朝上。當狼順著血腥味找到這尖刀時,它們會興奮地舔食刀上新鮮的凍血,融化的血液散發出強烈的氣味,在血腥味的刺激下,它們會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直到所有的血被舔幹凈,鋒利的刀刃暴露出來。但狼們這時已經嗜血如狂,它們猛舔刀鋒,在血腥味的誘惑下,根本感覺不到舌頭被刀鋒劃開的疼痛。

在北極寒冷的夜晚,狼完全不知道它正在舔食的,其實是自己的鮮血。它只是變得更加貪婪,舌頭抽動得更快,血流得也更多,直到最後精疲力竭地倒在雪地上。

令人失去理智的,是外界的誘惑;而最終耗盡壹個人精力的,卻往往是他自己的貪欲。

讀了上述故事,我們不難看出,文本最後壹節“令人失去理智的,是外界的誘惑;而最終耗盡壹個人精力的,卻往往是他自己的貪欲。”是中心句。進壹步提煉,這是壹個關於“誘惑與貪婪”的話題。可以聯想到人類社會,我們會因為對壹時快樂的貪圖而磨鈍了理性,最終警惕的時候,往往已付出慘重的代價,壹些人沈迷於網絡的廝殺、沈迷於物質的奢華、沈迷於官場的虛榮,最終舔食著自己的鮮血,便是很好的印證。

我們還可以聯想到,面對利益的誘惑,我們貪婪地攫取著大自然的資源,《後天》、《2012》等災難片的橫空出世,正是對人類貪婪的另壹種警醒……當我們寫到“外界誘惑”,寫到“人性弱點”時,可以恰倒好處地運用這壹素材,使說理、敘事更加生動、真實、親切。

3、看整體語段,匹配中心

當我們對自己精心準備的素材庫中的人和事熟稔於心之後,就要根據需要表達的文章中心,科學合理地匹配寫作題材。使之主旨鮮明,邏輯嚴密。例如:

伊辛芭耶娃從小就非常喜歡體操,她夢想著有—天能夠成為世界冠軍。她揮汗如雨地練習著,嚴冬酷暑,舍不得荒廢絲毫時間。然而,沒練習幾年,壹塊陰雲開始漫上她的心頭:她的個子越長越高。在體操隊裏,人長高,意味著土豆發芽,是要被“扔掉”的。想壹想,本來妳可以在空中翻四個跟頭,長得太高,只剩兩個半了,怎麽和他人去競爭?伊辛芭耶娃落寞地離開了體操隊,但內心裏的那個世界冠軍夢卻依然燃燒著。她開始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到另壹種運動上——撐竿跳高。這是壹個身高越高優勢越大的運動項目。今天的伊辛芭耶娃不僅獲得了奧運會、世界田徑錦標賽等各種大賽的冠軍,而且多次刷新了女子撐竿跳高的世界記錄。

這個素材,可以歸入“天生我才的自信”下,從自我的角度論證,要修建自己的碼頭,找到自己的最強項,綻放自己的光彩,亦即“正確認識自我”的話題。

而事實上,這個素材同樣適用於 “放棄與選擇”、“堅定的夢想”等話題。文中的伊辛芭耶娃是世界著名的女子撐竿跳高冠軍。而她在此之前,卻是壹名體操隊員,因為長得太高,所以不得不被淘汰出隊。她放棄了體操,選擇了撐竿跳高,不變的是對奧運冠軍夢的追隨。

從放棄的角度,人生不可能壹蹴而就,很多時候,最初的選擇未必是最準確的,對於不適合自己的東西,要勇於放棄;從選擇的角度,放棄原先的東西,並不等於自暴自棄,而是作出新的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選擇;從夢想的角度,懷揣夢想的人總能收獲更多的精彩人生,抱定壹個夢想,不同的只是方式,需知條條大路通羅馬。

需要提醒的是,我們不是“素材的搬運工”,寫作時,選擇不同的角度,對材料的概括也有不同的側重。如從放棄的角度,需要對原本的堅持、抉擇的果斷做更多的描述;從選擇的角度,則需要從前後兩次選擇的比較入手來分析;從夢想的角度,則可略寫放棄,強調堅持。這才是所謂的“匹配中心”,而不是作文中常見的整段的“東方小故事”。

三、巧妙關聯

如果說建立素材庫解決的是“無米之炊”的問題,那麽強化關聯就是“生米變熟飯”的過程,而要使文中色香味形俱全,素材間的巧妙關聯是必不可少的。

1、對比運用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壹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進行對比的素材往往是同類的,但在做法上卻是相反的。這種同類的相反,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在對比中彰顯“好的”,正面的例子有示範性,反面的例子同樣有說服力,正反對舉,突顯主題。例如:

她是三生石旁的壹株彼岸花,柔軟的香淚濺濕了那個渾濁的時代,來自江南的林黛玉,仿似壹株潔白的玉蘭花獨立於姹紫嫣紅的絢麗中。壹絲幽幽的清高,壹顆孤傲的靈魂,這樣壹個奇女子,終是逃不過心靈的枷鎖,放不下心心念念的寶玉,放不下儂言暖語的依戀。於是,在寶玉婚禮的鼓樂聲中,壹縷香魂獨自飄去。

她是深宮高墻內的壹只飛蛾,瘦弱的肩膀,孤獨的心靈,雖衣食無憂,但內心卻是如此冷落與寂寞。當和親的消息傳來,昭君壹夜無眠,最終她將心底那株小小依戀的幼苗硬生拔掉,仿佛看到壹點壹滴的血流進掏空的心。第二天的清晨,輕盈的羅裳,明麗的笑靨,她踏上了和親的旅程。

林黛玉緊緊抓住那份依戀,卻還是逃不過命運的嘲弄;王昭君微笑放手,生命在異域綻放出另壹種光芒。

文章引用的兩個女子,可以輕而易舉地在“文化我”的標簽下找到,卻很少有人拿來作比較。而作者卻把林黛玉的“緊緊抓住”與王昭君的“微笑放手”進行對比,壹反壹正,突顯了“學會放棄”的主旨。這樣有意識地把兩個相關的素材對比來寫,使素材翻出了新意,大大增加了寫作效果。

2、排比運用

排比,是利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並排,達到加強語勢效果的表現手法。素材的排比運用,是有意識地讓各素材在句式上追求基本相似,在字數上保持基本壹致,從而構成壹定的排比形式,這樣的整合,壹方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另壹方面也點亮文章的語言。應該是, “略例排比”的寫法,在學生習作中是較為常見的。例如:

當壹篇《赤兔之死》橫空出世,接下來類似的文章便“不絕於耳”;當得知文言文作文可得高分,“文言風”風靡壹時;當發現花哨的結構可以奪人眼球,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結構屢見不鮮;當聽說辭藻華麗可突顯文采,於是偏字怪字看得披卷老師頭疼。

文章把各種社會現象用相似的句式羅列出來,表述非常清晰,也有壹定的氣勢,美中不足是只有“排比事例”,沒有“排比分析”,使文章在深度上有所欠缺。再如:

當奧運聖火在異國他鄉遭遇襲擊,我們看見壹位瘦小的殘疾姑娘彎腰護住火炬,完成了她人生中最出色的防守;那壹刻,奧運聖火為之感動,燃燒出耀眼的光芒!當冰雪肆虐我國南方時,我們看見無數綠色的身影忙碌在鐵道公路兩旁;那壹刻,冰雪為之感動,為之消散!當地震突襲四川時,我們看見壹位年過花甲的老人面帶憂慮,在廢墟中穿行;那壹刻,國人為之感動,世界為之驚嘆!

這個語段,在每壹個事例之後,添加了壹句“那壹刻”,由“事例”加“分析”雙雙排比,直接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深深地感動了讀者。

還有壹種方式,是在“排比事例”之後,加上“排比分析”,如:

楚大夫沈吟澤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采菊……他們選擇了永恒——縱然諂媚汙蔑蒙蔽視聽,也不隨其流揚其波,這是執著的選擇;縱然馬革裹屍魂歸關西,也要揚聲邊塞盡掃狼煙,這是豪壯的選擇;縱然壹身清苦終日難飽,也願怡然自樂、躬耕隴畝,這是高雅的選擇……在壹番番選擇中,帝王將相成其蓋世偉業,賢士遷客成其千古文章。

文章在三個事例的排比之後,又用了三個“縱然”作為分析的排比,使觀點清晰地躍然紙上,也使文字更有張力,顯然比我們很多同學簡單的略例排比要更勝壹籌。

  • 上一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市的全國勞動模範
  • 下一篇:怪物獵人黃速龍王的尾哪裏拿幾率高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