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有關於送別的故事

有關於送別的故事

山中送別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註釋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譯文

?在山中送走了我的友人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門。 待到明年春草綠的時候, 友人呀妳還能不能回來呢?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壹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壹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壹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壹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壹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壹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壹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麽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壹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壹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壹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壹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壹個原因。“歸不歸”,作為壹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壹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壹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壹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壹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壹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壹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壹籌。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王維的情景小詩,幾乎篇篇都是這樣,看似通俗平淡,明白如話,但仔細琢磨,卻又境界精

美,情深如註,味外有味,反復推敲,乃至愛不釋手。?

古代寫送別的詩甚多,大多刻意於離愁別緒上抒寫。可是,王維的這首詩,卻無壹句鋪陳離

別之詞,而且在篇首已點出與友人“相送罷”,以下則著重抒寫別後相思之深,留下的寂寞

和惆悵。只從“掩柴扉”這壹行動就已充分體現了人物內心難以掩飾的深情。以送罷開篇,

以盼歸終篇,在詩的結構上采用了跨越時空的寫法,從白日相別,跳躍到日暮;又從日暮跳

躍到想像中的來年,這種大跨度的蒙太奇結構給讀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所產生的意識流卻是

“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唐汝詢《唐詩解》)的無窮的潛臺詞。?

王維的處理方法正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的非聯系性的形象思維表述手法。首句把本應情篤

誼深的送別寫得情深難離,卻用了壹個表面看來毫無情味的“罷”字輕輕帶過,接著便突然

寫到黃昏時的“掩柴扉”。這壹舉動,與白天送友人並無聯系,但每天黃昏關柴門這壹平常

的舉動卻與今日不同,這在天天都相同動作中的不同,正是詩人要讀者思索與品味的。朋友

白天遠去了,黃昏前的思念自然是苦澀的,但天黑下來輕輕地關上柴門之時,才意識到朋友

確確實實不在眼前了;那種再無知音傾吐的孤獨感會讓他形成輾轉反側,夜不成寐的苦悶,

才使他感到不可壹時無君。詩句中給讀者留下的想像是無窮的,壹個在黃昏中“掩柴扉”的

“掩”的動作,飽含了滿懷思情關不住的思友之情,在輕輕的關門動作中,我們似乎感到了

詩人手的顫抖以及欲滴的淚珠在滾動。?

詩的三四句是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點化而來。

原辭意是慨嘆春草雖又生,但遊子卻久去不歸。王維在這首詩中引用並非直用原義,是說與

友人分別的當天就擔心友人是否能再返回,引人深思。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中說:“

所送別者,當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如是,詩中人的離思,包含著內心的

思想鬥爭,可能與友人在仕途所見有所爭議,但因才能稟賦相似,又希望友人能於鬧市中深

悟,早日返回山林。

於小視角、小題材中顯示古代知識分子所關註的大文化、深哲理,而又寓於平淡、樸實的詩

情表達之中,這正是王維詩歌的壹大特色。?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壹類似李氏父子,另壹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壹(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

  • 上一篇:如何扮演壹個“合格”的成年人
  • 下一篇:下雪天怎麽搭配衣服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