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關於如何促進可持續經濟發展的範文

關於如何促進可持續經濟發展的範文

到了20世紀90年代,資源枯竭、人口過快增長、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阻礙了各國的發展,於是各國開始尋找壹條不損害生態和諧和社會公平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此後,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討論成為中國理論界非常關註的熱點話題,相關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主要研究觀點概括如下:

壹、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強調保護環境資源和發展經濟,其內涵豐富:

1.可持續發展是指人類社會和經濟行為的倫理化。以追求財富總量為目標的傳統發展實踐並沒有帶來預期的社會繁榮,反而引發了壹系列社會、經濟和生態問題。可持續發展涉及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復雜關系和深刻內涵,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對人類價值觀和發展觀的反思、變革和重構。

2.可持續發展鼓勵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但這絕不意味著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對立起來。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和生態的保護,都要靠經濟發展,這是發展中國家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保證。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關註數量的增加,更要強調傳統生產和消費模式的改變。意味著經濟增長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品質量,節能減排,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的道路,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3.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社會可持續,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生態可持續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標。它要求人類在經濟發展中註重經濟效益,註重生態和諧,追求社會公平,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公平不僅指代際之間的橫向公平,也指代際之間的縱向公平。它要求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並給他們機會滿足他們對更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時,這壹代人不能因為自身的發展和需要,而破壞人類世世代代滿足自己需求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在自然資源不斷消耗的條件下,用其他形式的財富替代自然資本,在時間的長河中,為我們的後代維持壹個可以接受的,至少是不會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國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是:

1.環境汙染依然嚴重。水汙染、酸雨、空氣汙染、沙塵暴等環境問題相當突出。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學者估計,中國環境汙染造成的損失不可低估。以快速發展的1993為例,當年因環境汙染造成的損失為1085億元。

2.存在巨大的資源短缺和浪費。我國人均資源極其短缺,但同時由於計劃經濟體制等多種因素,我國資源浪費嚴重,表現為產業結構趨同、技術水平低下、設備老化、產能過剩。

3.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西部地區對資源密集型產業的依賴不僅使其經濟發展落後,而且對當地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1)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和認識偏差。雖然可持續發展從概念到理論到戰略的形成已有十多年,但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與實際效果仍有壹定偏差。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雖然可持續發展被視為國家戰略,但其在發展戰略體系中的地位和層次還不夠明確。

在中長期規劃中,可持續發展戰略往往被視為與經濟發展戰略並行的社會發展領域的發展戰略,其內容僅涉及人口控制、社會發展、醫療衛生、資源環境等。從公眾的角度來看,雖然近年來環境意識有所覺醒,但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在全國公眾心目中相當薄弱。他們片面強調消費層面的物質含量,不積極參與影響其環境利益的決策過程。這必然導致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加而忽視發展質量的提高,而忽視公眾和企業對生態環境的汙染和破壞。在利潤最大化機制的驅動下,企業不可能主動將生產帶來的環境成本納入成本核算,導致大量不需要支付治理成本的廢棄物產生,整個社會的環境質量受到嚴重破壞。

(2)制度缺陷導致市場失靈。表現為:

首先,產權清晰是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基礎條件。但是,臭氧層、潔凈的水、潔凈的空氣等環境資源是不可分割的,界定其產權的成本非常高,會導致大家無償地享用和爭奪稀缺的環境資源,造成環境資源的過度浪費甚至枯竭。

其次,相當壹部分資源的產權沒有所有權。在產權主體缺位的情況下,其資源利用的負面外部效應幾乎無節制地向自然圈蔓延,從而形成了“公地悲劇”的演化過程;單個經濟實體不考慮資源使用的社會成本,只用自己的成本收益來衡量是否繼續投資。由於大部分外部效應由其他個體承擔,其生產成本相對較小。在這種成本收益關系下,廠商會盡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而不顧整個社會的收益遠遠小於成本。這種個人最優決策和社會最優決策之間的矛盾,使得這些資源的使用難以保持可持續性。

最後,現行資源價格機制的缺陷導致市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由於傳統習慣、信息不暢通以及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強制性幹預,資源價格無法正常反映生產成本。

(3)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機制的缺陷。壹是在決策機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體系。目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由許多部門共同負責,但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環保部門的地位較低。而且部門和地方的“條塊分割”往往導致經濟發展決策缺乏全面和長遠的考慮,跨行業、區域性的問題往往被束之高閣。其次,在控制機制上,“成績制”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存在明顯的沖突。在中國,用“政績”尤其是經濟增長指標來考核各級幹部是非常普遍的。各級幹部為了體現“政績”,任期內把GDP增長放在第壹位,生態環境往往成為政績攀比的犧牲品。最後,可持續發展行為體的權利、責任和利益關系不明確,難以建立動態機制。

三,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1.建立綠色GDP指標體系,解決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建立綠色GDP指數的關鍵在於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從近年來各國的實踐經驗來看,自然資源和環境會計壹般包括四個方面:

(1)人們破壞資源(掠奪式開發)、破壞生態、汙染環境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二)為減少環境汙染、恢復生態平衡而必須付出的經濟投入或支出;

(3)過度開采和大量消耗造成的資源枯竭的負面影響;

(4)環境汙染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實施綠色GDP指標和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於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效益,進而增進社會福利。同時,采用綠色GDP作為總量指標,也有助於更實際地衡量壹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能力。

2.積極開展技術創新,促進自然、經濟和社會復雜系統的協調發展。從全球發展趨勢來看,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治理技術的基礎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才能協調。因此,中國必須把技術創新提上重要日程。

(1)基於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技術創新活動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各種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國民經濟體系,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2)用政策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微觀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而我國大部分企業基本上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或苦於技術創新資金短缺,只能維持現狀,放棄技術創新的選擇,技術創新具有正外部性。因此,政府應該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支出對積極開發和應用環保技術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

3.進行制度創新,完善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1)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中央政府的綜合調控和組織協調能力。在經濟和政治體制進壹步改革的過程中,要明確政府職能,加強部門合作,建立部門協調的管理機制和反饋機制,形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合力。同時,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規範地方政府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權利和義務,以可持續發展指標評價其績效,重視地方政府參與可持續發展宏觀決策,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宣傳和組織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拓寬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渠道。

(2)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進壹步提高經濟手段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手段對於靈活配置環境資源、提高環境管理效率具有獨特的作用。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壹步深化,我國應進壹步明晰產權關系,積極培育環境資源市場,建立合理的環境資源價格體系,合理運用財政、金融和價格手段進行環境管理,從經濟效益上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3)進行價格改革,取消扭曲資源價格的補貼,減少資源利用中的浪費。

4.不斷創新產權制度,完善各種資源管理制度。

(1)建立專屬產權,克服* * *資源導致的“公地悲劇”。產權是壹組權利,包括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和收益權,可以與同壹產權主體相結合,也可以在不同主體之間分割。按照這個思路,凡是能私有的資源,都可以私有。對於壹些必須歸國家所有的資源,可以明確將占有權和控制權交給地方政府、企業和集體,從而形成明確的專有權。這種明晰產權的實施可以確保對資源濫用的約束,從而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在利益分配上,要向產權所有者傾斜。對產權人過於苛刻的利益分配,會導致過度開采資源以維持目前的生產生活,不利於資源的保護和再生。

(3)為有效實施長期發展戰略和實現資源跨期優化配置創造制度環境。

5.加強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建議。

(1)拓寬環保資金融資渠道,切實加大環保資金財政投入。為此,需要建立政府環保投入的增長機制,通過立法確定壹定時期內政府環保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或財政支出的比例,明確規定環保投入的增長速度應略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當然,在我國財力有限、財政支出強勁的情況下,要大幅度增加環保方面的財政支出,還存在很多現實困難,需要尋求其他融資渠道。借鑒壹些經濟轉型國家的做法,可以考慮建立環境保護專項基金,實行有償使用,滾動發展。該基金的主要來源是排汙費、罰沒收入等。

(2)改革現行的環境收費制度。壹是將資源補償費納入資源稅,同時將資源稅的征收範圍擴大到所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稅率,使其能夠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實際價值。第二,要改革排汙收費制度,把現行的排汙收費制度改為達標收費,加倍收費,懲罰超標排放的制度。

(3)適時開征環境稅,保護環境,為可持續發展服務。其目的是減少環境汙染,減少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使用,籌集環保資金,最終提高經濟效益。具體措施包括:開征新稅;調整現行稅制(完善資源稅制度,在現有稅種中增加環保條款)。

(4)金融應大力支持環保產業的發展。環保產業是具有巨大正外部效應和公益性的“朝陽”產業,國家應通過財政貼息、財政補貼、稅收支出等手段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6.要做好區域經濟的政府協調。市場協調雖然能夠促進區域效率的提高,但卻無法克服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是其功能的缺陷。因此,區域經濟的政府協調成為必然選擇。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政府協調區域經濟應貫徹以下原則:

(1)適度傾斜,即要著力完善生產力布局。傾斜重點可以隨著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而調整。現在東部地區已經具備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國家有必要及時調整傾斜政策,將投資重點轉移到中西部地區,著力改善中西部地區的政策環境和投資環境。

(2)優勢互補。東部地區要充分發揮區位、經濟、科技和智力資源優勢,著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國外資源和技術,支持發展科技含量高、創匯多、附加值高、能源原材料消耗低的新興產業,促進產業升級,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西部地區應該立足於資源開發。主要發展能源和原材料工業。西部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還應在重慶、Xi、蘭州等城市發展資源型高新技術產業,培育西部地區的增長極。

(3)市場機制與政府支持相結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區域協調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協調作用。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全國統壹的市場體系,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這樣,中西部地區就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對東部地區經濟和技術的強大吸納能力,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去劇院看京劇的場面描寫作文
  • 下一篇:有關畫畫的感悟隨筆:成年人為什麽畫卡通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