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普利策獎獲獎作品《雪崩》為什麽引起新聞界震動

普利策獎獲獎作品《雪崩》為什麽引起新聞界震動

2012年12月20日《紐約時報》推出特別報道《雪崩:特納爾溪事故》。這是壹件完全孕育於新媒體技術的新聞作品,它先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發表,6天之內就收獲了350萬次頁面瀏覽,3天後才在印刷版報紙中刊出。該獎評審委員會在頒獎詞中絲毫不掩飾對於它的喜愛:“《雪崩》對遇難者經歷的記敘和對災難的科學解釋使事件呼之欲出,靈活的多媒體元素的運用更使報道如虎添翼。”可見,除了高水平的寫作、原汁原味的內容、連貫統壹的行文,融合了多媒體的“三維特稿”才是記者約翰?布蘭奇和他的團隊帶給讀者們的最大驚喜。

提供多媒體交互的現場感體驗,是這部作品的顯著特色。它報道的是發生於2012年2月19日美國史蒂文斯?帕斯滑雪場的壹場災難,包括6部分驚心動魄的故事,集合了新聞事件回顧、滑雪者的罹難口述、雪崩的科學原理等多個視角。全景地圖、采訪視頻和音頻、交互圖片與知名滑雪者的傳記在該作品中有機地融為壹體,形成了壹個又壹個小的視覺高潮。

點開《雪崩》報道首頁,壹大幅雪山的動態畫面立刻映入眼簾,寒風吹過雪山,白雪飄飄令人寒意頓生。畫面空白處顯現報道標題“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By John Branch”,好似大幕拉開,電影即將上演。隨著光標向下拖拽頁面,全篇特稿徐徐展開,伴隨著視頻、動畫和圖片集錦均勻流暢地嵌入行文之中,整體感覺簡潔大方,自然不生硬。在表現滑雪者逃生時,讀者眼前出現了壹個全真模擬雪崩發生現場的動畫,甚至還可以聽到大雪球沿山坡滾下時發出的咆哮聲,情景逼真令人凝神屏息。

作品還有壹處很細心的設計:在每位采訪對象出現後,就會在網頁的右邊出現以該人物頭像為標誌的背景信息框,點擊即可了解這個人的具體信息,包括他們的年齡和職業。筆者認為,這正是新聞專業主義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獨特呈現。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報道信源”的精準無誤,而強調被采訪對象的信息正是以壹種更為生動和直觀的方式來凸顯這種專業意識。

更為神奇的是,《雪崩》網頁還會根據讀者鼠標瀏覽動作的快慢,自動調整視頻的播放速度和對應內容,真正實現了實時互動。如果讀者十分喜愛這個作品,便可以通過網站頂端的社交媒體鏈接進行分享。壹位名為“Cal”的網友評論道:“這個作品太打動人了,我對它的喜愛難以言表。感謝記者約翰,妳為我們帶來了媒介融合的強烈心靈撞擊。我已將鏈接分享給所有愛好滑雪的朋友。”

  • 上一篇:求議論文中的事例素材
  • 下一篇:日晷的平面材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