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正心誠意文言文的意思

正心誠意文言文的意思

1. 《正心誠意》文言文

正心誠意(自出王陽明弟子輯《傳習錄》)正心誠意· 答羅整庵少宰書 羅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羅欽順,字允升,號整庵。

明代江西泰和人。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別稱)。

學術上主張理得於天而具於心,理氣本為壹物,著有《困知記》。陽明先生的這封回信寫於正德十五年,羅的信見於《困知記》附錄卷五。

參見《明儒學案》卷四十七。 原文 某頓首啟:昨承教及《大學》,發舟匆匆,未能奉答。

曉來江行稍暇,復取手教而讀之。恐至贛後人事復紛沓,先具其略以請。

來教雲:“見道固難,而體道尤難。道誠未易明,而學誠不可不講。

恐未可安於聽見而遂以為極則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聞斯言乎?其敢自以為極則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講明之耳。

而數年以來,聞其說而非笑之者有矣,詬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較量辨議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復曉喻,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則天下之愛我者,固莫有如執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當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以為憂。而世之學者稍能傳習訓詁,即皆自以為知學,不復有所謂講學之求,可悲矣!夫道必體而後見,非已見道而後加體道之功也。

道必學而後明,非外講學而復有所謂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講學者有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

講之以口耳,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

知此,則知孔門之學矣。 譯文 鄙人頓首謹啟: 昨天幸蒙無倦教誨《大學》,因乘船匆匆,未能作答。

清早,在船上稍有空閑,把您的信取出又閱了壹遍。到江西後只怕事務紛繁,首先在此略作答復,並請批評指正。

來信寫道:“見道固然困難,若要體認道就會更困難。道的確不容易理解,但是,學也確實不能不講。

恐怕不能把自己的觀點看成為學問的最高標準了。” 十分榮幸!我豈能聽到這番話呢?我怎敢自以為達到最高標準而心安理得呢?我正想就天下之道而加以講明。

多少年來,對於我的學說,天下之人,有的譏諷,有的辱罵,有的不屑壹顧。這些人願意教導我嗎?願意壹再開導我使我明白,只怕不能夠救正我吧?但是,在天下鐘愛我的人中,還有誰象您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該如何感激您的。

孔子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深感憂慮。但今天的學者只要讀了幾天書,略懂壹點訓詁,就自以為能夠知道學問了,就不再去講究探求了,真可悲!道,必須體察後才有所見,並非見道後才 *** 察道的功夫。

道,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理解,並非在講學之外還有明道之事。然而,現在講學的人有兩種,其壹用身心來講學,其二用口耳來講學。

用口耳講學的,揣測估摸,講的盡是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內容。用身心講學的,所言所行,的確是自己具備的東西。

能夠知道這些,也就深諳孔子的學說了。 〔評析〕 孔子說過:“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典加之勤奮探究而求得知識的人啊。”

他還說:“聖,我還不能夠;我只是不厭其煩地求索並且不知疲倦地教誨人的呀。”所以,他對於那種學業頹廢,識見偏頗的人極為惱火,批評這種人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又不徙,不善不能改。”

陽明先生在這坦露了自己與孔老夫子同樣的憂慮。 原文 來教謂某《大學》古本之復,以人之為學但當求之於內,而程、朱格物之說不免求之於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補之傳。

非敢然也。學豈有內外乎?《大學》古本乃孔門相傳舊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脫誤而改正補緝之,在某則謂其本無脫誤,悉從其舊而已矣。

失在於過信孔子則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傳也。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且舊本之傳數千載矣,今讀其文詞,即明白而可通,論其工夫,又易簡而可入。

亦何所按據而斷其此段之必在於彼,彼段之必在於此,與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補?而遂改正補緝之,無乃重於背朱而輕於叛孔已乎? 譯文 在來信中,您認為我之所以要恢復《大學》的舊本,主要是由於我認為人的學問僅該在內心探求,而程、朱格物的觀點不免要到心外去探求。因而我就刪除了朱熹重分章節的作法,削減了他所增補的傳。

我不敢這樣做。學,它怎會有內外之分?《大學》的舊本亦是孔子相傳的舊本,朱熹懷疑它有遺漏錯誤之處而重新加以改正補充,我則認為《大學》舊本並未有遺漏錯誤之處,就全部根據舊本罷了。

我或許有過分信任孔子的過失,並非有意否決朱熹重分章節的作法,並刪削他增補的傳。學問最貴在心中有所獲得。

我心中認為是錯誤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論,我也不敢說它是正確的,何況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我在心裏認為是正確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論,我也不敢認為是錯誤的,何況還是孔子呢?再者,舊本已繼承流傳了幾千年,現在讀來,在文詞方面朗朗上口;就工夫而言,既簡易又可行。又憑借什麽來肯定這段必須在那裏,而那段必須在這裏呢?這裏是否缺少了什麽,而那裏又需要補充什麽呢?並且,隨即加以改正並適當補充,。

2. 《正心誠意》文言文

正心誠意(自出王陽明弟子輯《傳習錄》)正心誠意· 答羅整庵少宰書 羅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羅欽順,字允升,號整庵。

明代江西泰和人。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別稱)。

學術上主張理得於天而具於心,理氣本為壹物,著有《困知記》。陽明先生的這封回信寫於正德十五年,羅的信見於《困知記》附錄卷五。

參見《明儒學案》卷四十七。 原文 某頓首啟:昨承教及《大學》,發舟匆匆,未能奉答。

曉來江行稍暇,復取手教而讀之。恐至贛後人事復紛沓,先具其略以請。

來教雲:“見道固難,而體道尤難。道誠未易明,而學誠不可不講。

恐未可安於聽見而遂以為極則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聞斯言乎?其敢自以為極則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講明之耳。

而數年以來,聞其說而非笑之者有矣,詬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較量辨議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復曉喻,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則天下之愛我者,固莫有如執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當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以為憂。而世之學者稍能傳習訓詁,即皆自以為知學,不復有所謂講學之求,可悲矣!夫道必體而後見,非已見道而後加體道之功也。

道必學而後明,非外講學而復有所謂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講學者有二,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

講之以口耳,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

知此,則知孔門之學矣。 譯文 鄙人頓首謹啟: 昨天幸蒙無倦教誨《大學》,因乘船匆匆,未能作答。

清早,在船上稍有空閑,把您的信取出又閱了壹遍。到江西後只怕事務紛繁,首先在此略作答復,並請批評指正。

來信寫道:“見道固然困難,若要體認道就會更困難。道的確不容易理解,但是,學也確實不能不講。

恐怕不能把自己的觀點看成為學問的最高標準了。” 十分榮幸!我豈能聽到這番話呢?我怎敢自以為達到最高標準而心安理得呢?我正想就天下之道而加以講明。

多少年來,對於我的學說,天下之人,有的譏諷,有的辱罵,有的不屑壹顧。這些人願意教導我嗎?願意壹再開導我使我明白,只怕不能夠救正我吧?但是,在天下鐘愛我的人中,還有誰象您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該如何感激您的。

孔子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深感憂慮。但今天的學者只要讀了幾天書,略懂壹點訓詁,就自以為能夠知道學問了,就不再去講究探求了,真可悲!道,必須體察後才有所見,並非見道後才 *** 察道的功夫。

道,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理解,並非在講學之外還有明道之事。然而,現在講學的人有兩種,其壹用身心來講學,其二用口耳來講學。

用口耳講學的,揣測估摸,講的盡是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內容。用身心講學的,所言所行,的確是自己具備的東西。

能夠知道這些,也就深諳孔子的學說了。 〔評析〕 孔子說過:“我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典加之勤奮探究而求得知識的人啊。”

他還說:“聖,我還不能夠;我只是不厭其煩地求索並且不知疲倦地教誨人的呀。”所以,他對於那種學業頹廢,識見偏頗的人極為惱火,批評這種人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又不徙,不善不能改。”

陽明先生在這坦露了自己與孔老夫子同樣的憂慮。 原文 來教謂某《大學》古本之復,以人之為學但當求之於內,而程、朱格物之說不免求之於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補之傳。

非敢然也。學豈有內外乎?《大學》古本乃孔門相傳舊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脫誤而改正補緝之,在某則謂其本無脫誤,悉從其舊而已矣。

失在於過信孔子則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傳也。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且舊本之傳數千載矣,今讀其文詞,即明白而可通,論其工夫,又易簡而可入。

亦何所按據而斷其此段之必在於彼,彼段之必在於此,與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補?而遂改正補緝之,無乃重於背朱而輕於叛孔已乎? 譯文 在來信中,您認為我之所以要恢復《大學》的舊本,主要是由於我認為人的學問僅該在內心探求,而程、朱格物的觀點不免要到心外去探求。因而我就刪除了朱熹重分章節的作法,削減了他所增補的傳。

我不敢這樣做。學,它怎會有內外之分?《大學》的舊本亦是孔子相傳的舊本,朱熹懷疑它有遺漏錯誤之處而重新加以改正補充,我則認為《大學》舊本並未有遺漏錯誤之處,就全部根據舊本罷了。

我或許有過分信任孔子的過失,並非有意否決朱熹重分章節的作法,並刪削他增補的傳。學問最貴在心中有所獲得。

我心中認為是錯誤的,即便是孔子的言論,我也不敢說它是正確的,何況那些比不上孔子的人?我在心裏認為是正確的,即便是平常人的言論,我也不敢認為是錯誤的,何況還是孔子呢?再者,舊本已繼承流傳了幾千年,現在讀來,在文詞方面朗朗上口;就工夫而言,既簡易又可行。又憑借什麽來肯定這段必須在那裏,而那段必須在這裏呢?這裏是否缺少了什麽,而那裏又需要補充什麽呢?並且,隨即加以改正並適當補充,您是不是。

3. 正心誠意,潤澤八方

正心誠意是中國古代儒家所倡導的壹種內心道德修養過程。正心是說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誠意是指意必真誠而不自欺。語見《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儒家認為,人心受到忿激、恐懼、好樂、憂患等情欲的影響會不得其正,而心必須有所誠求,才能不亂而正。所以,“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的關鍵在於“格物致知”。只有對封建道德觀念的認識提高了,才能服膺義理,主動克制情欲。這樣,由於意真誠、心端正,個人道德完善,家庭中形成父慈子孝的關系,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實現了。正心誠意是達到心正意誠的至善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潤澤 有使滋潤;不幹燥:春雨潤澤著大地|時時灌溉,常令潤澤;②恩澤:群臣莫不被潤澤,蒙厚德;③給予恩惠:布德施教,潤澤海宇等意思。而八方指“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向”,現泛指各方。

4. 誠意 文言文翻譯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1]。

小人閑居[2]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4]。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5]”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6],故君子必誠其意。

[7][1]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辭。

自欺雲者,知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有未實也。惡,好,上字皆去聲。

謙,讀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茍且以徇外而為人也。

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2] 閑,音閑。

閑居,獨處也。[3]厭,鄭氏讀為黡。

厭然,消沮閉藏之貌。[4]此言小人陰為不善,而陽欲掩之,則是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惡而卒不可掩,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則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

言雖幽獨之中,而其善惡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

[7]言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蓋善之實於中而形於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1][1]經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

又曰:“知至而後意誠。”蓋心體之明有所未盡,則其所發必有不能實用其力,而茍焉以自欺者。

然或已明而不謹乎此,則其所明又非己有,而無以為進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後有以見其用力之始終,其序不可亂而功不可闕如此雲。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釋義誠其意者,首在認自本心,識自本性。

知心是妙智慧體,明體而達用,真信達真誠。認識不透,無真知。

覺悟不透,不能入門。因其信不堅、意不誠,要誠其意是自欺也。

貪欲感其心,愛欲勞其神。欲愛之心放不下,達誠意是自欺也。

知人生如幻,厭社會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厭社會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學之道,愛大學之理,窮之不舍,惜如命。

愛不釋手而放棄壹切,意為之好好,是求之太過急也。大學者,內聖外王之模範。

緊了崩,慢了松,不緊不慢才成功。顧聖不顧凡,早晚也得完。

顧凡不顧聖,早晚也沒命。大學成就自然誠誠,非意識之厭煩與好好。

實踐真理者是真誠意。即慎思、理明、達實是真行者。

盲目急於求成過之,精進勿懈怠。大學是培育人之典範的指南針。

當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誠意完全是從心意下功夫、開發天賦妙智慧之行馳。

理明透徹心自明者壹達,非壹朝壹夕之速成。誠意的基礎功是:純誠無二念。

千思萬慮,彼伏此起,壹念接壹念,思萬物、生萬象、慮萬事、應萬變,精神集中,此即是壹念純誠的誠意功夫。壹個心壹個念都千差萬別,繁瑣復雜的豆腐賬,賬目才能清晰,了然萬念空。

這就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獨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即安而後能慮。不明定靜安慮本質者可能出現不正常的心態意識,把慮當成是自心不安靜、當成是胡思亂想。

慮是壹念,慮千差萬別不同的事,並沒有二念從生。意生亂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慮之壹念純是正常思維活動。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維活動達到空寂無念是慮之患。

患者臭也。不理他,讓念來去自由,即無好無臭的自然之道。

還自然本來之壹心壹念,唯壹無二是慎獨。此即誠意也。

這就是黃帝的“獨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壹”,孔子的“執中貫壹”,釋迦的“萬法歸壹,壹性圓明”來源於誠則靈,靈則明的誠意功夫。心明妙智慧開,正大光明之心現前,這就是意誠而後心正。

心如草木頑石、什麽都不想是誠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窮理盡性達天命,大舜執中精壹萬法通,達摩全憑心意下功夫。

不思不得,所以慮而後明明德。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釋義社會人生,成家立業,功名利祿,光宗耀祖、人前顯貴、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這是正確的。但應素其位而行,士農工商各盡其職、不越乎其外。

而且上進之心不甘人後是正確的,絕對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則,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人見利不見害,魚見食不見鉤。人見利忘義,奸巧險惡。

老子說禍福無門由人自招。此章從內心開刀,慧劍斬斷內心世界之殺盜淫酒妄。

土壤再適合、心不生不良種子,惡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補漏難,馬到臨崖收韁晚。

上欺祖、下滅子,遺臭萬年,實乃不修誠意正心之過也。不殺無兇犯相,不盜沒賊相,不邪淫沒有奸相。

酒本無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壹切由心生、由心造。

正心圓滿功德相,獨立思考去汙除垢,顯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沒錯,也是壹種正常的社交活動,心邪意亂遭奸殺。

男做君子,女。

5. 什麽是正心誠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壹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正心誠意是儒家倡導的壹種道德修養境界。

出處:《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正心,指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誠意,指意必真誠而不自欺。認為只要意真誠、心純正,自我道德完善,就能實現家齊、國治、天下平的道德理想。

擴展資料

《禮記·大學》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翺等把《大學》、《中庸》看作與《孟子》、《易經》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

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章句集註》,因《論語》記載孔子言行,《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孟子》記載孟子言行,故又稱“四子書”。

元延祐年間,以《四書章句集註》試士子,懸為令甲,從此,“四書”成為蕓蕓士子幹祿之必讀經典。

  • 上一篇:求PSP上《怪物獵人》初代的金手指代碼
  • 下一篇: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壹朝眉羽成,鉆破亦在我”是詩人陸遊的詩句。不論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