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有關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壹戰時)與作家都德的資料

有關普魯士與法國的戰爭(壹戰時)與作家都德的資料

普法戰爭

第三次王朝戰爭也稱普法戰爭。普奧戰爭後,位於德國西南部地區的達姆施塔特、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4個邦國仍然獨立,德意誌的統壹還未完成。與此同時,法國的拿破侖三世既不願意看到壹個統壹強大的德意誌在其東邊虎視耽耽,又要轉移因國內政局不穩而怨聲四起的百姓的註意力。於是,無論是俾斯麥還是拿破侖三世都在積極準備用兵。

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法國不利。法國於1859年動工開鑿的蘇伊士運河,已在1869年竣工通航。英國認為這是對它統治下的中東地區和印度的壹種潛在威脅,因而把普魯士作為抗衡法國的力量。沙皇俄國自克裏米亞戰爭遭到慘敗後,同英、法關系較為冷淡。它表面上保持中立態度,實際上支持普魯士對法國作戰以便坐收漁人之利。另壹個大國奧匈帝國,雖想支持法國對普魯士進行報復,但力不從心。

普法戰爭的導火線是所謂“埃姆斯電報”,它是稗斯麥施展權術的壹個傑作。1870年7月初,霍亨索倫家族的壹位親王被選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拿破侖三世以法國不能容忍東西兩翼均受到威脅為借口,命令法國駐普魯士大使提出抗議。當時,威廉壹世在埃姆斯溫泉療養院休養,他向法國大使表示,霍亨索倫家族可以考慮放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但拿破侖三世仍不罷休,又命令法國大使找威廉壹世作出書面保證。威廉壹世答應回柏林再談判此事,同時給俾斯麥發回壹份電報。俾斯麥接到電報後,刪改了電報的壹些內容,使之成為威廉壹世拒絕同法國大使談判,並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拿破侖三世以受到侮辱為借口對普魯士宣戰。

1870年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正式宣戰。戰爭以法國軍隊的進攻為開始,但在普魯士軍隊的反擊下,戰場很快就轉移到法國境內。8月6日,法國巴贊軍團在韋爾特和福爾巴特戰敗,退守麥茨後又為普魯士軍隊所包圍。拿破侖三世調派麥克馬洪軍團前往救援,本人也禦駕親征。由於受到普魯士軍隊的阻擊,拿破侖三世和麥克馬洪軍團被迫撤退到色當。9月1日,雙方在色當進行大會戰,法國軍隊再次慘敗。次日,拿破侖三世率領10萬法軍投降。9月4日,巴黎工人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拿破侖三世的統治。

普法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而宣告結束。1870年年底,德意誌西南部的4個邦國即達姆施塔特、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加入“北德意誌聯邦”,德意誌終於實現統壹。

都德(1840—1897)是法國作家。他生於壹破落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時代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度過,熟悉法國外省的風俗習慣與民間傳說。他的許多作品都取材於這些地方。1857年,都德因父親破產被迫輟學。後來到巴黎,開始文學創作。

1866年,都德發表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 作品用詩意的筆調抒發了濃郁的鄉土之情。兩年後,長篇小說《小東西》出版。這是壹部半自傳性的作品,書中充滿了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

生活為他的短篇小說集《月曜日故事集》(1873)提供了素材。這個集子中的大多數作品反映了 普法戰爭中法國人民的愛國情緒。《最後壹課》、《柏林之圍》即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柏林之 圍》敘述了普法戰爭期間發生在巴黎的壹個故事。

雖然作者只是具體描寫了儒弗上校臨終之前的幾次波折,但是人物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突出了愛國主題。戰後,都德又創作了長篇小說《塔拉斯孔城的達達蘭》(1872—1890)等作品,主題 多反映法國第二和第三***和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活。

都德是壹位多產作家,除大量的小說外,晚年他還寫有《壹個作家的回憶》和《巴黎的三十年》兩部回憶錄。

  • 上一篇:工作後,妳悟出什麽職場道理?
  • 下一篇:什麽叫素描?什麽叫寫生?請詳細點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