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李白《塞下曲》邊塞軍旅生活唐詩

李白《塞下曲》邊塞軍旅生活唐詩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題解

《塞下曲》出於漢樂府《出塞》、《入塞》等曲,為唐代新樂府題,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李白所作***六首,這首是其第壹首。李白天才豪縱,作律詩亦逸氣淩雲,獨辟壹境。

句解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飄灑,看不見雪花開放只有刺骨的嚴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子吹著折楊柳的曲調,又何處尋覓楊柳青青的春天。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白天隨金鼓之聲作戰,晚上枕著馬鞍入眠。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只願揮起腰下的寶劍,過關斬將,打敗敵人。“斬樓蘭”,據《漢書·傅介子傳》:“漢代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常殺死漢朝使節,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他誘至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

評解

這首詩,幾乎完全突破律詩通常以聯為單位作起承轉合的常式,大致講來,前四句為起,五六句為承,末二句作轉合,別開生面。

起從“天山雪”開始,點明“塞下”,極寫邊地苦寒。“五月”在內地屬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這裏的雪不是飛雪,而是積雪。這兩句是舉輕而見重,舉壹而反三,語淡意濃。“折柳”即《折楊柳》曲的省稱。這句表面看是寫邊地聞笛,實話外有音,意謂眼前無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於“笛中聞”。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無花”兼無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這四句意脈貫通,“壹氣直下,不就羈縛”,措辭天然,結意深婉,不拘格律。

五六句緊承前意,極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古代行軍鳴金(錞、鐲之類)擊鼓,以整齊步伐,節止進退。寫出“金鼓”,則烘托出緊張氣氛,軍紀嚴肅可知。只言“曉戰”,則整日之行軍、戰鬥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著馬鞍打盹兒,更見軍中生活之緊張。本來,宵眠枕玉鞍也許更合軍中習慣,不言“枕”而言“抱”,壹字之易,緊張狀態尤為突出,似乎壹旦報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馬,奮勇出擊。這兩句則只就壹“曉”壹“宵”寫來,並不鋪敘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強。全篇只此二句作對仗,嚴整的形式與嚴肅的內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以上六句全寫邊塞生活的艱苦,結尾兩句急作轉語,音情突變。這裏用了西漢傅介子的故事,表達了邊塞將士的愛國 *** 。“願”字與“直為”,足以振起全篇,是這首詩的點睛結穴之處。

李白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朝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遊俠。從25歲起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有體驗。天寶初曾供奉翰林,但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壹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失敗受到牽連,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困苦,卒於當塗。其詩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當時政治的腐敗作了尖銳的批判,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對安史叛亂勢力予以斥責,謳歌維護國家統壹的戰爭,又善於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還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色彩,是自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

  • 上一篇:“小手拉大手”文明主題活動的總結與思考
  • 下一篇:走進“塞上江南”甘肅張掖-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