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走進“塞上江南”甘肅張掖-

走進“塞上江南”甘肅張掖-

蒼涼的大漠,連綿不絕的戈壁,這似乎就是人們印象中的甘肅河西走廊了。但事實上,河西走廊的自然風光並非如此單調。沿著祁連山脈東進,眼前景色不斷變化,戈壁、草場、丘陵、雪山,遠比我原來想象的更加豐富多樣。在歷經數小時的舟車勞頓後,我終於抵達被最大流域黑河橫亙其間的城市——張掖。

相比丹霞的明艷,丘陵更顯壯美,如同突然被定格的洶湧波濤和巨浪,層層疊疊。那嶙峋怪異的山峰巖石,突兀高聳在“海浪”周圍,氣吞山河,攝人心魄。

張掖是河西走廊上的重鎮,也是西漢時期的“河西四郡”之壹。隋煬帝曾在這裏舉辦“萬國博覽會”,西夏皇家寺院大佛寺的傳奇至今仍在流傳。吸引我前往張掖的,除了這些豐厚的 歷史 底蘊,還有這裏早就盛名在外的地質公園。

沒有人不對張掖的丹霞地貌嘖嘖稱道,在祁連山冰雪融水的助力下,張掖市周圍形成了眾多千變萬化的丹霞地貌。這裏雖沒有南方丹霞的茂密植被,但卻有著雄渾豪邁的特點。

在我入住的客棧,老板推薦的,是我從未聽說過的平山湖大峽谷。於是,在他“不輸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再三保證下,我們壹路北上,來到離張掖市區約壹小時車程的平山湖大峽谷。

我們首先乘坐接駁車到達第壹個觀景平臺,隨即被告知後面的路程需要徒步進行 探索 ,我不僅沒有覺得無所適從,反而認為這是個莫大的驚喜。從這壹層面來說,它不再是單純的“觀光景區”,而是用更深度的方式讓人與自然進行親密接觸。由於不需要考慮接駁車時間,我們看風景的心境也變得更加悠然自得。

平山湖大峽谷南側是典型的以紅層巖石為主的丹霞和丘陵地貌。雪後初霽、銀裝素裹,茫茫白雪襯托得大峽谷的紅色丹霞尤為明艷,在裸露的山體上,還有著壹條條清晰的痕跡,宛如被某種鋒利的事物整齊地切割過,那是漫長時間裏受風力侵蝕作用而形成。

相比丹霞的明艷,丘陵更顯壯美,如同突然被定格的洶湧波濤和巨浪,層層疊疊。那嶙峋怪異的山峰巖石,突兀高聳在“海浪”周圍,氣吞山河,攝人心魄。不得不說,大自然果然是最有耐心和毅力的工匠,在以億萬年計的時間裏,通過地殼擡升、水侵、風蝕等地質作用,在所有生靈都感受不到的速度中,悄然造就了壹切。

沿著步道繼續往前,平緩的丘陵很快被深邃狹窄的峽谷取代,眼前有著似乎永無盡頭的階梯,小心翼翼拾級而下,最終我們來到峽谷底部。這裏依然長期承受著水流的沖刷,那些偶發性的暴雨和涓涓細流的力量不可小覷,它們在巖壁上刻下溝壑交錯的痕跡,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將峽谷拓寬,將山峰鑿出千姿百態,直到又壹個百萬或千萬年之後,峽谷又變為了丘陵。“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句話,大自然給了我們最好的詮釋。

走在谷底,時而寬闊時而幽閉,時而筆直時而蜿蜒,擡頭經常可望見“壹線天”。所謂“壹線天”,是指崖壁與崖壁之間的溝谷,由於比較狹窄,人站在谷底仰望,只看得到擠壓在崖壁之間的壹條細線般的天空。

想要從谷底上去,可以抄近路爬兩段金屬直梯,也可以從旁邊平坦的路繞遠壹些慢慢走上去。為了有壹種“探險”的感覺,我選擇了隱藏在壹道幽暗縫隙之後的天梯。縫隙只有半米來寬,需要踩著釘在巖石上的踏板,翻過擋路的巨石,才能看見梯子。接下來,眼前是壹段落差約60米的垂直懸崖,天梯緊貼懸崖而建,爬到壹半已累得氣喘籲籲,但是想要達到山頂,還得繼續攀登800多級臺階。

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置身高處後,遼闊景色再現,山體的融雪浩浩蕩蕩,與遠處的龍首山麓連成壹片,壯麗恢弘,這是時間繪就的雋永畫卷。

縱使寸草不生,七彩丹霞卻有另壹種靈動與活潑的姿態。各種顏色交織層疊,如波浪壹般順著山勢起伏,張揚又熱烈地展示著延續了百萬年甚至千萬年的激情,仿佛巖石也有了生命。

帶著對平山湖大峽谷的意猶未盡,我們繼續驅車前往張掖市以西的七彩丹霞。這是每個遊客都不會錯過的壹站,它因電影《三槍拍案驚奇》聲名鵲起,但只有親自看過,才能真正了解魅力所在。

前壹晚和客棧老板聊到七彩丹霞時,我說自己幾年前去過新疆的五彩灘,和七彩丹霞很相似。老板用他少數民族特有的淺色眸子壹瞬不瞬地看向我,扯了下嘴角,“嘿”了壹聲說:“七彩丹霞的規模可比五彩灘大多了!”

甫壹見到七彩丹霞,我才終於知道他說的“規模大多了”是什麽意思。七彩丹霞東西長40余公裏,面積約300平方公裏,場面異常壯觀。四面八方都是平地拱起的山體,即便登上棧道極目遠眺,也望不到盡頭。

如果只是規模巨大,尚不足以被各地遊客青睞,七彩丹霞真正的獨特之處在於色彩。之所以被稱為“七彩丹霞”,是由於當地的巖石中泛出層次分明的色彩,這是因其中所含的金屬成分與不同氣象環境結合而成。若是在天氣晴朗、空氣通透的時候,我們能夠清楚地從裏面分辨出紅、橙、黃、綠、灰藍、青、黑等不同顏色,它們形成平行的線條,整齊排列在山體上,好像壹條條彩帶,又像是有人故意粉刷而就。《淮南子·本經訓》中的“五采爭勝,流漫陸離”壹句,說的就是七彩丹霞,形容得真是十分精準。

七彩丹霞最少要經過百萬年才能形成,且不可復制和再生。為最大限度地保護這壹自然資源,景區內只建造了四、五座觀景臺和棧道,觀景臺之間則需要通過環保車來進行擺渡。

還沒走上觀景臺,只看著從車窗外掠過的紅層丘陵,我便被眼前景色深深震撼。縱使寸草不生,七彩丹霞卻有另壹種靈動與活潑的姿態。各種顏色交織層疊,波浪壹般順著山勢起伏,張揚又熱烈地展示著延續了百萬年甚至千萬年的激情,仿佛巖石也有了生命。

在山腳處欣賞,不免有點管中窺豹的意思。在觀景臺登高,被逶迤綿延的色彩的海洋包圍其中,更有身臨其境之感。這裏地勢起伏和緩,無陡崖絕壁。在近處細細打量紋理與溝壑,擡眼遠望,富有韻律的線條,真是氣勢磅礴,其形壯觀,其色瑰麗。

當太陽照射的角度慢慢低移,我也緊趕慢趕地到達了最後壹個觀景臺。此時,光線變得柔和迷離,丹霞漸漸暈染上淡淡的橘紅,山體的色彩似乎變得更加濃烈。我仿佛看見壹群西域女郎,披著七彩霓裳,在廣袤的大地上翩翩起舞,叫人不免沈醉。

如果說“鑲嵌”在絕壁上的千佛洞已經令妳大開眼界,那三十三天石窟則更要讓人不禁發問:這究竟是壹種怎樣的信仰,才能造就如此世間奇景?

從東漢開始,佛教便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原,石窟藝術也在河西走廊上繁盛千年。翌日,我們從市區驅車向南,趕往我國唯壹的壹個裕固族自治縣——肅南縣,這裏也是馬蹄寺石窟所在地。

馬蹄寺石窟,其實是壹個石窟群,它不像莫高窟開鑿於同壹段或相鄰山崖,而是有大大小小***計7處洞窯,分布在100多平方公裏的區域內。據考證,人們最早在這裏開鑿洞窟是為研究儒學,而非禪修或禮佛。《晉書·郭瑀傳》就曾記載,東晉十六國時期,有壹位名叫郭瑀的儒生,前往張掖拜隱世大學者郭荷為師,郭荷去世後,他為師守墓三年,並移居臨松山谷(也就是現在的馬蹄寺),在此地鑿石窟、研經義、著書立說、開壇講學,與郭荷壹樣過起了避世的生活。《甘州府誌》又道:“石洞鑿者郭瑀及其弟子,後人擴而大之加以佛像。”此時,儒學、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得以融匯交流,從而形成了馬蹄寺石窟獨有的文化。

離入口最近的是千佛洞,踏入門後擡眼便看見壹片陡峭絕壁,目測有數百個佛龕,大多只剩壹個空的窟龕,走近了才看到部分低處的窟龕裏,擺放有信徒供奉的佛教法器等。大壹些的洞窟則是供奉不同神佛的佛殿,正中為大雄寶殿,兩側則是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等。

如果說“鑲嵌”在絕壁上的千佛洞已經令妳大開眼界,那三十三天石窟則更要讓人不禁發問:這究竟是壹種怎樣的信仰,才能造就如此世間奇景?這是壹座生生在陡直平整的崖壁內建起來的寺廟,從上至下呈寶塔狀排列,***7層21窟,每層都有曲折的回廊相通。我想,與其站在山腳,透過厚重的石壁想象石窟內部的樣子,不如親身去體會壹下。但攀登三十三天石窟並不容易,這是壹次心靈和身體的雙重考驗,每層石階都十分陡峭迂回,有時需側身而行,有時需佝僂起身體,手腳並用地攀爬。

也許這正是“三十三天”的寓意:佛經曰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四座山峰各有八天,居住著八位諸天神,即四八三十二天,它們與中央的帝釋天合為“三十三天”。這裏是佛經所說的“西方極樂凈土”,人積德行善壹輩子,便可超脫三界,進入須彌山與諸天神同樂。前往三十三天石窟艱難攀登的過程,就是在告訴人們,想要進入極樂世界,必須經歷萬般曲折和考驗。

從三十三天石窟下來,我們壹時不知接下來往哪兒去,便去詢問售票處的工作人員。冬季遊客稀少,工作人員樂得與我們閑聊。我這才得知馬蹄寺石窟群中,其實最有 歷史 價值的還不是三十三天石窟,而是金塔寺石窟。三十三天除了整體的結構尚存,造像已被破壞得七七八八。但金塔寺石窟內卻有壹座十分珍貴的十六國時期中心柱,當時的佛像並未受到漢文化影響,具有比較明顯的印度犍陀羅風格,柱上的立體飛天雕塑造型拙樸,與莫高窟的經典飛天形象有著明顯差別。不過可惜的是,當時金塔寺石窟在保護修復中,不對公眾開放。

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們沿著景區內的道路前行,幾個轉彎後,視線豁然開朗。這裏已到了山崖邊,壹路相伴我們而來的祁連山突然出現在正前方,近得仿佛觸手可及,山頂白雪皚皚,山下裕固族人家炊煙裊裊,彩色經幡迎風舞動,金色經筒在陽光下熠熠閃光。在壹邊轉經筒的當地人見我們看雪山看得高興,便熱心建議我們夏季再來,因為屆時對面山坡上會開滿藍色的花兒,是個避暑的好地方。

祁連山的雪終年不化,近在咫尺的另壹座山卻綠意盎然,我的腦海中驀然出現那句詩詞“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古人誠不欺我,這裏果真是河西綠洲。

  • 上一篇:李白《塞下曲》邊塞軍旅生活唐詩
  • 下一篇:2023年學校元旦活動方案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